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元件、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1330发布日期:2019-06-13 10:4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压电元件、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电元件和使用该压电元件的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音响产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有如下结构:将两个压电元件安装于振动板的一个主面,并且在两个压电元件之间的位置安装负载构件。专利文献1记载的音响产生器具有缓和特定频率下的声压的急剧变化使得频率引起的声压的变化小的优异特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3/099512A1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以往的音响产生器由于部件多且构造复杂,因此存在制造上需要花费劳力和时间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特性和简单构造的音响产生器的压电元件及使用了该压电元件的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压电体层;第1导体;第2导体;第3导体;第4导体;连接所述第1导体和所述第3导体的第5导体;连接所述第2导体和所述第4导体的第6导体,还具有:第1部分,是所述第1导体和所述第2导体在其间夹着所述压电体层而彼此相向的部分;第2部分,是所述第3导体和所述第4导体在其间夹着所述压电体层而彼此相向的部分;以及第3部分,是从所述压电体层的厚度方向即第1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部分,是所述第5导体和所述第6导体在其间夹着所述压电体层且不相向的部分。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压电元件;以及安装有该压电元件的振动体。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音响产生器;以及安装于该音响产生器的外壳(enclosure)。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音响产生器;以及与该音响产生器连接的电子电路,该电子设备具有使所述音响产生器产生音响的功能。

发明效果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压电元件,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特性和简单构造的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所具有的导体的形状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中的导体的配置和压电体层的极化方向的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A-B线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音响产生器、音响产生装置、电子设备。另外,在附图中,使用彼此正交的x轴、y轴、z轴来表示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示意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1的立体图,示出从分别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状态。图3是示意性表示压电元件11的俯视图,示出了从+z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图4是表示压电元件11所具有的导体的形状的图。图5是表示压电元件11中的导体的配置和压电体层的极化方向的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1是长方体状,具有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小的板状的形状。压电元件11的两个主面(z轴方向的两个端面)是x轴方向长的矩形状。此外,压电元件11具有:层叠体20、导体31、导体32、导体33、导体34、导体35、导体36。层叠体20具有:压电体层24、导体21、导体22、导体23。

图4的(a)~(d)是示意性表示导体21、导体22、导体23、导体31、导体32、导体33的形状的俯视图。图4(a)是表示配置在层叠体20的两主面的导体31、导体32、导体33的图。图4(b)是表示配置在层叠体20的内部的导体21的图。图4(c)是表示配置在层叠体20的内部的导体23的图。图4(d)是表示配置在层叠体20的内部的导体22的图。层叠体20构成为,在z轴方向上交替配置多个导体(导体21、导体22、导体23)和多个压电体层24。并且,在层叠体20的表面配置导体31、导体32、导体33、导体34、导体35、导体36来构成压电元件11。另外,在层叠体20的内部分别配置多个导体21、导体22、导体23。

在层叠体20的两主面各配置一个导体31,各个导体31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4连接。在层叠体20的两主面各配置一个导体32,各个导体32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5连接。

在层叠体20的两主面各配置一个导体33,各个导体33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6连接。此外,导体33构成为,将第1导体33a、第3导体33b、第5导体33c和导体33d连接成一体。并且,第5导体33c连接了第1导体33a和第3导体33b,导体33d连接了第3导体33b和导体36。

在层叠体20的内部配置多个导体23,各个导体23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6连接。此外,导体23构成为,将第1导体23a、第3导体23b、第5导体23c和导体23d连接成一体。并且,第5导体23c连接了第1导体23a和第3导体23b,导体23d连接了第3导体23b和导体36。

在层叠体20的内部配置多个导体21,各个导体21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4连接。此外,导体21构成为,将第2导体21a、第4导体21b、第6导体21c和导体21d连接成一体。并且,第6导体21c连接了第2导体21a和第4导体21b,导体21d连接了第2导体21a和导体34。

在层叠体20的内部配置多个导体22,各个导体22与配置于层叠体20的+x方向侧的表面的导体35连接。此外,导体22构成为,将第2导体22a、第4导体22b、第6导体22c和导体22d连接成一体。并且,第6导体22c连接了第2导体22a和第4导体22b,导体22d连接了第2导体22a和导体35。

两个导体31以及多个导体21通过导体34被相互连接,并被连接到相同电位。两个导体32以及多个导体22通过导体35被相互连接,并被连接到相同的电位。两个导体33以及多个导体23通过导体36被相互连接,并被连接到相同的电位。

图5是表示压电元件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导体21、导体22、导体23和导体33的配置、以及各个压电体层24的极化方向的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压电体层24的图示。如图5所示,在z轴方向上交替配置导体23或导体33与导体21或导体22。此外,在压电元件11的+z方向侧,交替配置导体23或导体33与导体21,在压电元件11的-z方向侧,交替配置导体23或导体33与导体22。

并且,第1导体23a或第1导体33a与第2导体21a或第2导体22a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第3导体23b或第3导体33b与第4导体21b或第4导体22b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

详细来说,在压电元件11的+z方向侧,第1导体23a或第1导体33a与第2导体21a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第3导体23b或第3导体33b与第4导体21b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此外,在压电元件11的-z方向侧,第1导体23a或第1导体33a与第2导体22a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第3导体23b或第3导体33b与第4导体22b被配置成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

这样,压电元件11具有:第1部分11a,是第1导体(23a,33a)和第2导体(21a,22a)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部分;以及第2部分11b,是第3导体(23b,33b)和第4导体(21b,22b)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压电元件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来配置第1部分11a和第2部分11b。并且,如图3所示,压电元件11具有第3部分11c。第3部分11c是第5导体(23c,33c)和第6导体(21c,22c)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且不相向的部分,从z轴方向观察时,位于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之间。另外,优选第3部分11c在压电元件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之间。

此外,压电体层24在图5的箭头所示的朝向上被极化。例如,通过施加直流电压,以使得相对于导体23以及导体33,导体21的电位变高,且导体22的电位变低,从而能够这样来极化。并且,使压电元件11发生振动时,施加交流电压,以便将未图示的第1馈电线路连接到导体31以及导体32,将未图示的第2馈电线路连接到导体33,在导体21及导体22与导体23及导体33之间产生电位差。

由此,在压电元件11的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在某一瞬间施加的电场的朝向和极化的朝向之间的关系在+z方向侧和-z方向侧相反。并且,由此,例如,在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中,在某一瞬间+z方向侧在x轴方向上伸长时,-z方向侧在x轴方向上收缩。由此,压电元件11的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通过被施加电信号,以振幅在x轴方向上变化的方式在z轴方向上进行弯曲振动。这样,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是活性部,是被输入了电信号时在压电体层24产生变形的部分。

当从z轴方向俯视时,位于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之间的第3部分11c是不存在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导体的部分,是对置导体非形成部。因此,第3部分11c成为即使输入电信号也不会发生压电体层24的变形的非活性部。另外,由于第3部分11c只要是非活性部即可,所以第3部分11c只要是不存在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同时与互不相同的电位相连的两个导体的部分即可。例如,第3部分11c中也可以存在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同时与相同的电位连接的两个导体。

另外,也可以是在某一瞬间施加的电场的朝向和极化的朝向之间的关系在+z方向侧和-z方向侧不相反,若输入电信号,则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就发生伸缩振动。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在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贴上金属板等,从而能够使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进行弯曲振动。此外,也可以是压电体层、第1导体、第2导体、第3导体以及第4导体分别仅存在一个。

压电体层24能够使用以往使用的压电陶瓷来形成。例如,能够使用锆酸铅(PZ)、锆钛酸铅(PZT)、Bi层状化合物、钨青铜型结构化合物等非铅系压电体材料。压电体层24的一层的厚度例如可设为10~100μm左右。

导体21、导体22、导体23能够使用已知的各种金属材料来形成。例如,能够使用由银和钯构成的金属成分和构成压电体层的材料成分,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导体31、导体32、导体33、导体34、导体35、导体36能够使用已知的各种金属材料来形成。例如,能够适用含有由银构成的金属成分以及玻璃成分的材料,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这样,压电元件11具有:压电体层24、第1导体(23a,33a)、第2导体(21a,22a)、第3导体(23b,33b)和第4导体(21b,22b)。此外,压电元件11具有:第1部分11a、第2部分11b和第3部分11c。第1部分11a是第1导体(23a,33a)和第2导体(21a,22a)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部分,是活性部。第2部分11b是第3导体(23b,33b)和第4导体(21b,22b)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而彼此相向的部分,是活性部。第3部分11c是从压电体层24的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观察时位于第1部分11a与第2部分11b之间的部分,是与不同的电位连接的两个导体在其间夹着压电体层24且不相向的部分,是非活性部。并且,第1导体(23a,33a)、第3导体(23b,33b)及第5导体(23c,33c)与第2导体(21a,22a)、第4导体(21b,22b)及第6导体(21c,22c)被连接到互不相同的电位。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压电元件11中,由于第1部分11a和第2部分11b分别与电信号相应地进行振动,所以能够与并设的两个通常的压电元件同样地起作用。此外,在压电元件11中,第3部分11c不振动。因而,第3部分起到抑制振动的负载构件的作用。由此,例如,能够用一个压电元件11来实现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音响产生器中两个压电元件及配置在其间的一个负载构件相同的功能。此外,压电元件11的第3部分11c即使输入了电信号也不发生变形。因此,例如,即使在将压电元件11与振动板接合来使压电元件11发生振动的情况下,在第3部分11c与振动板的接合部也不会产生应力。因而,能够防止在第3部分11c与振动板的接合部,因长时间反复施加应力而引起的微细裂纹的产生、接合强度的降低。因而,能够得到一种能够使第1部分11a以及第2部分11b进行强振动的同时,通过第3部分11c可与其他物体长期保持强接合的压电元件11。

此外,压电元件11具有:连接第1导体23a和第3导体23b的第5导体23c;连接第1导体33a和第3导体33b的第5导体33c;连接第2导体21a和第4导体21b的第6导体21c;以及连接第2导体22a和第4导体22b的第6导体22c。由此,由于能够利用两个馈电线路来使压电元件11振动,所以能够简化馈电线路。

此外,在压电元件11中,一体地连接第5导体23c与第1导体23a及第3导体23b,一体地连接第5导体33c与第1导体33a及第3导体33b,一体地连接第6导体21c与第2导体21a及第4导体21b,一体地连接第6导体22c与第2导体22a及第4导体22b。并且,第5导体(23c,33c)以及第6导体(21c,22c)配置在压电元件11的表面或内部。即,第5导体23c、第6导体21c、第6导体22c配置在压电元件11的内部,第5导体33c配置在压电元件11的表面。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第5导体23c、第1导体23a以及第3导体23b,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第5导体33c、第1导体33a以及第3导体33b,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第6导体21c、第2导体21a以及第4导体21b,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第6导体22c、第2导体22a以及第4导体22b。因而,能够实现构造简单且制造容易的压电元件11。另外,这样的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是,第5导体(23c,33c)以及第6导体(21c,22c)是金属线,且经由焊料等导电性接合构件与其他导体连接。

此外,当从z轴方向观察压电元件11时,第1部分11a的形状和第2部分11b的形状相同,第1部分11a的面积和第2部分11b的面积相等,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当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部分11a的形状和第2部分11b的形状不同也没有关系。此外,当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1部分11a的面积和第2部分11b的面积不同也没有关系。通过这样的结构,压电元件11的形状的对称性变低,所以能够消除压电元件11的振动中的共振模式的退化,使得共振模式增加,因此能够使压电元件11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值分散,可降低各个峰值的电平。此外,在使用压电元件11来构成音响产生器的情况下,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峰值的电平小,因频率引起的声压的变化小,能够得到良好的特性。

压电元件11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制造。首先,在压电材料的粉末中添加粘合剂、分散剂、可塑剂、溶剂并混合,制作浆料。作为压电材料,能够使用铅系、非铅系之中的任一种。接着,将得到的浆料成形为片状,制作生片。接着,在生片印刷导体膏而形成作为导体21、导体22、导体23的导体图案。接着,层叠形成有导体图案的生片,制作层叠成形体。接着,将层叠成形体脱脂、烧成,切割成规定尺寸,从而能够得到层叠体20。接着,根据需要,对层叠体20的外周部进行加工。接着,在层叠体20的z轴方向的端面印刷导体膏来形成作为导体31、导体32、导体33的导体图案,在层叠体20的x轴方向的端面印刷导体膏来形成作为导体34、导体35、导体36的导体图案。接着,在规定的温度下进行导体的烧结。这样,能够得到作为压电元件11的构造体。最后,为了对压电元件11赋予压电性,通过导体31、导体32、导体33或者导体34、导体35、导体36施加直流电压,进行压电体层24的极化。这样,能够得到压电元件11。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示意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的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A-B线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具有:压电元件11、薄膜12、框13a、框13b和树脂层14。并且,音响产生器29输入电信号来产生音响。另外,音响产生器29所产生的音响并不限于人的耳朵所能听到的频率的音响,也可以是频率比可听音低的音响、频率比可听音高的音响。

框(13a,13b)分别具有矩形的框状形状。框(13a,13b)只要比薄膜12以及树脂层14更难发生变形即可,材质以及厚度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各种金属、硬质树脂、塑料、工程塑料、陶瓷等来形成框(13a,13b)。例如,能够适用厚度为100μm~1000μm的不锈钢。

薄膜12具有薄膜状(膜状)的形状,例如,能够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等树脂来形成。此外,薄膜12的厚度例如设为10~200μm。并且,在面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由框(13a,13b)夹持周缘部来固定薄膜12。这样,薄膜12被框(13a,13b)以能振动的方式支撑着。并且,利用薄膜12中的位于框(13a,13b)的内侧的未被框(13a,13b)相夹的部分,构成可自由振动的振动体12a。即,振动体12a具有矩形的薄膜状(膜状)的形状。

另外,框(13a,13b)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状,可以是圆形、菱形。此外,在不具有框13b的情况下,例如,将薄膜12粘接于框13a的-z方向的表面即可。此外,振动体12a只要是薄膜状、薄板状的形状即可,因此能够取代薄膜12,由金属板、树脂板、纸等来构成振动体12a。在振动体12a是金属板或树脂板的情况下,没有框也没有关系。

压电元件11是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元件11,省略了详细的图示。压电元件11安装于振动体12a的+z方向侧的表面,与振动体12a成为一体。压电元件11在输入电信号时在z轴方向上进行弯曲振动,通过自身振动来使振动体12a振动。并且,通过振动体12a振动,产生音响。另外,通过未图示的接合构件来接合压电元件11和薄膜12。作为接合构件,例如能够使用环氧系树脂、硅酮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等粘接剂、双面胶等已知的各种接合构件。

遍及框13a的内侧的整体而形成树脂层14,以埋设压电元件11,且树脂层14与振动体12a、压电元件11成为一体。树脂层14能够使用已知的各种材料来形成。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硅酮树脂等树脂、或橡胶等。此外,虽然优选树脂层14的厚度是完全覆盖压电元件11的程度的厚度,但只要是覆盖薄膜12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即可。另外,树脂层14具有提高从音响产生器29产生的音响的音质的效果,但并不是必须的,根据情况,也可以不设置树脂层。

如上述那样,音响产生器29具有压电元件11和振动体12a。并且,振动体12a安装有压电元件11,通过压电元件11的振动而进行振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音响产生器29利用一个压电元件11实现了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音响产生器中的两个压电元件以及配置于其间的一个负载构件相同的功能,所以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特性和简单构造的音响产生器。

此外,在音响产生器29中,从z轴方向观察时,第3部分11c位于振动体12a的中央部。振动体12a的中央部是在包含振动体12a的振动中的频率最低的共振模式在内的多个共振模式中振幅最大的部位。因而,音响产生器29能够减小包含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频率最低的峰值在内的多个峰值的电平。另外,所谓“第3部分11c位于振动体12a的中央部”指的是,从压电元件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俯视时,振动体12a的重心位于第3部分11c之中的状态。

音响产生器29例如可通过如下方式制造。首先,利用涂敷了粘接剂的框(13a,13b)对将施加了张力的状态的薄膜12的周缘相夹来进行固定,使粘接剂固化来进行接合。然后,利用粘接剂将压电元件11接合到振动体12a的+z方向侧的表面,将未图示的馈电线路连接到压电元件11。然后,通过使树脂流入框13a的内侧并使其固化,从而形成树脂层14。这样,能够得到音响产生器29。

(第3实施方式)

图8是示意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装置38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通过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8所示,音响产生装置38具有音响产生器29和外壳27。音响产生器29是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

外壳27具有长方体的箱状的形状。此外,外壳27至少具有一个开口,安装音响产生器29以堵塞该开口。此外,外壳27构成为包围音响产生器29的+z方向侧的表面。另外,外壳27只要具有抑制在音响产生器29的+z方向侧产生的音响朝向音响产生器29的-z方向侧环绕进入的功能即可。因此,外壳27的形状并不限于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是圆锥状、球状等各种形状。此外,外壳27也不一定是箱状,例如也可以是平面隔板。这样的外壳27能够使用已知的各种材料来形成。例如,能够使用木材、合成树脂、金属等材料来形成外壳27。

音响产生装置38由于使用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来产生音响,所以能够产生良好音质的音响。此外,音响产生装置38由于具有外壳27,因此相比音响产生器29单独时能够产生更加良好音质的音响。另外,也可以取代音响产生器29,使用具有相同性能的其他方式的音响产生器。

(第4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9的结构的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通过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9具有:音响产生器29、电子电路60、按键输入部50c、麦克风输入部50d、显示部50e、天线50f。另外,图9例如是设想了便携式电话、平板终端或个人计算机这样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电子电路60具有控制电路50a和通信电路50b。此外,电子电路60与音响产生器29连接,具有向音响产生器29输出声音信号的功能。控制电路50a是电子设备39的控制部。通信电路50b基于控制电路50a的控制,经由天线50f来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或接收等。

按键输入部50c是电子设备39的输入设备,受理操作者进行的按键输入操作。麦克风输入部50d是电子设备39的输入设备,受理操作者进行的声音输入操作等。显示部50e是电子设备39的输出设备,基于控制电路50a的控制,进行图像信息的输出。

音响产生器29是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省略了详细的图示。并且,音响产生器29起到电子设备39中的音响输出设备的作用,基于从电子电路60输入的电信号来产生音响。另外,音响产生器29与电子电路60的控制电路50a连接,根据由控制电路50a控制的电信号,产生音响。

这样,电子设备39至少具有音响产生器29和与音响产生器29连接的电子电路60,且具有从音响产生器29产生音响的功能。这样的电子设备39由于使用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来产生音响,所以能够产生良好音质的音响。

另外,电子设备39也可以具有将电子电路60、按键输入部50c、麦克风输入部50d、显示部50e、天线50f以及音响产生器29安装到一个筐体中的结构。此外,电子设备39具有主体和音响产生器29,其中,主体在一个筐体中安装了电子电路60、按键输入部50c、麦克风输入部50d、显示部50e以及天线50f,也可以具有经由引线等以能够传递电信号的方式连接了主体和音响产生器29的结构。

此外,电子设备39并不需要具有按键输入部50c、麦克风输入部50d、显示部50e以及天线50f的全部,只要至少具有音响产生器29和电子电路60即可。此外,电子设备39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要素。此外,电子电路60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此外,电子设备39并不限于上述的便携式电话、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39也可以是具有产生音响、声音的功能的、电视机、音频设备、收音机、除尘器、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等各种电子设备。此外,电子设备39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同性能的其他方式的音响产生器来取代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在前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压电元件分别具有多个压电体层、第1导体、第2导体、第3导体、第4导体、第5导体以及第6导体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分别各具有一个压电体层、第1导体、第2导体、第3导体、第4导体、第5导体以及第6导体的压电元件。

在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薄膜12的表面安装一个压电元件11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薄膜12的表面安装更多的压电元件11。

音响产生器并不限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可以具有压电元件和安装有压电元件的振动体。振动体的形状并不限于薄膜状,例如,也可以是板状、箱状。例如,也可以将触摸面板、显示器的盖体面板、电子设备的筐体用作构成音响产生器的振动体。

在前述的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音响产生器29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的电子设备,即,具有显示器以及显示器的盖体面板,且将压电元件安装于显示器的盖体面板,使显示器的盖体面板振动来产生音响。此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的电子设备,即,具有触摸面板,且将压电元件安装于触摸面板,使触摸面板振动并将振动传递到人体的同时产生音响。

符号说明

11:压电元件

12a:振动体

23a,33a:第1导体

21a,22a:第2导体

23b,33b:第3导体

21b,22b:第4导体

23c,33c:第5导体

21c,22c:第6导体

27:外壳

29:音响产生器

38:音响产生装置

39:电子设备

60:电子电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