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8039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监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公共场所人流量密集区域的预警采用视频监控,但是由于大多数视频需要人为分析预警,使得监控工作量大,人力成本高且预警容易出现遗漏。同时,现有的针对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也有通过识别人员所携带的移动终端来实现人员数量的采集,为了识别目标区域内的移动终端,常用的方式是基于无线局域网内设置的路由设备,获取移动终端的特征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的识别。然而,由于路由设备成本较高,在无线局域网内设置的数量有限,从而导致采用现有技术将无法实现对目标区域内的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以至少解决采用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方法,包括: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将上述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上述区域位置由上述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

可选地,上述将上述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包括:依次获取上述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并对上述每个移动终端的上述标识信息执行以下步骤:判断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若判断出上述标识信息还未被定位,则在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上述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标记具有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上述标记具有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建立并保存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上述判断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包括:在上述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上述标识信息对应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上述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包括:根据标记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上述当前时刻所处的上述区域位置。

可选地,上述根据标记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上述当前时刻所处的上述区域位置包括:对标记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上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将上述重叠部分标识为上述移动终端在上述当前时刻所处的上述区域位置。

可选地,在上述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还包括:统计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上述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计算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计算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之后,还包括:判断在上述不同区域上的上述分布密度是否分别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若判断出上述不同区域中任意一个区域上的上述分布密度大于等于上述第一预定阈值,则发送上述区域的报警信息。

可选地,在上述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还包括:获取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分别在上述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上述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确定上述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比对单元,用于将上述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第一定位单元,用于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上述区域位置由上述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

可选地,上述比对单元包括:获取模块,用于依次获取上述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对上述每个移动终端的上述标识信息执行以下步骤:判断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若判断出上述标识信 息还未被定位,则在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上述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标记具有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上述处理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上述标记具有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建立并保存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上述处理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上述判断获取到的上述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包括:在上述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上述标识信息对应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上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标记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上述当前时刻所处的上述区域位置。

可选地,上述定位模块包括:取重子模块,用于对标记的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上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定位子模块,用于将上述重叠部分标识为上述移动终端在上述当前时刻所处的上述区域位置。

可选地,上述装置还包括:统计单元,用于在上述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统计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上述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上述装置还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在计算在上述当前时刻上述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之后,判断在上述不同区域上的上述分布密度是否分别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报警单元,用于在判断出上述不同区域中任意一个区域上的上述分布密度大于等于上述第一预定阈值时,发送上述区域的报警信息。

可选地,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上述根据上述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获取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分别在上述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第二定位单元,用于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上述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定向单元,用于确定上述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系统,包括:包含如上述的终端定位装置的定位设备;一个或多个包含上述无线探测装置的探测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 后,将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从而根据比对结果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划分的区域上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结合各个无线探测装置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定位,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对于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可以利用其已定位的区域位置实现对预定场合的人流密度进行预警,从而便于及时疏通密度较大的区域位置上的人员,以避免由于拥堵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可以对预定场合的人流流向进行判断,从而实现准确获取人员流动走向,进而实现对人员流动地准确分析。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终端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终端定位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终端定位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无线探测装置划分的区域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终端定位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终端定位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 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终端定位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终端定位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2,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

S104,将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

S106,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区域位置由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终端定位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对公共场合中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进行人流密度预警或人流流向分析等过程。例如,将上述终端定位方法应用于IPC设备(网络摄像机,IP Camera)进行终端定位,其中,IPC设备中的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探测装置(即WIFI探针)、RFID识别装置。如每个IPC设备中的WIFI探针可以采集到在当前时刻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其中,上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定位方法的应用场景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出的内容。

具体地,如图2所示,公共区域内设置有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基于上述无线探测装置定位多个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采集标识信息集合的区域分别为区域A、区域B、区域C。如图2所示,可以根据当前时刻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分析在不同区域位置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例如,图2所示的区域B的密度过大。进一步,如图2所示,还可以获取不同时刻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判断移动终端 的移动方向,进而得到对应的人流流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标识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的时间标识、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其中,上述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可以为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上述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也可以为移动终端的电子标签,如RFID电子标签。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探测装置(即WIFI探针)、RFID识别装置。当无线探测装置结合的无线探测装置为WIFI探针时,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将采集到在当前时刻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标识信息集合,其中,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MAC地址。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由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区域位置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根据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划分区域位置。也就是说,利用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定位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从而实现结合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对移动终端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进行比对,得到无线探测装置所共有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MAC地址),进一步,将把上述共有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的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标识为上述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结合无线探测装置自身位置,及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标识信息集合的过程可以如图3所示,无线探测装置以WIFI探针为例,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WIFI信号覆盖范围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移动终端302-1至移动终端302-3如图3分布,并实时发送携带有标识信息的链接请求,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即区域A)内将捕获到移动终端302-1和移动终端302-2的链接请求,从而获取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也就是说,无线探测装置202-1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同理,无线探测装置202-2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3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对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的过程可以为: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先判断获取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是否已被定位,若未被定位,则执行对应的比对步骤:分别在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若查 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则标记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均采集到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也就是说,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发送的链接请求已同时被不同的无线探测装置捕获到,换言之,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位于上述无线探测装置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交叉的部分(即重叠部分)。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标识为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具体结合图3所示进行说明,无线探测装置以WIFI探针为例,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WIFI信号覆盖范围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移动终端302-1至移动终端302-3如图3分布。则无线探测装置202-1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无线探测装置202-2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3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依次获取无线探测装置202-1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进一步,在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也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则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同时,可定位移动终端302-2的区域位置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如图3所示的区域A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后,将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从而根据比对结果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划分的区域上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结合各个无线探测装置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定位,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将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包括:

S1,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并对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执行以下步骤:

S12,判断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

S14,若判断出标识信息还未被定位,则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 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

S16,标记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且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同时采集到同一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即,采集到相同的标识信息。因而,在每次获取到一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时,都需要先判断该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是否已确定对应的区域位置,即判断获取到的该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将获取到的标识信息与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至少一个,则表示匹配成功的标识信息至少被两个无线探测装置(即,第一次获取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及成功匹配的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进一步,这两个无线探测装置将被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进一步,若没有一个标识信息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成功匹配,则表示该标识信息只被一个无线探测装置(即,第一次获取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进一步,将该无线探测装置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已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来说,即使存在未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也可以将唯一的无线探测装置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依次获取无线探测装置202-1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进一步,将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其中,没有一个成功匹配,即,并未查找到与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相同的标识信息,则只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又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进一步,将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其中,匹配成功一个,即,查找到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相同的标识信息,则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同时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 终端的标识信息,并对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是否定位的判断,进一步,在判断出并未被定位后,则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从而保证可以准确标记出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进而便于根据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即空间位置关系),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标记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

S1,建立并保存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存在未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也可以将唯一的标识信息与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建立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方式:

1)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例如,如图3所示,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建立映射关系:“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

2)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的映射关系。例如,如图3所示,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建立映射关系:“MAC-2:区域A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建立并保存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实现对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记,从而便于利用查找出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即空间位置关系),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判断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包括:

S1,在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中建立的映射关系,在查找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查找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和/或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若查找到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和/或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则表示获取到的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已被定位。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在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实现对获取到的标识信息进行是否已被定位的判断,从而避免对同一移动终端进行重复比对,进而达到节省定位时间,提高定位效率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包括:

S1,根据标记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结合无线探测装置自身位置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及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确定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标记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包括:

S12,对标记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

S14,将重叠部分标识为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对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可以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位置分布,同时还示出了上述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分别对应图4所示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区域B、区域C的区域。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B(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C(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2与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BC(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及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BC。

具体地,假设经比对查找到两个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对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即,对区域A和区域B取重叠部分得到区域AB。进一步,将重叠部分(区域AB)标识为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已部署的无线探测装置所处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无线探测装置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多个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从而将预定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位置,进一步,通过获取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 装置定位该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将同时捕获到同一移动终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交叉部分标识为该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结合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确定移动终端的区域位置,具体地,结合无线探测装置当前所处的区域位置,与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的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还包括:

S1,统计在当前时刻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

S2,计算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计算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

1)利用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终端数量来直接标识对应的分布密度;

2)计算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终端数量与总的终端数量的比值,利用该比值标识不同区域位置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计算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之后,还包括:判断在不同区域上的分布密度是否分别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若判断出不同区域中任意一个区域上的分布密度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则发送区域的报警信息。也就是说,计算出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后,将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分别与第一预定阈值进行比较,当判断出某个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预定阈值时,则及时发出该区域的报警信息,以提示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疏通措施。

具体结合图2所示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在当前时刻T1对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附近的移动终端(如图2中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的定位。进一步,对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进行密度分析,具体地,分别统计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并计算对应的分布密度。由图2所示,显然区域B上的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较大,若进一步判断出区域B的分布密度已大于预定阈值,则为了不造成人员拥堵,可对区域B上的人员进行及时疏通。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 区域位置之后,可实现对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移动终端进行统计,进而得到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从而便于及时疏通密度较大的区域位置上的人员,以避免由于拥堵所导致的安全隐患。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还包括:

S1,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分别在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

S2,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S3,确定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方式定位移动终端在不同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进一步,利用上述不同预定时刻的区域位置确定该移动终端的移动轨迹,进而确定在上述不同预定时刻形成的预定时段内的该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任意一个终端在预定时段内的移动方向后,还可以对多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进行统计,从而确定这些移动终端总体的移动方向,进而得出在预定时段内的人员流向。例如图2箭头所示,由区域C移动到区域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可进一步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进而确定该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从而实现对预定场合的人流流向进行判断,以准确获取人员流动走向,进而实现对人员流动地准确分析。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1)第一获取单元502,用于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

2)比对单元504,用于将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获取比对结果;

3)第一定位单元506,用于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区域位置由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终端定位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对公共场合中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进行人流密度预警或人流流向分析等过程。例如,将上述终端定位 装置应用于IPC设备(网络摄像机,IP Camera)进行终端定位,其中,IPC设备中的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探测装置(即WIFI探针)、RFID识别装置。如每个IPC设备中的WIFI探针可以采集到在当前时刻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其中,上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定位装置的应用场景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出的内容。

具体地,如图2所示,公共区域内设置有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基于上述无线探测装置定位多个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采集标识信息集合的区域分别为区域A、区域B、区域C。如图2所示,可以根据当前时刻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分析在不同区域位置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例如,图2所示的区域B的密度过大。进一步,如图2所示,还可以获取不同时刻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判断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进而得到对应的人流流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标识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的时间标识、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其中,上述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可以为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上述移动终端的地址标识也可以为移动终端的电子标签,如RFID电子标签。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探测装置(即WIFI探针)、RFID识别装置。当无线探测装置结合的无线探测装置为WIFI探针时,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将采集到在当前时刻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标识信息集合,其中,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MAC地址。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由无线探测装置来划分区域位置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根据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划分区域位置。也就是说,利用位于不同位置的多个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定位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从而实现结合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对移动终端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进行比对,得到无线探测装置所共有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MAC地址),进一步,将把上述共有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的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标识为上述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结合无线探测装置自身位置,及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标识信息集合的过程可以如图3所示,无线探测装置以WIFI探针为例,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WIFI信号覆盖范围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移动终端302-1至移动终端302-3如图3分布,并实时发送携带有标识信息的链接请求,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即区域A)内将捕获到移动终端302-1和移动终端302-2的链接请求,从而获取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也就是说,无线探测装置202-1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同理,无线探测装置202-2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3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对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的过程可以为: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先判断获取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是否已被定位,若未被定位,则执行对应的比对步骤:分别在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若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则标记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均采集到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也就是说,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发送的链接请求已同时被不同的无线探测装置捕获到,换言之,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位于上述无线探测装置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交叉的部分(即重叠部分)。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标识为该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具体结合图3所示进行说明,无线探测装置以WIFI探针为例,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WIFI信号覆盖范围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移动终端302-1至移动终端302-3如图3分布。则无线探测装置202-1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无线探测装置202-2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3的标识信息。

进一步,依次获取无线探测装置202-1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进一步,在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也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则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同时,可 定位移动终端302-2的区域位置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如图3所示的区域A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后,将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彼此进行比对,从而根据比对结果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划分的区域上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结合各个无线探测装置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定位,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比对单元504包括:

1)获取模块,用于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

2)处理模块,用于对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执行以下步骤:

(1)判断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

(2)若判断出标识信息还未被定位,则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

(3)标记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且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同时采集到同一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即,采集到相同的标识信息。因而,在每次获取到一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时,都需要先判断该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是否已确定对应的区域位置,即判断获取到的该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将获取到的标识信息与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至少一个,则表示匹配成功的标识信息至少被两个无线探测装置(即,第一次获取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及成功匹配的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进一步,这两个无线探测装置将被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进一步,若没有一个标识信息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成功匹配,则表示该标识信息只被一个无线探测装置(即,第一次获取标识信息所对应的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进一步,将该无线探测装置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已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来说,即使存在未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也可以将唯 一的无线探测装置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依次获取无线探测装置202-1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进一步,将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其中,没有一个成功匹配,即,并未查找到与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1)相同的标识信息,则只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又例如,获取到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进一步,将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标识信息集合中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其中,匹配成功一个,即,查找到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例如,标识信息MAC-2)相同的标识信息,则将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同时标记为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依次获取每个标识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并对每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进行是否定位的判断,进一步,在判断出并未被定位后,则在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对应的标识信息集合中查找与获取到的标识信息相同的标识信息,从而保证可以准确标记出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进而便于根据上述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即空间位置关系),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处理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标记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

1)建立并保存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存在未查找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也可以将唯一的标识信息与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建立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以下方式:

1)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例如,如图3所示,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建立映射关系:“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

2)建立上述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的映射关系。例如,如图3所示,相同的标识信息为MAC-2,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和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建立映射关系:“MAC-2:区域A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建立并保存相同的标识信息与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映射关系,实现对具有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记,从而便于利用查找出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即空间位置关系),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处理模块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判断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是否已被定位包括:

1)在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案中建立的映射关系,在查找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标识信息查找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和/或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若查找到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标识信息和/或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对应的区域标识,则表示获取到的标识信息在本次比对之前已被定位。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在映射关系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实现对获取到的标识信息进行是否已被定位的判断,从而避免对同一移动终端进行重复比对,进而达到节省定位时间,提高定位效率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定位单元506包括:

1)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标记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确定与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结合无线探测装置自身位置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及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确定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模块包括:

1)取重子模块,用于对标记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

2)定位子模块,用于将重叠部分标识为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对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可以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位置分布,同时还示出了上述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 信号覆盖范围,分别对应图4所示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区域B、区域C的区域。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B(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C(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2与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BC(如图4所示阴影);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及无线探测装置202-3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的区域标识为:区域ABC。

具体地,假设经比对查找到两个相同的标识信息,例如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MAC-2,对应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包括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则对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取重叠部分,即,对区域A和区域B取重叠部分得到区域AB。进一步,将重叠部分(区域AB)标识为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已部署的无线探测装置所处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无线探测装置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多个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从而将预定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位置,进一步,通过获取到相同的标识信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定位该相同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也就是说,将同时捕获到同一移动终端的目标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交叉部分标识为该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结合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来确定移动终端的区域位置,具体地,结合无线探测装置当前所处的区域位置,与无线探测装置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形成的无线探测装置的空间拓扑结构,来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准确定位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1)统计单元,用于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统计在当前时刻每个无线探测装置采集到的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

2)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计算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

1)利用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终端数量来直接标识对应的分布密度;

2)计算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终端数量与总的终端数量的比值,利用该比值标识不同区域位置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

(1)判断单元,用于在计算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之后,判断在不同区域上的分布密度是否分别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

(2)报警单元,用于在判断出不同区域中任意一个区域上的分布密度大于等于第一预定阈值时,发送区域的报警信息。

也就是说,计算出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后,将不同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分别与第一预定阈值进行比较,当判断出某个区域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预定阈值时,则及时发出该区域的报警信息,以提示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疏通措施。

具体结合图2所示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在当前时刻T1对无线探测装置202-1至无线探测装置202-3附近的移动终端(如图2中的实心圆)所处的区域位置的定位。进一步,对完成定位的移动终端进行密度分析,具体地,分别统计移动终端在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终端数量,并计算对应的分布密度。由图2所示,显然区域B上的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较大,若进一步判断出区域B的分布密度已大于预定阈值,则为了不造成人员拥堵,可对区域B上的人员进行及时疏通。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可实现对不同区域位置上分布的移动终端进行统计,进而得到在当前时刻不同区域位置上的移动终端的分布密度,从而便于及时疏通密度较大的区域位置上的人员,以避免由于拥堵所导致的安全隐患。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上述装置还包括:

1)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获取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分别在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

2)第二定位单元,用于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

3)定向单元,用于确定每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上述方式定位移动终端在不同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进一步,利用上述不同预定时刻的区域位置确定该移动终端的移动轨迹,进而确定在上述不同预定时刻形成的预定时段内的该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任意一个终端在预定时段内的移动方向后,还可以对多个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进行统计,从而确定这些移动终端总体的移动方向,进而得出在预定时段内的人员流向。例如图2箭头所示,由区域C移动到区域B。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根据比对结果定位任意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位置之后,可进一步定位每个移动终端在当前时刻之后的一个或多个预定时刻所处的区域位置,进而确定该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从而实现对预定场合的人流流向进行判断,以准确获取人员流动走向,进而实现对人员流动地准确分析。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定位系统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

1)包含终端定位装置的定位设备602;

2)一个或多个包含无线探测装置的探测设备604(如图6所示的包含无线探测装置的探测设备604-1至包含无线探测装置的探测设备604-n)。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实施例的应用环境与实施例1与实施例2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探测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WIFI探测装置(即WIFI探针)、RFID识别装置。如每个IPC设备中的WIFI探针可以采集到在当前时刻WIFI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标识信息集合,每个标识信息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无线探测装置在当前时刻采集标识信息集合的过程可以如图3所示,无线探测装置以WIFI探针为例,无线探测装置202-1与无线探测装置202-2的WIFI信号覆盖范围分别为区域A和区域B,移动终端302-1至移动终端302-3如图3分布,并实时发送携带有标识信息的链接请求,其中,无线探测装置202-1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即区域A)内将捕获到移动终端302-1和移动终端302-2的链接请求,从而获取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也就是说,无线探测装置202-1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1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同理,无线探测装置202-2采集到的标识信息集合中将包括移动终端302-2的标识信息与移动终端302-3的标识信息。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包含终端定位装置的定位设备,结合包含无线探测装置的探测设备形成的空间拓扑结构,以实现对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的准确定位。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