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和振动控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6080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扬声器和振动控制单元。

背景技术:
普通的扬声器具有:声音输出单元,其包括会振动的振动板,从而发出声音,并且声音输出单元连接到振动器;以及驱动单元,其往复地振动该振动器,使得从振动板发出声音。在这种扬声器中,振动板的振动充当反作用力而使驱动单元振动,由此产生了不期望的声音。出于此原因,一些扬声器进一步包括具有与其声音输出单元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振动控制单元。在这些扬声器中的每个扬声器中,两个单元的背面连接,使得声音输出单元的振动器和振动控制单元的振动器在共同的振动轴线上沿相反的方向振动,从而抑制驱动单元振动(例如,参见JP-A-2002-152884)。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那些扬声器中,由于声音输出单元的背面连接到振动控制单元的背面,所以有时从振动控制单元侧产生不期望的声音。在该情况下,由声音输出单元产生的声音和由振动控制单元产生的声音可能相互干涉,从而导致相应的扬声器的音响性能下降。这种现象是明显的,特别是在诸如全频带扬声器等宽带域扬声器中。鉴于上述情况,实施例的示例性方面提供能够抑制产生不期望声音的扬声器和振动控制单元。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器,其连接到振动板,该振动板振动而发出声音;第一驱动单元,其往复地振动第一振动器,以振动振动板;第二振动器,其连接到配重部件;第二驱动单元,其连接到第一驱动单元的与设置有第一振动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与第一振动器的振动轴线相同的振动轴线上往复地振动第二振动器,以振动配重部件;以及支撑单元,其在沿振动轴线的方向的两个以上部分处支撑联接体,该联接体是通过将第二振动器和配重部件接合而构成的。根据实施例的该方面,可以提供能够抑制产生不期望的声音从而防止音响性能劣化的扬声器和振动控制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中所包含的扬声器单元的各组件的在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的剖面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包括扬声器单元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振动轴线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振动轴线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四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五变型例的包括扬声器单元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图1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六变型例的扬声器的剖面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扬声器和振动控制单元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受下面描述的实施例限制。首先将参考图1简要说明包括在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中的扬声器单元10的构造。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中所包含的扬声器单元10的各组件的在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另外,下文将参考图2至图4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的具体构造。如图1所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单元10包括声音输出单元2和振动控制单元3。声音输出单元2包括振动板21、第一振动器22和第一驱动单元30。振动板21的外周部分固定到框架20上,该振动板21的边缘介于振动板21的外周部分与框架20之间,并且该振动板21的内周部分被罩24覆盖。第一振动器22的前端部连接到振动板21的内周部分。第一驱动单元30往复地振动第一振动器22,由此振动振动板21。响应于从第一驱动单元30输入的声音信号,声音输出单元2使第一振动器22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从而振动振动板21以使得从振动板21发出声音。振动控制单元3通过连接部件11连接到声音输出单元2,并且包括配重部件41、第二振动器42、第二驱动单元50和支撑单元60。配重部件41和第二振动器42的重量之和与振动板21的重量、罩24的重量、第一振动器22的重量以及在振动板21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振动板21从空气中接收到的反作用力而获得重量的总和相当,并且配重部件41的基端部连接到第二振动器42的前端部。第二振动器42具有与第一振动器22相同的重量,并且具有与第一振动器22相同的结构。如上所述,第二振动器的前端部连接到配重部件41。然而,第二振动器42和第一振动器22不一定具有相同的重量。第二驱动单元50具有与第一驱动单元30相同的重量,并且具有与第一驱动单元30相同的构造。然而,第二驱动单元50和第一驱动单元30不一定具有相同的重量。第二驱动单元50连接到第一驱动单元30的与第一振动器22相反的一侧,并且使第二振动器42在与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轴线100相同的振动轴线100上往复地振动,从而振动配重部件41。支撑单元60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两个以上部分处支撑通过将第二振动器42和配重部件41接合而构成的联接体40,使得联接体40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例如,支撑单元60包括:框架61,其固定到第二驱动单元50;第一支撑部62,其支撑联接体40的相对于其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联接体中心而位于基端侧的部分;以及第二支撑部63,其支撑联接体40的相对于其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联接体中心而位于前端侧的部分。可替代地,支撑单元60可以构造为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三个以上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另外,只要通过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两个以上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则这两个以上部分可以不同于图1所示的被支撑部分。在语音信号输入到第一驱动单元30的情况下,将与输入到第一驱动单元30的语音信号相同的语音信号输入到振动控制单元3的第二驱动单元50。然后,响应于输入的语音信号,第二驱动单元50振动第二振动器42,从而使联接体40沿与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振动轴线100上往复地振动。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具有相同的重量和相同的结构。另外,第一振动器22和第二振动器42具有相同的重量和相同的结构。因此,配重部件41具有与振动板21的重量、罩24的重量以及在振动板21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振动板21从空气中接收到的反作用力而获得的重量的总和相当的重量。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在声音输出单元2输出声音的情况下,因来自第一振动器22的反作用力而振动的第一驱动单元30的振动力以及因来自第二振动器42的反作用力而振动的第二驱动单元50的振动力相互抵消。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可以抑制因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的不期望的振动而产生不期望的声音。另外,在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中,支撑单元60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两个以上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使得联接体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因此,例如,与在沿振动轴线100方向的一个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的其他各个扬声器相比,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能够抑制从振动控制单元3产生不期望的声音。具体而言,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一个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的那些扬声器中,联接体40可以在被支撑部分上摆动,从而沿与振动轴线10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振动,由此导致产生不期望的声音。相比而言,在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中,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两个以上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使得联接体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能够抑制联接体40沿与振动轴线10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并且因此能够抑制从振动控制单元3侧产生不期望的声音。现在,将参考图2至图4来详细说明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的构造。下面,为便于说明,假设扬声器的安装有振动板21的部分是扬声器的前侧。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的剖面的说明图,而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包括扬声器单元10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在图2和图3中,与图1所示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用与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另外,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与第二支撑部63的振动轴线100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1包括外壳12和扬声器单元10。外壳12是具有能够收纳扬声器单元10的内部空间且具有用于发出从扬声器单元10的振动板21(参见图1)产生的声音的前开口的壳体。如上所述,扬声器单元10包括声音输出单元2和振动控制单元3。下面将参见图3来描述声音输出单元2和振动控制单元3的具体构造。在外壳12的上部的内周表面的下侧,固定有支撑件13的一端,而在外壳12的下部的内周表面上,固定有支撑件14的一端。另外,扬声器单元10收纳在外壳12中,使得扬声器单元10由这些支撑件的另一端来支撑。声音输出单元2具有如图3所示的电动式结构。具体而言,声音输出单元2包括第一驱动单元30、第一振动器22和振动板21。第一驱动单元30包括箱体31、磁轭32、磁体33、板34和音圈23。箱体31具有盘状底部和筒状侧壁,并且布置成使得底部的盘面与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轴线100垂直并且盘面的中心位于振动轴线100上。箱体31由诸如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并且将磁轭32和磁体33收纳在内部。磁轭32具有:盘状部,其具有与箱体31的底部的内表面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及柱形部,其从盘状部的中心延伸为垂直于盘状部。磁轭32由金属形成,并且布置在箱体31内,使得柱形部朝向前侧突出。磁体33是围绕磁轭32的柱形部的侧表面的筒状永磁体。磁体33具有与磁轭32的盘状部的直径几乎相同的外径以及比磁轭32的柱形部的直径大的内径。因此,在磁轭32的柱形部的侧表面与磁体33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板34是设置在箱体31的敞开前表面上的圆环状金属板且具有用于插入磁轭32的柱形部的前端部的开口。筒状的第一振动器22的基端部插入到板34的开口与磁轭32的柱形部之间的间隙中,从而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滑动。音圈23是缠绕到第一振动器22的基端部上的线圈。第一驱动单元30形成磁通,使得磁通从磁体33发出,通过磁轭32的柱形部和磁轭32的盘状部,并且返回磁体33。在磁通已经形成的状态下,如果语音信号输入到音圈23,则在第一驱动单元30中,在音圈23上产生洛仑兹力,并且使得第一振动器22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在第一驱动单元30的前表面(板34的前表面)上设置有碗形框架20。碗形框架20的底部包括具有与板34的开口的直径相同的直径的开口,并且粘附在板34的前表面上。第一振动器22是由诸如树脂或纸张等材料形成的筒状部件。如上所述,第一振动器22的其上缠绕有音圈23的基端部插入到板34的开口与磁轭32的柱形部之间的间隙中。另外,第一振动器22的前端部被罩24覆盖,并且第一振动器22的沿振动轴线100方向的中央部分由蝶形减振器25支撑。蝶形减振器25可以是用于吸收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的减振器。罩24是朝向前侧突出的圆顶形部件。蝶形减振器25的外周固定到框架20的内周表面上,并且蝶形减振器25的内周支撑第一振动器22,使得第一振动器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振动。振动板21是由诸如纸张等材料形成的圆环状部件,并且振动板21的外周固定到框架20上,该振动板21的边缘介于振动板21的外周与框架20之间,并且振动板21的内周连接到第一振动器22的前端部的侧表面上。另外,在语音信号输入到音圈23的情况下,振动板21与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振动的第一振动器22协同地振动,从而根据语音信号发出声音。振动控制单元3包括第二驱动单元50、第二振动器42、配重部件41和支撑单元60。第二驱动单元50具有与第一驱动单元3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箱体51、磁轭52、磁体53、板54和音圈43。第二驱动单元50通过连接部件11连接到第一驱动单元30,使得第二驱动单元的背面面向第一驱动单元的背面。另外,第二振动器42与第一振动器22相同,并且设置成使得其具有开口的敞开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中心定位在振动轴线100上。类似于第一驱动单元30,在语音信号输入到音圈43的情况下,第二驱动单元50使第二振动器42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由于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背面彼此面对,所以第二振动器42沿与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往复地振动。换言之,语音信号线连接到振动控制单元3的信号输入端子,从而具有使得第二振动器42能够沿与第一振动器22的振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往复振动的极性。配重部件41包括:筒状壳体71,其由诸如树脂等材料形成,以便具有位于基端侧的凸缘;半球形配重72,其朝向后侧突出,从而覆盖壳体71的前端侧的开口;以及第一磁体73,其设置在壳体71的侧部的周向表面(外周面)上。配重部件41的基端的凸缘连接到第二振动器42的前端,使得配重部件能够根据第二振动器42的往复振动而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在该情况下,由于设置在配重部件41的前端处的配重72具有朝向后侧突出的半球形形状,所以可以抑制因配重72与空气的摩擦产生不期望的声音。然而,配重72的形状不限于半球形形状,并且可以具有能够减少空气阻力的任何其他流线型形状。配重部件41具有与振动板21的重量、罩24的重量以及在振动板21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振动板21从空气中接收到的反作用力所获得的重量的总和相当的重量。支撑单元60包括框架61、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框架61具有:圆环状底部,其具有预定的厚度并且具有配重部件41能够穿过的开口;以及筒状侧壁,其从底部的外周部延伸为垂直于底部。在框架61的底部指向后侧的状态下,配重部件41通过框架的开口插入。另外,框架的侧壁的开口端固定到第二驱动单元50的板54的背面上。第一支撑部62是蝶形减振器,并且其外周固定到框架61的侧壁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一支撑部62的内周支撑第二振动器42,使得第二振动器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振动。另外,第一支撑部62支撑由第二振动器42和配重部件41接合而成的联接体40的相对于其沿振动轴线100方向的中心位置而位于前侧的部分。第二支撑部63是非接触式支撑部,其包括第二磁体64,该第二磁体布置在框架61的底部开口的内周表面上,从而面向第一磁体73,并且该非接触式支撑部借助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磁感应的斥力以浮动状态支撑联接体40。现在,参考图4和图5,对第一磁体73和第二磁体64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与第一磁体73和第二磁体64的振动轴线100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而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振动轴线垂直的剖面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第一磁体73具有筒状形状,该筒状形状具有与壳体71的外周的直径几乎相同的内径,从而能够在壳体装配在第一磁体73中的情况下围绕壳体71的侧部的外周表面。另外,第二磁体64具有筒状形状,从而能够围绕第一磁体73的侧部的外周表面,并且在第一磁体73和第二磁体64之间留有间隙。然而,第一磁体73和第二磁体64无需是完全筒状的,并且可以是任何其他筒状形状。第一磁体73沿振动轴线100在径向方向上被磁化,使得第一磁体73的内周侧变成S极而其外周侧变成N极。同时,第二磁体64沿振动轴线100在径向方向上被磁化,使得第二磁体64的内周侧变成N极而其外周侧变成S极。因此,第二支撑部63能够通过在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磁感应的斥力而以浮动状态支撑联接体40。另外,在使用经磁化而使得其内周侧变成N极而其外周侧变成S极的磁体作为第一磁体的情况下,使用经磁化而使得其内周侧变成S极而其外周侧变成N极的磁体作为第二磁体。如上所述,第二支撑部63通过在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磁感应的斥力而以浮动状态来支撑联接体40。因此,在配重部件41振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产生机械振动声音。另外,振动控制单元3可以构造为具有图5所示的第一变型例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来替代图4所示的第一磁体73和第二磁体64。通过如图5所示沿着壳体71的侧部的外周表面接合多个磁体73a、73b、73c和73d,将第一变型例的第一磁体形成为筒状形状。另外,通过沿着第一磁体的侧部的外周表面接合多个磁体64a、64b、64c和64d,将根据第一变型例的第二磁体形成为筒状形状,同时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留有间隙。构成第一磁体的磁体73a、73b、73c和73d中的每一个磁体沿振动轴线100在径向方向上被磁化,使得这些磁体的内周侧变成S极而其外周侧变成N极。另外,构成第二磁体的磁体64a、64b、64c和64d中的每一个磁体沿振动轴线100在径向方向上被磁化,使得这些磁体的内周侧变成N极而其外周侧变成S极。同时,在使用经磁化而使得其内周侧变成N极而其外周侧变成S极的磁体作为构成第一磁体的磁体73a、73b、73c和73d的情况下,使用经磁化而使得其内周侧变成S极而其外周侧变成N极的磁体作为构成第二磁体的磁体64a、64b、64c和64d。甚至根据该构造,可以通过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磁感应的斥力以浮动状态来支撑联接体40。因此,在配重部件41振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产生机械振动声音。另外,根据图5所示的构造,可以容易地将第一磁体附接到壳体71上,并且可以容易地将第二磁体附接到框架61上。另外,在本变型例中,已经将通过接合四个磁体而将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中的每一者形成为筒状形状的情况描述为实例。然而,构成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中的每一者的磁体数量不限于此。另外,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筒状的第一磁体73设置在配重部件41中。然而,筒状的第一磁体73可定位成使得其内周表面围绕第二振动器42的侧部的周向表面。在该情况下,筒状的第二磁体64定位成使得其内周表面围绕第一磁体73的侧部的周向表面,同时在第二磁体64与第一磁体73之间留有间隙。另外,参考图3,在扬声器单元10中,由于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重量。此外,由于第一振动器22和第二振动器42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重量。因此,配重部件41具有与振动板21的重量、罩24的重量以及在振动板21振动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振动板21从空气接收到的反作用力而获得的重量的总和相当的重量。因此,根据扬声器单元10,在声音输出单元2输出声音的情况下,因来自第一振动器22的反作用力而振动的第一驱动单元30的振动力和因来自第二振动器42的反作用力而振动的第二驱动单元50的振动力会相互抵消。因此,根据扬声器单元10,可以抑制第一驱动单元30和第二驱动单元50的不期望的振动。在扬声器单元10中,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两个部分处支撑联接体40,使得联接体能够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往复地振动。因此,扬声器单元10能够抑制联接体40沿与振动轴线10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并且因此能够抑制从振动控制单元3侧产生不期望的声音。此外,由于第二支撑部63通过在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磁感应的斥力而以浮动状态支撑联接体40,所以可以在配重部件41振动的情况下抑制产生机械振动声音。现在,将参考图6来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扬声器。除了该扬声器具有构造不同于图2和图3所示的构造的振动控制单元之外,根据第二变型例的扬声器具有与图2和图3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因此,此处,将对根据第二变型例的振动控制单元3a进行说明。然而,图6所示的与图3所示的一些组件相同的一些组件用与图3所示的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不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3a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如图6所示,根据第二变型例的振动控制单元3a包括与图3所示的第二驱动单元50相同的第二驱动单元50,但是在配重部件41a的形状和支撑单元60a的构造方面不同于图3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具体而言,在图6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a的配重部件41a中,壳体71a的筒状部分的直径大于图3所示的壳体71的筒状部分的直径,并且与配重72的附接表面的直径相同。另外,图6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a的支撑单元60a与图3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的支撑单元的不同点在于:框架61a是筒状的,并且第二支撑部63a是蝶形减振器。作为第二支撑部63a的蝶形减振器的外周固定到框架61a的内周上,使得第二支撑部63a的内周支撑配重部件41a的壳体71a的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另外,第一支撑部62是蝶形减振器(类似于图3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的第一支撑部62),并且支撑第二振动器42的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因此,振动控制单元3a能够抑制通过接合第二振动器42和配重部件41a而构成的联接体40a沿与振动轴线10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振动。另外,在振动控制单元3a中,支撑单元60a的框架61a的形状仅为筒状,并且可以使用相同的蝶形减振器作为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a。因此,根据振动控制单元3a,变得易于加工框架61a,并且由于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a具有相同的组件,所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现在,参考图7,将对根据第三变型例的扬声器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3b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除了振动控制单元3b之外,根据第三变型例的扬声器具有与图6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另外,在图7中,与图6所示的组件相同的组件用与图6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7所示,除了支撑单元60b包括覆盖作为第一支撑部62的蝶形减振器的盖件62b和覆盖作为第二支撑部63a的蝶形减振器的盖件63b之外,根据第三变型例的振动控制单元3b具有与图6所示的振动控制单元3a相同的构造。盖件63b覆盖作为第二支撑部63a的蝶形减振器的前表面。因此,在通过接合第二振动器42和配重部件41a而构成的联接体40a振动的情况下,根据第三变型例的扬声器可以通过盖件63b来遮断空气与作为第一支撑部62和第二支撑部63a的蝶形减振器之间的摩擦声音。现在,参考图8,将对根据第四变型例的扬声器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四变型例的包括振动控制单元3c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除了振动控制单元3c之外,根据第四变型例的扬声器具有与图6所示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另外,在图8中,与图6所示的组件相同的组件用与图6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8所示,根据第四变型例的振动控制单元3c的支撑单元60c包括位于音圈43与第二驱动单元50的板54之间的第二支撑部63c,从而替代图6所示的第二支撑部63a。第二支撑部63c是填充在音圈43与板54之间的磁性流体。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变型例的振动控制单元3c通过作为磁性流体的第二支撑部63c来支撑第二振动器42的基端部。因此,振动控制单元3c能够抑制第二振动器42沿与振动轴线10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操作。现在,参考图9,将对根据第五变型例的扬声器进行说明。根据第五变型例的扬声器在声音输出单元和振动控制单元的连接方式方面不同于图2所示的扬声器。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五变型例的包括扬声器单元10d的部分的在放大的剖视图中看到的说明图。另外,图9所示的一些组件与图3所示的组件相同,并且因此用与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9所示,根据第五变型例的扬声器单元10d除了以下方面具有与图3所示的扬声器单元1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扬声器单元10d包括通过将声音输出单元2d的磁轭和振动控制单元3d的磁轭一体化而构成的一体式磁轭32d,并且箱体31d是筒状的。一体式磁轭32d的与声音输出单元2d对应的部分具有与图3所示的磁轭3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另外,一体式磁轭32d的与振动控制单元3d对应的部分具有与图3所示的磁轭5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箱体31d内部收纳一体式磁轭32d和磁体33、53。因此,第一驱动单元30d和第二驱动单元50d形成为一体。由于声音输出单元2d和振动控制单元3d无缝连接,所以扬声器单元10d能够防止从声音输出单元2d和振动控制单元3d的连接部分产生不期望的声音。现在,参考图10,将对根据第六变型例的扬声器进行说明。扬声器单元支撑在外壳12中的方式不同于图2所示的方式。图10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第六变型例的扬声器1a的剖面的说明图。另外,图10所示的一些组件与图2或图3所示的组件相同,并且因此用与图2或图3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图10所示,在根据第六变型例的扬声器1a中,支撑件13e的一端固定到外壳12的上侧的内周表面上,弹性缓冲部件93设置在框架61与支撑件13e的另一端之间。此外,在扬声器1a中,支撑件14e的一端固定到外壳12的下侧的内周表面上,并且弹性缓冲部件94设置在框架61与支撑件14e的另一端之间。此外,扬声器1a具有位于振动板21与外壳12的前开口的内周之间的弹性缓冲部件91和92。因此,扬声器单元10以浮动状态支撑在外壳12内。根据扬声器1a,能够防止因扬声器单元10与外壳12或支撑件13e或14e的接触而产生不期望的声音。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振动器和配重部件接合而构成的联接体由两个支撑部分支撑,即,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然而,根据实施例的扬声器可以构造成使得联接体被支撑在沿振动轴线的方向的三个以上部分处。在该情况下,扬声器可以构造为这样:通过图3所示且为蝶形减振器的第一支撑部62、由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的斥力支撑的第二支撑部63以及图8所示且为磁性流体的第二支撑部63c中的任一者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三个以上的部分处支撑组件40和40a中的一者。另外,扬声器可以构造为这样:通过将图3所示且为蝶形减振器的第一支撑部62、由第一磁体73与第二磁体64之间的斥力支撑的第二支撑部63以及图8所示且为磁性流体的第二支撑部63c中的两者以上的支撑部组合起来,以在沿振动轴线100的方向的三个以上的部分处支撑组件40和40a中的一者。另外的优点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宽方面不限于本文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的一般性发明构思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