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67763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一方面,作为移动网络业务发展的源动力,推动了移动网络建设加速前进;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移动业务也使得用户对移动网络质量提出了丰富的要求,进而对移动网络建设和网络运营提出多方面挑战。与此同时,在2G和3G网络时代已经存在的业务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由于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用户对移动业务的需求差异较大,不仅不同小区的移动业务承载需求有“冷”有“热”,同一小区内部不同地理位置的业务量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微基站开始快速进入了移动网络建设之中。尤其是令微基站与宏基站异频组网,微基站吸收宏基站热点区域业务量,从而形成异构网架构的方案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同时,载波聚合被视为LTE网络向LTE-A演进最重要的关键技术,能够最直接提升用户数据速率,扩大网络容量。通过载波聚合将多个20MHz(或更小)的带宽聚合给同一个终端设备使用,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接收同个或多个频带的载波。

传统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式是一个功能开关,运营商打开该功能后,基站即支持载波聚合功能,进而可以根据用户的数据量需求针对用户开启载波聚合配置。然而,在异构网场景中,与宏网络场景不同的是,宏微基站间覆盖范围不同,通常宏基站的覆盖范围远大于微站,这就导致在不同用户分布、不同宏基站负载和微基站负载的情况下,都统一的打开或关闭载波聚合功能未必能够获得最大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及装置,用以根据网络的情况自适应的选择是否激活载波聚合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该方法能偶用于激活异构网中的载波聚合功能,其中,所述异构网包括一宏基站和一微基站,所述宏基站和所述微基站异频部署,该方法包括:

获取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

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以及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若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二阈值,则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以及所述集中度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若超过,则激活载波聚合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装置,该装置能偶用于激活异构网中的载波聚合功能,其中,所述异构网包括一宏基站和一微基站,所述宏基站和所述微基站异频部署,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以及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以及所述集中度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激活模块,用于激活载波聚合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宏基站的和微基站的用户接入数进行获取,并将获取到的宏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分别与对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当宏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用户数均不超过对应的阈值时,再进一步确定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是否达到激活的条件,若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达到激活的条件时,则激活异构网的载波聚合功能。而不是像现有技术那样开启或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均不考虑网络的状况。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综合考虑网络的负载和用户分布情况,只有网络的负载和用户分布情况均达到相应的条件时,才开启载波聚合功能,能够更好的优化载波聚合功能的开启时机,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的过程或结构的装置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结构或步骤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或装置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结构。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一载波聚合功能激活装置来执行。特别的,该方法可以用于激活异构网中的载波聚合功能,其中,所述异构网中包括一宏基站和一微基站,所述宏基站和所述微基站异频部署。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

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接入数和第二用户接入数可以是分别从宏基站和微基站上获取的,也可以是微基站将其自身的第二用户接入数发送给宏基站,然后载波聚合功能激活装置再从宏基站上获取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数据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数据。其中,宏基站和微基站获取各自用户接入数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102、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以及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二阈值,若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103。

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具体的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达到或超过第一阈值时,则说明宏基站此时的用户接入数已经很多,系统的频带资源占用率较高,此时若开启载波聚合功能,那么就会使得系统本就不丰富的频带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因此,此时不适合开启载波聚合功能。相似的,当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达到过超过第二阈值时,则说明微基站此时的用户接入数也已经很多,系统的频带资源占用率较高,那么此时也不适合开启载波聚合功能。而相反的,若是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均未超过对应的阈值,那么此时可以考虑激活载波聚合功能。此时,则可以通过考虑异构网中用户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当前网络状况是否适合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具体的判断方法如步骤S103所示。

步骤S103、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以及所述集中度是否超过第二阈值,若所述集中度超过第二阈值,则激活再报聚合功能。

实际场景中,当异构网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大部分都集中在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时,此时如果开启微基站和宏基站之间的载波聚合功能,能够有效增加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用户的数据传输效率,进而能够达到提高整个异构网的无线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因此,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用户接入数未超过第一阈值,且第二用户接入数未超过第二阈值时,通过计算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来作为判断是否激活载波聚合功能的依据。

具体的,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计算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

首先,可以通过统计的手段确定接入宏基站中的,且邻区为微基站的用户中,接收到微基站的信号强度超过第三阈值的用户的数量。其具体的执行方法与现有技术类似,比如,可以通过统计一段时间范围内,接入宏基站中的,且邻区为微基站的用户接收到的微基站的平均信号强度,再确定平均信号强度超过第三阈值的用户的数量。当然此处仅为示例说明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唯一限定。

进一步的,再根据如下表达式计算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

(第二用户接入数+接入所述宏基站中的,且邻区为所述微基站的用户中,接收到所述微基站的信号强度超过第三阈值的用户的数量)/(第一用户接入数+第二用户接入数)

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其中表达式中的“+”、“/”代表数学运算符号。

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超过第二阈值时,则说明异构网覆盖范围下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此时激活载波聚合功能,从而达到提高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通过对宏基站的和微基站的用户接入数进行获取,并将获取到的宏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分别与对应的阈值进行对比,当宏基站的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用户数均不超过对应的阈值时,再进一步确定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是否达到激活的条件,若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达到激活的条件时,则激活异构网的载波聚合功能。而不是像现有技术那样开启或关闭载波聚合功能均不考虑网络的状况。而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综合考虑网络的负载和用户分布情况,只有网络的负载和用户分布情况均达到相应的条件时,才开启载波聚合功能,能够更好的优化载波聚合功能的开启时机,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和用户体验。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当用户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未超过第二阈值时,图1所示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以及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

本实施例中,宏基站、微基站的负载数量的获取方法,以及宏基站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信号质量的获取方法,与现有技术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202、分别确定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和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是否低于预设的负载门限值,并确定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是否超过第三阈值,当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超过第三阈值,且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和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高于预设的负载门限值时,激活载波聚合功能。

实际应用中,宏基站和微基站的负载门限值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具体设定。特别的,宏基站的负载门限值和微基站的负载门限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实际应用中,若宏基站和微基站的负载数量都未超过预设的负载门限值,则说明宏基站和微基站的频率资源还很充足,这时如果宏基站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信号强度又满足要求(达到预设的阈值),那么就可以通过开启载波聚合功能,利用宏基站和微基站的频带资源共同为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服务,不但能够提高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还能提髙异构网整体的频带资源利用率。

本实施例通过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的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考虑宏基站和微基站的负载数量,以及宏基站在微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信号强度,能够更好的判断当前网络状态是否适合开启载波聚合功能。从而在网络状态适合开启载波聚合功能的情况下,才开启载波聚合功能,能够有效的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而又不会因为载波聚合功能开启的时机不对,而对网络的数据传输造成负担。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能够用于激活异构网中的载波聚合功能,其中,所述异构网包括一宏基站和一微基站,所述宏基站和所述微基站异频部署,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宏基站的第一用户接入数和微基站的第二用户接入数;

第一确定模块12,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以及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第二确定模块13,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未超过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以及所述集中度是否超过第二阈值;

激活模块14,用于激活载波聚合功能。

其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13,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131,用于确定接入所述宏基站中的,且邻区为所述微基站的用户中,接收到所述微基站的信号强度超过第三阈值的用户的数量;

第二确定子模块132,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一用户接入数和所述第二用户接入数,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

所述第二确定子模块132,具体用于:

根据表达式:

(第二用户接入数+接入所述宏基站中的,且邻区为所述微基站的用户中,接收到所述微基站的信号强度超过第三阈值的用户的数量)/(第一用户接入数+第二用户接入数)

确定用户在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集中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执行图1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其执行方式和有益效果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载波聚合功能的激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图3所示结构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15,用于当所述集中度未超过所述第二阈值时,获取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以及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

第三确定模块16,用于分别确定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和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是否低于预设的负载门限值,并确定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是否超过第三阈值;

所述激活模块14,还用于当所述微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所述宏基站的信号质量超过第三阈值,且所述宏基站的负载数量和所述微基站的负载数量高于预设的负载门限值时,则激活载波聚合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执行图2实施例所示的方法,其执行方式和有益效果类似,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以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各个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的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