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761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一般采用整块屏幕作为移动终端的正面结构,作为用户接收语音的听筒结构一般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部,其中听筒结构的出音孔一般位于屏幕的显示区域的上方且距离所述屏幕顶端缘一定距离,由于出音孔形成在屏幕上,因此屏幕需要进行破孔设计形成出音孔,然而破孔设计无法达成很高的良率,而且也会破坏屏幕的完整性。另外,由于传统的听筒结构一般需要占用大量的结构空间,进而会与屏幕的显示区域形成干涉,致使所述屏幕的显示区域无法扩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及移动终端,能够大幅提升屏幕的良率并保证所述屏幕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包括屏幕、固定座及听筒,其中所述屏幕顶端一次成型有缺口;所述固定座具有顶盖部及自所述顶盖部向下延伸出的安装部,所述顶盖部的前端超出所述安装部的前表面形成止挡部,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屏幕的后表面的上部,所述止挡部止挡所述屏幕的顶端及所述缺口进而形成出音孔,所述安装部的后表面形成有听筒安装区域,所述安装部的前表面形成有导音槽,所述导音槽的顶端靠近所述止挡部并与所述出音孔对应连通;所述听筒安装在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听筒安装区域,所述听筒具有面向所述听筒安装区域的发音区,所述听筒安装区域形成有对应所述发音区的凹腔,所述凹腔与所述导音槽通过通槽连通,所述听筒由所述发音区发出的声音通过所述凹腔、所述通槽、所述导音槽及所述出音孔向外传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通过所述屏幕顶端一次成型的所述缺口止挡在所述止挡部形成所述出音孔,所述屏幕无需再进行专门的破孔设计,因此,所述屏幕的良率大大提升,同时也保证了所述屏幕的完整性;另外,藉由所述凹腔、所述通槽、所述导音槽及所述出音孔的设计,保证了所述听筒发出的声音的传导效果。

具体地,所述通槽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前表面并连通至所述导音槽,所述导音槽与所述通槽之间通过过渡槽过渡连接,所述过渡槽的深度自所述通槽向所述导音槽逐渐变小,进而保证声音由所述通槽向所述导音槽传送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通槽形成在所述安装部的前表面并连通至所述导音槽的横向一端。

更具体地,所述凹腔与所述导音槽沿所述安装部的横向错开设置,所述通槽连通至所述凹腔靠近所述导音槽的一端,当所述听筒安装到所述听筒安装区域时,所述听筒与所述出音孔在横向上基本错开布置,藉此,可以在所述出音孔的正下方装设其他的结构,特别是在所述出音孔位于移动终端的横向中间位置时。

更具体地,所述导音槽的顶端高于所述通槽的顶端。

较优地,所述导音槽具有宽部及及自所述宽部横向一端上侧延伸的窄部,所述宽部在与所述窄部相反的一端下侧与所述通槽相连,所述宽部及所述窄部的顶端对应连通所述出音孔,通过所述宽部及所述窄部的设计,在达成良好导音效果的前提下,节省了空间

较优地,所述听筒安装区域安装有垫片,所述听筒安装在所述垫片上,所述凹腔至少部分由所述垫片围设形成。

较优地,所述听筒组件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导音槽及所述通槽的听筒网,经过所述导音槽的声音通过所述听筒网传送至所述出音孔,藉此达成防水、防尘等效果。

较优地,所述听筒网内侧形成有与所述导音槽及所述通槽结合的凹槽,进而达成更好的导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屏幕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听筒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听筒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显示固定座及听筒网。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显示听筒网安装在固定座。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显示固定座、垫片及听筒。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显示垫片安装在固定座。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显示听筒安装在固定座。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听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图1至图9揭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100,该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100包括屏幕10、固定座20及听筒30。其中,所述屏幕10顶端一次成型有缺口11,具体地,所述缺口11形成有所述屏幕10顶端的中间位置(请参阅图1)。

请参阅图2至图6,所述固定座20具有顶盖部21及自所述顶盖部21向下延伸出的安装部22,所述顶盖部21的前端超出所述安装部22的前表面形成止挡部23,所述安装部22设置在所述屏幕10的后表面的上部,所述止挡部23止挡所述屏幕10的顶端及所述缺口11进而形成出音孔110,所述安装部22的后表面形成有听筒安装区域24,所述安装部22的前表面形成有导音槽25,所述导音槽25的顶端靠近所述止挡部23并与所述出音孔110对应连通。

请参阅图4及图6至图9,所述听筒30安装在所述听筒安装区域24,所述听筒30具有面向所述听筒安装区域24的发音区31,所述听筒安装区域24形成有对应所述发音区31的凹腔26,所述凹腔26与所述导音槽25通过通槽27连通,所述听筒30由所述发音区31发出的声音通过所述凹腔26、所述通槽27、所述导音槽25及所述出音孔110向外传出。

具体地,所述通槽27形成在所述安装部22的前表面并连通至所述导音槽25;较优地,所述导音槽25与所述通槽27之间通过过渡槽28过渡连接,所述过渡槽28的深度自所述通槽27向所述导音槽25逐渐变小,进而保证声音由所述通槽27向所述导音槽25传送的效果;较优地,所述通槽27连通至所述导音槽25的横向一端,具体地,所述凹腔26与所述导音槽25沿所述安装部22的横向错开设置,所述通槽27连通至所述凹腔26靠近所述导音槽25的一端,当所述听筒30安装到所述听筒安装区域24时,所述听筒30与所述出音孔110在横向上基本错开布置,藉此,可以在所述出音孔110的正下方装设其他的结构,特别是在所述出音孔110位于移动终端的横向中间位置时,具体地,所述导音槽25的顶端高于所述通槽27的顶端,更具体地,所述导音槽25具有宽部251及及自所述宽部251横向一端上侧延伸的窄部252,所述宽部251在与所述窄部252相反的一端下侧与所述通槽27相连,所述宽部251及所述窄部252的顶端对应连通所述出音孔110,通过所述宽部251及所述窄部252的设计,在达成良好导音效果的前提下,节省了空间。

续请请参阅图6至图9,所述听筒安装区域24安装有垫片40,所述听筒30安装在所述垫片40上,所述凹腔26至少部分由所述垫片40围设形成;具体地,所述垫片40为泡棉结构,所述听筒30通过胶体安装至所述垫片上40,所述凹腔26的部分向前凹进所述安装部22,以提供所述听筒30的发音区31足够的空间。

请参阅图4及图5,所述听筒组件100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导音槽25及所述通槽27的听筒网50,经过所述导音槽25的声音通过所述听筒网50传送至所述出音孔110,藉此,所述听筒组件100能实现良好的防尘、防水等效果;具体地,所述听筒网50内侧形成有与所述导音槽25及所述通槽27结合的凹槽51,藉此达成更好的导音效果;具体地,所述安装部22的前表面进一步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听筒网50的安装槽29,所述安装槽29围设连接在所述导音槽25及所述通槽27外侧缘,所述安装槽29比所述导音槽25具有更小的深度。

如上所述,所述移动终端的听筒组件100通过所述屏幕10顶端一次成型的所述缺口11止挡在所述止挡部23形成所述出音孔110,所述屏幕10无需再进行专门的破孔设计,因此,所述屏幕10的良率大大提升,同时也保证了所述屏幕10的完整性;另外,藉由所述凹腔26、所述通槽27、所述导音槽25及所述出音孔110的设计,保证了所述听筒30发出的声音的传导效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