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4657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本申请基于2014年4月30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4-093522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3GPP)中研讨了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作“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或者“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在LTE中,将基站装置(基站)也称作eNodeB(evolvedNodeB),将终端装置(移动站、移动站装置、终端)也称作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将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多个区域配置为蜂窝状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可以管理多个小区。LTE对应于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以及时分双工(TimeDivisionDuplex:TDD)。将采用了FDD方式的LTE也称作FD-LTE或者LTEFDD。TDD是通过对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进行频分复用而至少能够在两个频带中实现全双工通信的技术。将采用了TDD方式的LTE也称作TD-LTE或者LTETDD。TDD是通过对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能够在单个频带中实现全双工通信的技术。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FD-LTE以及TD-LTE的详细内容。此外,基站装置能够向终端装置发送在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为已知信号的参考信号(也被称为RS;ReferenceSignal)。关于该参考信号,为了信号或信道的解调、信道状态的报告等各种各样的目的,能够发送多个参考信号。例如,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作为小区所固有的参考信号而在全部的下行链路子帧中被发送。此外,例如,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作为终端装置所固有的参考信号而在映射有针对该终端装置的数据信号的资源中被发送。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参考信号的详细内容。在3GPP中研讨了小型小区(SmallCell)的导入。所谓小型小区,是指构成小区的基站装置的发送功率小且覆盖范围比以往的小区(宏小区)小的小区的总称。例如,通过在高频带应用小型小区,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小型小区,具有使得每单位面积的频率利用效率提高的效果。在小型小区的导入研讨中,为了低功耗化、小区间干扰降低等各种各样的目的,研讨了将基站装置切换为停止状态的技术。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详细内容。在先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E-UTRA);PhysicalChannelsandModulation(Release11),3GPPTS36.211V11.5.0(2014-01).非专利文献2: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Network;SmallcellenhancementsforE-UTRAandE-UTRAN-Physicallayeraspects(Release12),3GPPTR36.872V12.1.0(2013-12).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被设定了多个小区小组的情况下,若不进行适当的功率控制,则有时会使传输效率大幅劣化。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中能够提高传输效率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1)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方案。即,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并具备:发送部,在设定了双连接、且针对属于第1小区小组(第1CG)的服务小区(第1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和针对属于第2小区小组(第2CG)的服务小区(第2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重叠的情况下,基于针对所述第1服务小区的最大输出功率和针对所述第2服务小区的最大输出功率来决定重叠的部分中的最大输出功率。(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并具备:发送部,发送为了设置与第1小区小组(第1CG)和第2小区小组(第2CG)的每一个对应的最大输出功率而利用的第1上级层参数和第2上级层参数。(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中的方法,包括:在设定了双连接、且针对属于第1小区小组(第1CG)的服务小区(第1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和针对属于第2小区小组(第2CG)的服务小区(第2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重叠的情况下,基于针对所述第1服务小区的最大输出功率和针对所述第2服务小区的最大输出功率来决定重叠的部分中的最大输出功率的步骤。(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是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方法,包括:发送为了设置与第1小区小组(第1CG)和第2小区小组(第2CG)的每一个对应的最大输出功率而利用的第1上级层参数和第2上级层参数的步骤。如此,能够提高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效率。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提高传输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简要构成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殊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图9是表示DS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图10是表示CRS的构成以及/或者DS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DS的构成的另一例的图。图12是表示针对DS的设定的资源要素的指定的一例的图。图13是表示测定的模型的图。图14是表示PDCCH以及EPDCCH的搜索空间的数学式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1可以被没定了多个小区。在此,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小区来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作小区聚合、载波聚合、或者双连接。可以在针对终端装置1而设定的多个小区的各个小区中应用本发明。此外,也可以在所设定的多个小区的一部分中应用本发明。将对于终端装置1而设定的小区也称作服务小区。在载波聚合(CA)中,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含:一个主小区(PCell:PrimaryCell)和一个或者多个辅小区(SCell:SecondaryCell)。主小区是已进行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已开始连接重建(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者在越区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主小区在主频率下动作。也可以在建立(重建)了连接的时间点或者之后设定辅小区。辅小区在辅频率下动作。另外,连接可以称作RRC连接。针对支持CA的终端装置1,在一个主小区和一个以上的辅小区中被汇集。所谓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是指:给定的终端装置1消耗从至少两个不同的网络点(主基站装置(MeNB:MastereNB)和辅基站装置(SeNB:SecondaryeNB))提供的无线资源的动作。换言之,双连接是终端装置1以至少两个网络点来进行RRC连接。在双连接中,终端装置1可以以RRC连接(RRC_CONNECTED)状态且通过非理想回程线路(non-idealbackhaul)来连接。在双连接中,也有时将至少与S1-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连接且发挥核心网络的移动锚定作用的基站装置3称作主基站装置。此外,将向终端装置1提供追加的无线资源的非主基站装置的基站装置3称作辅基站装置。也有时将与主基站装置关联的服务小区的小组称作主小区小组(MCG:MasterCellGroup),将与辅基站装置关联的服务小区的小组称作辅小区小组(SCG:SecondaryCellGroup)。另外,小区小组可以为服务小区小组。在双连接中,主小区属于MCG。此外,在SCG中,将相当于主小区的辅小区称作主辅小区(pSCell:PrimarySecondaryCell)。另外,也有时将pSCell称作特殊小区、特殊辅小区(SpecialSCell:SpecialSecondaryCell)。在特殊SCell(构成特殊Scell的基站装置)中,可以支持与PCell(构成Pcell的基站装置)同等的功能(能力、性能)。此外,在pSCell中,可以仅支持PCell的一部分的功能。例如,在pSCell中,也可以支持发送PDCCH的功能。此外,在pSCell中,也可以支持利用与CSS或者USS不同的搜索空间来进行PDCCH发送的功能。例如,与USS不同的搜索空间为基于按规格规定的值而决定的搜索空间、基于与C-RNTI不同的RNTI而决定的搜索空间等。此外,pSCell可以始终为启动状态。此外,pSCell为能够接收PUCCH的小区。在双连接中,无线承载(数据无线承载(DRB:DateRadioBearer)以及/或者信令无线承载(SRB:SignallingRadioBearer))可以在MeNB和SeNB中被单独分配。在双连接中,在MCG和SCG、或者Pcell和pSCell之中,可以分别单独地设定双工模式。在双连接中,在MCG和SCG、或者Pcell和pSCell之中,可以不被同步。在双连接中,在MCG和SCG(或者Pcell和pSCell)之中,可以分别设定用于调整多个定时的参数(TAG:TimingAdvanceGroup,时间超前小组)。即,在MCG与SCG之间,可以不被同步。在双连接中,终端装置1仅向MeNB(PCell)发送与MCG内的小区对应的UCI,仅向SeNB(pSCell)发送与SCG内的小区对应的UCI。例如,UCI为SR、HARQ-ACK、以及/或者CSI。此外,在各个UCI的发送中,利用了PUCCH以及/或者PUSCH的发送方法被各个小区小组应用。在主小区中能够收发所有的信号,但在辅小区中存在无法收发的信号。例如,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仅在主小区中被发送。此外,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只要在小区间不设定多个TAG(TimingAdvanceGroup,时间超前小组),则仅在主小区中被发送。此外,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仅在主小区中被发送。此外,MIB(MasterInformationBlock;主信息块)仅在主小区中被发送。在主辅小区中,收发的是在主小区中能够收发的信号。例如,PUCCH可以在主辅小区中被发送。此外,PRACH与是否设定了多个TAG无关,可以在主辅小区中被发送。此外,PBCH、MIB可以在主辅小区中被发送。在主小区中检测RLF(RadioLinkFailure;无线链路故障)。在辅小区中,即便满足检测出RLF的条件,也不会辨识为检测出RLF。在主辅小区中,如果满足条件,则检测出RLF。在主辅小区中检测出RLF的情况下,主辅小区的上级层向主小区的上级层通知检测出RLF。在主小区以及/或者主辅小区中,可以进行SPS(Semi-PersistentScheduling;半持续调度)、DRX(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非连续传输)。SPS设定和DRX设定的总数可以由主小区和主辅小区的总数来决定。在辅小区中,可以进行与同一小区小组的主小区或者主辅小区相同的DRX。在辅小区中,与MAC的设定有关的信息/参数基本上与同一小区小组的主小区/主辅小区共享。一部分的参数(例如sTAG-Id)可以按每个辅小区来设定。一部分的计时器、计数器可以仅针对主小区以及/或者主辅小区来应用。可以仅针对辅小区来设定所应用的计时器、计数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可应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或者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方式的帧构成类型(FrameStructureType)。另外,帧构成类型也有时被称作帧构造类型、双工模式。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多个小区全部应用TDD方式。此外,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汇集应用TDD方式的小区和应用FDD方式的小区。在汇集应用TDD的小区和应用FDD的小区的情况下,能够针对应用TDD的小区来应用本发明。在应用FDD的小区中,可以应用半双工(half-duplex)FDD方式或者全双工(full-duplex)FDD方式。在聚合应用TDD的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半双工(half-duplex)TDD方式或者全双工(full-duplex)TDD方式。终端装置1将表示终端装置1支持载波聚合的频段的组合的信息发送至基站装置3。终端装置1针对频段的各个组合,将指示是否支持不同的多个频段中的所述多个服务小区内的同时发送以及接收的信息发送至基站装置3。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或者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以及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以及/或者Y”的意思。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将终端装置1A~1C称作终端装置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利用的是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能够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包含: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等。PUC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Information:UCI)的物理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CSI)、表示请求PU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block:TB,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将ACK/NACK也称作HARQ-ACK、HARQ反馈、或者响应信息。PUSCH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物理信道。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与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HARQ-ACK以及/或者信道状态信息。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者仅发送HARQ-ACK以及信道状态信息。PRACH是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的物理信道。PRACH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取得时域的同步。除此之外,PRACH也用于表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establishment)过程、越区切换过程、连接重建(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PUSCH资源的请求。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利用的是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包含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ReferenceSignal:ULRS)等。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可利用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探测参考信号)等。DMRS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关联。DMRS与PUSCH或者PUCCH进行时间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或者PUCCH的传播路径修正而使用DMRS。以下,将一并发送PUSCH和DMRS的情形简单称作发送PUSCH。以下,将一并发送PUCCH和DMRS的情形简单称作发送PUCCH。另外,上行链路的DMRS也被称为UL-DMRS。SRS不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关联。基站装置3为了测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使用SRS。SRS具有两种触发类型的SRS(触发类型0SRS、触发类型1SRS)。触发类型0SRS在通过上级层信令而设定了与触发类型0SRS有关的参数的情况下被发送。触发类型1SRS在通过上级层信令而设定了与触发类型1SRS有关的参数、且通过DCI格式0/1A/2B/2C/2D/4中包含的SRS请求而请求发送的情况下被发送。另外,SRS请求,针对DCI格式0/1A/4而包含在FDD和TDD双方中,针对DCI格式2B/2C/2D而仅包含在TDD中。在相同服务小区的相同子帧中发生触发类型0SRS的发送和触发类型1SRS的发送的情况下,触发类型1SRS的发送被优先。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利用的是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包含: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PCFICH(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Indicator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通道)、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MCH(PhysicalMulticast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等。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中共同使用的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Block:MIB,BroadcastChannel:BCH)。MIB能够以40ms间隔来更新。PBCH以10ms周期被反复发送。具体而言,在满足SFNmod4=0的无线帧中的子帧0之中进行MIB的初始发送,在其他的全部无线帧中的子帧0之中进行MIB的重发(repetition)。SFN(systemframenumber;系统帧号)为无线帧的编号(系统帧编号)。MIB为系统信息。例如,MIB包含表示SFN的信息。PCFICH用于发送对PDCCH的发送所利用的区域(OFDM符号)进行指示的信息。PHICH用于发送表示基站装置3针对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或者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的HARQ指示(HARQ反馈、响应信息)。例如,在终端装置1接收到表示ACK的HARQ指示的情况下,不重发所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例如,在终端装置1接收到表示NACK的HARQ指示的情况下,重发所对应的上行链路数据。单个PHICH发送针对单个上行链路数据的HARQ指示。基站装置3利用多个PHICH来发送针对同一PUSCH中包含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HARQ指示的每一个。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称作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许可(downlinkgrant)以及上行链路许可(uplinkgrant)。下行链路许可也称作下行链路分派(downlinkassignment)或者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allocation)。PDCCH通过连续的一个或者多个CCE(ControlChannelElement;控制信道要素)的集合来发送。CCE由9个REG(ResourceElementGroup;资源要素小组)构成。REG由4个资源要素构成。由n个连续的CCE构成的PDCCH从满足imodn=0的CCE起开始。在此,i为CCE编号。EPDCCH通过连续的一个或者多个ECCE(EnhancedControlChannelElement;增强控制信道要素)的集合来发送。ECCE由多个EREG(EnhancedResourceElementGroup;增强资源要素小组)构成。下行链路许可用于单个小区内的单个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许可用于与发送出该下行链路许可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的调度。上行链路许可用于单个小区内的单个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许可用于比发送出该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靠后四个以上的子帧内的单个PUSCH的调度。在DCI格式中附加了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比特。CRC奇偶校验比特被RNTI(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加扰。RNTI是根据DCI的目的等而能够规定或者设定的标识符。RNTI是按规格预先规定的标识符、被设定为小区所固有的信息的标识符、被设定为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信息的标识符、或者被设定为属于终端装置1的小组所固有的信息的标识符。例如,CRC奇偶校验比特被C-RNTI(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或者SPSC-RNTI(SemiPersistentScheduling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半持续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加扰。C-RNTI以及SPSC-RNTI是用于识别小区内的终端装置1的标识符。C-RNTI用于控制单个子帧中的PDSCH或者PUSCH。SPSC-RNTI用于周期性分配PDSCH或者PUSCH的资源。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此外,PDSCH还用于发送上级层的控制信息。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Channel:MCH)。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利用的是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包含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signal:S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ReferenceSignal:DLRS)等。同步信号用于使得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给定的子帧。例如,在TDD方式下,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1、5、6。在FDD方式下,同步信号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5。同步信号具有:主同步信号(PSS:PrimarySynchronizationSignal)和辅同步信号(SSS:SecondarySynchronizationSignal)。PSS用于粗略的帧/符号定时同步(时域的同步)、小区小组的辨认。SSS用于更准确的帧定时同步、小区的辨认。即,通过利用PSS和SSS,能够进行帧定时同步和小区识别。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由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修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由终端装置1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由终端装置1测定自身装置的地理位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包含:CRS(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与PDSCH关联的URS(UE-specificReferenceSignal;UE特定参考信号)、与EPDCCH关联的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NZPCSI-RS(Non-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MBSFNRS(MultimediaBroadcastandMulticastServiceoverSingleFrequencyNetworkReferencesignall;多媒体广播和多播服务单频网络参考信号)、PRS(PositioningReferenceSignal;定位参考信号)、NCTCRS(NewCarrierType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新载波型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以及DS(DiscoverySignal;发现信号)等。此外,下行链路的资源包含:ZPCSI-RS(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IM(ChannelStateInformation-InterferenceMeasurement;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定)等。CRS在子帧的整个频带中被发送。CRS用于进行PBCH/PDCCH/PHICH/PCFICH/PDSCH的解调。CRS也可以用于由终端装置1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PBCH/PDCCH/PHICH/PCFICH以C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与PDSCH关联的URS以URS所关联的PDSCH的发送所利用的子帧以及频带来发送。URS用于进行URS所关联的PDSCH的解调。PDSCH基于发送模式以及DCI格式而以CRS或者U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DCI格式1A用于调度以C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的PDSCH。DCI格式2D用于调度以U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的PDSCH。与EPDCCH关联的DMRS以DMRS所关联的EPDCCH的发送所利用的子帧以及频带来发送。DMRS用于进行DMRS所关联的EPDCCH的解调。EPDCCH以DM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NZPCSI-RS以所设定的子帧来发送。发送NZP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NZPCSI-RS用于由终端装置1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终端装置1利用NZPCSI-RS来进行信号测定(信道测定)。ZP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基站装置3以零输出来发送ZPCSI-RS。即,基站装置3不发送ZPCSI-RS。基站装置3在ZPCSI-RS所设定的资源中不发送PDSCH以及EPDCCH。CSI-IM的资源由基站装置3设定。CSI-IM的资源被设定为与ZPCSI-RS的资源的一部分重叠(交叠)。即,CSI-IM的资源具有与ZPCSI-RS同等的特征,基站装置3在被设定为CSI-IM的资源中以零输出来进行发送。即,基站装置3不发送CSI-IM。基站装置3在CSI-IM所设定的资源中不发送PDSCH以及EPDCCH。在某小区内NZPCSI-RS所对应的资源中,终端装置1能够以被设定为CSI-IM的资源来测定干扰。信道状态信息(CSI)具有: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RI(RankIndicator;秩指示)、PTI(PrecodingType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示),利用CSI-RS或者CRS来测定。MBSFNRS以PMCH的发送所利用的子帧的整个频带来发送。MBSFNRS用于进行PMCH的解调。PMCH以MBSFNRS的发送所利用的天线端口来发送。PRS用于由终端装置1测定自身装置的地理位置。NCTCRS能够映射至给定的子帧。例如,NCTCRS映射至子帧0以及5。此外,NCTCRS能够利用与CRS的一部分同样的构成。例如,在资源块的每一个中,映射NCTCRS的资源要素的位置能够设为与映射天线端口0的CRS的资源要素的位置相同。此外,NCTCRS所利用的序列(值)能够基于通过PBCH、PDCCH、EPDCCH或者PDSCH(RRC信令)而设定的信息来决定。NCTCRS所利用的序列(值)能够基于小区ID(例如物理层小区标识符)、时隙编号等参数来决定。NCTCRS所利用的序列(值)能够根据与天线端口0的CRS所利用的序列(值)不同的方法(式)来决定。另外,NCTCRS也可以称为TRS(TrackingReferenceSignal;跟踪参考信号)。对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进行总称而称作下行链路信号。对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进行总称而称作上行链路信号。对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进行总称而称作物理信道。对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进行总称而称作物理信号。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介质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层所利用的信道称作传输信道。将MAC层所利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也称作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或者MAC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在MAC层中按照每个传输块来进行HARQ(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给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映射至码字,按照每个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作为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控制信息的信令(通知、广播)的方法,可利用作为通过PDCCH的信令的PDCCH信令、作为通过RRC层(layer)的信令的RRC信令、以及作为通过MAC层(layer)的信令的MAC信令等。此外,RRC信令为通知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控制信息的专用的RRC信令(DedicatedRRCsignaling)、或者通知基站装置3所固有的控制信息的公共的RRC信令(CommonRRCsignaling)。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简单记载为RRC信令的情况下,RRC信令为专用的RRC信令以及/或者公共的RRC信令。也有时将RRC信令、MACCE等从物理层观看时上级的层所利用的信令称作上级层信令。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radioframe)的构成。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简要构成的图。各个无线帧的长度为10ms。此外,各个无线帧由两个半帧构成。各个半帧的长度为5ms。各个半帧由5个子帧构成。各个子帧的长度为1ms,由两个连续的时隙来定义。各个时隙的长度为0.5ms。无线帧内的第i个子帧由第(2×i)个时隙和第(2×i+1)个时隙构成。即,在各个无线帧中规定了10个子帧。子帧包含:下行链路子帧(第1子帧)、上行链路子帧(第2子帧)、特殊子帧(第3子帧)等。下行链路子帧是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是为了上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子帧。特殊子帧由3个字段构成。该3个字段为DwPTS(DownlinkPilotTimeSlot:下行链路导频时隙)、GP(GuardPeriod:保护间隔)以及UpPTS(UplinkPilotTimeSlot:上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GP以及UpPTS的合计的长度为1ms。DwPTS是为了下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字段。UpPTS是为了上行链路发送而保留的字段。GP是不进行下行链路发送以及上行链路发送的字段。另外,特殊子帧可以仅由DwPTS以及GP来构成,也可以仅由GP以及UpPTS来构成。特殊子帧在TDD下配置在下行链路子帧与上行链路子帧之间,用于从下行链路子帧向上行链路子帧切换。单个无线帧由下行链路子帧、上行链路子帧、以及/或者特殊子帧构成。即,无线帧可以仅由下行链路子帧来构成。此外,无线帧也可以仅由上行链路子帧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支持5ms和10ms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downlink-to-uplinkswitch-pointperiodicity)。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为5ms的情况下,在无线帧内的双方的半帧中包含特殊子帧。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切换点周期为10ms的情况下,仅在无线帧内的最初的半帧中包含特殊子帧。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OFDM符号而应用常规CP(normalCyclicPrefix:常规循环前缀)。另外,也可以针对OFDM符号而应用扩展CP(extendedCyclicPrefix:扩展循环前缀)。各个时隙中被发送的物理信号或者物理信道由资源网格来表现。在下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相对于频率方向的多个子载波和相对于时间方向的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在上行链路中,资源网格由相对于频率方向的多个子载波和相对于时间方向的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子载波或者资源块的数目依赖于小区的频带宽度。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的数目,在常规CP的情况下为7,在扩展CP的情况下为6。将资源网格内的各个要素称作资源要素。资源要素利用子载波的编号和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的编号来识别。资源块用于某物理信道(PDSCH或者PUSCH等)向资源要素映射。资源块定义了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某物理信道首先被映射至虚拟资源块。然后,虚拟资源块被映射至物理资源块。一个物理资源块由时域中7个连续的OFDM符号或者SC-FDMA符号和频域中12个连续的子载波来定义。故此,一个物理资源块由(7×12)个资源要素构成。此外,一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中对应于一个时隙,在频域中对应于180kHz。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中自0起开始赋予编号。此外,同一物理资源块编号所对应的一个子帧内的两个资源块被定义为物理资源块对(PRB对、RB对)。以下,说明各个子帧中被发送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基站装置3能够在下行链路子帧中发送下行链路物理信道(PBCH、PCFICH、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或者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同步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另外,PBCH仅以无线帧内的子帧0来发送。另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频域以及时域中分散的资源要素。为了简化说明,在图4中未图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PDCCH区域中,多个PDCCH可以被频率、时间、以及/或者空间复用。在EPDCCH区域中,多个EPDCCH可以被频率、时间、以及/或者空间复用。在PDSCH区域中,多个PDSCH可以被频率、时间、以及/或者空间复用。PDCCH、PDSCH以及/或者EPDCCH也可以被频率、时间、以及/或者空间复用。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终端装置1可以在上行链路子帧中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PUCCH、PUSCH、PRACH)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UL-DMRS、SRS)。在PUCCH区域中,多个PUCCH被频率、时间、空间以及/或者代码复用。在PUSCH区域中,多个PUSCH也可以被频率、时间、空间以及/或者代码复用。PUCCH以及PUSCH也可以被频率、时间、空间以及/或者代码复用。PRACH可以遍布单个子帧或者两个子帧来配置。此外,多个PRACH也可以被代码复用。SRS利用上行链路子帧内的最后的SC-FDMA符号来发送。即,SRS配置至上行链路子帧内的最后的SC-FDMA符号。终端装置1在单个小区的单个SC-FDMA符号中能够限制SRS和PUCCH/PUSCH/PRACH的同时发送。终端装置1在单个小区的单个上行链路子帧中能够利用该上行链路子帧内的除了最后的SC-FDMA符号以外的SC-FDMA符号来发送PUSCH以及/或者PUCCH,利用该上行链路子帧内的最后的SC-FDMA符号来发送SRS。即,在单个小区的单个上行链路子帧中,终端装置1能够发送SRS和PUSCH以及PUCCH。另外,DMRS与PUCCH或者PUSCH进行时间复用。为了简化说明,在图5中未图示DMRS。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殊子帧中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的配置的一例的图。在图6中,DwPTS由特殊子帧内的第1个~第10个SC-FDMA符号构成,GP由特殊子帧内的第11个和第12个SC-FDMA符号构成,UpPTS由特殊子帧内的第13个和第14个SC-FDMA符号构成。基站装置3可以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发送PCFICH、PHICH、PDCCH、EPDCCH、PDSCH、同步信号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基站装置3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能够限制PBCH的发送。终端装置1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可以发送PRACH以及SRS。即,终端装置1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能够限制PUCCH、PUSCH以及DMRS的发送。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含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109。此外,上级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子帧设定部1013、调度信息解释部1015以及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控制部1017。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定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上级层处理部101向发送部107输出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此外,上级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分组数据综合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的处理。上级层处理部101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具备:为了进行小区的激活/去激活而进行物理层的控制的功能、以及为了管理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而进行物理层的控制的功能。上级层处理部101具备判断是否报告由接收部105计算的测定的指示以及由接收部105计算出的测定结果的功能。上级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自身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上级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子帧设定部1013基于由基站装置3设定的信息来管理基站装置3以及/或者与基站装置3不同的基站装置(例如基站装置3A)中的子帧设定。例如,子帧设定是针对子帧的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的设定。子帧设定包含:子帧式样设定(Subframepatternconfiguration)、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Uplinkreferenceconfiguration)、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Downlinkreferenceconfiguration)、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transmissiondirectionconfiguration)。子帧设定部1013设置: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此外,子帧设定部1013能够设置至少两个子帧集。另外,子帧式样设定包含EPDCCH子帧设定。另外,子帧设定部1013也被称为终端子帧设定部。上级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5进行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DCI格式(调度信息)的解释,并基于对所述DCI格式进行解释的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调度信息解释部1015基于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来决定进行发送处理以及接收处理的定时。CSI报告控制部1017确定CSI参考资源。CSI报告控制部1017指示信道测定部1059导出与CSI参考资源关联的CQI。CSI报告控制部1017指示发送部107发送CQI。CSI报告控制部1017设置在信道测定部1059算出CQI时所利用的设定。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接收部105基于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收发天线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接收部105将解码出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无线接收部1057将收发天线109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变换(向下转换:downconvert)为中频,除去不必要的频率分量,控制放大电平以使适当维持信号电平,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变换后的数字信号之中除去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针对除去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复用分离部1055从提取出的信号之中分别分离出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或者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EPDCCH、以及/或者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分离出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解调部1053对PHICH乘以对应的码来进行合成,对合成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发往自身装置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出的HARQ指示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针对PDCCH以及/或者E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以及/或者E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出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针对PDSCH进行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64QAM等以下行链路许可所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给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出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给上级层处理部101。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信道的状态,并将测定出的路径损耗、信道的状态输出给上级层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给复用分离部1055。信道测定部1059为了算出CQI而进行信道测定以及/或者干扰测定。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进行通知给上级层的测定。信道测定部1059计算RSRP以及RSRQ,并输出给上级层处理部101。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UCCH、PUSCH、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109而发送至基站装置3。编码部1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PUSCH的调度所利用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调制部1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调制方式、或者针对每个信道而预先规定的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PUSCH的调度所利用的信息来决定被空间复用的数据的序列的数目,将通过利用MIMOSM(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SpatialMultiplexing: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而以同一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为多个序列,针对该序列来进行预编码(precoding)。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称作physicalcellidentity:PCI、Cell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频带宽度、以上行链路许可所通知的循环移位、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的值等,生成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式)而求出的序列。复用部1075按照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重排为并行之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照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对PUCCH和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即,复用部1075按照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将PUCCH和PUSCH的信号以及所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至资源要素。无线发送部1077对被复用的信号进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对于SC-FDMA调制后的SC-FDMA符号而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来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除去对于中频频带而言的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变换(向上转换:upconvert)为高频的信号,除去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输出至收发天线109来进行发送。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上级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此外,上级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子帧设定部3013、调度部3015以及CSI报告控制部3017。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复用分离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和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上级层处理部301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分组数据综合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级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此外,上级层处理部301具备获取被报告的测定结果的功能。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者从上级节点获取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CE(ControlElement:控制元素)等,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个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子帧设定部3013针对各个终端装置1来管理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子帧设定部3013针对各个终端装置1来设置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子帧设定部3013将与子帧设定有关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装置1。另外,子帧设定部3013也被称为基站子帧设定部。基站装置3也可以决定针对终端装置1的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此外,基站装置3也可以从上级节点指示针对终端装置1的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例如,子帧设定部3013也可以基于上行链路的通讯量以及下行链路的通讯量来决定子帧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子帧设定部3013能够管理至少两个子帧集。子帧设定部3013也可以针对各个终端装置1来设置至少两个子帧集。子帧设定部3013也可以针对各个服务小区来设置至少两个子帧集。子帧设定部3013也可以针对各个CSI过程来设置至少两个子帧集。子帧设定部3013能够经由发送部307向终端装置1发送表示至少两个子帧集的信息。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5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来决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编码率、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5决定:在灵活子帧中调度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或者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还是调度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物理信号。调度部3015基于调度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5基于调度结果来生成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所利用的信息。调度部3015基于UL-DL设定、子帧式样设定、上行链路-下行链路设定、参考上行链路的UL-DL设定、参考下行链路的UL-DL设定、以及/或者发送方向UL-DL设定,来决定进行发送处理以及接收处理的定时(子帧)。上级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CSI报告控制部3017对终端装置1的CSI报告进行控制。CSI报告控制部3017经由发送部307向终端装置1发送表示为使终端装置1在CSI参考资源中导出CQI而假定的各种设定的信息。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接收部305按照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出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收发天线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变换(向下转换:downconvert)为中频,除去不必要的频率分量,控制放大电平以使得适当维持信号电平,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3057从变换后的数字信号之中除去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针对除去了保护间隔的信号来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5。复用分离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另外,关于该分离,基于基站装置3预先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决定并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3055将分离出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针对PUCCH和PUSCH的调制符号,分别利用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16QAM、64QAM等预先规定的或者自身装置以上行链路许可预先通知给各个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来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以上行链路许可预先通知给各个终端装置1的被空间复用的序列的数目、和指示针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来分离通过利用MIMOSM而以同一PUSCH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解码部3051利用预先规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规定的或者自身装置以上行链路许可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对被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给上级层处理部101。在PUSCH重发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利用从上级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缓冲器所保持的编码比特和解调后的编码比特,来进行解码。信道测定部30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3055以及上级层处理部301。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级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309而向终端装置1发送信号。编码部3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利用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规定的编码方式来进行编码,或者利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决定的编码方式来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利用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先规定的或者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决定的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以预先规定的规则求出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来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即,复用部3075将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至资源要素。无线发送部3077对被复用的调制符号等进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对于被OFDM调制后的OFDM符号而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来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除去对于中频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变换(向上转换:upconvert)为高频的信号,除去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并输出至收发天线309来进行发送。在此,PDCCH或者EPDCCH用于向终端装置通知(指定)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与PDSCH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与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有关的信息、与加扰标识(也被称为加扰标识符)有关的信息、与参考信号序列标识(也被称为基序列标识、基序列标识符、基序列索引)有关的信息等。以下,说明小型小区。小型小区是由发送功率比宏小区低的基站装置3构成的、覆盖范围小的小区的总称。小型小区由于覆盖范围能够设定得较小,因此能够密集配置来运用。小型小区的基站装置3配置在与宏小区的基站装置不同的场所。密集配置的小型小区彼此同步,能够构成为小型小区群集(SmallcellCluster)。小型小区群集内的小型小区间以回程线路(光纤、X2接口、S1接口)来连接,在小型小区群集内的小型小区中,能够应用eICIC(enhancedInter-CellInterferenceCoordination: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FeICIC(FurtherenhancedInter-CellInterferenceCoordination:进一步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CoMP(CoordinatedMulti-Pointtransmission/reception:多点协作发送/接收)等干扰抑制技术。小型小区可以在与宏小区不同的频带中运用,也可以在相同的频带中运用。尤其是,从传播路径衰减(路径损耗)的观点出发,通过在比宏小区高的频带中运用小型小区,从而容易以更小的覆盖范围来构成。在不同频带中运用的小型小区,能够利用载波聚合技术或者双连接技术而与宏小区进行运用。此外,小型小区可以以与宏小区相同的频率来运用。小型小区也可以在宏小区的覆盖范围外运用。此外,小型小区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配置在与宏小区的基站装置相同的场所。此外,某小区是宏小区还是小型小区通过基站装置3来辨识,终端装置1无需进行辨识。例如,基站装置3相对于终端装置1,能够将宏小区设定为Pcell,将小型小区设定为Scell或者pSCell。在任何情况下,均只要终端装置1辨识为PCell、SCell或者pSCell即可,无需辨识为宏小区或者小型小区。以下,说明载波聚合技术以及双连接技术的详细内容。依赖于终端装置1的能力(性能、功能),设定为辅小区与主小区一起构成服务小区的集合。对于终端装置1而设定的下行链路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必须大于或等于对于终端装置1而设定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数目,无法作为辅小区而仅设定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终端装置1在PUCCH的发送中始终利用主小区以及主辅小区。换言之,终端装置1不期待在主小区以及主辅小区以外的辅小区中发送PUCCH。辅小区的重设/追加/删除根据RRC来进行。在追加新的辅小区时,根据专用RRC信令来发送需要新的辅小区的全部系统信息。即,在RRC连接模式下,无需通过广播从辅小区直接获得系统信息。在设定了载波聚合时,支持辅小区的激活/去激活的机理。主小区不应用激活/去激活。在辅小区被去激活时,终端装置1无需接收关联的PDCCH或者PDSCH,无法以关联的上行链路来发送,而且无需进行CQI测定。反之,在辅小区被激活时,终端装置1接收PDSCH和PDCCH,因此期待能够进行CQI测定。激活/去激活的机理基于MACCE和去激活计时器的组合。MACCE以比特映射的方式来通知辅小区的激活和去激活的信息。设置了1的比特表示激活关联的辅小区,设置了0的比特表示去激活关联的辅小区。另外,对于终端装置1而设定的辅小区,作为初始状态被设定了去激活。即,纵使对于终端装置1而设定了针对辅小区的各种参数,也未必能够立即利用该辅小区来进行通信。接下来,说明MACCE的一例。说明激活/去激活MACCE的构成的一例。MACCE为固定大小,由七个Ci字段和一个R字段构成,如下那样定义。Ci在具有设定了辅小区索引(SCellIndex)i的辅小区的情况下,Ci字段表示伴有辅小区索引i的辅小区的激活/去激活的状态。在不具有设定了辅小区索引i的辅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忽略Ci字段。在Ci字段被设置为“1”的情况下,表示伴有辅小区索引i的辅小区被激活。在Ci字段被设置为“0”的情况下,表示伴有辅小区索引i的辅小区被去激活。此外,R是被保留的比特,被设置为“0”。接下来,说明针对辅小区的去激活计时器(DeactivationTimer)的一例。在对于辅小区而设定了去激活计时器的情况下,是指与辅小区的维持时间关联的计时器。终端装置1按照每个辅小区来保持去激活计时器,若去激活计时器到时,则对与已到时的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辅小区进行去激活。针对辅小区的去激活计时器的初始值,由上级层(RRC层)利用参数sCellDeactivationTimer-r10来设定。针对辅小区的去激活计时器的初始值,例如从作为与无线帧的数目关联的值的rf2、rf4、rf8、rf16、rf32、rf64、rf128之中设定一个。在此,rf2对应于2个无线帧,rf4对应于4个无线帧,rf8对应于8个无线帧,rf16对应于16个无线帧,rf32对应于32个无线帧,rf64对应于64个无线帧,rf128对应于128个无线帧。另外,与针对辅小区的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字段(参数sCellDeactivationTimer-r10)仅针对设定了一个以上的辅小区的终端装置1来设定。另外,在不存在与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字段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删除与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字段的原有的值,假定值被没定为无限大(infinity)。另外,在对于终端装置1而仅设定一个与针对辅小区的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字段的情况下,在各辅小区中应用相同的去激活计时器的初始值(与去激活计时器关联的功能在各辅小区中独立执行)。说明激活/去激活的机理的一例。在接收到指示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将被MACCE设定激活的辅小区设定为激活。在此,终端装置1能够针对被MACCE设定激活的辅小区来进行以下的动作。该动作为辅小区中的SRS的发送、针对辅小区的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RI(RankIndicator;秩指示)/PTI(PrecodingType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示)的报告、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发送、辅小区中的RACH的发送、辅小区中的PDCCH的监控、以及针对辅小区的PDCCH的监控。在接收到指示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开启或者重启与被MACCE设定激活的辅小区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另外,所谓开启是指保持值来开始计时器的计数。另外,所谓重启是指将值设定为初始值来开始计时器的计数。在接收到指示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触发发送功率余力(功率余量(PHR:Powerheadroom))的发送。在接收到指示去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或者与辅小区建立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已到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将被MACCE设定去激活的辅小区设定为去激活。在接收到指示去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或者与辅小区建立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已到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停止与被MACCE设定去激活的辅小区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在接收到指示去激活辅小区的MACCE的情况下、或者与辅小区建立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已到时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使与被MACCE设定去激活的辅小区关联的全部HARQ缓冲器清空。在被激活的辅小区中的PDCCH表示下行链路许可(downlinkgrant)或者上行链路许可(uplinkgrant)的情况下、或者对被激活的辅小区进行调度的服务小区中的PDCCH表示针对被激活的辅小区的下行链路许可(downlinkgrant)或者针对被激活的辅小区的上行链路许可(uplinkgrant)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重启与被激活的辅小区关联的去激活计时器。在辅小区被去激活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针对被去激活的辅小区而不进行以下的动作。该动作为辅小区中的SRS的发送、针对辅小区的CQI/PMI/RI/PTI的报告、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数据(UL-SCH)的发送、辅小区中的RACH的发送、辅小区中的PDCCH的监控、以及针对辅小区的PDCCH的监控。在对于正执行随机接入过程(RandomAccessprocedure)的辅小区而设定了去激活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中止正执行的随机接入过程。基站装置3即便在不与终端装置1收发数据的情况下,为使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连接,也发送PSS/SSS、CRS、PBCH、SIB等同步信号、参考信号、广播信息。因而,由这些信号而产生小区间干扰。此外,由于这些信号被常时发送,因此基站装置3的功率被浪费。为此,基站装置3转变为ON状态(动作中的状态、启动状态)和OFF状态(停止状态)。在基站装置3不与终端装置1收发数据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能够转变为OFF状态。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收发数据的情况下,基站装置3能够转变为ON状态。例如,基站装置3处于停止状态是指不发送PSS/SSS、CRS、PBCH、PDCCH、PDSCH之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例如是有1个半帧以上(5个子帧以上)不发送PSS/SSS的状态。例如,基站装置3处于停止状态是指仅发送DS的状态。另外,基站装置3可以即便在处于停止状态下也通过基站装置的接收部来进行接收处理。小区/基站装置3处于启动状态是指至少发送PSS/SSS、CRS之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例如是在1个半帧中发送PSS/SSS的状态。此外,基站装置3的ON状态以及OFF状态可以在终端装置1对给定的信道或者给定的信号进行的处理(假定、动作)中被建立关联。在此处理为监控、接收处理或者发送处理等。即,终端装置1可以不辨识基站装置3是ON状态还是OFF状态,终端装置1切换针对给定的信道或者给定的信号的处理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之中,基站装置3中的启动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的转变包含终端装置1中的针对给定的信道或者给定的信号的处理的切换。基站装置3中的启动状态相当于终端装置1中的针对给定的信道或者给定的信号的第1处理。基站装置3中的停止状态相当于终端装置1中的针对给定的信道或者给定的信号的第2处理。例如,基站装置3的ON状态是终端装置1能进行与以往的终端装置同样的处理的状态。基站装置3处于ON状态下的具体例如下所述。终端装置1期待接收PSS、SSS以及PBCH。终端装置1在给定的子帧中进行PDCCH以及/或者EPDCCH的监控。终端装置1基于所设定的CSI报告模式来进行CSI报告。终端装置1期待存在用于CSI报告的参考信号(例如CRS或者CSI-RS)以及CSI参考资源。例如,基站装置3的OFF状态是终端装置1进行与以往的终端装置不同的处理的状态。基站装置3处于OFF状态下的具体例如下所述。终端装置1不期待接收PSS、SSS以及PBCH。终端装置1在全部子帧中不进行PDCCH以及/或者EPDCCH的监控。终端装置1与所设定的CSI报告模式无关地不进行CSI报告。终端装置1不期待存在用于CSI报告的参考信号(例如CRS或者CSI-RS)以及CSI参考资源。基站装置3中的启动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的转变,例如基于终端装置1的连接状态、与所述基站装置3连接的终端装置1的数据请求状况、来自终端装置1的CSI测定以及/或者RRM测定的信息等来决定。基站装置3能够向终端装置1明示性或者暗示性地设定或者通知基站装置3中的与启动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的转变有关的信息(小区状态信息)。例如,基站装置3利用RRC、MAC、PDCCH以及/或者EPDCCH向终端装置1明示性地通知小区状态信息。基站装置3根据给定的信道或者信号的有无向终端装置1暗示性地通知小区状态信息。说明处于启动状态的基站装置3向停止状态转变的过程(小区状态信息的通知)的一例。终端装置1所连接的基站装置3(服务小区)基于终端装置1的连接状态、终端装置1的数据的状况、终端装置1的测定的信息,来决定是否使启动状态转变为停止状态。判断为转变为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向周围小区的基站装置3发送要转变为停止状态的信息,并进行小区的停止准备。另外,是否使启动状态转变为停止状态的决定、以及转变为停止状态的信息的发送,可以不在服务小区中进行,例如可以由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来决定以及发送。在小区的停止准备中,在终端装置1与所述基站装置3连接的情况下,对终端装置1发送越区切换至周围小区的指示、或者发送使得去激活的指示等。通过小区的停止准备而不存在连接的终端装置1的所述服务小区从启动状态向停止状态转变。在终端装置1与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所述基站装置3从停止状态转变为启动状态。另外,将从停止至转变为启动状态为止的时间以及从启动至转变为停止状态为止的时间称作转变时间(TransitionTime)。通过缩短转变时间,从而能够降低基站装置3的功耗、各种干扰。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是否向启动状态,例如基于来自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自终端装置1的小区的检测信息、来自终端装置1的物理层的测定的信息等来决定。说明基于物理层的测定的信息的、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向启动状态转变的过程的一例。终端装置1所连接的基站装置3(服务小区)和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相邻小区)经由回程线路来共享DS的设定。此外,服务小区向所述终端装置1通知所述DS的设定。相邻小区发送DS。终端装置1基于从服务小区通知的DS的设定来检测从相邻小区发送的DS。此外,终端装置1利用从相邻小区发送的DS来进行物理层的测定。终端装置1对于服务小区进行测定的报告。服务小区基于来自终端装置1的测定的报告来决定是否使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转变为启动状态,在决定转变为启动状态的情况下,经由回程线路而向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通知指示启动的信息。另外,是否使停止状态转变为启动状态的决定、以及指示启动的信息的发送,可以不在服务小区中进行,例如可以由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来决定以及发送。接收到指示启动的信息的相邻小区从停止状态向启动状态转变。说明基于物理层的测定的信息的、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向启动状态转变的过程的一例。终端装置所连接的基站装置3(服务小区)和处于停止状态的基站装置3(相邻小区)经由回程线路来共享终端装置1的SRS的设定。此外,服务小区向所述终端装置1通知所述SRS的设定。终端装置1基于所述SRS的设定或者SRS请求的指示来发送SRS。相邻小区检测从终端装置1发送的SRS。此外,相邻小区利用从终端装置1发送的SRS来进行物理层的测定。相邻小区基于SRS的测定结果来决定是否使基站装置3转变为启动状态,以从停止状态向启动状态转变。另外,是否使停止状态转变为启动状态的决定,可以不在相邻小区中进行,例如可以在服务小区、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中决定以及发送。在此情况下,相邻小区利用SRS来进行物理层的测定之后,向服务小区、MME、S-GW发送测定结果,接收指示启动的信息。服务小区也可以向终端装置1通知表示周围小区处于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终端装置1通过获知小区的启动状态或者停止状态,由此来切换终端装置1的行为。所述终端装置1的行为例如有干扰的测定方法等。说明小区状态信息(表示小区处于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的通知方法的一例。表示对象小区处于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由L1信令(Layer1signalling)来通知。换言之,表示对象小区处于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由PDCCH或者EPDCCH来通知。分配与对象小区对应的1比特,0(false、disable)表示停止,1(true、enable)表示启动。与对象小区对应的比特构成为集合的比特映射,可以同时向多个小区通知启动/停止状态。比特和对象小区的关联由专用RRC信令来通知。表示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格式1C来通知。另外,表示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也可以由DCI格式3/3A来通知。另外,表示启动/停止状态的信息也可以由有效载荷大小(比特数)与DCI格式1C相同的格式来通知。接下来,说明DCI格式。DCI格式具有:与上行链路调度关联的DCI格式和与下行链路调度关联的DCI格式。将与上行链路调度关联的DCI格式称作上行链路许可,将与下行链路调度关联的DCI格式称作下行链路许可(下行链路分派)。此外,可以向多个终端装置1发送一个DCI格式。例如,在仅发送了发送功率控制指令(TPCcommand:TransmissionPowerControlcommand)的情况下,可以向多个终端装置1一并进行发送。将这种调度(或者触发)称作小组调度(小组触发)。终端装置1被单独分配索引,检测基于该索引的比特。DCI格式0是针对一个上行链路小区中的PUSCH的调度而被利用的。DCI格式1是针对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码字的调度而被利用的。DCI格式1A是针对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码字的紧凑调度以及PDCCH命令所开始的随机接入处理而利用的。另外,相当于PDCCH命令的DCI可以通过PDCCH或者EPDCCH来传输。DCI格式0和DCI格式1A能够利用相同的比特信息字段来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某比特字段所示的值来判别被映射至接收到的比特信息字段的DCI格式是DCI格式0还是DCI格式1A。DCI格式1B是针对伴有预编码信息的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码字的紧凑调度而被利用的。DCI格式1C用于通知多播控制信道(MCCH:MulticastControlChannel)的变化(变更)、以及用于进行一个PDSCH码字的紧凑调度。此外,DCI格式1C通过利用RA-RNTI(RandomAccess-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来加扰,从而可以用于通知随机接入响应。在此,所谓紧凑调度,例如对窄带宽度的PDSCH进行调度。DCI格式大小依赖于进行调度的PDSCH所利用的频带宽度来决定。若频带宽度窄,则需要的DCI格式大小电能够变小。此外,DCI格式1C通过利用与动态TDD(第1类型(模式)的TDD)有关的RNTI(例如eIMTA-RNTI)来加扰,从而也可以设置表示TDDUL-DL设定的信息。若将动态TDD设为第1类型(模式)的TDD,则以往的TDD称作第2类型(模式)的TDD。动态TDD是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通信状况而利用L1信令来切换TDDUL-DL设定的TDD。此外,动态TDD用于扩展干扰管理以及通讯量的自适应控制。也有时将动态TDD称作eIMTA(enhancedInterferenceManagementandTrafficAdaptation:增强干扰管理以及通讯量自适应)、TDD-ModeA。DCI格式1D是针对伴有与预编码以及功率偏移有关的信息的一个小区中的一个PDSCH码字的紧凑调度而被利用的。DCI格式2/2A/2B/2C/2D是针对不仅一个PDSCH码字而且还有两个(或者多个)PDSCH码字的调度而被利用的。DCI格式3/3A表示用于对多个终端装置1调整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控制指令的值。终端装置1能够通过检测与分配给本站的索引(TPC-Index)对应的比特信息来检测与PUSCH或者PUCCH对应的发送功率控制指令的值。此外,DCI格式3/3A根据被加扰的RNTI的种类来判别是表示针对PUSCH的发送功率控制指令还是针对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指令。DCI格式4是针对伴有多天线端口发送模式的一个上行链路小区中的PUSCH的调度而被利用的。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Check)用于DCI发送的错误检测。CRC被各RNTI加扰。CRC奇偶校验比特被C-RNTI(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SPSC-RNTI(SemiPersistentScheduling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半持续调度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SI-RNTI(SystemInformation-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系统信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P-RNTI(Paging-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A-RNTI(RandomAccess-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PC-PUCCH-RNTI(TransmitPowerControl-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发送功率控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PC-PUSCH-RNTI(TransmitPowerControl-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发送功率控制-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临时C-RNTI、M-RNTI(MBMS(MultimediaBroadcastMulticastServices;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或者TDD-ModeA-RNTI加扰。C-RNTI以及SPS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1的标识符。C-RNTI用于控制单个子帧中的PDSCH或者PUSCH。SPSC-RNTI用于周期性分配PDSCH或者PUSCH的资源。具有被SI-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控制SIB(SystemInformationBlock;系统信息块)。具有被P-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控制寻呼。具有被RA-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控制针对RACH的应答。具有被TPC-PUCCH-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进行PUCCH的功率控制。具有被TPC-PUSCH-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进行PUSCH的功率控制。具有被临时C-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在未被C-RNTI识别的终端装置中。具有被M-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控制MBMS。具有被TDD-ModeA-RNTI加扰的CRC的控制信道用于在动态TDD中向终端装置1通知各TDD服务小区的TDDUL/DL设定的信息。另外,并不限于上述的RNTI,也可以利用新的RNTI来加扰DCI格式。以下,说明PDCCH或者EPDCCH的详细内容。各服务小区的控制区域由CCE的集合来构成。CCE以0~NCCE,k-1来赋予编号。在此,NCCE,k为子帧k的控制区域内的CCE的总数。终端装置1针对控制信息而监控由上级层信令设定的一个或者多个被激活的服务小区的PDCCH候选的集合。在此,所谓监控,是指尝试全部被监控的DCI格式所对应的集合内的各PDCCH的解码。所监控的PDCCH候选的集合被称为搜索空间。对于搜索空间而定义有共享搜索空间(CSS)和终端固有搜索空间(USS)。CSS(CommonSearchSpace:公共搜索空间)是利用基站装置3(小区、发送点)所固有的参数以及/或者预先规定的参数而设定的搜索空间。例如,CSS为在多个终端装置中能够共同利用的搜索空间。因而,基站装置3通过将多个终端装置所共同的控制信道映射至CSS,从而能够降低用于发送控制信道的资源。USS(UE-specificSearchSpace:UE-特定搜索空间)是至少利用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参数而设定的搜索空间。因而,USS能够单独发送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控制信道,因此基站装置3能够对终端装置1进行高效控制。另外,CSS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参数来设定。在此情况下,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参数优选在多个终端装置之间设定为相同的值。在CSS进一步利用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参数来设定的情况下,该CSS在设定为相同参数的多个终端装置之间也是公共的。例如,在多个终端装置之间设定为相同参数的单位为小区、发送点、UE小组等。设定为相同参数的多个终端装置由于能够接收被映射至其CSS的共同的控制信道,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发送控制信道的资源。另外,这种搜索空间可以称为USS而非CSS。即,可以设定作为多个终端装置所共同的搜索空间的USS。一个终端装置所固有的USS也被称为第1USS,多个终端装置所共同的USS也被称为第2USS。每个聚合等级的搜索空间S(L)k通过PDCCH候选的集合来定义。一个PDCCH所利用的CCE的数目也被称为聚合等级。一个PDCCH所利用的CCE的数目为1、2、4或者8。在监控PDCCH的各服务小区中,搜索空间S(L)k的PDCCH候选所对应的CCE通过图14的式(1)来赋予。在此,Yk表示子帧k中的值。在CSS中,m’=m。在PDCCH的USS中,在监控PDCCH的服务小区之中,对于所监控的终端装置1设定了CIF的情况下,m’=m+M(L)nCI,除此之外,m’=m。在此,m为0~M(L)-1的值,M(L)为在给定的搜索空间中进行监控的PDCCH候选的数目。在CSS中,Yk为预先规定的值、或者基于基站装置3所固有的参数而决定的值,例如针对聚合等级L=4以及L=8而设定0。在聚合等级L的终端固有搜索空间S(L)k中,Yk为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值,例如通过Yk=(A·Yk-l)modD来赋予。在此,Yk的初始值Y-1可利用RNTI(例如C-RNTI)的值。聚合等级按照每个搜索空间来定义。例如,在CSS中,定义了聚合等级4以及8。例如,在USS中,定义了聚合等级1、2、4以及8。PDCCH候选的数目由各搜索空间的各聚合等级来定义。例如,在CSS中,在聚合等级4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4,在聚合等级8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2。例如,在USS中,在聚合1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6,在聚合等级2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6,在聚合等级4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2,在聚合等级8下PDCCH候选的数目为2。EPDCCH利用一个以上的ECCE(Enhancedcontrolchannelelement:增强控制信道要素)的集合来发送。各个ECCE由多个EREG(Enhancedresourceelementgroup:增强资源要素组)构成。EREG用于定义EPDCCH相对于资源要素的映射。针对各RB对,定义了被赋予编号0~15的16个EREG。即,在各RB对中,定义了EREG0~EREG15。在各RB对中,EREG0~EREG15针对映射给定的信号以及/或者信道的资源要素以外的资源要素而使频率方向优先来周期性定义。例如,与以天线端口107~110发送的EPDCCH建立关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映射的资源要素不定义EREG。一个EPDCCH所利用的ECCE的数目依赖于EPDCCH格式,可基于其他参数来决定。一个EPDCCH所利用的ECCE的数目也被称为聚合等级。例如,一个EPDCCH所利用的ECCE的数目基于一个RB对中的能够用于EPDCCH发送的资源要素的数目、EPDCCH的发送方法等来决定。例如,一个EPDCCH所利用的ECCE的数目为1、2、4、8、16或者32。此外,一个ECCE所利用的EREG的数目基于子帧的种类以及循环前缀的种类来决定,为4或者8。作为EPDCCH的发送方法,可支持分散发送(Distributedtransmission)以及局部发送(Localizedtransmission)。EPDCCH能够利用分散发送或者局部发送。在分散发送与局部发送之间,相对于EREG以及RB对的ECCE的映射不同。例如,在分散发送中,一个ECCE利用多个RB对的EREG来构成。在局部发送中,一个ECCE利用一个RB对的EREG来构成。基站装置3对终端装置1进行与EPDCCH有关的设定。终端装置1基于来自基站装置3的设定来监控多个EPDCCH。能够设定终端装置1监控EPDCCH的RB对的集合。该RB对的集合也被称为EPDCCH集合或者EPDCCH-PRB集合。能够针对一个终端装置1而设定一个以上的EPDCCH集合。各EPDCCH集合由一个以上的RB对来构成。此外,与EPDCCH有关的设定能够按照每个EPDCCH集合来单独进行。基站装置3能够对终端装置1设定给定数的EPDCCH集合。例如,最多两个的EPDCCH集合能够设定为EPDCCH集合0以及/或者EPDCCH集合1。各个EPDCCH集合能够由给定数的RB对来构成。各EPDCCH集合构成多个ECCE的一个集合。构成为一个EPDCCH集合的ECCE的数目基于被设定为其EPDCCH集合的RB对的数目以及一个ECCE所利用的EREG的数目来决定。在构成为一个EPDCCH集合的ECCE的数目为N的情况下,各EPDCCH集合构成由0~N-1来赋予编号的ECCE。例如,在一个ECCE所利用的EREG的数目为4的情况下,由4个RB对构成的EPDCCH集合构成16个ECCE。终端装置1所监控的EPDCCH的候选基于构成为EPDCCH集合的ECCE来定义。EPDCCH的候选的集合被定义为搜索空间(检索区域)。被定义了终端装置1所固有的搜索空间即终端固有搜索空间、以及基站装置3(小区、发送点、UE小组)所固有的搜索空间即公共搜索空间。EPDCCH的监控包含:按照被监控的DCI格式,终端装置1对搜索空间内的EPDCCH的各个候选来尝试解码。聚合等级L∈{1、2、4、8、16、3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