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132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显示技术架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复杂数据源数据在平行终端上的显示技术架构。

背景技术:
多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眼球,通过在多个设备终端间的不断转移,以完成不同的目的,“跨屏化”特征明显。电视、PC、手机、Pad等数字终端媒体搭建了一个多维的传播网络,在这种形势下,跨屏联动营销有机会联合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单一媒体相比,跨屏传播能同时利用电脑、移动终端及电视终端,让目标人群在不同的空间、时间都在接触广告的信息,有效的提高目标人群的到达率。不同的屏各有侧重点,可以针对特定群体,更有效地利用电视或电脑及手机的相对优势,提供特色内容,进行多维定向投放,更多的触点和不同的体验方式提供了更好的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机会。如何做好各屏之间的协同,挖掘更大的营销价值,如何合理分配各屏之间的广告预算,是需要广告行业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广告主首先得知道,不同目标群体在消费不同媒体介质(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在看什么、怎么看,这正是行业的难点所在。跨屏同源数据与同源消费者的数据与洞察,是指所有的跨屏行为都是基于同一样本收集,其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身份信息都在掌握之中。基于同源样本所监测出来的结果,能够最好的反映到不同受众人群在各个媒体的到达情况,特别是了解到各媒体之间的重合度,能真正给广告主提供精准的营销数据。对于同源数据的研究由来已久,通常是基于某一区域、一定数量和一段时间内的样本抽查,得出调研报告。不少市场的参与者也根据同源数据的研究开发出了相应的系统和工具,为广告主分析数字消费者行为特征、提供解决方案。专门针对多屏整合的消费者研究工具CCSPlanner是典型的同源数据抽样调查,涉及到人口学、品牌/产品、媒介消费和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基于CCS建立了消费者数据库和优化模型,能够进行跨媒介、跨屏幕策划和优化的预算分配工具。eCDC数字消费者行为分析系统,针对中国数字消费者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两端对同源样本进行的行为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跨屏同源监测技术模块采集多屏数据,透过数据治理体系及多维数据分析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跨屏的同源数据研究需要建立大量的样本库,从而推及不同目标受众的到达情况,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媒体渠道和媒体类型数目众多,数据库的整体可信性和有效性还有待完善。在同源数据未达到成熟的程度之前,多屏整合传播的需求该如何解决?市场参与者纷纷选择了数据融合的方式。即将多个屏之间采集到的数据与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融合、转化与换算,推导出合适的投放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解决现有广告投放中只能完成信息单向传播,无法实现互动传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包括屏幕识别装置,代码识别装置,设备识别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屏幕定义装置,用户定义装置,屏幕去重装置,其中:屏幕识别装置,用于通过硬件电路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输出终端;代码识别装置,用于通过代码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数据流的输入输出接口;设备识别装置,用于通过通信协议帧结构,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终端设备;身份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身份鉴权的要素数据,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接口;屏幕定义装置,用于通过内置的虚拟模型参数,构成不同物理类型的虚拟屏幕,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屏幕相应的物理特征参数;用户定义装置,用于通过内置的虚拟用户参数,构成不同应用类型的虚拟用户,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用户相应的权限特征参数;屏幕去重装置,用于将视觉或听觉数据流与虚拟用户匹配,根据虚拟用户的权限形成虚拟屏幕数据,推送至用户启动的屏幕上。所述屏幕定义装置包括屏幕模型装置,用于输入定义的虚拟屏幕的物理参数,输出虚拟屏幕数据;用户定义装置包括用户模型装置,用于输入定义的虚拟用户的权限参数,输出虚拟用户数据。所述屏幕识别装置包括电脑识别装置,电视识别装置,数字机顶盒识别装置,移动终端识别装置,其中:电脑识别装置,用于通过显卡标识代码,识别电脑屏幕;电视识别装置,用于通过亮度、灰度处理电路,识别电视屏幕;数字机顶盒识别装置,用于通过编解码芯片,识别数字机顶盒视频输出接口;移动终端识别装置,用于通过显卡标识代码,识别移动终端屏幕。所述代码识别装置包括网站代码部署装置,页面代码部署装置,广告位代码部署装置,素材代码部署装置,控件代码部署装置,其中:网站代码部署装置,用于通过网站框架代码片段,识别网站;页面代码部署装置,用于通过页面框架代码片段,识别网页;广告位代码部署装置,用于通过CSS框架广告位代码片段,识别广告位置;素材代码部署装置,用于通过素材代码特征,识别素材类型;控件代码部署装置,用于通过控件代码特征,识别数据流类型。所述设备识别装置包括IP地址识别装置,MAC地址识别装置,其中:IP地址识别装置,用于通过IP地址识别软、硬件转发节点;MAC地址识别装置,用于通过MAC地址识别软、硬件转发。所述身份识别装置包括Cookies识别装置,账号识别装置,内容识别装置,录入识别装置,时间识别装置,位置识别装置,接入点识别装置,电话识别装置,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其中:Cookies识别装置,用于通过Cookies识别用户访问痕迹;账号识别装置,用于通过分享的账号信息,识别用户统一身份;内容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访问内容,识别用户访问的热点信息;录入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访问交互信息,识别用户人机对话状态;时间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访问时长,识别热点信息的用户持续信息;位置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访问位置信息,识别热点信息的用户位置;接入点识别装置,用于通过访问接入点,识别用户的接入状态;电话识别装置,用于通过电话信令,识别用户的沟通范围;电子邮件识别装置,用于通过电子邮件转发记录,识别用户的沟通范围。本发明的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能够对APP端视频广告投放数据进行监测,实现电视端、PC端和移动端等多屏视频广告的定向分发和监测。将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数据,和基于PC屏幕的互联网广告监测数据相结合。将数字化电视媒体平台、传统直播电视平台、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进行打通。实现固网设备ID和移动设备ID关联,通过固网和移动ID的关联,一个用户在使用不同设备上网时,广告投放系统能够还原消费者的需求,识别是同一个用户在访问。附图说明图1为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屏幕识别装置10,代码识别装置20,设备识别装置30,身份识别装置40,屏幕定义装置50,用户定义装置60,屏幕去重装置70,其中:屏幕识别装置10,用于通过硬件电路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输出终端;代码识别装置20,用于通过代码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数据流的输入输出接口;设备识别装置30,用于通过通信协议帧结构,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终端设备;身份识别装置40,用于通过身份鉴权的要素数据,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接口;屏幕定义装置50,用于通过内置的虚拟模型参数,构成不同物理类型的虚拟屏幕,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屏幕相应的物理特征参数;用户定义装置60,用于通过内置的虚拟用户参数,构成不同应用类型的虚拟用户,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用户相应的权限特征参数;屏幕去重装置70,用于将视觉或听觉数据流与虚拟用户匹配,根据虚拟用户的权限形成虚拟屏幕数据,推送至用户启动的屏幕上。本实施例的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利用现有成熟的软硬件环境,将信息流转过程中的每一个软件节点设备、硬件节点设备、数据输入输出软硬接口、网络应用接口与用户的辗转轨迹相融合,利用鉴权信息确定用户的具体位置状态,大大加快了广告等高价值信息投放,避免了投放方式的重复和反复,将精确信息准确投放至具体用户所在的,最接近的终端或应用上,减轻了数据吞吐量,提高了数据的针对性,降低了数据投放成本和效果。屏幕定义装置50包括屏幕模型装置51,用于输入定义的虚拟屏幕的物理参数,输出虚拟屏幕数据;用户定义装置60包括用户模型装置61,用于输入定义的虚拟用户的权限参数,输出虚拟用户数据。如图2所示,屏幕识别装置10包括电脑识别装置11,电视识别装置12,数字机顶盒识别装置13,移动终端识别装置14,其中:电脑识别装置11,用于通过显卡标识代码,识别电脑屏幕;电视识别装置12,用于通过亮度、灰度处理电路,识别电视屏幕;数字机顶盒识别装置13,用于通过编解码芯片,识别数字机顶盒视频输出接口;移动终端识别装置14,用于通过显卡标识代码,识别移动终端屏幕。代码识别装置20包括网站代码部署装置21,页面代码部署装置22,广告位代码部署装置23,素材代码部署装置24,控件代码部署装置25,其中:网站代码部署装置21,用于通过网站框架代码片段,识别网站;页面代码部署装置22,用于通过页面框架代码片段,识别网页;广告位代码部署装置23,用于通过CSS框架广告位代码片段,识别广告位置;素材代码部署装置24,用于通过素材代码特征,识别素材类型;控件代码部署装置25,用于通过控件代码特征,识别数据流类型。设备识别装置30包括IP地址识别装置31,MAC地址识别装置32,其中:IP地址识别装置31,用于通过IP地址识别软、硬件转发节点;MAC地址识别装置32,用于通过MAC地址识别软、硬件转发。身份识别装置40包括Cookies识别装置41,账号识别装置42,内容识别装置43,录入识别装置44,时间识别装置45,位置识别装置46,接入点识别装置47,电话识别装置48,电子邮件识别装置49,其中:Cookies识别装置41,用于通过Cookies识别用户访问痕迹;账号识别装置42,用于通过分享的账号信息,识别用户统一身份;内容识别装置43,用于通过访问内容,识别用户访问的热点信息;录入识别装置44,用于通过访问交互信息,识别用户人机对话状态;时间识别装置45,用于通过访问时长,识别热点信息的用户持续信息;位置识别装置46,用于通过访问位置信息,识别热点信息的用户位置;接入点识别装置47,用于通过访问接入点,识别用户的接入状态;电话识别装置48,用于通过电话信令,识别用户的沟通范围;电子邮件识别装置49,用于通过电子邮件转发记录,识别用户的沟通范围。利用本实施例的用户跨屏识别去重技术架构,将广告信息准确推送至用户接近的屏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硬件电路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输出终端;通过代码特征,识别不同类型的视觉或听觉数据流的输入输出接口;通过通信协议帧结构,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终端设备;通过身份鉴权的要素数据,识别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接口;通过内置的虚拟模型参数,构成不同物理类型的虚拟屏幕,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屏幕相应的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内置的虚拟用户参数,构成不同应用类型的虚拟用户,读取相应识别数据,形成与虚拟用户相应的权限特征参数;将视觉或听觉数据流与虚拟用户匹配,根据虚拟用户的权限形成虚拟屏幕数据,推送至用户启动的屏幕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