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色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8605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色手机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手机配件,尤其涉及一种变色的手机壳或手机保护套。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出现了可以变色的手机壳或手机套或手机保护套。现有的变色的手机壳往往通过以下方案实现:1、在手机壳或套的外面喷涂或印刷一层变色材料,由于变色材料在手机壳或手机套的表面,容易磨损或脱落,使用一段时间后,影响观感;而且变色效果仅限于手机壳的表面;2、采用多层结构,如底漆层、散热层、耐磨层、感光变色层和透明涂层等等多层复合结构,生产加工麻烦,由于感光变色层被其它层被包裹在里面,对于感温变色的手机壳,没有直接与热源接触,直接影响变色的效率;而且变色效果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不足,提供一种变色手机壳或手机保护套,它解决了变色手机壳现有技术中变色材料在表面容易磨损或脱落、或者多层结构变色的效率低、变色效果单一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色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手机壳的本体设有单层结构的变色部,所述的变色部内包含有一种或以上的变色颗粒。

优选地,所述的手机壳的本体包括底板与边框;所述的变色部为所述的底板或边框;所述的变色部与手机壳的本体通过共挤或贴合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的手机壳的本体包括图案单元,所述的变色部为图案单元;所述的图案单元与手机壳的本体通过共挤或贴合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的变色部不同的区域包含有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变色部区域可以根据图案或色彩变化的需要划分。

进一步,所述的变色部从内至外包含有两种或以上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密度的变化可以是由高至低连续的变化,也可以是阶梯级变化。

优选地,所述的变色部的不同区域包含有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可以是夜光变色颗粒、感温变色颗粒、感光变色颗粒等变色材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所述的变色部从内至外包含有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变色部从内至外依次包含感温变色颗粒、夜光变色颗粒、感光变色颗粒。

优选地,手机壳的本体包括图案单元,所述的变色部为图案单元。变色部包含有一种变色颗粒,所述的变色颗粒为感温变色颗粒;所述的图案单元设置在手机集中发热的部位,用以通过图案单元的感温变色以展示手机的发热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变色手机壳的变色材料分散分布在变色部内部,彻底解决现有技术的在表面喷涂或印刷容易磨损或脱落的问题;也解决了多层结构方案中,变色的效率低的问题,由于变色部直接与热源、光媒介等接触,变色效率高。另外,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或者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的组合,更能带来立体的变色效果或者多种复杂的变色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变色部从内至外包含不同密度发光颗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变色部从内至外包含不同材料发光颗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2,是某个优选的实施例示意图。变色手机壳或者变色保护套的本体设有单层结构的变色部,具体是手机壳的本体包括底板1与边框2;单层结构的变色部为边框2。变色部内包含有一种或以上的变色颗粒3。变色颗粒3可以是夜光变色颗粒(如夜光粉等)、感温变色颗粒(如感温变色粉等)或者感光变色颗粒(如感光变色粉等)。如果为了使变色效果多样化,则可以多种变色材料组合。如果仅需要一种变色功能,如感温变色,则变色部内包含有一种感温变色颗粒即可。变色部边框2与底板1通过共挤或贴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变色手机壳或者变色保护套。变色部的基体材料可以是TPE、PC、TPU等材料。变色部的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实施需要先将变色颗粒3与基体材料混合后,再注塑;或者基体材料注塑成具有微孔的变色部,然后再填充变色颗粒3;或者通过包含变色颗粒3的基体材料通过3D打印形成等。由于变色颗粒3分布在变色部边框2内部不容易脱落和磨损,而且变色部直接与热源、光源等接触,变色效率高和变色反应快。

实施例二

参考图3,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变色部为底板2,底板2内包含有夜光变色颗粒(如夜光粉等)、感温变色颗粒(如感温变色粉等)或者感光变色颗粒(如感光变色粉等)等材料中的一种或以上的变色颗粒3。变色部底板2与边框1通过共挤或贴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变色手机壳或者变色保护套。

实施例三

参考图4,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变色部底板2上的变色颗粒3并非均匀分布的。变色部不同的区域包含有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3。变色部区域的划分可以根据要显示的图案、色彩形状与效果而定。不同密度的变化可以是如图4这样随机的变化,也可以是沿某个方向由高至低连续的变化,或者呈阶梯级变化。如参考图6,变色部沿内到外的方向,包含了三种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3,变色颗粒33、变色颗粒32、变色颗粒31与基体材料的含量比分别是30%、20%、10%(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这样,可以从内至外形成立体的或者晶莹剔透的变色效果。另外,不同密度的变色颗粒3也可以沿变色部水平面方向按某一图案的形状分布,形成浓淡结合的图画变色效果。

实施例四

参考图5,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变色部底板2上的变色颗粒由两种或以上的变色颗粒组成,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变色效果。如图所示,变色颗粒3可以是感光变色颗粒,变色颗粒4可以是感温变色颗粒;使用时,手与手机壳或手机保护套接触,手温可以改变变色颗粒4的颜色;而光线中的紫外线照射变色颗粒3又可以改变变色颗粒3的变色效果,实现多种变色功能的组合。具体实施时,变色部的不同区域可以包含有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变色部的不同区域可以根据要显示的图案、色彩形状与效果而划分。参考图7,变色部从内至外包含有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的变色颗粒,某一优选方案中,从内至外变色颗粒36为感温变色颗粒、变色颗粒35为夜光变色颗粒、变色颗粒34为感光变色颗粒。这样,由于手机的发热,可以使变色颗粒36改变显示的颜色,显示特定的图案或色彩效果;而变色颗粒34受光线(特别是紫外线)照射,产生另一种变色效果;而变色颗粒35则可以在夜晚或光线暗的环境下显示不同的颜色图案。另外,它们之间不同强度的变色组合、以及不同使用环境的变化,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复杂的、立体的变色效果,解决现有技术的变色效果单一的问题。

实施例五

参考图8和9,是某个优选的实施例示意图。变色手机壳或者变色保护套的本体设有单层结构的变色部,具体是手机壳的本体1包括图案单元2,图案单元2为变色部。变色部内包含有一种或以上的变色颗粒3。变色颗粒3可以是夜光变色颗粒(如夜光粉等)、感温变色颗粒(如感温变色粉等)或者感光变色颗粒(如感光变色粉等)。如果为了使变色效果多样化,则可以多种变色材料组合。如果仅需要一种变色功能,如感温变色,则变色部内包含有一种感温变色颗粒即可。变色部,即图案单元2通过共挤或贴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变色手机壳或者变色保护套。其中一优选方案中,图案单元2内感温变色颗粒3,图案单元2设置在与手机的集中发热位置相对应的地方,当手机发热至某一温度值时,该图案单元2变色,以显示手机的发热情况。某一优选方案中,图案单元2内包含两种以上的变色颗粒,如感温变色颗粒3和夜光变色颗粒4等。图案单元2上显示的图案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另外,仅为了方便描述,在发明名称等地方描述为变色手机壳,但是实际上本发明方案同样适用在变色手机外壳、变色手机保护套、变色手机套等主题,应用了等同的技术方案的相关主题,均应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