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系统与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83101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用于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系统与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令控制系统及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装置的成长,解决互联网协定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地址转换穿透(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Traversal,NAT Traversal)技术与互联网协定第六版(IPv6)是两种可能的解决方式。由于IPv6尚未普及,这使得通过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来使数个装置共享一个公开IP地址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成为现阶段主要的解决方式。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话方与受话方之间的各种数据流被定义为会议(Sessions),而会议叙述协定(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就是一种用来定义会议的协定,其目的就是提供发话方与受话方进行会议所需的各种叙述信息,以利发话方与受话方进行会议。对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而言,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即位于同一私有网络内)的二使用者终端机并不能直接进行会议,而是必须通过一位于一公开网络内的信令控制系统的代理才能进行。详言之,位于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发话方必须先将数据流(纯数据或控制信息)传输至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会针对该数据流进行一次互联网协定/使用者数据流通信协定(IP/UDP)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流传输至一位于一公开网络内的信令控制系统。该信令控制系统会通过例如即时传输协定(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TP)代理服务器来代理该发话端,并将该封包与其本身的SDP信息传输至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会再针对该封包进行一次IP/UDP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封包与该信令控制系统的SDP信息传输至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受话方。因此,对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而言,若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任一使用者终端机欲传输数据流至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另一使用者终端机,则至少必须经历四次传输以及三次过渡处理(即经由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转换二次以及经由该信令控制系统代理一次)。

就数据传输的观点来看,一旦数据的传输次数越多或者是数据的过渡处理次数越多,则数据的传输延迟以及数据的遗失可能性也会相对增加。因此,如何改善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使得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任二使用者终端机在传输数据流时所需的传输次数以及过渡处理次数得以减少,将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一项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态样可以是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系统。该信令控制系统可包含一注册服务器与一应用层网关服务器。该注册服务器可用以记录一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注册信息以及一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注册信息。该应用层网关服务器可用以在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建立一会议连结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注册信息与该第二注册信息判断是否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且若判断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将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并将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态样可以是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该信令控制方法包含:由一信令控制系统,记录一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注册信息以及一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注册信息;以及由该信令控制系统,在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建立一会议连结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注册信息与该第二注册信息判断是否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且若判断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将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并将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

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根据发话方(例如上述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受话方(例如上述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注册信息来判断发话方与受话方是否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若判断发话方与受话方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将发话方的会议叙述协定信息直接转传给受话方,并将受话方的会议叙述协定信息直接转传给发话方,借此在发话方与受话方在建立一会议连结后,发话方与受话方可不需通过该信令控制系统的代理以及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转换而直接进行通信。换言之,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使得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任二个使用者终端机直接通信,故相较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可有效地减少此二个使用者终端机进行会议所需经历的传输次数以及过渡处理次数。

以上内容呈现了本发明部分态样的摘要说明(涵盖了本发明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手段以及达到的功效),借此提供对该多个态样的基本理解。以上内容并非有意概括本发明的所有态样。另外,以上内容既不是为了确认本发明的任一或所有态样的关键或必要元件,也不是为了描述本发明的任一或所有态样的范围。上述内容的目的仅是以一简单形式来呈现本发明的部分态样的某些概念,以作为随后详细描述的一个引言。

根据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可更加了解本发明的各种态样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一种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的一架构。

图2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在该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使用者终端机的注册方式。

图3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该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的一运作方式。

图4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图3中所示邀请信号与回应信号所包含的信息。

图5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

【符号说明】

1: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

11:第一使用者终端机

13:第二使用者终端机

15:网络地址转换装置

17:信令控制系统

171:注册服务器

173:应用层网关服务器

100:私有网络

102:公开网络

2:使用者终端机的注册方式

20、22:注册信号

24、26:回应信号

200:第一注册信息

202:第二注册信息

3: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的运作方式

301、303:第一邀请信号

311、313:第二邀请信号

321、323:第一回应信号

331、333:第二回应信号

341、343:第一确认信号

351、353:第二确认信号

5: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

501、503、505:步骤

SDP1:第一SDP信息

SDP2:第二SDP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一或多个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只能在所述的环境、应用、结构、流程或步骤方能实施。于附图中,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皆已省略。于附图中,各元件的尺寸以及各元件之间的比例仅是范例,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除了特别说明之外,在以下内容中,相同(或相近)的元件符号可对应至相同(或相近)的元件。

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可以是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系统。以下将以图1为例来说明该信令控制系统,惟此例并非限制。图1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一种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的一架构。参照图1,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1可包含一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一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以及一信令控制系统17。信令控制系统17可包含一注册服务器171与一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均位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内部,亦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均位于同一私有网络100内。信令控制系统17位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外部,亦即,信令控制系统17位于一公开网络102内。

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1可适用于各种通信网络环境的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以3GPP技术规格所制定的通信网络环境为例来说明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1,惟此例并非用以限制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1。在3GPP技术规格(例如TS 23.228与TS 23.334)底下,信令控制系统15可以相当于互联网协定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的一部分或全部。互联网协定多媒体子系统是一个基于IP网络提供话音及多媒体业务的架构,其可包含呼叫会议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互联网协定多媒体子系统-应用层网关(IMS-Application-Layer Gateway,IMS-ALG)、互联网协定多媒体子系统-存取网关(IMS-Access Gateway,IMS-AGW)等功能。

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可分别是各种便携式电子通信装置,例如移动电话、数字相机、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等。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也可分别是各种非便携式电子通信装置,例如桌上型电脑、智慧型家电等。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以是各种已知的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例如对称型、非对称型或其衍生的类型等)。

在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进行一会议之前,各自必须先向信令控制系统17进行注册,以使信令控制系统17取得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信息。如此,一旦信令控制系统17接获一邀请信号后,其才可辨识出发起该邀请信号的发话方是谁,以及辨识出应接收该邀请信号的受话方是谁,并进而提供相关的服务及处理。

注册服务器171可用以记录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第一注册信息以及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第二注册信息。举例而言,注册服务器171可以是一有能力提供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注册的计算机装置。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处理器、微处理器等各种运算元件,以执行各种逻辑运算。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存储器、硬盘等各种储存元件,以储存各种数据。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鼠标、键盘、使用者接口、屏幕等各种输入/输出元件,以接收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输出数据至外部。该电脑装置可根据软件、固件、程序、演算法等所建构的处理流程,通过上述计算元件、储存元件、输入/输出元件等元件,去执行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

以下将以图2为例来说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和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分别如何与注册服务器171注册,惟此例并非限制。图2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在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1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和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方式2。参照第1-2图,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注册可起始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发起一注册信号20。由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信令控制系统17位于不同的网络(即私有网络100与公开网络102),故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必须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才能将注册信号20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注册服务器171。

注册信号20可包含IP/UDP信息以及会话发起协定(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信息。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其中包含但不限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信令控制系统17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Src Header Field)中记载“IPUE1/PSIP1”(对应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Dst Header Field)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该SI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其中可包含但不限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辨识信息以及接触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请求-统一资源辨识符表头栏位(Request-URI Header Field)中记载“UE1@IMS”以辨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且可在一接触表头栏位(Contact Header Field)中记载“UE1@IPUE1/PSIP1”以提供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在应用层的连结位置。

在收到注册信号20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来源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转换为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亦即,将私有网络100可辨识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转换为公开网络102可辨识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来产生一注册信号22,然后将注册信号22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另外,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之间的映射(例如表示为“IPUE1/PSIP1←→IPNAT/P’SIP1”)储存至一映射表(Mapping Table)中。

在收到注册信号22之后,注册服务器171可处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注册请求,并储存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第一注册信息200。举例而言,经由比较该IP/UDP信息与该SIP信息,注册服务器171可得知该接触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与该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不同,故可认定注册信号22其实是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传送过来的。因此,注册服务器171可将该接触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1替换为IPNAT,并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之间的映射(例如表示为“UE1←→IPNAT”)储存为第一注册信息200。第一注册信息200还可包含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其他注册信息,并不以此所述为限。

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注册成功,则在储存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第一注册信息200之后,信令控制系统17可发出一回应信号24(例如“200O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根据该映射表中记载的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之间的映射,产生一回应信号26(例如“200OK”)并将其传输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接获回应信号26之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注册即算完成。

同样地,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也必须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才能将一注册信号20传输至注册服务器171。注册信号20可包含IP/UDP信息以及SIP信息。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其中包含但不限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与信令控制系统17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IPUE2/PSIP2”(对应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该SIP信息可以是基于SIP的各种信息,其中可包含但不限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辨识信息以及接触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请求-统一资源辨识符表头栏位中记载“UE2@IMS”以辨识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且可在一接触表头栏位中记载“UE2@IPUE2/PSIP2”以提供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在应用层的连结位置。

同样地,在收到注册信号20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来源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转换为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2来产生一注册信号22,然后将注册信号22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另外,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将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2之间的映射(例如表示为“IPUE2/PSIP2←→IPNAT/P’SIP2”)储存至该映射表中。

同样地,在收到注册信号22之后,注册服务器171可处理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请求,并储存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第二注册信息202。举例而言,经由比较该IP/UDP信息与该SIP信息,注册服务器171可得知该接触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与该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2不同,故可认定注册信号22其实是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传送过来的。因此,注册服务器171可将该接触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2替换为IPNAT,并将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之间的映射(例如表示为“UE2←→IPNAT”)储存为第二注册信息202。第二注册信息202还可包含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其他注册信息,并不以此所述为限。

同样地,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成功,则在储存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第二注册信息202之后,信令控制系统17可发出一回应信号24(例如“200O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根据该映射表中记载的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之间的映射,产生一回应信号26(例如“200OK”)并将其传输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接获回应信号26之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注册即算完成。

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用以在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建立一会议连结的过程中,根据第一注册信息200与第二注册信息202判断是否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且若判断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位于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并将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

举例而言,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以是一有能力控制在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之间所进行的会议的计算机装置。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处理器、微处理器等各种运算元件,以执行各种逻辑运算。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存储器、硬盘等各种储存元件,以储存各种数据。该计算机装置可具有例如鼠标、键盘、使用者接口、屏幕等各种输入/输出元件,以接收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输出数据至外部。该电脑装置可根据软件、固件、程序、演算法等所建构的处理流程,通过上述计算元件、储存元件、输入/输出元件等元件,来控制在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之间所进行的会议。

以下将以图3-4为例来说明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如何控制在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之间所进行的会议,惟此例并非限制。图3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该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的一运作方式3,而图4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图3中所示邀请信号与回应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参照第1-4图,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之间的会议可起始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发起一第一邀请信号301。由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并不知道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接触信息(例如第二SDP信息SDP2),故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会先将第一邀请信号301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由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信令控制系统17位于不同的网络(即私有网络100与公开网络102),故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必须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才能将第一邀请信号301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

第一邀请信号301可包含一SIP信息、一第一SDP信息SDP1以及一IP/UDP信息。该SIP信息可以是基于SIP的各种信息,可包含但不限于传输路径信息及接触对象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通道表头栏位(Via)中记载“IPUE1/PSIP1;branch=path1”以定义一交易(Transaction)的传输路径,且可在一请求-统一资源辨识符表头栏位中记载“UE2@IMS”以定义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作为接触对象。在该通道表头栏位中,参数“分支(branch)”可表示为对应至该交易的一辨识符(即“path1”),且该交易的传输过程是起始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发起第一邀请信号301且中止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接获对应至第一邀请信号301的一回应信号(即第二回应信号333)。第一SDP信息SDP1可以是基于SDP的各种信息,可包含但不限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进行会议所需的会议叙述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连结数据栏位(即“c栏位”)中记载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1”,以及可在一媒体叙述栏位(即“m栏位”)中记载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端口号“PRTP1”。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例如但不限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信令控制系统17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IPUE1/PSIP1”(对应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

在收到第一邀请信号301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来源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转换为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来产生一第一邀请信号303,然后将第一邀请信号303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

在收到第一邀请信号303之后,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比较该IP/UDP信息与该SIP信息。由于该通道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与该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SIP1不同,故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会认定第一邀请信号303其实是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传送过来的。另外,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从请求-统一资源辨识符表头栏位中记载的“UE2@IMS”得知接触对象(亦即,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进行会议的对象)是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接着,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根据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第一注册信息200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第二注册信息202来判断是否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

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根据第一注册信息200得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是经由某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例如“一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注册服务器171注册,以及得知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例如互联网协定地址)。同样地,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根据第二注册信息202得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是经由某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例如“一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注册服务器171注册,以及得知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例如互联网协定地址)。由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实际上都是经由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与注册服务器171注册,故通过比对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亦即,“IPNAT”)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亦即,“IPNAT”),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便可得知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其实是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亦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此时,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便可认定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都是位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内。

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只能提供一个公开的互联网协定地址,则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确认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是否相同。若是,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便可认定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是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亦即,认定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位于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

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提供多个公开的互联网协定地址,例如通过互联网协定池(IP Pool)或是前缀(prefix)等方式来提供,则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确认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是否都是该多个公开的互联网协定地址其中之一。若是,则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便可认定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是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亦即,认定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位于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

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若判断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是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信令控制系统17将不会通过例如RTP代理服务器来代理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详言之,若判断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是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会基于第一邀请信号303产生并传输一第二邀请信号311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

第二邀请信号311可包含一SIP信息、第一SDP信息SDP1以及一IP/UDP信息。第二邀请信号311包含的该SIP信息可以是基于SIP的各种信息,其中可包含但不限于传输路径信息及接触对象信息。如同第一邀请信号303,于第二邀请信号311中,可同样在一通道表头栏位中记载“IPUE1/PSIP1;branch=path1”,且在一请求-统一资源辨识符表头栏位中记载“UE2@IMS”。除此之外,还可新增另一通道表头栏位,并在其中记载“IPIMS/PIMS;branch=path2”以定义另一交易的传输路径。该另一交易是起始于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发起第二邀请信号311且中止于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接获对应至第二邀请信号311的一回应信号(即第一回应信号323)。

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将该另一通道表头栏位中参数”branch”所记载的“path2”记录为一交易辨识,并将该交易辨识储存至一交易辨识表中,以并以此作为后续辨识该交易所用。于其他实施例中,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也可通过其他手段将对应至该另一交易的一交易辨识附加至第二邀请信号311中,并将该交易辨识储存至该交易辨识表中。

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并不会修改第一邀请信号303中的第一SDP信息SDP1。取而代之,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会将第一邀请信号303中的第一SDP信息SDP1直接附加到第二邀请信号311。换言之,于第二邀请信号311中,可同样是在一连结数据栏位中记载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1”,以及在一媒体叙述栏位中记载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的端口号“PRTP1”。

第二邀请信号311包含的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信令控制系统17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中记载“IPNAT/P’UE2”(对应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

在收到第二邀请信号311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终点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UE2转换为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来产生一第二邀请信号313,然后将第二邀请信号313传输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

在收到第二邀请信号313之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便可从第二邀请信号313中取得第一SDP信息SDP1。因此,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可根据第一SDP信息SDP1得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在SDP层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因应第二邀请信号313,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可产生并传输一第一回应信号321(例如“200O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

第一回应信号321可包含第二邀请信号313所包含的该SIP信息、一第二SDP信息SDP2以及一IP/UDP信息。第二SDP信息SDP2可以是基于SDP的各种信息,其中可包含但不限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进行会议所需的会议叙述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连结数据栏位中记载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2”,以及可在一媒体叙述栏位中记载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端口号“PRTP2”。第一回应信号321包含的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例如但不限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与信令控制系统17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IPUE2/PSIP2”(对应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

在收到第一回应信号321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来源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转换为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UE2来产生一第一回应信号323(例如“200OK”),然后将第一回应信号323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

在收到第一回应信号323之后,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传输一第二回应信号331(例如“200O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第二回应信号331可包含第一邀请信号303所包含的该SIP信息、第二SDP信息SDP2以及一IP/UDP信息。由于该另一通道表头栏位中参数”branch”所记载的“path2”已经被记录在该交易辨识表中,故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可认定第一回应信号323就是第二邀请信号313的一回应信号,并得知该另一交易已经结束。因此,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并不会修改第一回应信号323中的第二SDP信息SDP2。取而代之,应用层网关服务器173会将第一回应信号323中的第二SDP信息SDP2直接附加到第二回应信号331中。换言之,于第二回应信号331中,可同样是在一连结数据栏位中记载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互联网协定地址“IPUE2”,以及在一媒体叙述栏位中记载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的端口号“PRTP2”。第二回应信号331包含的该IP/UDP信息可以是基于IP/UDP的各种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信令控制系统17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在网络层与传输层的连结位置信息。举例而言,可在一来源表头栏位中记载“IPIMS/PIMS”(对应至信令控制系统17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且可在一终点表头栏位中记载“IPNAT/P’UE1”(对应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

在收到第二回应信号331之后,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可通过将该终点表头栏位中所记载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NAT/P’UE1转换为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1/PSIP1来产生一第二回应信号333(例如“200OK”),然后将第二回应信号333传输至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

在收到第二回应信号333之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便可从第二回应信号333中取得第二SDP信息SDP2。因此,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可根据第二SDP信息SDP2得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在SDP层的互联网协定地址/端口号IPUE2/PSIP2

在收到第二回应信号333之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可传输一第一确认信号341(例如“AC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将第一确认信号341转换为一第一确认信号343(例如“ACK”),然后将第一确认信号343传输至信令控制系统17。因应第一确认信号343,信令控制系统17可传输一第二确认信号351(例如“ACK”)至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将第二确认信号351转换为一第二确认信号353(例如“ACK”),然后将第二确认信号353传输至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在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接收到第二确认信号353之后,第一使用者终端机11与第二使用者终端机13便可在网络地址转换装置15内(即私有网络100内)建立一会议连结,并在此会议连结上直接进行一互联网多媒体传输。

有关SIP、SDP、IP/UDP的定义以及其所包含的表头栏位的细节可参考由互联网工程任务团队(IETF)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Request For Comments,RFC)。RFC是一是列以编号排定的文件,包含了各种与互联网相关的协定、标准等信息。

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可以是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该信令控制方法可以用于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1内。以下将以图5为例来说明该信令控制方法,惟此例并非限制。图5根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例示了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参照图5,一种用于一网络地址转换穿透系统内的信令控制方法5可包含以下步骤:由一信令控制系统,记录一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注册信息以及一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注册信息(对应至步骤501);由该信令控制系统,在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建立一会议连结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注册信息与该第二注册信息判断是否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对应至步骤503);以及若判断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由该信令控制系统将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并将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转传至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对应至步骤505)。

于其他实施例中,信令控制方法5可基于以下条件来实施: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经由一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该信令控制系统注册,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经由一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与该信令控制系统注册,该第一注册信息包含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该第二注册信息包含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且该信令控制系统通过比对该第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与该第二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该互联网协定地址信息来判断是否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位于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

于其他实施例中,信令控制方法5可更包含以下步骤:在接收来自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发起的一第一邀请信号后,由该信令控制系统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传输一第二邀请信号至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该第一邀请信号包含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以及一第一交易辨识,且该第二邀请信号包含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该第一交易辨识以及一第二交易辨识;以及在接收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因应该第二邀请信号而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所发起的一第一回应信号后,由该信令控制系统判断是否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交易辨识,且若该信令控制系统判断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交易辨识,则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传输一第二回应信号至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且该第二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

于其他实施例中,信令控制方法5可更包含以下步骤:在接收来自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发起的一第一邀请信号后,由该信令控制系统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传输一第二邀请信号至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该第一邀请信号包含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以及一第一交易辨识,且该第二邀请信号包含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一会议叙述协定信息、该第一交易辨识以及一第二交易辨识;以及在接收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因应该第二邀请信号而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所发起的一第一回应信号后,由该信令控制系统判断是否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交易辨识,且若该信令控制系统判断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交易辨识,则通过该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传输一第二回应信号至该第一使用者终端机,该第一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且该第二回应信号包含该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该第二会议叙述协定信息。另外,该第一交易辨识与该第二交易辨识分别对应至一会议初始协定下一通道栏位中的一分支参数。

信令控制方法5实质上可执行信令控制系统17的全部运作。由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上文针对信令控制系统17的说明而直接得知信令控制方法5执行该多个运作的相对应步骤,故相关细节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根据发话方(例如上述第一使用者终端机)与受话方(例如上述第二使用者终端机)的注册信息来判断发话方与受话方是否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若判断发话方与受话方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则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将发话方的会议叙述协定信息直接转传给受话方,并将受话方的会议叙述协定信息直接转传给发话方,借此在发话方与受话方在建立一会议连结后,发话方与受话方可不需通过该信令控制系统的代理以及该网络地址转换装置的转换而直接进行通信。换言之,本发明的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可使得位于同一网络地址转换装置内的任二个使用者终端机直接通信,故相较于传统的网络地址转换穿透技术,可有效地减少此二个使用者终端机进行会议所需经历的传输次数以及过渡处理次数。

上述各种态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都落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