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6001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及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内部可能设置有多种的接口芯片,因此,电子设备可以支持多种接口模式。不同的设备之间建立连接时,需要进行模式匹配。

对于同介质不同速率的自适应匹配,例如,普通网络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简称PHY)芯片,支持10\100\1000Base-T,具体方法是为:使用不同数据传输的自动协商信号做预先协商,这种协商信号采用的脉冲方式,和数据传输时不同,只有当协商脉冲互相通知了各自支持的模式,才能决定数据传输采用哪种接口模式,以便进行自适应匹配。

而对于不同介质的接口模式之间,目前,使用简单的主动配置模式。但是,对于那种接口不变,而模式改变的情况,手动配置是非常不方便的,例如:有些增强型物理层芯片,可以支持普通以太网和增强型以太网,虽然都是通过RJ45接口,但因为改变了调制模式,使增强型以太网可以传输超过标准以太网的100m传输距离,然而这种模式是不能和普通以太网连接的,需要进行主动配置匹配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而主动配置匹配在实际应用中是不方便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需要建立连接,且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为例,让第一设备按照固定时长T来轮循N个工作模式,而第二设备按照2倍T的时间轮循M个工作模式,一旦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相匹配且在相同工作模式下连接建立成功,则在该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相互匹配成功且连接建立成功的工作模式具有一定随机性,有可能在当前匹配的工作模式下的速率较低,影响数据传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及设备,用以在实现设备之间工作模式的自适应匹配的基础上,优先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所述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

若是,则保持当前第一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否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开始进行工作模式切换,包括:

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所述K个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K小于等于N,K为整数。

可选地,所述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若在第k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未连接成功,则切换到第k+1个工作模式并保持该工作模式对应的设定时长,k为正整数且小于等于K。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均为第一时长;

所述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A: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第一个工作模式;

步骤B: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步骤C: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步骤D: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第二设备切换M个工作模式的总时长,若是,则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下一个工作模式,并转入步骤B;否则转入步骤E;

步骤E: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设定周期内,按照相同或不同的设定时长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所述第二设备按照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摄像机,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摄像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设备,所述设备作为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所述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按照设定周期切换所述第一设备支持的N个工作模式;

判断模块,用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

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为是,则控制所述第一设备保持当前第一工作模式,并指示所述切换模块停止工作模式切换;否则,指示所述切换模块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控制所述第一设备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并指示所述切换模块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控制模块的指示,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第二至第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所述K个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K小于等于N,K为整数。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

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第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若在第k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未连接成功,则切换到第k+1个工作模式并保持该工作模式对应的设定时长,k为正整数且小于等于K。

可选地,每个工作模式保持的设定时长均为第一时长;

所述切换模块进行切换的过程中,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A: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第一个工作模式;

步骤B: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步骤C: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步骤D: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第二设备切换M个工作模式的总时长,若是,则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下一个工作模式,并转入步骤B;否则转入步骤E;

步骤E: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在所述设定周期内,按照相同或不同的设定时长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所述第二设备按照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摄像机,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摄像机。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保持当前第一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否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之后,若第一设备判断连接成功的该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小于设定的阀值,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从而尽可能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进而一方面可实现工作模式自适应匹配,另一方面可优先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连接时具体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工作时的工作模式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E模式和N模式速率相同时具体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工作时的工作模式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时,所需的最短连接时间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应用于支持多种工作模式的设备建立连接的过程,用以在实现设备的工作模式自适应匹配的基础上,优先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工作。例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可以应用在安防系统中的网络摄像机和网络视频存储器,由于网络摄像机和网络视频存储器可以支持多个工作模式,因此,在建立连接过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工作模式的自适应匹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分别为需要进行工作模式匹配和建立连接的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按照预先配置的工作模式切换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匹配。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工作模式匹配成功且连接建立成功之后,第一设备判断连接成功的该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的阀值,若大于,则在该种工作模式下工作,否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在当前工作模式下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可应用于安防监控系统,相应地,第一设备可以是安防监控系统中的网络摄像机,第二设备可以是该系统中的网络视频存储器,或者,第一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第二设备为网络摄像机。

第一设备可支持N个工作模式,并且第一设备被配置为按照设定周期在N个工作模式间切换,一个周期内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可支持M个工作模式,并且第二设备被配置为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在M个工作模式间切换,其中,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两个设备之间在工作模式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连接,该过程需要一定时间长度,不同工作模式下连接建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切换到一种工作模式后,在该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间长度不小于该种工作模式下连接建立过程所需的时长,且第二设备在任意一种模式下保持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一个周期。

参见图1,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设定第一设备支持3个工作模式:工作模式1、工作模式2、工作模式3,且在工作模式1下保持的时长为T1,在工作模式2下保持的时长为T2,在工作模式3下保持的时长为T3,第一设备按照工作模式1、工作模式2、工作模式3的顺序在其设定时长内切换。第二设备同样设置为支持3个工作模式:工作模式1、工作模式2、工作模式3,且其在工作模式1下保持的时长为T4,在工作模式2下保持的时长为T5,在工作模式3下保持的时长为T6,其中,T4、T5、T6均满足大于等于T1、T2、T3之和。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按照图1所示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匹配以及设备间的连接建立。其中,图1仅是一种示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还可以支持别的数量和别的类型的工作模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的切换顺序也可以任意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制。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按照图1所示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匹配以及设备间的连接建立。

步骤102:第一设备在工作模式1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工作模式1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转入步骤103,否则,转入步骤104。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设定阈值可根据业务需求、网络状态等因素来设置,也可以根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通用的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来设置。还可以各工作模式所支持的速率中的最高速率来设置该阈值,比如,工作模式E所支持的速率最高,则可将该阈值的取值设置为与该最高速率相等或略低于该最高速率。

步骤103:第一设备保持当前工作模式1,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该步骤中,若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1为速率大于等于设定阀值的工作模式,则第一设备在工作模式1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保持当前的工作模式1,停止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

步骤104:第一设备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该步骤中,第一设备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其中该K的取值小于等于N,下面对K的取值等于N,K的取值小于N的情况进行说明。

情况1:K等于N,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工作模式匹配时,其工作模式是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此时K等于N。

情况2:K小于N,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开始工作模式匹配时,其工作模式1为任意一种工作模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该工作模式下连接成功,但该任意一种的工作模式的速率小于设定阀值,则该K个工作模式中不包含速率低于该工作模式的速率的工作模式,因此K的取值小于N。

其中,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时,K个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大于等于工作模式1下的速率,K个工作模式的速率大于工作模式1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设备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K个工作模式中有工作模式的速率等于工作模式1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若第一设备在速率高于工作模式1的工作模式间未连接成功,则最终还可以工作在工作模式1下。

具体地,在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若在第k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内与第二设备未连接成功,则切换到第k+1个工作模式并保持该工作模式对应的设定时长,k为正整数且小于等于K。

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支持三个工作模式为例进行说明,该三个工作模式按照速率从低到高的顺序包括:B模式、N模式、E模式,B模式下的速率小于设定阀值,N模式和E模式下的速率大于该设阈值。设定第一设备在B模式下持续的设定时长为T1,在E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2,在N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定的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相同的时长,能够简化操作。不同工作模式下保持不同的时长,对建立连接所需时间较短的工作模式可设置较短的时长,这样可以减少工作模式轮询的时间长度,提高系统效率。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描述。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连接时具体的流程示意图。

在图3所示的流程图中,设定第一设备支持的工作模式为:B模式、E模式、N模式,并且设定B模式为速率最低的模式,E模式为速率最高的模式,N模式为速率低于E模式的次级速率模式,假设第一设备按照B模式、E模式、N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当然第一设备还可支持别的模式,且支持的模式数量也可以是别的数量,B模式、E模式、N模式的速率高低也可以任意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B模式是最强模式连接能力且其速率最低,最强模式连接能力连接成功的概率最大,而E模式为速率最快或者最通用的标准模式,图3的设定的意图是实现以下情况:当最快速率或者最通用的模式连接成功时,则保持在当前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最大速率连接,另一方面保证对标准模式的兼容性,但当最高速率模式或者非标准模式连接不成功时,保持在最低速率模式,因为速率最低模式连接成功的概率最大,如果最低速率都连接不上,也不用再去尝试其他模式了,最低速率模式连接上之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就有了同步的起点,然后两端设备同步的按照速率从高到低去尝试其他模式,在从高往低尝试其他模式的过程中,哪一级工作模式连接成功就保持在该工作模式下工作,最差的情况是最终在最低速率的模式工作。下面详细介绍流程。

该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0:第一设备初始化,并设定flag=0。

其中,flag=0表示第一设备之前没有连接过B模式。初始的模式可以任意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步骤601: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设定为模式B,开启计时器开始计时。

其中,设定第一设备在B模式下持续的设定时长为T1,在E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2,在N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3,其中,T1、T2、T3要满足图8所示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连接所需的时间,T1、T2、T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步骤602:判断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B与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若未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603,若连接成功,转入步骤610。

步骤603:第一设备判断此时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达到模式B的设定时长T1,若达到则转入步骤604,否则,转入步骤605。

步骤604:第一设备的模式切换为模式E,设定fiag=0,计时器重新从0开始计时,并转入步骤606。

该步骤中,因为在步骤602中未连接成功B模式,因此此时fiag=0。

步骤605:第一设备计时器继续计时,并转入步骤602继续判断第一设备的B模式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

步骤606:判断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E与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607,否则,转入步骤608。

步骤607:第一设备保持当前的工作模式即模式E进行工作,停止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等待断开。

步骤608:判断此时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达到模式E的设定时长T2,若达到,则转入步骤601,否则,转入步骤609。

步骤609:计时器继续计时,并转入步骤606继续判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E模式下是否连接成功。

步骤610:判断flag是否为0,若不为0,则转入步骤611,否则,转入步骤612。

步骤611:第一设备保持在当前模式即B模式下工作,停止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等待断开。

步骤612:将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工作模式E,设定flag=1,计时器重新开始从0开始计时,并转入步骤613。

步骤613:判断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E与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转入步骤607,否则,转入步骤614。

步骤614:判断计时器此时的计时是否达到模式E的设定时长T2,若达到,转入步骤615,否则,转入步骤616。

步骤615:计时器继续计时,并转入步骤613继续判断第一设备的模式E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

步骤616:将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为模式N,计时器开始重新计时,并转入步骤617。

步骤617:判断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N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是否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618,否则,转入步骤619。

步骤618:第一设备保持在当前工作模式即N模式下工作,停止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等待断开。

步骤619:判断计时器此时的计时是否达到E模式的设定时长T3,若达到,转入步骤620,否则,转入步骤621。

步骤620:设定flag=1,并转入步骤601。

步骤621:计时器继续计时,并转入步骤617继续判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工作模式N下是否连接成功。

在图3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607、步骤611、步骤618各自保持在当前模式下工作,若人为原因断开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连接或者其他原因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连接断开之后,转入步骤601执行图3所示的流程图。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工作时的工作模式的状态示意图。

由图4可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T1时长内在B模式下连接成功,但B模式的速率小于设定的阀值,因此第一设备在T2内切换到E模式,而第二设备在T2对应的时间工作在B模式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设备连接不成功,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到N模式,第一设备在N模式工作的T3时长内第二设备工作在B模式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仍然连接不成功,第一设备在t1时长内切换到B模式,第二设备在t1对应的时间内工作在模式N,第一设备在t1时长的B模式下与第二设备未连接成功,在t2时长内切换到E模式,第二设备在t2对应的时间内工作在N模式,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仍然连接不成功,第一设备在t3时长内再次切换到B模式下,第二设备在t3对应的时间内工作在N模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仍未连接成功,第一设备在t4时长内再次切换到E模式,此时第二设备在对应的时间内也工作在E模式下,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保持在E模式下工作,停止工作模式的切换。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流程运作图,但是除上述的方式外,有些情况下,模式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图3所示的E模式和N模式是同速率的模式,那么对于模式E和模式N来说,只要其中一个模式连接成功,就不必再去尝试另外一个模式了,因为模式E和模式N速率一样,对于数据传输来说,效果是一样的,因此无需反复尝试。

如图5所示为上述所说的E模式和N模式是同速率的模式的特殊情况的示意图,图5与图3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是,在图3所示的左侧的EN模式匹配中去掉了E模式的匹配过程,第一设备在B模式下连接成功后,直接尝试在N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若在N模式下连接成功,则保持在N模式工作,若N模式未连接成功,保持在B模式下工作。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具体描述可参见图3所示的步骤600至步骤615,和步骤620的描述,在此不做详细的描述。

通过上述的实施例便实现了模式的自适应匹配,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或技术人员的新发现,如果设备增加其他的模式,只需在图3或图5所示的左边部分,增加其他模式的步骤612至步骤615即可,对应的,在时间上增加在该增加的其他模式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所需的时间即可。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均为第一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两个设备之间在工作模式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连接,该过程需要一定时间长度,不同工作模式下连接建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切换到一种工作模式后,在该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间长度不小于该种工作模式下连接建立过程所需的时长,且第二设备在任意一种模式下保持的时长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一个周期。

图6所示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仍以图1所示为例,该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0: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按照图1所示的工作模式切换配置方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匹配以及设备间的连接建立。

步骤201:第一设备在工作模式1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工作模式1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转入步骤202,否则,转入步骤203。

步骤202:第一设备保持当前工作模式1,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该步骤中,若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1为速率最高的工作模式,第一设备在工作模式1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保持当前的工作模式1,停止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

步骤203:第一设备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切换到K个工作模式中的第一个工作模式。

该步骤中,第一设备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其中对该K的个数的取值和其的工作模式的速率的取值可参见图2的步骤104,在此不做详细的介绍。

该步骤中,若在步骤201中,第一设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连接成功的第一工作模式的速率值小于设定阀值,则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要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其中,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的K个工作模式小于等于第一设备支持的N个工作模式,且该K个工作模式的速率大于等于第一设备在第一工作模式的速率,以保证第一设备若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连接不成功,最差的情况也能在第一工作模式的速率下连接成功,并进行工作。

步骤204:第一设备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判断在该第一时长内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205,否则,转入步骤206。

步骤205: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步骤206: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二设备切换M个工作模式的总时长,若是,则转入步骤207,否则,转入步骤208。

步骤207:切换到K个工作模式中的下一个工作模式,并转入步骤204。

步骤208: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判断在该第一时长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是否连接成功,若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205,否则,转入步骤206。

具体实施图6所示的方法时,假设第一设备在一个周期内按照B模式、E模式、N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第二设备按照B模式、N模式、E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设定第一设备在B模式下持续的设定时长为T1,在E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2,在N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3;设定第二设备在B模式下持续的设定时长为T4,在N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5,在E模式下持续的设定的时长为T6。

参见图7,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上述的设定下的工作模式的状态示意图。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T1时长内在B模式下连接成功,但由于设定的模式B的速率小于设定的阀值,因此根据步骤203可知,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在T2内切换到模式E,此时由于第二设备在T4内仍是模式B,因此第一设备在T2内与第二设备仍然连接不成功,此时第一设备在工作模式E下保持的时长未达到第二设备支持的三个工作模式的总时长,因此第一设备在T3内仍然保持E模式,而第二设备在T3对应的时间T4内仍然工作在模式B,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能连接成功,根据步骤206第一设备在之后的时长内一直保持E模式,至到T时长时,第二设备与T时长对应的时间T6内切换到E模式,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E模式下连接成功,第一设备保持在E模式下工作,停止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

从图4和图7所示的工作模式的状态图可以看出,虽然图4和图7中第一设备的工作模式切换的方法不一样,但其结果一样。

从图2和图6所示的方法流程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方法,在设备之间实现模式自适应匹配的基础上,优先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进行工作。

进一步的,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相同时,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若要连接成功,对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连接时间是有要求的,参见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工作模式连接成功时,所需的最短连接时间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第一设备按照设定时间t1和t2分别切换B和E两个模式,其中,t1和t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设备在其支持的B和E模式的任一种模式下持续的时间要满足大于等于t1和t2的时间和,以保证在第二设备的任意一个模式持续的时间内,一定能遇到第一设备完整的模式循环周期,图8示出了第二设备的E模式,假设第二设备在E模式下持续的时间为t3,则t3大于等于t1和t2的时间和。从图8可以看出,第二设备在E模式的持续时间内,最短匹配时间是图8所示的t4,此时第一设备的B模式刚好位于第二设备的E模式的中间,且t4=(t3-t1)/2,因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所需的时间要满足大于等于t4,才能保证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都处于E模式下,一定连接成功,图8灰色部分显示的区域表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模式自适应匹配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保持当前第一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否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连接成功之后,若第一设备判断连接成功的该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小于设定的阀值,则按照速率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从而尽可能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与第二设备连接,进而一方面可实现工作模式自适应匹配,另一方面可优先在高速率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模式自适应匹配设备,用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参见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自适应匹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该设备作为第一设备,支持N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设备的N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周期切换,一个周期内所述第一设备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N工作模式且在每个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时长;第二设备支持M个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设备的M个工作模式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切换,其中,所述设定时间间隔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定周期,N和M均为大于1的整数;

该第一设备,包括:

切换模块701,用于按照设定周期切换所述第一设备支持的N个工作模式;

判断模块702,用于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后,判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是否大于等于设定阈值;

控制模块703,用于若所述判断模块702判断为是,则保持当前第一工作模式,并指示所述切换模块701停止工作模式切换;否则,指示所述切换模块701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工作模式切换,若在切换的过程中,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并指示所述切换模块701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701用于:

根据所述控制模块703的指示,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第二至第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所述K个工作模式下的速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的速率,K小于等于N,K为整数。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701具体用于:

按照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在第K个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若在第k个工作模式下保持的设定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未连接成功,则切换到第k+1个工作模式并保持该工作模式对应的设定时长,k为正整数且小于等于K。

可选地,每个工作模式保持的设定时长均为第一时长;

所述切换模块701进行切换的过程中,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A: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第一个工作模式;

步骤B: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步骤C:保持当前工作模式,停止工作模式切换;

步骤D: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第二设备切换M个工作模式的总时长,若是,则切换到所述K个工作模式中的下一个工作模式,并转入步骤B;否则转入步骤E;

步骤E:在当前工作模式下保持第一时长,若在所述第一时长内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成功,则转入步骤C,否则转入步骤D。

可选地,所述切换模块701在所述设定周期内,按照相同或不同的设定时长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所述第二设备按照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工作模式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摄像机,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为网络视频存储器,所述第二设备为网络摄像机。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