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5344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医院的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等级的道路及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的历程一样,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而我国现有交通创伤急救模式存在不足之处:一线网络医院与区域急救中心之间、交警与医疗机构之间如何更快地联动,缩短反应时间,避免救治运送不正确、不及时;院前急救的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不够,大多数院前急救仍停留在“多拉快跑”的阶段;一线网络医院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创伤救治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尚得不到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其功能有待更好地发挥。

我国交通事故形势严峻,每年死亡十万余人,伤者20-30余万人;我国万车死亡率是6.2,居世界各国之首(邻国日本仅为0.77)。重庆地区亦不乐观,仅2011年,重庆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近4300起,造成近800人死亡、6100余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接近1亿元。

据世界灾难伤亡统计,交通伤害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难造成伤亡的总和。2004年1月~2011年12月(8年)重庆市总共101496次院前创伤急救,其中交通伤占68.23%。

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创伤后院前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66%~93.26%,平均约80%,充分说明交通伤早期急救的重要。

在创伤急救中若院前救护人员和装备到达更及时,尚有11%的死亡可能避免。许多车祸致死都发生在伤后30min内,因此,若能在伤后5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

但目前,交通事故发生后,伤者、交警部门、接诊医院、120调度中心都面临着“信息孤岛”的痛处。因此,如何面对交通急救中快速、准确、灵敏的医疗需求,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交通急救过程无法满足快速、准确、灵敏的医疗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包括用户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后端服务器,其中:

用户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与后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救护终端、交警终端、司机终端;其中,救护终端用于:采集伤者基本信息、伤者身体数据、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交警终端用于: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接收医护人员发送的急救指令;司机终端用于: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查询急救知识数据库,所述急救知识库存储于后端服务器;

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与后端服务器连接,用于实现创伤、生命体征、GPS/BD定位、时间、血型、图像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并将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所述数据处理包括对数据格式、信息进行过滤,所述处理过的数据包括事故ID,所述事故ID为急救事故信息的唯一标识;

无线通讯模块分别与用户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云计算服务模块连接,用于实现数据传输;

云计算服务模块还与后端服务器连接,用于提供连接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接口和连接用户终端的软件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和设备控制;

后端服务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获取交通伤情评估数据和决策支持结果数据,以及向用户终端推送救护指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WIFI通讯模块、蓝牙通讯模块或4G通讯模块。

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用户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后端服务器接收12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从110处查询发生事故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事故ID,将其与12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进行核对,在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核对成功时,将事故ID发送到救护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

步骤2,救护终端采集伤者基本信息、伤者身体数据、现场图像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并与事故ID建立联系;

步骤3,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实现创伤、生命体征、GPS/BD定位、时间、血型、图像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将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并与事故ID建立联系。

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交警终端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

步骤2,后端服务器向交警终端发送急救指令。

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司机终端将事故数据发送到110处;

步骤2,后端服务器接收11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从120处查询发生事故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将其与11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进行匹配,在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匹配成功时,向司机终端发送急救指令;

步骤3,后端服务器接收司机终端对急救知识数据库的查询指令,向司机终端推送急救知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具体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交通事故发生后的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在区域急救中心组建起一个交通事故急救信息的处理平台,与涉及事故的医护(救护车)、交警、报警人(行人、车主与伤者)及时沟通,统一调度,提高救援救助的效率;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采集伤者血氧饱和度、血型、脉搏、体温、创伤部位图像等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获取交通伤情评估数据和决策支持结果数据,用于帮助医院内各科室及时掌握交通事故伤者情况;通过多学科及医警合作、院内外合作,优化流程,减少交通事故中的致残率及伤亡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的应用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通急救院前医联网系统,包括用户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后端服务器,其中:

用户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与后端服务器连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救护终端、交警终端、司机终端;其中,救护终端用于:采集伤者基本信息、伤者身体数据、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交警终端用于: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接收医护人员发送的急救指令;司机终端用于: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查询急救知识数据库,所述急救知识库存储于后端服务器;

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云计算服务模块与后端服务器连接,用于实现创伤、生命体征、GPS/BD定位、时间、血型、图像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并将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所述数据处理包括对数据格式、信息进行过滤,所述处理过的数据包括事故ID,所述事故ID为急救事故信息的唯一标识;

无线通讯模块分别与用户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云计算服务模块连接,用于实现数据传输;

云计算服务模块还与后端服务器连接,用于提供连接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接口和连接用户终端的软件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和设备控制;

后端服务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获取交通伤情评估数据和决策支持结果数据,以及向用户终端推送救护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GPS/BD定位,即同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交通事故发生后的院前医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在区域急救中心组建起一个交通事故急救信息的处理平台,与涉及事故的医护(救护车)、交警、报警人(行人、车主与伤者)及时沟通,统一调度,提高救援救助的效率;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采集伤者血氧饱和度、血型、脉搏、体温、创伤部位图像等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获取交通伤情评估数据和决策支持结果数据,用于帮助医院内各科室及时掌握交通事故伤者情况;通过多学科及医警合作、院内外合作,优化流程,减少交通事故中的致残率及伤亡率。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借助搭载于用户终端和后端服务器的软件系统来实现上述功能,该软件系统可以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交通创伤病历模块,包含病人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即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处理措施和B超检查结果、创伤部位图片;

交通创伤评分系统,通过定量记分的方法对交通急救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局进行评估,有助于后送单位合理决定治疗、预测结局以及评价治疗水平等;该系统融合于医护端,综合CRAM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院前指数、创伤指数、创伤评分、修正的创伤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胸部穿透伤进程评分等指标,使用JS脚本语言计算而出,可以为交通急救的分类、患者后送、救治及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而快捷的手段;

交通急救中心,包含交通急救创伤中心、交通急救创伤信息处理中心、交通急救创伤大数据分析中心;交通急救创伤信息处理中心通过创伤急救信息系统,展示全局急救情况和某一急救详情,具备急救过程掌控、现场病人紧急救治措施指导、院内各科室根据现场传回的数据进行会诊,提前制定救治方案、为危重病人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先救治,然后再行使其他流程以及罕见血型准备等功能;

后台系统,即交通创伤急救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其由数据中心,系统管理和用户管理三大模块,其中数据中心展示病人创伤详情数据:包含设备数据和创伤病历数据,还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创伤病人评分和决策支持结果;系统管理包括了系统菜单、设备管理,软件介绍等;用户管理包括了部门管理、医护人员管理、角色权限等;该系统可以使用Spring boot+Spring mvc+Mybatis+Dubbo+Zookeeper为基础搭建框架,数据库为mysql;系统可采用自主开发,底层使用Spring MVC+MyBatis+Dubbo等优秀的开源框架作为支撑;将整体软件进行分离设计,采用分布式部署,运行于轻量级Docker容器中;使用Nginx进行服务的集群和负载均衡管理,可以灵活的根据需求扩充或减少响应节点,保证应用的高稳定性和快速响应性;配有详细的数据权限设计以及多点备份机制,实现数据的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

云计算服务模块,提供服务采用Java编程语言,Mysql数据库,提供连接各设备的接口和触控终端H5软件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和设备控制,服务器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xheart服务器;其技术核心主要采用现在最高效的docker多容器技术;系统独立性强,不依附其他方的“业务服务器”,灵活可靠;专业性更强,为不同规模的急救中心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不做限定,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其可以包括血型检测仪、心电图设备、便携式B超、监护仪、除颤仪。各个设备通过WiFi网络,对设备进行VC编程,实现创伤、生命体征、GPS/BD定位、时间、血型、图像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包括对数据格式、信息过滤和封装事故标识,即事故ID,并将数据传输到后端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对无线通讯模块不做限定,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可以为WIFI通讯模块、蓝牙通讯模块或4G通讯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对用户终端不做限定,其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或者可与无线通讯模块连接、可以搭载软件系统的智能穿戴设备。在上述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用户终端可以为手机或平板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广泛,且方便携带,采用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数据交互和远程控制,很好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后端服务器接收12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从110处查询发生事故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事故ID,将其与12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进行核对,在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核对成功时,将事故ID发送到救护终端、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

步骤2,救护终端采集伤者基本信息、伤者身体数据、现场图像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并与事故ID建立联系;

步骤3,移动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实现创伤、生命体征、GPS/BD定位、时间、血型、图像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将处理过的数据发送到后端服务器,并与事故ID建立联系。

事故发生后,120调度中心接收到行人、车主或伤者对相关信息的报告;120向医院发出指令,医院与120沟通后派出救护车至现场;同时,120向本系统报告,系统根据其报告的地址、车牌号对事故情况进行核对,是否与110的数据吻合,并将事故编号发送到救护车(医生、护士)——医生、护士现场通过救护终端录入伤者的病历数据到统一编号目录下,病历数据上传到后端服务器。

具体的,当救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使用救护终端采集伤者的基本信息(事故日期、姓名、年龄性别等)及对伤员情况进行拍照,将采集到的伤者信息由4G移动路由功能传输至服务器,再由车载笔记本将数据拉取与车载监护仪设备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同步。

伤者基本信息可以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事故地点、事故状况、伤者意识;

伤者身体数据可以包括伤情描述(头、面、颈、胸、腹、盆腔脏器、脊柱、上肢、下肢和体表);

现场医生进行初步诊断伤患情况,并通过车载监护仪实时采集伤者生命体征数据传输至笔记本电脑保存,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此处可为4G路由器)每几秒向医院服务器传输一次。

具体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交警终端采集事故基本信息、现场图像数据,并发送到后端服务器;

步骤2,后端服务器向交警终端发送急救指令。

出警后,现场交警可以通过交警终端录入相关数据,把交通现场的信息录入至统一编号目录下,其数据上传至后端服务器。

具体的,执法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使用交警终端采集事故基本信息及拍照事故现场;将采集到的伤者信息由无线通讯模块(此处可为4G路由器)传输至服务器,同时交警可以通过交警终端接收到医护人员的急救指导。

事故基本信息可以包括:事故日期、地点、事故形态(追尾相撞、单车事故、碰撞行人、侧面相撞、同向刮撞)、天气情况(晴天、雨天、阴天)、伤亡情况(受伤多少人;死亡多少人)、执法单位(直接填写)、事故参与方(填写事故参与人数,并录入参与方伤员信息)、是否起火、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是否需要消防到场等;

参与方伤员信息可以包括:参与方类型(大型货车;大型客车;中型客车;轿车等);是否起火;车辆损坏部位(前侧、尾部、左侧、右侧、顶部);对车损进行拍照。伤员个数(对应下面每个伤员的信息);伤员乘坐位置(驾驶位;副驾驶位;后排左侧乘员……);伤员意识(完全清醒、不完全清醒、暂时记忆空白、不能说话、无意识);呼吸情况(呼吸频率快、呼吸频率慢、无呼吸);是否被卡车内;是否被甩出车外;对伤员的创口和意识等进行拍照。

具体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

步骤1,司机终端将事故数据发送到110处;

步骤2,后端服务器接收11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从120处查询发生事故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将其与110处发送的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进行匹配,在地址信息、车牌号信息匹配成功时,向司机终端发送急救指令;

步骤3,后端服务器接收司机终端对急救知识数据库的查询指令,向司机终端推送急救知识。

事故发生后,行人、车主、伤者等报警人通过司机终端向110指挥中心阐明事故基本情况,110将事故数据汇至本系统,本系统与上述报警人沟通后,根据其报告的地址、车牌号对事故情况进行核对,是否与120的数据吻合,并对报警人作出救助指导,如需更专业的救助,可以让医生和现场人员通过司机终端直接通话。

具体的,当交通事故发生后,司机终端(车主、同车人或路人等事故相关方)可以采集事故基本信息及拍照事故现场,并学习、使用软件内置的急救知识进行自我救治。

事故基本信息可以包括:事故日期、地点、事故状态(人与机动车头部相撞等)、天气情况(晴天、雨天、阴天)、伤亡情况(受伤人数;死亡人数)、事故参与方(填写事故参与人数,并录入参与方伤员信息)、是否有人卡在车内、是否起火、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是否需要消防到场等;

参与方伤员信息可以包括:伤员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对伤员的创口等进行拍照。

通过上述四个实施例,本发明引入了交通急救时间轴,将不同阶段、不同人员能够实现的救护工作分为三类,分别为:

Ⅰ级救护(非专业急救):自救互救

交通急救中,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与互救,可大大降低院前死亡率。通过在车辆中配置急救包提供自救互救的物资;通过日常的线下培训加强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司机终端学习救护手册加强现场处置能力;通过司机终端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得到现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报警、协助控制现场、解脱伤员以及进行止血、包扎、搬运等自救互救工作。

Ⅱ级救护(准专业急救):交警救护

交通事故中,作为首先抵达现场的交警,熟练掌握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现场救护,尽最大可能的及时抢救事故患者。其主要救治工作是对伤病员进行临时性的急救。如止血、帮助伤员立即脱离险境、固定骨折部位、安抚伤者情绪等。对大出血和呼吸、心跳停止的伤病员,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及时有效地抢救,大大提高生存的机率。将现场急救纳入警务范畴。本系统中,通过对警车实施一定的改造(配置急救箱)提供救护的物资基础;通过前期的急救专业培训一些基础的抢救技能和必备知识、通过交警终端救护手册提高其救治能力。通过交警为伤者提供简单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为随后的医疗救治赢取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事故伤员的死亡率。

Ⅲ级救护:专业急救

专业急救分为救护车改造、创伤评分、专家指导、手术准备四部分。

救护车改造:针对交通伤救治的特点,完善救护车救援设备。

创伤评分:急救医护人员抵达现场,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开展血糖、心电图、心电监护等辅助检查,对伤者进行分类,开展急救处理,同时结合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创伤评分系统”通过定量记分的方法对创伤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结局进行评估,将院内评分前移,便于信息交换,有助于后送单位合理决定治疗、预测结局以及评价治疗水平等。

专家指导:救护车上创伤伤员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等生命体征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实时传输到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组织的专家或医生通过远程监测,对伤员进行诊断和指导治疗,使救治在急救现场、救护车上及运送途中即开始实施。

手术准备:生命体征、电子病历、GPS/BD定位全方位的融合,使伤员入院前就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创伤病情的评估,专家根据院前信息在患者未到达医院时就可以制定治疗方案,甚至可绕过急诊科,直接入住专业科室或直接进入手术室治疗。

通过以上三级救护,以接力棒式的救护,实现交通伤伤员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诊治三位一体,优化了急救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为抢救伤员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尽管本发明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描述,明显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可进行各个条件的适当变化。可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案,而归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其包括所述每个因素的等同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