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7125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WiFi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人们对无线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WiFi移动通信系统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设备接入到无线WiFi通信系统,然而受到频谱资源和通信技术的限制,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势必会引起同频干扰,接入无线系统的用户越多,同频干扰越发的严重。

在当前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有从编码技术、干扰管理,甚至是从传输方式上进行改进WiFi通信技术,以提高无线WiFi通信系统容纳用户数量。从数据传输方式考虑,广播方式是其中一种可以提高无线WiFi系统接入用户数量的有效方案。在IEEE 802.11协议族中,广播帧通常用来传输管理及控制信息,为NACK机制。因此利用广播帧传送数据是不可靠传递,通常不用于数据传输。虽然,使用广播方式传送数据的优点是可以容纳海量用户的同时接入系统,可以降低数据的拥挤和堵塞。但是,目前还没有实现用广播方式来传送视频数据流的方案。因此,如何提高使用广播方式传输视频数据的可靠性,使得实现海量用户接入无线WiFi通信系统。这成为无线WiFi通信系统使用广播方式传播数字电视等多媒体数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其能够提高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通信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包括发送端和1个以上的通用移动接收终端;发送端根据802.11协议数据帧格式封装数据流,并使用电信级WiFi设备将封装好的数据流通过广播方式发送;通用移动接收终端接收发送端发来的广播数据;其不同之处是,还进一步包括反馈单元,反馈单元连接通用移动接收终端和发送端,并在所有的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中,选择一个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作为公共终端;该公共终端将自身的通信信息反馈给发送端。

上述方案中,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给出了使用广播方式传输数据的反馈方法。因为只选择一个接收终端用户的通信质量反馈给发送端,防止了通信拥挤和堵塞的出现。

第二,根据实际的通信情况,自适应的选择公共终端用户反馈通信质量给发送端,能够实时地检测系统的通信情况。

第三,这种反馈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有差错控制需求的数据传输中。

第四,可以保证无线通信系统在本地海量用户的用户端APP下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发送端、1个以上的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以及反馈单元。发送端根据802.11协议数据帧格式封装数据流,并使用电信级WiFi设备将封装好的数据流通过广播方式发送。通用移动接收终端接收发送端发来的广播数据。反馈单元连接通用移动接收终端和发送端,并在所有的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中,选择一个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作为公共终端;该公共终端将自身的通信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通用移动接收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本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的自适应反馈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把从H.264编码器输出的TS流转换成IP流的形式,使用802.11n数据帧格式封装好的视频数据流。然后,使用广播方式在发送端发送6套节目的视频数据流。使用普通的三星、苹果和华为等品牌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用户终端,接收以广播方式传输的数据。

第二步、根据无线视频直播系统的通信情况,选择一个能够反映出所有移动通用用户终端的通信质量。

这里只选择一个公共终端,并反馈该终端的通信情况,不需要每个终端都反馈自己的通信情况。根据实际的通信情况,在所有的接收终端中,选择干扰最强,丢包最多,通信质量最差的终端,最为公共终端。

第三步、在无线WiFi通信系统中选择的公共终端用户,把该终端的通信情况反馈给发送端。

第四步、发送端根据反馈回来的公共终端用户的通信质量,进行决定数据是否重传。

第五步、如果数据需要重传,那么进行重传数据,如果不需要重传那么发送端接着发送另外的数据帧。

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幅度提高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无线WiFi多媒体广播系统在强干扰通信环境中仍然能保持高质量的数据传送。我们称为基于WiFi方式的多媒体直播系统中的广播传送数据的自适应反馈技术,如图1所示。

上述的实施案例,仅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一步详细说明的具体个例;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公开的范围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