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7816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多人借助APP(手机软件)获得便捷的旅游服务。例如通过APP预订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甚至可以自行定制行程计划。然而现有技术所提供定制或自动生成的行程计划只适合单人或几个人的自由行,对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出行,显然无法适用,其主要的不足在于:

1)行程计划只有文字描述,需要游客登录网站或APP浏览。对于没法在一起沟通的多人游客来说,通常只能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推送给游客,缺乏团队共享模式;

2)行程计划没有提醒功能,尤其是没有群体提醒、多人协同的功能。为了避免遗忘出错,游客需要自行设定日程提醒;尽管一些日程管理工具也支持基于时间地点进行提醒管理,然而这类日程管理工具要么是按单人事务的模式进行管理,要么按照会议固定地点的模式进行管理,没有考虑多个目标地点及目标地点动态变化的情形;

3)行程计划只是对出行路线进行粗放式管理,即按景点对行程路线进行说明,没有实际地理位置对应,没有具体的时间计划,只是一个个地理名词和大致的时间。游客始终无法直观了解具体的路线安排。从而也导致游玩过程中,一方面导游需要通过不断招呼来引导游客,随时关注游客是否跟上,一旦游客掉队了,还要不断地电话联系,费心费力;另一方面游客需要始终跟着导游,即使自由活动时也提心吊胆的,担心一不小心就跟丢了,缺少自由游玩的乐趣。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多人的位置共享,让导游、游客彼此间能看到对方的位置,如果发现有人掉队了就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招呼引导。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导游、游客经常查看手机来引导队伍或跟随队伍,工作量并未减少,而且多人的位置共享,使得游客的隐私权遭到侵害,从而容易受到游客的抵触,最终导致方法无法实际应用。另一种方式就是采用地理围栏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对游客进行路线管理,避免游客偏离计划路线。然而地理围栏仅仅通过地理位置进行路线控制,没有时间维度的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游客没有偏离路线,无论呆多长时间都不会提醒或发出警报,这显然也无法在旅游活动中采用;

4)行程路线变更通常通过口头传达,容易通知不到位,且缺乏游客确认凭据,容易导致旅游纠纷。

而且旅游过程中,队伍经常需要集合,例如坐车、就餐时。现有技术都是把集合要求同时发给所有人员,然后再在集合点清点人数。这种做法在队伍行进进度差异较大时,必然导致快的人要等慢的人较长的时间,容易引发一些抱怨甚至引起冲突。

此外,人们出行时需要预订酒店、门票、消费券等旅游服务,然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有时间上和/或位置上的限制。当实际出行时,如果路线发生改变,则需要支付一定的退订费用。尤其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服务类商品采用二维码等作为用户线下消费凭证。由于二维码/消费码已被知晓,无法进行二次交易,在无法退订情况下,游客只能免费转让给好友甚至浪费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自由度。

总而言之,现有技术并没有针对多人团体旅游提供便捷智能的出行管理服务,满足人们游玩路线的自主性、多变性的需求,让游客在获得跟团旅游安全省心价优的优质服务,的同时,又能享受个性自由行的乐趣。且由于路线计划不精细,使得第三方服务无法智能接入,难以真正做到智慧旅游、智慧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及系统,由导游或领队预先设置路线计划,然后通过系统根据路线计划自动地对游客进行路线引导提醒及服务支持。借助位置定位及互联网的云管理,一方面降低了导游领队的带团工作强度,实现路线导游的智能化及服务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在确保行程安全顺利情况下给予游客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充分体验自由行的快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用户创建团队路线计划;

第二用户接受团队路线计划,以及根据需要设置个人路线计划;

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进行智能管理。

所述第一用户指代导游或领队或活动组织者;

所述第二用户指代游客或活动参与者;

所述团队路线计划由至少两个路线节点构成;

所述路线节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属性项:节点序号、节点类型、节点位置、计划到达时间、计划停留时间、出行方式、预警时限、组队方式;

所述节点序号是由系统按照出行顺序(也就是计划到达时间顺序)自动生成的节点编号,方便用户快速地识别或区别路线节点,以及用户交流时能准确传递节点信息;例如节点序号为n的路线节点,即可称作路线节点n;

所述节点类型包括:必选节点、可选节点;

所述节点位置具有两种定位模式:

1)预定位模式。当用户在设定或浏览团队路线计划时系统根据给定的经纬度坐标,或地理名称,或电子地图中选取点获得的固定的地理位置;

2)动态定位模式。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临近预定位的地理位置时,系统即时地根据第一用户的位置坐标给出的动态变化的地理位置。

所述出行方式用于设定用户前往路线节点的交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多个:步行、骑行、乘车、驾车、飞机;

所述预警时限是第一用户为了避免第二用户前往路线节点时出现迟到等异常情况设置的提前预警时间;

所述组队方式用于设定用户前往路线节点期间的组队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导游/领队带队、自由行。

所述第一用户创建团队路线计划步骤,具体包括:

1)进入路线制作模块;

2)新建一个团队路线计划,设置团队路线属性;

3)添加路线节点,设置节点属性;

4)根据需要为路线节点添加子路线;

5)完成团队路线计划。

所述团队路线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属性:路线名称、内容介绍、制作人、制作时间;

所述路线计划可以有多个层级,即一个路线节点可以展开为子路线计划,形成多层级的树状结构;

所述团队路线计划具有唯一标识号,支持复制、修改、转发和共享;

优选的,所述团队路线计划在传播时可以采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进行存储,以进行跨平台使用;

进一步的,第一用户可通过复制修改的已有的团队路线计划生成新的团队路线计划;

更进一步的,系统可以根据第一用户选择的目的地自动匹配热门的路线节点(包含子路线计划)及其优先设置,进而生成新的团队路线计划。

所述第二用户接受团队路线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1)第一用户把第二用户添加为包含团队路线计划的活动的参与成员;

2)第二用户自行加入包含团队路线计划的活动。

所述设置个人路线计划的步骤包括:

1)打开团队路线计划;

2) 启动个人路线编辑模式;

3) 关闭团队路线计划中的可选节点;或者

4) 添加新的路线节点,并设置节点属性;

5) 完成个人路线设置。

所述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进行智能管理步骤,包括但不限于:

1)周期地通过卫星定位或位置服务获得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

2)将第一用户的地理位置共享给第二用户;

3)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判断团队及个人当前行进的阶段,即确定团队和个人的当前节点(正在前往或正处在停留期间的路线节点);

4)计算并显示用户到达当前节点的剩余距离、预计用时以及根据需要进行路线导航;

5) 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当前节点的节点位置和组队方式,确定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正常、提醒、警报;

6) 当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为提醒时,系统对第二用户发出提醒,同时将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的距离同步给第一用户;

7) 当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为警报时,系统将同时向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出警报,并且如果节点类型为可选,向第二用户确认是否关闭当前的可选节点以及基于后续节点提供新的路线计划供第二用户选择,否则持续周期性对第二用户和第一用户发出警报,或提供预先设定的服务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导航服务、求助服务、报警服务;

8)当第二用户非正常离线时,向第一用户发出警报及提供第二用户的最后位置及上报时间。

所述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当前节点的节点位置和组队方式,确定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1)计算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当相距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2)计算第二用户到当前节点的距离,当相距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3)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导游/领队带队时,如果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小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提醒;

4)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导游/领队带队时,如果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警报;

5)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早于(即小于等于)计划到达时间且提前时间超过(大于等于)预警时限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6)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早于(即小于等于)计划到达时间,但提前时间小于预警时限时,预警等级为提醒;

7)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晚于(即大于)计划到达时间时,预警等级为警报。

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1)经授权的第一用户可以随时修改团队路线计划,系统仅对历史路线计划进行记录保存;

2) 第一用户可以通过团队路线属性的设置使得第二用户的个人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可见,或者第二用户的个人路线计划必须得到第一用户的同意;

3) 经授权确认后,第一用户的人员构成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退出;

4) 基于第二用户的路线计划进行导游服务共享。

所述基于第二用户的路线计划进行导游服务共享步骤包括:

a) 第二用户将个人路线计划中的路线节点的组队方式设置为动态导游;

b)系统根据第二用户的动态导游路线自动匹配第一用户人选;

c)对第二用户与经匹配的第一用户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智能管理;

d)当第二用户需要现场导游服务时向第一用户发出导游请求;

e)第一用户响应于第二用户,并开始进行位置共享;

f)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身份标识相互确认身份,以及第一用户为第二用户提供现场导游服务。

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可以再进一步包括:

第一用户可设置路线节点的集合指令,或即时发起集合指令,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

所述集合指令包括:集合时间、集合地点;

所述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具体步骤包括:

1)根据集合指令及第二用户当前的地理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并按预定的时间层级了确定通知顺序层级:暂不通知、第一通知、第二通知、第三通知、已集合;如果所有第二用户都处在暂不通知层级时,表示暂时不进行集合。系统在集合指令仍然有效时将持续周期地重复本步骤;

2)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一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并周期更新第二用户的位置给第一用户。当所有处在第一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二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3)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并周期更新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的距离给第一用户。当所有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三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4)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三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进行下一步;

5)当第二用户与集合地点的距离小于等于集合距离阈值时,标记为已集合。当当所有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标记为已集合时,提示集合指令执行完成;

6)集合期间,如果第二用户未接收到集合请求信息,则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仍未能正常接收,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接收异常;如第二用户不同意集合请求或不响应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暂不集合;

7)集合期间,系统将每个第二用户的状态及汇总数据实时更新给第一用户。

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及进行智能管理;

当第一用户和/或第二用户出现异常情况时,根据预设方式通知第四用户。

所述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及进行智能管理步骤,包括:

1)将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及团队人数共享给第三用户;

2)当第一用户的位置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或提醒;

3)第二用户可以对第三用户进行评价,系统将根据自行设定的评价系统对第三用户进行优先推荐或逐步淘汰。

所述第三用户指代第三方服务人员或组织;

所述第四用户指代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紧急联系人。

为了避免由于路线变更导致已订购旅游产品造成的退订费用甚至无法退订的损失,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提交附带时间范围属性和/或地理位置属性的服务类商品交换请求,以及提出附带时间范围和/或地理位置需求的交换条件;

根据交换条件进行多级搜索,获得满足匹配条件的闭环交易链;

向交易链上的交易用户发出交易确认请求;

在获得交易用户的确认信息后,将交易商品的现有商品标识码注销,生成新的商品标识码发给对应的交易用户。

所述商品消费码是用户进行商品消费时提交给商家的凭证,包括但不限于:条形码、二维码、消费码、验证号、团购号;

所述商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户标识号、商品内容、订购价格、有效期、服务地点或网点;

所述商品交换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内容/商品规格、消费时间、消费地点;

所述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在用户提交附带时间范围属性和/或地理位置属性的服务类商品交换请求,以及提出附带时间范围和/或地理位置需求的交换条件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

与商家系统对接,获得所接入服务类商品的查询权限及交易权限。

所述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 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1)对于同一商品的多个商品消费码,系统自动根据服务期限的到期快慢顺序进行匹配;

2)系统在商品退订期限前,自动向商家发起退票请求,以及在完成退票操作后,将退订信息推送给用户。

同时,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用户创建即时通讯群,设置群属性及添加团队路线计划;

第二用户加入群,设置个人偏好设置及根据需要设置个人路线计划;

系统根据路线计划的时间范围进行群信息共享;以及

根据路线计划进行出行路线智能管理。

进一步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还可以包括:

1)以团体方式订购的旅游产品可以分发到个人,并支持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

2)第一用户基于照片或短视频的进行景点解说及游记制作。

所述以团体方式订购的旅游产品可以分发到个人,并支持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具体步骤包括:

a)团队预订的旅游产品在系统后台生成对应数量的商品消费码;

b)第二用户可以申请归属个人的商品消费码下发到个人;以及

c)根据需要可将商品消费码对外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

所述第一用户基于照片或短视频的进行景点解说及游记制作分享,具体步骤包括:

a)第二用户提交景点照片或短视频,同时附加位置信息;

b)第一用户基于所述景点照片或短视频及附加的位置信息进行景点解说;

c)第二用户对景点照片或短视频进行评价/评级;

d)旅游结束后,第一用户或系统根据筛选规则筛选出景点照片或短视频;

e)第二用户选择一个经筛选的景点照片或短视频进行留言;

f)第一用户将景点照片或短视频结合解说内容和第二用户的留言生成电子版游记。

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系统,包括服务器和至少2个移动终端,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包括:

即时通讯服务模块,用于实现多个移动客户端之间的即时通讯,包括创建对话/聊天群,进行信息推送;

路线管理服务模块,包括位置服务单元,路线查询服务单元,路线制作服务单元,路线预警服务单元,路线导航服务单元;

其中位置服务单元用于通过卫星定位信息或位置服务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路线制作服务单元用于进行路线计划的创建、修改、发布及查询;路线预警服务单元用于依据路线计划对用户提醒、预警;路线导航服务单元用于依据路线计划或用户设定目标进行路线导航;

地理信息模块,用于提供平台所需地理信息数据。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即时通讯模块,用于提供即时通讯交互界面,提交或显示即时通讯信息;

路线管理模块,用于进行路线查找、路线制作、路线预警、路线导航的交互,提交用户指令给服务器及获得交互结果信息;

卫星定位模块,用于通过卫星定位芯片获得卫星定位信息,并上报给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可以进一步包括:

商品交换服务模块,包括第三方商家接入单元,交易管理单元,多级撮合单元,商品消费码管理单元;

其中第三方商家接入单元用于与提供服务类商品的商家交易系统对接,进行商品查询及后台交易;交易管理单元,用于交易(交换)请求的生成及交易流程管理;多级撮合单元,用于进行交易(交换)请求的多级撮合匹配;商品消费码管理单元,用于商品消费码的注销、生成及管理。

所述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

商品交换模块,用于提供商品交换的交互界面,提交交易请求及显示交易信息。

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本发明通过导游领队预先设定路线计划,对游客的旅游出行进行全路线的智能引导、智能服务。利用路线节点的动态定位及自由设置删减,满足路线计划的即时性、多样性、多变性的要求,使得跟团旅游也能享受自由行的乐趣。利用导游的位置共享,在确保游客隐私情况下,让第三方服务依旧能无差错地即时接入。利用对导游领队的标识定位,使得导游领队不再是固定的人员,实现导游服务的共享,在确保游客安全出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导游资源,降低导游工作强度,提高导游待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帮助游客根据个人喜好或自由行路线需要,与其他旅客进行酒店、门票、消费券等旅游服务的交换,减少因行程变化带来的。让游客不必一成不变地接受即定的服务,而是可以一定范围内自主享受变化的乐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路线计划的终端展示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路线计划的终端展示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路线计划的终端展示图之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路线计划的终端展示图之四;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的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出行路线智能管理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 第一用户创建团队路线计划;

所述第一用户指代导游和/或领队和/或活动组织者;

所述团队路线计划由至少两个路线节点构成;

所述路线节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属性项:节点序号、节点类型、节点位置、计划到达时间、计划停留时间、出行方式、预警时限、组队方式;

所述节点序号是由系统按照出行顺序(也就是计划到达时间顺序)自动生成的节点编号,方便用户快速地识别或区别路线节点,以及用户交流时能准确传递节点信息;例如节点序号为n的路线节点,即可称作路线节点n;

所述节点类型包括:必选节点、可选节点。

所述节点位置具有两种定位模式:

1) 预定位模式。当用户在设定或浏览团队路线计划时系统根据给定的经纬度坐标,或地理名称,或电子地图中选取点获得的固定的地理位置;

2) 动态定位模式。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当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临近预定位的地理位置时,系统即时地根据第一用户的位置坐标给出的动态变化的地理位置。

其中动态定位模式是为了解决路线节点位置无法预先精确定位的问题。例如当路线节点是机场时,系统只能根据地理名词,给出默认的地理位置。然而,机场面积并不小,游客在没有更具体定位下是无法会合在一起的。可导游也无法事先如此具体地把集合点预先确定下来。因此,本发明通过预先粗定位结合现场动态精确定位的方式,在不增加计划设定难度的前提下实现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具体的引导。

同时,当第一用户确定集合点后,可以启动位置坐标固定的功能,使其位置坐标不再随者自身移动而移动。相当于将第一用户的位置坐标临时固定在某一个位置坐标上,直到第一用户取消临时定点。位置坐标固定功能还具有给以第一用户短暂的私人空间的作用,同时又不让游客失去了第一用户位置的导航目标。

显然地,采用诸如双节点(固定节点+动态节点)等变通方式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的,亦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所述预计达到时间默认情况下由系统将根据历史导航数据计算出路线节点间的用时及合理余量自动给出。为了进一步减少设置的工作量,预计到达时间可以分为浮动式或驱动式的,浮动式的预计到达时间将以驱动式的预计到达时间为基准自动调整,除非两个动式的预计到达时间存在矛盾,系统将给出冲突提示。

所述出行方式用于设定用户前往路线节点的交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多个:步行、骑行、乘车、驾车、飞机。其中乘车表示乘坐公共交通类工具,可能需要中转的交通方式,而驾车则表示自驾车或乘坐专车或的士等可以直达的交通方式。当第一用户未设置路线节点的出行方式时,则由系统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节点位置自动设置交通方式。

所述预警时限是第一用户为了避免第二用户前往路线节点时出现迟到等异常情况设置的提前预警时间。预警时间通常根据路线节点的关键性及交通状况来预设。当然也可以由系统根据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给出,或者简单地直接设置统一的数值。

通过第一用户设定的出行方式,使得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位置估算用户前往对应路线节点的时间,进而根据所述预警时限向用户发出提醒或预警。

所述组队方式用于设定用户前往路线节点期间的组队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导游/领队带队;2)自由行。组队方式对游客设定个人路线计划进行一定的约束。例如对于乘坐飞机或路线复杂存在一定危险的路段,要求导游/领队带队,此时游客必须在出发前与导游/领队会合,再一同出发;对于安全系数较高的路线或区域,可以设置为自由行,则游客无需和导游/领队一起,可以自行出发行进。

应当知道的是,所述路线节点的属性项是基于路线计划的通用控制要求而设定的,但并不需要每个路线节点都要设置所有属性。也就是说当对某一属性没有要求时,是可以不设置或采用默认值的。例如计划停留时间不设置则采用默认值0,即不作停留。

所述第一用户创建团队路线计划步骤,具体包括:

1)进入路线制作模块;

2)新建一个团队路线计划,设置团队路线属性;

3)添加路线节点,设置节点属性;

4)根据需要为路线节点添加子路线;

5)完成团队路线计划。

所述团队路线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属性:路线名称、内容介绍、制作人、制作时间;

所述添加路线节点,设置节点属性步骤,可以是通过手工输入各节点属性的直接方式来添加一个路线节点,也可以通过输入或导入机票/动车票/门票/酒店预订等信息来间接添加路线节点。例如,当输入机票信息时,系统可以根据机票的出发时间及出发城市生成节点A,同时再根据机票的预计达到时间及到达城市来生成节点B,从而简化路线计划的制作难度。具体将在后文示例中说明。需要说明的时,根据机票获取的预计达到时间,默认是驱动式的。

所述路线计划可以有多个层级,即一个路线节点可以展开为子路线计划,形成多层级的树状结构。例如可以把一个景区当作一个路径节点(父节点),而在景区内的游玩路线就可以作为子路线计划。又例如一个包含多个城市游玩的路线,每个城市可以作为一个父节点,在城市内的游玩路线就作为子路线计划。这样,旅游达人或专业人员可以把一个景点或一个城市的游玩路线做成经典路线计划,而导游或活动组织者只需要简单地把这些经典路线计划以单个路线节点的方式添加到待定制的路线计划中即可,最大程度减少了路线计划制作的工作量。需要说明的是,当子路线计划的起始节点位置和结尾节点位置不是同一位置时,父节点的节点位置可以对应拆分为节点位置1和节点位置2。

为了方便管理及跨平台使用,当团队路线计划发布时,系统还需要生成一个具有唯一性的路线计划标识。通过路线计划标识,用户可在社交网络或即时通讯工具中转发、共享团队路线计划。除了首次打开时需要下载必要的插件或APP外,用户可直接点击包含路线计划标识的链接以打开相应的团队路线计划。

优选地,所述团队路线计划在传递时可以采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进行存储,以进行跨平台使用。

进一步的,第一用户可通过复制修改的已有的团队路线计划啦生成新的团队路线计划;

更进一步的,系统可以根据第一用户选择的目的地自动匹配热门的路线节点(包含子路线计划)及其优先设置,进而生成新的团队路线计划。

通常地,所述路线计划在移动终端展示时,只将同一层级的路线节点按节点序号顺序依次排列显示。当路线节点存在下一级的子路线计划时,可以通过点击的方式展开。优选地,将同一层级的路线节点根据节点位置在电子地图上用节点图标标记出来,并采用连线或行进路线依次连接,形成连续的导航线。 为了使路线计划在移动终端展示时更为简洁,还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临近优先原则仅显示部分路线节点,或者将位置相邻的多个节点合并为一个节点图标。 例如在一个城市停留3天游玩,并不需要把这3天的所有路线节点都显示出来,可以根据时间临近优先原则先显示第一天涉及的路线节点,再显示第二、第三天的。再例如路线节点1和路线节点10的节点位置都是同一酒店时,可以把两节点合并为一个节点图标显示。具体将在后文示例中说明。

步骤S102, 第二用户接受团队路线计划,以及根据需要设置个人路线计划;

所述第二用户指代游客或活动参与者;

所述第二用户接受团队路线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1)第一用户把第二用户添加为包含团队路线计划的活动的参与成员;

2)第二用户自行加入包含团队路线计划的活动。

同一活动可以启用多条团队路线计划,但时间上需要错开。

所述设置个人路线计划的步骤包括:

1)打开团队路线计划;

2)启动个人路线编辑模式;

3)删除或修改团队路线计划中的可选节点;或者

4)修改团队计划中必选节点的特定属性;

5)添加新的路线节点,并设置节点属性;

6)保存修改,完成个人路线计划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个人路线计划仅适用于第二用户自己,因此新增的路线节点的节点类型都是可选节点,即第二用户可以随时删除或修改该节点。

此外,删除团队路线计划中的可选节点并非真正移除,仅是做关闭或失效处理;而修改团队路线计划中的可选节点并不对团队路线计划产生影响,修改后的节点即为个人的路线节点,作用范围仅限第二用户自己。

第二用户在添加、修改、删除路线节点时,路线制作模块将检查所设置项是否与团队路线计划冲突。检验规则包括但不限于:

1) 第二用户不能删除团队路线计划中的必选节点;

2)第二用户只能修改团队路线计划中必选节点的前往方式;

3)当新增路线节点或修改的可选节点时,其组队方式自动设置和下一路线节点的组队方式相同。这个原则确保了个人路线计划要和团队路线计划的组队方式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必选节点设置为导游/领队带队,则在此路线节点前的所有可选节点都应该是导游/领队带队。通常地,应将路段两端的节点都设为必选节点,避免节点被删除后导致控制失效;

4)个人路线计划是否会导致团队路线计划的任一节点的计划到达时间无法满足。如果不满足则不允许添加或修改。例如当第二用户想新增团队路线计划外的景点时,系统首先根据出行方式计算出新增的路线节点对下一路线节点的预计到达时间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则限制添加。

可以看到个人路线计划是基于团队路线计划的衍生计划。除了节点类型和组队方式有一定规则限制外,个人路线计划和团队路线计划的组成结构及节点属性种类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主要差别仅在于适用的人员范围不一样。团队路线计划由第一用户制定,适用于参与活动的所有用户。而个人路线计划由第二用户自行制定,仅适用于第二用户自己。

显然地,为了便于系统能根据个人路线计划对相应的第二用户进行智能管理,个人路线计划也应具有唯一标识号。通常个人路线计划的标识号可以采用路线计划标识加流水号的方式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二用户没有修改团队路线计划进而形成个人路线计划的,则团队路线计划等同于第二用户的个人路线计划,即系统依据团队路线计划对第二用户个人进行路线智能管理。

步骤S103, 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进行智能管理;

所述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进行智能管理步骤,包括但不限于:

1)周期地通过卫星定位或位置服务获得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

2)将第一用户的地理位置共享给第二用户;

3)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判断团队及个人当前行进的阶段,即确定团队和个人的当前节点(正在前往或正处在停留期间的路线节点);

4)计算并显示用户到达当前节点的剩余距离、预计用时以及根据需要进行路线导航;

5) 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当前节点的节点位置和组队方式,确定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正常、提醒、警报;

6)当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为提醒时,系统对第二用户发出提醒,同时将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的距离同步给第一用户;

7)当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为警报时,系统将同时向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出警报,并且如果节点类型为可选,向第二用户确认是否关闭当前的可选节点以及基于后续节点提供新的路线计划供第二用户选择,否则持续周期性对第二用户和第一用户发出警报,或提供预先设定的服务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导航服务、求助服务、报警服务;

8)当第二用户非正常离线时,向第一用户发出警报及提供第二用户的最后位置及上报时间。

所述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地理位置及当前节点的节点位置和组队方式,确定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1)计算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当相距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2)计算第二用户到当前节点的距离,当相距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3)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导游/领队带队时,如果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小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提醒;

4)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导游/领队带队时,如果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时,预警等级为警报;

5)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早于(即小于等于)计划到达时间且提前时间超过(大于等于)预警时限时,预警等级为正常;

6)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早于(即小于等于)计划到达时间,但提前时间小于预警时限时,预警等级为提醒;

7)当前节点的组队方式为自由行时,根据当前节点的出行方式计算出第二用户从当前位置到达当前节点位置的到达时间,如果到达时间晚于(即大于)计划到达时间时,预警等级为警报。

当组队方式增加时,还可以根据组队方式的不同采用更多的规则来判断第二用户的预警等级。

显然的,预警等级判断规则的不同以及预警等级种类数量的不同,不能用于规避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当第一用户是多个人时,所述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距离通常指最近的距离,即系统默认以距离第二用户个体最近的第一用户个体作为具体计算/分析对象,再执行相关管理控制。例如多个第一用户个体,可以分别带领着一个第二用户小组游玩,此时系统也将根据各小组的行进路线及进度分别地进行智能管理。

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1) 经授权的第一用户可以随时修改团队路线计划,系统仅对历史路线计划进行记录保存;

当团队无法按时到达路线节点,或者团队临时决定变更旅游路线时,经授权的第一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团队路线计划。而当团队路线计划修改后,将立即同步影响所有用户,包括影响所有基于该团队路线计划的个人路线计划。当然,路线计划变更涉及合同行程变更时,需要得到第二用户的确认,同时路线计划的变更记录也可以作为行程变更的记录凭证;

2) 第一用户可以通过团队路线属性的设置使得第二用户的个人路线计划对第一用户可见,或者第二用户的个人路线计划必须得到第一用户的同意;

在个别情况下,第一用户希望能查看第二用户制定的个人路线计划,以便对第二用户的个人安排保留知情权,避免第二用户不安全的安排。或者设定第二用户制定个人路线计划时必须得到第一用户的同意方能保存生效。例如导游带团出国旅游时,导游有权知道团队成员的行动安排,避免发生脱团情况,或能即时获取脱团情况。当然,为了兼顾第二用户的隐私权,当第二用户一直按着个人路线计划活动时,第一用户时不知道第二用户的具体位置的;

3) 经授权确认后,第一用户的人员构成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退出;

例如导游可以授权某个第二用户为领队,协助带队及活动管理;或者系统授权当地导游代替全程导游进行景点内的带队及管理。由于第二用户可以通过第一用户的身份标识来识别不同的第一用户,带队人员可以也不需要是固定不变的;

4)基于第二用户的路线计划进行导游服务共享;

所述基于第二用户的路线计划进行导游服务共享步骤包括:

a) 第二用户将个人路线计划中的路线节点的组队方式设置为动态导游;

b)系统根据第二用户的动态导游路线自动匹配第一用户人选;

c)对第二用户与经匹配的第一用户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智能管理;

d)当第二用户需要现场导游服务时向第一用户发出导游请求;

e)第一用户响应于第二用户,并开始进行位置共享;

f)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身份标识相互确认身份,以及第一用户为第二用户提供现场导游服务。

所述动态导游的组队方式与导游/领队带队的组队方式的差别仅在于动态导游时,系统将根据第二用户的路线自动匹配路线一致的第一用户,包括当前路线计划外的外部用户,而不限于当前路线计划的第一用户。换而言之,对第二用户而言,导游服务是跨路线计划的,是在系统范围内相互共享的,主要基于路线一致/相同作为匹配依据;

所述的动态导游路线即第二用户个人路线计划中组队方式为动态导游的路线节点所定位的路线;

所述对第二用户与经匹配的第一用户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智能管理,其具体方法与图一步骤103的方法是一致的,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第一用户的导游服务质量,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第二用户可以对提供过导游服务的第一用户进行评价。系统将根据自行设定的评价系统对第一用户进行优先推荐或逐步淘汰。

为了方便第一用户进行队伍集合,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用户可设置路线节点的集合指令,或即时发起集合指令。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

所述集合指令包括:集合时间、集合地点;

其中集合时间是指预计完成集合的时间。集合时间可以采用绝对时间,也可以采用相对于路线节点时间的相对时间,例如在某一路线节点的预计到达时间的20分钟后。

所述设置路线节点的集合指令即第一用户在制定路线计划时就提前设置好集合指令,其集合时间和集合地点与路线节点的预计到达时间及节点位置一致或相关联;

所述即时发起集合指令即第一用户根据当前需要立即发起集合请求,其集合地点和集合时间可根据需要自由设定。

所述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具体步骤包括:

1)根据集合指令及第二用户当前的地理位置,计算出第二用户前往集合地点所需的时间,并按预定的时间层级了确定通知顺序层级:暂不通知、第一通知、第二通知、第三通知、已集合;

如果所有第二用户都处在暂不通知层级时,表示暂时不进行集合。系统在集合指令仍然有效时将持续周期地重复本步骤;

2)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一通知层级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并周期更新第二用户的位置给第一用户。当所有处在第一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二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3)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并周期更新第二用户与第一用户的距离给第一用户。当所有处在第二通知层级且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进入第三通知层级区间时,进行下一步;

4)判断是否存在处在第三通知层级且未作标记的第二用户,如果没有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果第二用户响应了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正在集合,进行下一步;

5)当第二用户与集合地点的距离小于等于集合距离阈值时,标记为已集合。当当所有状态为正在集合的第二用户都标记为已集合时,提示集合指令执行完成;

6)集合期间,如果第二用户未接收到集合请求信息,则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向第二用户推送集合请求,如仍未能正常接收,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接收异常;如第二用户不同意集合请求或不响应集合请求,则将第二用户状态标记为暂不集合;

7)集合期间,系统将每个第二用户的状态及汇总数据实时更新给第一用户。

可以看到,所述系统根据集合指令自动进行队伍分级集合管理的方法,其核心创新点在于根据第二用户的距离,由远到近分级别/区间逐步发出集合通知,这样既符合事情处理的紧急优先原则,又可以让第二用户尽可能同一时间完成集合,而不是让快的人(集合点附近的人)要等待慢的人(距离集合点远的人),引发一些不满情绪。显然地,所述级别/区间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方式定义,这不能用于规避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通过上述发明方法,路线计划实现了行程安排,智能提醒,多人活动协同以及导游共享服务的智能出行管理功能。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游客或活动参与者的位置坐标并没有向其他用户公开,保障了游客或活动参与者的隐私权。同时,相较于现有采用文字描述的行程计划、旅游攻略,采用多级树状节点结构的路线计划更利于用户的灵活定制及传播优化,兼顾智能、简单的双重需求。

如图2所示,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及进行智能管理;

当第一用户和/或第二用户出现异常情况时,根据预设联系方式通知第四用户;

所述第三用户指代第三方服务人员或组织;

所述第四用户指代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紧急联系人。

所述根据整体路线计划对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及进行智能管理步骤,包括:

1)将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及团队人数共享给第三用户;

2)当第一用户的位置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三用户发出服务请求或提醒;

3)第二用户可以对第三用户进行评价,系统将根据自行设定的评价系统对第三用户进行优先推荐或逐步淘汰。

所述将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及团队人数共享给第三用户,可以由系统根据路线计划及当前团队进度提前一定时间向第三用户发出;

所述预设条件可以由第三用户设置及修改;

例如酒店可以预设当第三用户进入酒店3公里范围内时再给酒店发出提醒,这样酒店既无需提前准备太长时间影响运营效率,又可以在游客到达时马上提供周到的服务,避免让游客等待太长影响服务满意度。

再例如旅游车辆服务,也可以随时根据第一用户的位置及团队人数,向游客提供的派车服务,而无需总是指派旅游专车跟团出行,降低车辆利用率,也无形中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

对于第三用户的服务,第二用户可以进行评价,系统将根据整体评价结果对第三用户进行优先推荐或逐步淘汰。

当判断出第一用户和/或第二用户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将根据预设联系方式通知第四用户。其中异常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用户非正常离线,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应答;

2)多名用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应答;用户位置严重偏离个人路线计划,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应答。

通过本发明以上方案,第三用户可以根据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为第二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同时又能保障了第二用户的隐私权。

图3、图4、图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路线计划的4个终端展示图。

其中图3为第一层级路线计划的终端展示图,包括:

节点图标31,包含从福州出发时的路线节点1(即节点序号为1的路线节点,下同),路线节点2 和返回时的路线节点18;

节点图标32,包含在北京游玩期间的路线节点3~17;

图4为出发时福州区域范围内路线节点的终端展示图,包括:

节点图标41,即路线节点1;

节点图标42,即路线节点2;

图5为第一天北京区域范围内路线节点的终端展示图,包括路线节点3、4、5、6、7、8;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仅包含第一天北京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路线节点4、5、6、7、8。

举个例子来说明路线制作的过程:导游小红首先在路线计划制作平台上添加已预订的8月10号的机票CA1808,此时系统将查询机票信息,获取出发地点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出发时间08:15,到达地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到达时间11:10。因此系统根据后台数据或默认设置自动生成路线节点1和路线节点2。路线节点1的节点类型为必选,节点位置为119.680508,25.934501,计划到达时间为7:15,计划停留时间为1小时,预警时限为30分钟;路线节点2的节点类型为必选,节点位置为116.620821,40.058507,计划到达时间为11::30,计划停留时间为30分钟,前往方式为飞机,预警时限不设置,组队方式为导游/领队带队。

接着由于所带的团大多数人需要从五一广场出发,旅游公司也安排了专车接送到机场,因此导游小红需要增加一个路线节点。她打开电子地图后,搜索到五一广场,然后在图中五一广场东侧选取并创建了一个路线节点,节点位置为119.315806,26.081523。此时由于新增的路线节点排位为1,系统自动设置为路线节点1(见图4的41),因此原路线节点1和路线节点2自动调整为路线节点2(见图4的42)和路线节点3(见图5的51)。由于是乘专车前往机场,小红又把路线节点2的前往方式设为驾车。系统由此计算出从路线节点1到路线节点2的用时为50分钟,自动地将路线节点1的预计到达时间设为6:15(系统自动给出10分钟余量)。导游小红考虑到集合可能会有人迟到,手动地把预计到达时间(相当于集合时间)设为6:00,预计停留时间为15分钟,前往方式不设置,预警时间为15分钟,组队方式为自由行。同时由于并非所有人都乘坐机场专车,节点类型设为可选节点。

同样地,导游小红也根据第一天在北京的游玩安排(北京国际饭店->故宫天安门->天坛->王府井->北京国际饭店),添加了路线节点4~8。其中路线节点4和路线节点8为同一个地理位置(北京国际饭店),路线展示时合并在一个组节点图标中,见图5和图6,各路线节点的具体设置如下:

路线节点4,可选节点,节点位置为116.433725,39.916347(北京国际饭店西门),预计达到时间12:30,预计停留1小时;

路线节点5,可选节点,节点位置为116.403781,39.917903(故宫),预计达到时间13:50,预计停留2.5小时;

路线节点6,可选节点,节点位置为116.418865,39.894206(天坛北门),预计达到时间16:15,预计停留1小时;

路线节点7,可选节点,节点位置为116.417966,39.91673(王府井),预计达到时间17:10,预计停留1小时;

以上路线节点4~8的节点类型均为可选节点,预警时间默认为10分钟,出行方式不设置。

至此,导游小红完成了团队路线计划的制作。可以看到, 路线计划中各路线节点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即集合时间)都是非常具体的。到了现场时,节点位置又能根据导游位置动态调整,满足现场多变的需求。再结合整个路线计划将实时同步给每个游客的移动终端,包括当前导游(队伍)的位置/行进进度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动游客都一清二楚,游客也就能放心地根据自己意愿在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安排个人的游玩路线。

下面具体地以游客小明来说简单说明路线计划的应用: 小明参加了此次北京游,由于他住在福州长乐市区,考虑到从长乐到五一广场集合还不如直接去机场快,所以小明把团队路线计划做了修改,删除(/关闭)可选的路线节点1,同时修改路线节点2的前往方式为驾车。到了8月10早上,小明不需要向大多人一样5:45(6点减去15分钟预警时间)前甚至更早起床,否则就会收到系统的提醒或预警。由于系统计算到从小明家到机场的时间只需要20分钟,因此他只需要在7:15-30分钟(预警时间)-20分钟(路程时间)=6:25前出发即可,最迟在7:15-20分钟(路程时间)=6:55前出发就不会触发预警。

到了长乐国际机场国内出发大厅,小明通过APP清楚地看到导游正在赶往机场的路上,预计7:05到达,于是安心地玩起手机游戏等待队伍。7:07分导游和队伍也进入了国内出发大厅,此时节点位置已经动态地和导游位置一致,其他单独前往机场的游客也开始往节点位置(导游位置)集合。大家在导游的引导下领取登机牌随后登上了前往北京的CA1808航班。

到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当导游小红再次开启手机,北京当地的旅游专车司机就收到了队伍到达的提醒信息,同时,根据导游小红的实时位置,司机很快地到达队伍准确的集合点,接送大家前往北京国际饭店。第一天行程,小明除了会和大家一起去天安门、故宫,其余景点他不想去了,而是想独自感受北京胡同的文化沉淀。他之前已经修改了团队路线计划,关闭了天坛、王府井的路线节点,添加了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等路线节点。他提交个人路线计划时,系统确认无需导游同意,且他的个人路线计划不会与团队路线计划冲突,于是予以保存生效。不过根据团队导游路线的属性设置,小明的个人路线计划导游小红时可以查看的,这点小明也明确知晓 。就这样,小明在导游许可的范围内,开始了自己的自由行。

可以看到,所述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借助精确的定位技术及团队路线与个人路线的灵活设置,在不增加游客操作要求情况下(因为大多数人可以按照团队计划活动),实现多人的路线同步,为游客提供具体周到的提醒服务,让游客在获得跟团的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个性的自由行乐趣。 而这恰恰是现有技术无法提供的。

当然,在上述示例中,游客小明遇到一个让他有些无奈的问题:由于小明选择放弃天坛游,那么团队提供的天坛门票就浪费了。这种情况在当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酒店预订、门票、消费券等,通常对退票都有限制,尤其是以团队预订的方式,更无法以单人方式退票,或者需要承担一定金额的退票费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游客利益,又不损害商家利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1, 用户提交附带时间范围属性和/或地理位置属性的服务类商品交换请求,以及提出附带时间范围和/或地理位置需求的交换条件;

所述用户提交附带时间范围属性和/或地理位置属性的服务类商品交换请求,以及提出附带时间范围和/或地理位置需求的交换条件步骤包括:

1) 用户登陆交易平台;

2) 输入商品消费码;

3) 系统根据商品消费码获取包含服务期限、服务地点的商品信息,以及确认商品变更的交易授权;

4) 用户输入交互条件;

5) 提交商品交换请求。

所述商品消费码是用户进行商品消费时提交给商家的凭证,包括但不限于:条形码、二维码、消费码、验证号、团购号;

步骤2)中如果商品消费码不具有唯一性时(例如有些商家提供的消费码只是在商家内部唯一),应当追加输入/选择商户标识号。

所述商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户标识号、商品内容、订购价格、有效期、服务地点或网点;

所述商品交换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内容/商品规格、消费时间、消费地点;

当然,在用户没有具体商品需求时,可以由用户或系统给出商品价格范围作为交换条件,此时用户相当于进行寄售。

步骤S702, 根据交换条件进行多级搜索,获得满足匹配条件的闭环交易链;

所述根据交换条件进行多级搜索,获得满足匹配条件的闭环交易链,即对2个及2个以上用户的商品进行交换匹配,使得每个用户的需求可以被满足同时自己的商品又能满足其他用户的需求。例如A用户的商品满足B用户需求,B用户的商品满足C用户的需求,C用户的商品满足A用户的需求,这样就构成了A->B->C->A的闭环交易链。

通过多级搜索匹配,可以使得商品交换并不限于两个人之间的商品互换,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成功率。

进一步的,当商品无法进行等价交换时,系统计算出交易差额,并向商品价值低的交易一方发起付费请求。

更进一步的,当用户的商品满足他人需求,但用户提出的需求暂时无法获得时,获得经用户允许,系统可以以等价金额进行临时记账,后续交易满足时再予以兑换。

步骤S703,向交易链上的交易用户发出交易确认请求;

如果用户设置了系统自动确认且用户交换需求完全满足时,可以跳过本步骤;

当商品无法进行等价交换时,商品价值低的交易一方需支付差额后才能完成交易确认。

步骤S704, 在获得交易用户的确认信息后,将交易商品的现有商品消费码注销,生成新的商品消费码发给获得商品所有权的对应交易用户;

在获得交易链上的所有交易用户的确认信息后,系统开始将所涉及现有商品消费码进行注销,同时生成新的商品消费码发给新的商品所有权拥有者。这样,旧的商品消费码就无法再使用了。

所述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在用户提交附带时间范围属性和/或地理位置属性的服务类商品交换请求,以及提出附带时间范围和/或地理位置需求的交换条件步骤之前,还可以包括:

与商家系统对接,获得所接入服务类商品的查询权限及交易权限;

也就是说,通过与商家或第三方服务商的合作,让所提供的服务类商品都能以商品消费码的方式下发给用户。

所述一种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 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1)对于同一商品的多商品消费码,系统自动根据服务期限的到期快慢顺序进行匹配;

通过这样的设定,可以在满足当前用户需求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后续匹配的成功率;

2)系统在商品退订期限前,自动向商家发起退票请求,以及在完成退票操作后,将退订信息推送给用户。

通过这样的设定,确保用户应有的经济利益,使得用户可以放心地在交易平台交换商品。

通过上述发明方法,当游客行程发生变化时,就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取各自所需的服务资源。即使是采用商品消费码交付且无法退订的情形,也能最大限度减少游客的经济损失,为旅游服务共享及游客的自由出行提供基础保障。具体将在下文实施例五中予以示例说明。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801,第一用户创建即时通讯群,设置群属性及添加团队路线计划;

所述群属性包括但不限于:群名称、群编号、成员清单;

其中成员清单可以在本步骤中由第一用户通过导入联系人的方式添加,也可以在下一步骤中由第二用户加入群时自动添加;

步骤S802,第二用户加入群,设置个人偏好设置及根据需要设置个人路线计划;

如果步骤801中第一用户未添加第二用户,则第二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群名称或群编号或扫描群二维码的方式发出入群请求,经第一用户同意后加入群;

第二用户加入群后,即可查看团队路线计划,同时也意味了同意接受团队路线计划;

第二用户随时可以修改团队路线计划,生成个人路线计划;

步骤S803,系统根据团队路线计划的时间范围进行群信息共享;

在旅游出行期间及出行前后一段时间(通常为前后3天)范围内,第二用户才能在群内发言,进行交流及信息共享。而在此期间外,只有第一用户能在群内留言。

步骤S804,根据路线计划进行出行路线智能管理;

本步骤的内容已在前文提出的一种出行路线智能管理方法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唯一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第二用户个人路线计划的组队方式设为动态导游时,系统还将为第二用户推荐同在一个路线的其它旅游团队的导游或领队,作为第一用户对第二用户提供导游服务。例如小明在游玩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时,显然和原带团的第一用户不在一起了,但系统可以把在同一路线上的别的旅游团的导游作为第一用户显示给小明。这样,当小明需要导游服务时,即可就近呼叫该“临时”导游。

进一步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方法,还可以包括:

1)以团体方式订购的旅游产品可以分发到个人,并支持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

所述以团体方式订购的旅游产品可以分发到个人,并支持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具体步骤包括:

a)团队预订的旅游产品在系统后台生成对应数量的商品消费码;

b)第二用户可以申请归属个人的商品消费码下发到个人;以及

c)根据需要可将商品消费码对外进行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

例如在上文示例的北京旅游活动中,游客小明可以申请天坛门票的商品消费码下发给自己,然后在交易平台上提出其它旅游产品需求进行交换;

又例如小明的同学家在北京,知道小明到北京旅游,非得要求他到家里做客,一醉方休。小明只得临时修改个人路线计划,并且也不再回北京国际饭店住宿。这样,他又申请下发个人当晚北京国际饭店的商品消费码,然后在交易平台上提出换取福州温泉门票,准备回福州再消费;

可以看到,通过商品消费码,可以把团体消费项目拆分为个人消费项目,然后再通过基于多级匹配的服务类商品交换方法,实现消费项目或消费地点/消费时间的变更,使得跟团旅游不再是跟着导游走,“身不由己”的;

2)第一用户基于照片或短视频的进行景点解说及游记制作;

所述第一用户基于照片或短视频的进行景点解说及游记制作分享,具体步骤包括:

a)第二用户提交景点照片或短视频,同时附加位置信息;

b)第一用户基于所述景点照片或短视频及附加的位置信息进行景点解说;

c)第二用户对景点照片或短视频进行评价/评级;即其他游客也能对照片及短视频进行评价评级,例如点赞等;

d)旅游结束后,第一用户或系统根据筛选规则筛选出景点照片或短视频;

e)第二用户选择一个经筛选的景点照片或短视频进行留言;

f)第一用户将景点照片或短视频结合解说内容和第二用户的留言生成电子版游记。

例如游客小明在游故宫时,和导游不在一起。按现有技术,小明只能通过的电子导游APP或景区导游装置来获得景点介绍信息。然而电子导游APP等是没办法进行交互的,小明想了解的内容也不是哪些大众化的景点知识,而且自己看到一处景象想到有趣的问题。此时,小明可以把这个景象拍下来,然后通过即时通讯群共享出来,同时问询导游。导游小红看到游客小明的照片后,随即用语音回答了小明的问题。其他游客也纷纷对这个景象发表评论或点赞。旅游结束后,小红把过程中这些有趣的照片整理出来,让大家每人再留一句话在某一张经筛选的照片上。最后,导游小红把这次旅游过程有趣的内容生成了电子游记,共享给所有游客,作为这次北京旅游的美好回忆。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一种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出行的系统结构框图,包括:

包括服务器91和移动终端92,移动终端92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与服务器91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服务器91包括:

即时通讯服务模块911,用于实现多个移动客户端之间的即时通讯,包括创建对话/聊天群,进行信息推送;

路线管理服务模块912,包括位置服务单元,路线查询服务单元,路线制作服务单元,路线预警服务单元,路线导航服务单元。

其中位置服务单元9121用于通过卫星定位信息或位置服务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路线制作服务单元9122用于进行路线计划的创建、修改、发布及查询;

路线预警服务单元9123用于依据路线计划对用户提醒、预警;

路线导航服务单元9124用于依据路线计划或用户设定目标进行路线导航;

地理信息模块913,用于提供平台所需地理信息数据;

所述移动终端92包括:

即时通讯模块921,用于提供即时通讯交互界面,提交或显示即时通讯信息;

路线管理模块922,用于进行路线查找、路线制作、路线预警、路线导航的交互,提交用户指令给服务器92及获得交互结果信息;

卫星定位模块923,用于通过卫星定位芯片获得卫星定位信息,并上报给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91可以进一步包括:

商品交换服务模块,包括第三方商家接入单元,交易管理单元,多级撮合单元,商品消费码管理单元;

其中第三方商家接入单元用于与提供服务类商品的商家交易系统对接,进行商品查询及后台交易;

交易管理单元,用于交易(交换)请求的生成及交易流程管理;

多级撮合单元,用于进行交易(交换)请求的多级撮合匹配;

商品消费码管理单元,用于商品消费码的注销、生成及管理。

所述移动终端92可以进一步包括:

商品交换模块,用于提供商品交换的交互界面,提交交易请求及显示交易信息。

继续以上文的北京旅游为例,对系统运作进行简单的说明。在收到A公司的旅游预定后,导游小红首先通过移动终端92的即时通讯模块921提交建群申请,服务器91的即时通讯服务模块911接收到指令后创建即时通讯群,并返回信息到移动终端92的即时通讯模块921中显示。然后,导游小红通过即时通讯模块921添加了A公司的组织人老陈作为领队,以便由老陈来添加其他成员。接着,小红打开路线管理模块922,在服务器91的路线管理服务模块912的后台支持下,查找到热门的北京旅游路线计划,在其基础上修改创建本次北京旅游的团队路线计划,作为所创建的即时通讯群的配套路线计划。另一方面,领队老陈也在移动终端92上通过即时通讯模块921提交添加群成员的申请到服务器92的即时通讯服务模块911,将其他成员添加到即时通讯群里。

出团期间,服务器91的路线管理服务模块912通过各移动终端92的卫星定位模块获得的卫星定位信息后,在路线管理服务模块912的位置服务单元9121、路线预警服务单元9123、路线导航服务单元9124后台控制下,对所有用户进行基于路线计划的智能管理。

以上过程描述只是对各模块间的信息传递作简化地阐述,实际应用时各模块间的信息传递更为复杂频繁,在此不再说明。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所列举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