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来电提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3946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来电提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来电提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进行通话,以解决远距离沟通问题。通话本来是为了满足用户之间正常的通信需求,但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话在给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骚扰和安全隐患。比如,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进行诈骗,将具备通话功能的手机当成为了他们牟取不当利益的工具,这不仅会骚扰用户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会给用户带来财产、人身安全隐患。因此当用户接到陌生来电时,如何帮助用户对陌生来电进行处理,以避免用户受到骚扰也是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有技术主要是基于用户对电话号码的标记来对骚扰电话进行提示或拦截。具体地,首先引导用户对接到的骚扰电话号码进行标记或描述,进而建立骚扰电话号码云端标记库,该云端标记库中存储有骚扰电话号码被用户标记的次数、骚扰类型(比如推销、诈骗、传销等)以及用户对该骚扰号码的描述内容(比如推销保险、投资担保、房产中介等)。之后,当用户再次接到陌生来电时,后台可在云端标记库中查询此陌生电话号码,若查询到该号码所对应的标记结果,则对用户进行提示或执行拦截操作;若未查询到该号码所对应的标记结果,则不对该陌生电话号码进行处理,此时,如果用户接听了该陌生来电并且发现其为骚扰电话,则可对该陌生来电进行标记。

现有技术中,只有电话号码被用户标记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时,呼叫中心才会确定其为骚扰电话号码,在此之前用户还是会遭到该号码的骚扰,所以现有技术采用的方法只能对已被用户大量标记的骚扰电话号码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对于那些被标记次数较少的骚扰电话号码则不能进行提示或执行拦截操作。此外,现有技术对未被用户标记的陌生电话号码,也不能进行有效处理,比如,用户未保存老同学或者同事的联系方式,则当用户接到他们的来电时,就无法确定该陌生来电是否跟自己有关系,是否有必要接听。

此外,现有技术中,后台只负责收集用户标记的电话号码,而不对电话号码是否是骚扰号码做进一步核实。这样,用户可能会对一些正常电话号码进行恶意标记,则当这些正常电话号码的用户给其他用户打电话时,可能被提示为骚扰电话或者被拦截,从而给双方带来困扰。而且,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标记号码库,是基于大量的用户手动标记数据生成的,然而实际上只有少部分用户在接到骚扰电话后会及时主动地对其进行标记,所以建立该标记号码库的时间成本比较高,相应地,该标记号码库建立以后的更新成本也比较高,最终会导致标记号码库的运行成本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陌生号码的处理存在着不准确且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来电提示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陌生号码的处理存在着不准确且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提示的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呼叫请求,该第一呼叫请求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

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

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来电提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来电提示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呼叫请求,该第一呼叫请求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来电提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中心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之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进一步地,根据该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最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向被呼叫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所述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该呼叫请求可以携带如陌生、半熟悉和熟悉这样的提示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在收到该呼叫请求后,可以根据这些提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受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这里,没有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进行拦截,而是将是否要接受呼叫请求的选择权交给第二终端设备,并且,此时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提示信息是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确定的,只需要搜集与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相关的信息,这样得到的结果受其它无关用户的影响就比较小,一方面避免了现有技术进行恶意标记带来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需要搜集大量用户的标记行为建立标记号码库的方式,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来电提示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亲密度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共同联系人比例与第一亲密度之间的关系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历史通信频繁度与第二亲密度之间的关系示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确定亲密度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来电提示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中心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之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进一步地,根据该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最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向被呼叫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所述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该呼叫请求可以携带如陌生、半熟悉和熟悉这样的提示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在收到该呼叫请求后,可以根据这些提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受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这里,没有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进行拦截,而是将是否要接受呼叫请求的选择权交给第二终端设备,并且,此时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提示信息是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确定的,只需要搜集与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相关的信息,这样得到的结果受其它无关用户的影响就比较小,一方面避免了现有技术进行恶意标记带来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需要搜集大量用户的标记行为建立标记号码库的方式,成本较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来电提示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01:呼叫中心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呼叫请求,该第一呼叫请求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

s102:呼叫中心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这里,呼叫中心可以首先获取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息,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不存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终端号码后,再执行s102,若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存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终端号码,则可以直接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呼叫请求,这样,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在匹配通讯录中的终端号码后,在来电提示中显示相应联系人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可以通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共同联系人以及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得到。

具体地,根据获取的联系人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以及,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根据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上述过程可以按照图2所示的步骤进行:

s201a:根据获取的联系人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

这里,可以分别获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然后确定他们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此时,共同联系人比例代表了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认识的概率;其中,共同联系人比例越小,则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认识的概率越低;共同联系人比例越大,则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认识的概率越高。例如,张三和李四是同班同学,但是很久没有联系,李四也没有保存张三的电话号码,此时,当张三给李四打电话时,对李四来说张三的来电是陌生电话,但是张三和李四很可能保存了同班其他同学的电话号码。此时,如果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通讯录,发现他们有十几个共同联系人,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张三和李四是认识的,李四可以放心接听张三的来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步骤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

首先,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各自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总数nu和nv,以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共同联系人数量nuv。

其次,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各自的通讯录中联系人总数的最小值min(nu,nv)。

最后,将共同联系人数量在联系人总数的最小值中所占的比重ruv=nuv/min(nu,nv),确定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ruv之后,可以基于以下公式确定第一亲密度i(cc,uv):

其中,0≤i(cc,uv)<1,0≤ruv≤1,a1为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且0<a1<1;b1为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且0<b1<1。

这里,在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a1影响ruv-i(cc,uv)曲线的整体走势,对每一对(ruv,i(cc,uv))的值都有影响,a1越小,ruv-i(cc,uv)曲线递增的幅度越大;当a1确定时,b1影响具体一对(ruv,i(cc,uv))的值,b1越小,ruv所对应的i(cc,uv)值越大。因此,运营商在向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集团客户可以根据ruv对i(cc,uv)的重要程度,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ruv-i(cc,uv)的实际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对a1和b1的取值进行灵活调整。

例如,运营商在向某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该集团客户根据ruv对i(cc,uv)的重要程度,确定ruv-i(cc,uv)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1)当ruv=0时,i(cc,uv)=0;

2)当ruv=0.2时,i(cc,uv)=0.5;

3)当0.67≤ruv≤1时,0.9<i(cc,uv)<1并无限趋近于1。

则,运营商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a1取0.5,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b1取0.2,即:

此时ruv-i(cc,uv)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s202a: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

这里,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越频繁,则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之间存在正常通信需求的概率越大,即其中一方有必要接听另一方的来电的概率越大;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越不频繁,则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之间存在正常通信需求的概率越小,即其中一方有必要接听另一方的来电的概率越小。例如,张三是李四所居住的小区的快递员,张三和李四不认识,李四也并未保存张三的电话号码,但是张三给李四送过若干次快递,故张三和李四之间有过若干次通话记录或者发送短信的记录。当张三给李四打电话时,对李四来接收到的是陌生来电,但是,如果对他们在过去三个月的通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过去三个月里共有六次通话记录,并且平均每次通话时间持续30s以上,则说明他们通信频繁,所以李四必要接听张三的来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步骤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

首先,获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有效通话次数、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以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有效消息往来次数;其中,有效通话是指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话时长大于预设时长的通话;有效消息往来次数是指第二终端设备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后,进行了回复的往来次数;

之后,根据有效通话次数、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以及有效消息往来次数,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

具体地,基于以下公式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f(ch,uv):

其中,cuv为有效通话次数,且cuv≥0;tuv为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且tuv≥t0,t0为设定时间阈值;muv为有效消息往来次数,muv≥0;分别代表cuv、tuv以及muv在f(ch,uv)中所占的比重,且并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f(ch,uv)之后,可以基于以下公式确定第二亲密度i(ch,uv):

其中,0≤i(ch,uv)<1,f(ch,uv)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a2为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且0<a2<1;b2为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且0<b2<1。

这里,在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a2影响f(ch,uv)-i(ch,uv)曲线的整体走势,对每一对(f(ch,uv),i(ch,uv))的值都有影响,a2越小,f(ch,uv)-i(ch,uv)曲线递增的幅度越大;当a2确定时,b2影响具体一对(f(ch,uv),i(ch,uv))的值,b2越小,f(ch,uv)所对应的i(ch,uv)值越大。因此,运营商在向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集团客户可以根据f(ch,uv)对i(ch,uv)的重要程度,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f(ch,uv)-i(ch,uv)的实际对应关系,从而可以对a2和b2的取值进行灵活调整。

例如,运营商在向某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该集团客户根据f(ch,uv)对i(ch,uv)的重要程度,确定f(ch,uv)-i(ch,uv)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1)当f(ch,uv)=0时,i(ch,uv)=0;

2)当f(ch,uv)=10时,i(ch,uv)=0.5;

3)当f(ch,uv)>34时,0.9<i(ch,uv)<1并无限趋近于1。

则,运营商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a2取0.5,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b2取10,即:

此时f(ch,uv)-i(ch,uv)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s203a:根据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可以基于以下公式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iuv:

其中,i(cc,uv)为第一亲密度;i(ch,uv)为第二亲密度;β分别代表i(cc,uv)和i(ch,uv)在iuv中的权重,0<β<1,并且

这里,运营商在向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集团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使用场景的不同,分别调整i(cc,uv)和i(ch,uv)在iuv中的权重。

s103:呼叫中心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设置区间,呼叫中心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数值,判断其处于哪个亲密度区间,之后再对第二终端设备进行相应地提示。例如,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数值为0,则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为陌生电话号码;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数值处于0和0.5之间,则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为半熟悉电话号码;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数值大于0.5,则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为亲密号码。

s104:呼叫中心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中携带有来电提示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呼叫中心可以根据上述来电提示信息,在第二终端设备的来电界面上以委婉的方式对第二用户进行提示。例如,陌生电话号码标注红色叹号图案和“陌生”文字;半熟悉电话号码标注黄色问号图案和“半熟悉”文字;亲密号码标注绿色对号图案和“亲密”文字。

上述s202a步骤中,在选定的时间范围内,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频繁度在不同时间段对第二亲密度的影响是相同的。而实际应用中,集团客户可能会希望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频繁度对第二亲密度的影响可以随着时间的往前追溯而不断衰减。例如,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在2016年5月时的通信记录,与2016年4月时的通信记录相比,前者对第二亲密度的影响要高;2016年4月时的通信记录又比2016年3月时的通信记录对第二亲密度的影响要高,以此类推……。所以,在选定的时间范围内,如果考虑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通信记录对第二亲密度的影响随时间衰减的情况,还可建立第二亲密度随时间衰减的模型。

具体地,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将选定的预设时间段划分为n个子时间段,根据每个子时间段对应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该子时间段对应的第二亲密度;之后,基于每个子时间段分别对应的第二亲密度,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第二亲密度i(ch,uv):

其中,i(ch,uv)(i)为第i个子时间段中的i(ch,uv);0<λ≤1,λ为i(ch,uv)(i)随时间的衰减因子,其中第i+1个子时间段中的时间早于第i个子时间段中的时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i个子时间段中的i(ch,uv)(i)的确定方式可以与s202a中i(ch,uv)的确定方式相同。例如,若考虑2015年6月到2016年5月的时间周期t内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的第二亲密度,则可以以月对t进行划分,从而将t划分为12个子时间段,对这12个子时间段按照从近到远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其次序集合为{0,1,...,11};在这12个子时间段内,分别计算其第二亲密度,则可以得到与这12个子时间段的次序集合相对应的第二亲密度集合{i(ch,uv)(0),i(ch,uv)(1),...i(ch,uv)(11)},取各子时间段的第二亲密度随时间的衰减因子λ=0.7,则t内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的第二亲密度为:

此外,上述s102步骤中,呼叫中心是根据获取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联系人信息和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呼叫中心还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联系人信息,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具体地,如果根据获取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联系人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则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之后,将确定的第一亲密度作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如果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则可以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之后,将确定的第二亲密度作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呼叫中心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在确定第二终端设备中不存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终端号码后,可以获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以及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历史通信记录;并且可以基于所述通讯录和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进一步地,根据该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之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向被呼叫的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来电提示信息的呼叫请求,该呼叫请求可以携带如陌生、半熟悉和熟悉这样的提示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在收到该呼叫请求后,可以根据这些提示信息决定是否要接受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这里,没有对第一终端设备的呼叫请求进行拦截,而是将是否要接受呼叫请求的选择权交给第二终端设备,并且,此时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提示信息是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确定的,只需要搜集与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相关的信息,这样得到的结果受其它无关用户的影响就比较小,一方面避免了现有技术进行恶意标记带来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需要搜集大量用户的标记行为建立标记号码库的方式,成本较低。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介绍。

假定运营商在向某集团客户提供服务时,该集团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需求,确定a1=0.5,b1=0.2,即第一亲密度确定a2=0.5,b2=10,即第二亲密度此外,确定i(cc,uv)和i(ch,uv)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的亲密度中的权重分别为0.5,则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iuv为:

iuv=0.5×i(cc,uv)+0.5×i(ch,uv)。

另外,假设第一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共有100个联系人,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共有150个联系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共同联系人数量为10,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不存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终端号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过去6个月内通话15次,其中通话时长超过30s的次数有10次,假设这10次的平均通话时长为40s,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有效信息往来次数为5次,有效通话次数cuv、平均有效通话时长tuv、有效消息往来次数muv在历史通信频繁度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5、0.3、0.2。

则,当第一终端设备向呼叫中心发送了呼叫第二终端设备的请求时,呼叫中心会向第二终端设备发起读取通讯录的请求,在获取了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信息,并且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不存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终端号码后,执行图5所示的以下步骤。

s501:根据获取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联系人信息,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根据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

具体地,上述过程中呼叫中心已经获取了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信息,从而可以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总数nv=150;之后,再向第一终端设备发起读取通讯录的请求,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总数nu=100;进一步地,比对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息,确定其共同联系人数量nuv=10,则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ruv为:

ruv=nuv/min(nu,nv)=10/min(100,150)=0.1;

进一步地,确定第一亲密度i(cc,uv)为:

s502:根据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

具体地,呼叫中心发起读取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过去6个月内的历史通信记录的请求,在获取该历史通信记录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在过去6个月内通话为15次,其中通话时长超过30s的有效通话次数为10,这10次的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为40s,有效消息往来次数为5,则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f(ch,uv)为:

进一步地,确定第二亲密度i(ch,uv)为:

s503:根据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确定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具体地,由上述步骤得到的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可以得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iuv为:

iuv=0.5×i(cc,uv)+0.5×i(ch,uv)=0.5×0.29+0.5×0.71=0.5。

s504: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确定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来电提示信息。

具体地,上述步骤得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值为0.5,则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亲密度区间,确定对第二终端设备的来电提示信息为半熟悉电话号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与来电提示方法对应的来电提示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来电提示的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来电提示的装置60的结构图,包括:

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呼叫请求,该第一呼叫请求用于请求呼叫第二终端设备;

第一确定模块602,用于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603,用于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确定来电提示信息;

发送模块604,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呼叫请求,该第二呼叫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来电提示信息;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息,根据获取的联系人信息和/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获取的联系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

根据所述第一亲密度和第二亲密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获取的联系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确定第一亲密度,将确定的第一亲密度作为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历史通信记录,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第二亲密度,将确定的第二亲密度作为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各自的通讯录中联系人总数的最小值,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通讯录中的共同联系人数量;

将所述共同联系人数量在所述联系人总数的最小值中所占的比重,确定为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共同联系人比例ruv,基于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亲密度i(cc,uv):

其中,0≤i(cc,uv)<1,0≤ruv≤1,a1为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且0<a1<1;b1为对ruv与i(cc,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且0<b1<1;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有效通话次数、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有效消息往来次数;其中,有效通话是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话时长大于预设时长的通话;所述有效消息往来次数是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收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后,进行了回复的往来次数;

根据所述有效通话次数、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以及有效消息往来次数,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f(ch,uv):

其中,cuv为有效通话次数,且cuv≥0;tuv为平均有效通话时长,且tuv≥t0,t0为设定时间阈值;muv为有效消息往来次数,muv≥0;分别代表cuv、tuv以及muv在f(ch,uv)中所占的比重,且并且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公式确定第二亲密度i(ch,uv):

其中,0≤i(ch,uv)<1,f(ch,uv)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a2为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的第一拟合因子,且0<a2<1;b2为对f(ch,uv)与i(ch,uv)进行拟合时的第二拟合因子,且0<b2<1;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将选定的预设时间段划分为n个子时间段,根据每个子时间段对应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历史通信频繁度,确定该子时间段对应的第二亲密度;

基于每个子时间段分别对应的第二亲密度,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第二亲密度。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第二亲密度i(ch,uv):

其中,i(ch,uv)(i)为第i个子时间段中的i(ch,uv);0<λ≤1,λ为i(ch,uv)(i)随时间的衰减因子,其中第i+1个子时间段中的时间早于第i个子时间段中的时间;

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602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信息iuv:

其中,i(cc,uv)为第一亲密度;i(ch,uv)为第二亲密度;β分别代表i(cc,uv)和i(ch,uv)在iuv中的权重,0<β<1,并且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