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108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音频传送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



背景技术:

音频是多媒体应用的一种重要媒体,其在无线传送过程中常常通过接收机来转接信号。接收机在长期工作时,死机的现象屡有发生,在接收机死机时,现今通常由人为关闭接收机电源,再重启接收机,操作过程繁琐,费时费力,且常常因为操作不及时而影响音频信号的正常传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其在接收机死机时能控制接收机自动重启,进而能保证音频信号正常传送。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线路、第一延迟时间电路、第二延迟时间电路、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继电器、保护电路、电源及六个二输入与非门,六个所述的二输入与非门分别为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第四二输入与非门、第五二输入与非门及第六二输入与非门;

所述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触发信号输入线路与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

所述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引脚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引脚连接,其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第二三极管发射极连接;

所述继电器与电源连接,所述保护电路为与继电器反向并联的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延迟时间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阻及第三电阻,所述第一二极管正极与第三二输入与非门输出引脚连接,其负极与第二电阻连接,第二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端的另一端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第一电容均一端连接在第二电阻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之间的线路上,两者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引脚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六二输入与非门一个输入引脚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和第一三极管之间的线路连接,其另一个输入引脚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和第二三极管之间的线路连接;

所述第二延迟时间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第六电阻及第七电阻,所述第二二极管正负极分别与第六二输入与非门输出引脚和第六电阻连接,第六电阻相对连接第二二极管端的另一端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第二电容均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之间的线路上,两者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三三极管基极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出引脚连接,第三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相对连接第一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入引脚的另一个输入引脚连接,其发射极接地。本发明的第一二输入与非门和第二二输入与非门组成两个反相器,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常闭结点设于接收机的供电线路上。本发明应用时配套触发信号生成装置使用,其中,触发信号生成装置用于获取接收机的音频输出信号,当接收机输出音频信号正常时,触发信号生成装置输出低电平信号;当接收机无音频信号输出时,触发信号生成装置输出高电平信号。

本发明在接收机输出音频信号正常时,本发明的触发信号输入线路输入低电平信号,输入信号经过第一二输入与非门和第二二输入与非门两次反相后输出仍然为低电位,第一三极管不导通;触发信号输入线路输入的低电平信号同时输送至第三二输入与非门,经第三二输入与非门反相后输出为高电位,经第一二极管、第二电阻对第一电容充电为高电平,第四二输入与非门反相后为低电平,第二三极管导通,由于第一三极管截止,继电器不吸合,接收机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本发明在接收机输出音频信号中断时,本发明的触发信号输入线路输入高电平信号,第一三极管导通,此时第二三极管已处于导通状态,继电器吸合,继电器控制接收机电源通断的常闭结点断开,接收机断电,停止工作。触发信号输入线路输入的高电平信号同时为第三二输入与非门提供高电平,常态下第三二极管不导通,其也为第三二输入与非门提供高电平,第三二输入与非门反相后输出为低电平,第一二极管截止,第一电容通过第三电阻放电,第四二输入与非门输入端电位缓慢下降,该放电时间决定接收机关机时间的长短。当下降到低电平时,第四二输入与非门输出高电平,第二三极管截止,继电器释放,接收机重新加电工作,此时,第二二输入与非门和第四二输入与非门输出均为高电平,第六二输入与非门反相后为低电平,第二二极管截止,第二电容通过第七电阻放电,该放电时间决定接收机重新启动到再次关闭的时间,在具体设置时,应大于接收机从启动到锁定信号所需要的时间,以避免接收机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又被关断电源。在第二电容放电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电位逐渐降低,使第五二输入与非门反相输出为高电平,第三三极管导通,为第三二输入与非门一个引脚提供低电平,第三二输入与非门输出高电平,经第一二极管,第四二输入与非门输入端为高电平,第四二输入与非门反相后输出为低电平,第二三极管导通,继电器再次吸合,接收机再次断电。本发明在音频信号正常时立即结束循环,接收机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还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串接在触发信号输入线路上。

进一步的,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及第三三极管三者的基极上均串接有一个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为PNP三极管。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使用元器件少,便于实现,成本低,本发明在音频信号传送正常时使得设于接收机供电线路上的继电器常闭结点保持处于闭合状态,在音频信号中断时控制继电器常闭结点断开,并在断开后再次控制继电器常闭结点闭合以实现重启接收机,本发明应用时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操作便捷,省时省力,接收机重启及时高效,进而能保证音频信号正常传送。

(2)本发明设有保护电路,其中,保护电路为与继电器反向并联的第三二极管,在第三二极管的作用下,能防止继电器断开时产生的反电势对本发明的元器件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音频接收时断开信号的续航设备,包括触发信号输入线路1、第一延迟时间电路、第二延迟时间电路、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继电器K1、保护电路、电源及六个二输入与非门,其中,电源电压为12V,第一三极管T1和第三三极管T3均为NPN三极管,第二三极管T2为PNP三极管,六个二输入与非门分别为第一二输入与非门N1、第二二输入与非门N2、第三二输入与非门N3、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第五二输入与非门N5及第六二输入与非门N6。

本实施例的第一二输入与非门N1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触发信号输入线路1与第一二输入与非门N1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第二二输入与非门N2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第一二输入与非门N1的输出引脚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N2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第一三极管T1基极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N2的输出引脚连接,其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继电器K1、第二三极管T2发射极连接。继电器K1与电源连接,所述保护电路为与继电器K1反向并联的第三二极管D3。

本实施例的第一延迟时间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其中,第一二极管D1正极与第三二输入与非门N3输出引脚连接,其负极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端的另一端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本实施例的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均一端连接在第二电阻R2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之间的线路上,两者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电容C1采用电解电容,在具体连接时,其负极接地。本实施例的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的输出引脚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本实施例的第六二输入与非门N6一个输入引脚与第二二输入与非门N2和第一三极管T1之间的线路连接,其另一个输入引脚与第四二输入与非门N4和第二三极管T2之间的线路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二延迟时间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2、第六电阻R6及第七电阻R7,其中,第二二极管D2正负极分别与第六二输入与非门N6输出引脚和第六电阻R6连接,第六电阻R6相对连接第二二极管D2端的另一端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N5的两个输入引脚连接,第五二输入与非门N5的两个输入引脚相连。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均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R6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N4之间的线路上,两者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电容C2采用电解电容,在具体连接时,其正极接地。

本实施例的第三三极管T3基极与第五二输入与非门N5的输出引脚连接,第三三极管T3集电极与第三二输入与非门N3相对连接第一二输入与非门N1的输入引脚的另一个输入引脚连接,其发射极接地。

本实施例在具体设置时,触发信号输入线路1上串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及第三三极管T3三者的基极上均串接有一个电阻。一三极管T1串接的电阻为第四电阻R4,第二三极管T2串接的电阻为第五电阻R5,第三三极管T3串接的电阻为第八电阻R8。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