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7981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逐步被世界各国纳入规划实施阶段,我国已从2013年开始陆续进行了约300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项目。而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全面调查和摸清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面对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等26个部委联合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了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功能协同等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智慧城市具有通用式、统一的开放框架、信息一体化互联、大数据中心、各智慧模块之间协调互动以及便于进行功能扩展等特点。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属于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所涉及的功能单元非常丰富,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网络联接结构也是异构型的,这使智慧城市建设异常困难。到目前为止,尽管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但建设的效果均不理想,只能建立形式上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各功能单元之间以及智慧城市之间的数据交互实际是通过建立服务器来实现的,这种方式访问效率慢,而且无法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利用,难以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而且还容易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导致崩溃。

如何利用云计算所具有的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高通用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易使用等优点,把抽象化计算与存储资源动态地分配给需要使用的用户,并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使同一个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分布在多个节点上,而多个节点之间又并行计算,多个资源实行按需分配,目前还没有一项这样将云计算与民生服务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该应用平台体系以″统一架构、统一支撑、统一管理″为基本思路。通过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重视移动应用运行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调,实现各类信息的整合集中与共享。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网络传输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服务应用层五大层次,同时包含管理体系、安全体系两大保障体系,以及政府信息接口和第三方服务接口,其特征在于:

基础设施层,是该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整体架构的基础,是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和处理的承载设备,智慧民生基础设施层的先进性在于,其中包括传感设备、gps/gis、远程视频、移动终端和云计算中心;

网络传输层,是该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整体架构的信息通道,用于着信息资源传输;

信息资源层,是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整体架构的核心,实现虚拟化集中存储、共享交换和按需应用;

应用支撑层,是民生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发挥作用的支撑平台,在政府信息资源及便民服务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手段,实现面向门户支撑、认证授权、信息交换和基础服务的应用支撑;

服务应用层,是民生服务平台总体架构的最终应用内容;

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是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总体架构的保障,从管理和安全两个维度实现闭环,结合政府信息接口、第三方服务接口,以保证平台架构的落地和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资源层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便民服务资源数据库及云基础资源数据库,其中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包括用户基础信息库、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

进一步的,所述民生服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民生消费、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六大应用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网络传输层包括城市物联网络、3g/4g网络、无线wifi网络和互联网为一体的高速传输光纤网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统一的移动开发标准: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的一个移动应用可能涉及多个系统的支撑服务,因此统一的标准化开发语言、跨平台的支持能力、标准化的插件扩展接口等,必将降低项目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各种成本,实现跨平台代码、资源和人员的复用。

2)统一的移动管理标准:须从用户、设备、应用、内容、应用版本、运维控制、服务接入、消息推送、报表统计等方面做到标准可控,保证移动管理组件化和可复用性,并充分保护前期投资。

3)完整的移动安全标准:包括终端安全、传输安全、服务安全等各个层面,必须形成系统整体的安全体系,才能在确保平台架构足够安全的前提下为移动应用提供高效支撑服务。

4)开放的系统整合标准:从长远规划来看,一套标准化的移动应用平台应提供开放的、通用的、全面的整合开发接口,平台系统不应私有封闭的,建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合理地配置有限资源。平台要能够聚合不同协议标准的服务,为移动信息化提供业务整合保障。使之在纵向,应能根据实际要求可兼容、平滑纳入大部分已建并投入使用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系统;在横向,可根据移动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以及今后移动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延展,可随时扩展、扩建其他各行业应用平台或功能子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应用平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现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说明书附图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虽然实施例中记载了这些具体的实施方式,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本发明的应用平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平台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网络传输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服务应用层五大层次,同时包含管理体系、安全体系两大保障体系,以及政府信息接口和第三方服务接口。基础设施层,是该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整体架构的基础,是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和处理的承载设备,智慧民生基础设施层的先进性在于,其中包括传感设备、gps/gis、远程视频、移动终端和云计算中心;网络传输层,是该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系统整体架构的信息通道,用于着信息资源传输;信息资源层,是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整体架构的核心,实现虚拟化集中存储、共享交换和按需应用;应用支撑层,是民生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发挥作用的支撑平台,在政府信息资源及便民服务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手段,实现面向门户支撑、认证授权、信息交换和基础服务的应用支撑;服务应用层,是民生服务平台总体架构的最终应用内容。

管理体系和安全体系是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总体架构的保障,从管理和安全两个维度实现闭环,结合政府信息接口、第三方服务接口,以保证平台架构的落地和应用。

信息资源层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便民服务资源数据库及云基础资源数据库,其中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包括用户基础信息库、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民生服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民生消费、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六大应用方向。网络传输层包括城市物联网络、3g/4g网络、无线wifi网络和互联网为一体的高速传输光纤网络。

应用平台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内容

1、政务服务

移动政务服务主要提供政府机构信息披露、城市管理、办事服务、评价互动等方面的便民信息服务,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传递。

从信息传输的方向看,移动政务服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信息发布:包括政府机构联系方式、办事指南、各种日常信息以及紧急信息的通知,惠民服务课程宣讲、法律知识课堂宣讲等内容。

2)信息采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增值服务,建立一套应用于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对各类现场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实时传送,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城市整体运作动态。例如,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把基础设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执法人员利用移动执法终端记录事件并通过gps定位系统定位事件地点,发回指挥中心,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在质检行政执法环节,通过给现场执法人员配备移动终端设备,直接实现现场监管、现场查证、现场处理。提高质检工作效率,实时动态实现保证合法生产,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切实提高。

3)信息交互:政府部门可对辖区内的房产信息、业主信息、租户信息、收费信息进行宏观查询、统计,可实现移动办公和移动行政审批,而民众也可以在各种场合利用移动通信终端随时预约办理各项事务,并开展咨询、评价等互动交流。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加快推进政府数据中心的整合和政府云的建设,将促进电子政务统一、高效、集约化发展,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精简、高效、廉洁、便民的新型政府运行管理模式。

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功能模块用于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的综合应用,构建居民管理、社区网格、便民服务及互动交流于一体,为政府的政务管理、民生服务提供信息化手段,并通过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1)社区管理

依托云计算技术,建立信息库,实现社区或大型物业公司多小区住户信息、物业公司信息、第三方服务机构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包括日常物业工作、费用收缴、物业保修等电子化管理。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便于统一的调度及统计管理,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该系统运行于基层社区,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基础数据采集的任务。

2)物业服务

将物管通知、社区新闻、周边新闻等消息进行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极其方便灵活的可访问性和历史信息记录功能,大幅提高信息的传达率,使用户能即时获取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基于各类智慧社区应用及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深入挖掘社区居民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化需求,挖掘社区物业与政务管理方面的需求,创新智慧社区应用。社区用户通过社区移动门户网站实现网上查看社区新闻、医院、学校、出行天气、道路状况、相关通知与公告、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社区门户访问各类社区应用系统,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3)便民应用

基于gis技术将定位信息和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预约保修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快递代收发、紧急救援等服务。

4)免费wifi接入

扫描周边网络,搜索附近周边可用网络wifi,对于属于社区的wifi突出显示,用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后,将自动连接到wifi,无需设置密码。进行wifi安全系数判断,对扫描出来的wifi评安全级别,提醒用户是否需要连接一个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网络。社区无线网络以最高优先级显示并加以绿色标记。被验证是安全的其他ssid以次高优先级显示并加以绿色标记。无法验证安全性的,以低于以上优先级显示,并加以黄色标记。

5)交流互动

通过社区服务论坛,使用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畅所欲言的与邻居交流情感、讨论家国大事、组织旅游活动等等,使社区成为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同时,交流论坛也是物管公司与用户交流的平台。物管公司可以很方便的征求用户意见,发起用户投票;用户也可以向物管投诉、反映问题,帮助物管公司提高用户满意度。

3、民生消费

通过打造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以移动互联的便捷性、快速性打破传统媒体和传统互联网的局限,使之成为本地社区生活服务的权威平台。通过布局商家导航,让市民更方便、更快速地掌握本地商家导航,促进消费。通过发布本地新闻资讯,以更为快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打造本地的新闻生态圈。通过打造本地商城,能有效地实现移动互联网o2o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效对接,线上交易,线下互动,帮助本地商家快速塑造品牌、实现成交,同时为民众消费提供更深一层的保障。

移动民生消费商城系统针对线贸易的需求提供包括商品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积分管理、数据统计服务等方面的在线移动购物建站,系统集成支付宝、微信、网银等在线货币充值与定单支付系统,为民众便捷消费提供友好的解决方案。

4、交通出行

移动互联网在城市交通出行服务领域的应用将以传统信息服务与移动应用结合为核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交通管理、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其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如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实时路况、综合交通查询、租车打车、公交站点电子站牌等一系列便捷实用的出行信息服务;道路救援服务:通过lbs智能定位系统对车主提交的道路救援订单以广播的形式推送给其附近的服务商端移动用户,服务商用户接单响应,完成救援并实现在线支付及评价。

5、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民生健康为主旨,以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综合应用电子、信息、通信和生物科技,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高效、精准地采集与传递,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全程智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其内涵是感知化、智能化、共享化、无线化和个性化。

感知化:感知终端实现身份、位置、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交互,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速度和质量。

智能化:智能分析、预警、辅助控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成效,促进决策管理能力的提升。

共享化:孤立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共享,达到医疗卫生资源虚拟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线化:利用无线技术、遥感技术体验无处不在的沟通和交流,随时随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

个性化:由被动看病到主动预防保健,实现居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管理与定制服务。

在医院信息系统与通信系统融合的基础上,通过语音、短信、互联网、视频等多种技术,为患者提供医疗机构信息查询、医疗卫生知识普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移动会诊、智慧处方等多种功能,实现了医院、医生、患者三方的有效互动沟通,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连续的健康信息和全程健康管理。同时,移动医疗急救作业与普通120指挥调度功能相结合,实现一键紧急呼救,标志着现代医疗急救系统正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6、文化教育

本平台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使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移动教学资源库,学习者可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居民可以通过手机享受在线的社区文化、娱乐服务,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7、移动业务整合功能

移动业务整合系统是基于高性能平台架构的移动后端整合系统,内置各种标准协议组件,统一移动业务前后端标准开发技术;同时通过基于策略配置的数据缓存机制,聚合业务数据并发连接不同的后端业务系统,高效整合对接多种民生服务移动业务。同时移动业务整合系统有一套集成了安全、控制等能力的服务器端框架,通过证书、权限、应用校验等机制构造移动应用接入控制体系,并具备服务二次封装整合的集成能力。

1)协议封装

移动业务整合系统能够以接口形式提供常用的各种协议栈的封装,如rest、sql、soap、ldap、redis、dom等。同时提供接口运行调试能力,支持对接口进行调试和热替换。提供众多协议支持库,快速完成各种业务系统类型和第三方系统的整合。支持数据库层面的对接,包括oracle、sqlserver、mysql等主流数据库。

2)业务接口封装

移动业务整合系统能够根据移动应用的实际需要,以接口形式提供业务服务,同时,把一些基础数据的服务封装成插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二次接口封装。

3)安全机制

移动业务整合系统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移动接入校验机制,支持对移动接入应用证书、用户证书、应用合法性、用户接入权限的安全控制能力。具有完善的安全访问控制架构,有效应对非法访问,为系统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

4)数据缓存

移动业务整合系统构建一个高性能平台架构,提供基于策略配置的数据缓存机制,聚合业务数据并发连接不同的后端业务系统,高效整合对接多种民生服务移动业务。

5)并发访问处理

实现大规模移动终端可靠接入和并发访问,使得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伸缩性,支撑十万级用户的访问。同时支持以集群方式横向扩展,轻松实现能力扩容。通过限制最大并发数和等待任务数来控制最大访问数量,降低对业务系统的压力。同时通过延时处理机制应对瞬时峰值访问带来的短时间高并发访问,最大限度的保证服务质量。

8、移动应用管理

1)移动设备管理

移动设备管理是面向终端设备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系统,可对移动设备的注册、激活、使用、登出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2)移动用户管理

系统提供统一的移动用户管理。系统为移动应用提供标准的注册、认证、登出等统一接入能力。系统为移动业务提供账号关联、单点登录支撑。

系统具备用户行为分析能力,通过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对终端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汇总。统计分析系统支持基本统计、活跃用户、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页面访问、地域分析等内容。

3)移动应用商店

为移动应用提供统一分发服务。1)应用上下架:提供在应用商店中应用的上下架功能,在应用商店中上架的应用可以直接在客户端进行显示。2)应用编辑:对应用商店用的应用进行名称、显示图片进行编辑。3)访问权限控制:对应用商店中的应用进行权限控制,控制用户可以访问具体应用,没有授权的应用,客户不能进行安装使用。

4)移动内容管理

移动内容管理系统是实现智慧社区移动应用内容安全分发和基础信息分发的内容管理系统。系统支持富文本、附件、问答、图片资讯、公告等多种格式的内容采编分发。

5)移动接入管理

为移动应用接入平台系统提供接入控制和审核服务,确保应用的使用安全、可控,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保驾护航。

6)移动运行监控

提供面向用户、应用、服务、接口等多维度的即时监控服务,实时掌控应用效果。

应用平台系统中应用的技术

1、统一的技术标准

民生服务移动应用信息化建设需要标准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移动战略的基础支撑,移动信息化正在向集中化、服务化、标准化、平台化演进,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要从开发、安全、管理和整合四个层面采用标准化技术,来规范平台信息化建设。

1)统一的移动开发标准: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的一个移动应用可能涉及多个系统的支撑服务,因此统一的标准化开发语言、跨平台的支持能力、标准化的插件扩展接口等,必将降低项目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各种成本,实现跨平台代码、资源和人员的复用。

2)统一的移动管理标准:须从用户、设备、应用、内容、应用版本、运维控制、服务接入、消息推送、报表统计等方面做到标准可控,保证移动管理组件化和可复用性,并充分保护前期投资。

3)完整的移动安全标准:包括终端安全、传输安全、服务安全等各个层面,必须形成系统整体的安全体系,才能在确保平台架构足够安全的前提下为移动应用提供高效支撑服务。

4)开放的系统整合标准:从长远规划来看,一套标准化的移动应用平台应提供开放的、通用的、全面的整合开发接口,平台系统不应私有封闭的,建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合理地配置有限资源。平台要能够聚合不同协议标准的服务,为移动信息化提供业务整合保障。使之在纵向,应能根据实际要求可兼容、平滑纳入大部分已建并投入使用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系统;在横向,可根据移动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以及今后移动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延展,可随时扩展、扩建其他各行业应用平台或功能子系统。

2、wifi接入认证技术

通过安装相关的热点ap设备,对于区域范围内进行wifi信号的覆盖,使得区域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连接公共wifi并通过认证之后就可以免费访问互联网。

用户在连接社区wifi以后,将用户的硬件信息包括mac地址、用户ip等作为参数,结合短信认证、微信认证等方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经过portal服务器认证之后,下发到ap设备放行网络访问请求,完成wifi认证过程。

在认证的过程中,可以在portal服务器的认证页面中,根据用户信息,呈现不同的广告内容,已符合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更加精准的推送用户可能想要的内容。

3、利用移动云服务拓展信息资源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有个特性,就是难于在终端上提供类似pc那样的硬件支撑做各类强大的运算与服务,而用户需求又是丰富多样、不断更新的,这就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服务器资源做支撑,此时基于互联网的云储存、云引擎、云计算等服务就为这些需求提供了强力支持。利用移动云计算服务,部分非核心机密的数据可以迁移至云端从而减轻本地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压力。利用移动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运算能力,完全可以将数据挖掘工作赋予其完成,通过挖掘大量的数据可以被总结成为知识进而辅助管理机构的决策。

4、rfid/二维码识别技术

本平台应用二维码识别技术、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运算技术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征,连接物理世界的智能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更加快捷、精确的处理民生管理和服务的问题。

5、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技术,是管理和空间数据的系统;在适当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方便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一般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查询、计算、分析与可视表现等多种功能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及应用软件,尤以gis最为引人注目,其特点是:

1)组件化: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后,就可以利用商用的软件构造工具,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组件化结构,极大的提高了支持二次开发的能力,模糊了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的界线。客户可以利用传统的软件开发语言和空间数据处理组件方便地构造个性化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系统的灵活配置,对于提高应用软件的可靠性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新软件采用商用dbms的扩充功能、或自行在传统dbms上扩充其数据管理能力,普遍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和查询。这种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数据操纵的标准化,其好处是用户可以方便地组织各类空间信息处理事物,在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方面提供有效的保证;

3)b/s结构:internet技术尤其是web技术的发展和跨平台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系统迅速由c/s结构转为b/s结构。b/s结构模糊了系统的界线,实现了最终用户端软件的零维护,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普遍采用web和″软总线″技术,一方面实现了以浏览、查询为主的应用系统的b/s结构,另一方面实现了多级服务器和多用户协同工作方式,使应用系统的构建跨越了地域及规模上的限制,为地理信息系统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超大型应用系统(成百上千用户)已经开始出现,特别是将空间信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真正将地理信息系统带入主流软件的行列,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gis将和数据库系统、图形库系统一样,成为计算机应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项目将gis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以及本地商户、交通出行的地理位置获取,实现系统的gis可视化服务管理及分析的功能。

应用平台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关键技术

1、移动app开发技术

智慧社区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支持智能手机的微信、app结合应用,提供免费的wifi认证及连接,实现社区管理、信息服务、民生应用、以及线上消费等功能,搭建融合的社区生态圈。终端应用采用html5&css3跨手机平台技术,实现可支持各种手机系统,包括appleios、android、blackberry、windows、palm、symbian、meego。网络传输数据经过高度优化与压缩,极大减少网络流量和提高访问速度。

(1)java/android开发技术

安卓手机app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使用androidstudio作为开发工具,具有以下的优势:

开放性:android平台首先就是其开发性,开发的平台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显著的开放性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开发者,随着用户和应用的日益丰富,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将很快走向成熟。开发性对于android的发展而言,有利于积累人气,这里的人气包括消费者和厂商,而对于消费者来讲,最大的受益正是丰富的软件资源。

丰富的硬件:这一点还是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相关,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众多的厂商会推出干奇百怪,功能特色各具的多种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和特色,却不会影响到数据同步、甚至软件的兼容,如同从诺基亚symbian风格手机一下改用苹果iphone,同时还可将symbian中优秀的软件带到iphone上使用、联系人等资料更是可以方便地转移。

方便开发:android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一个十分宽泛、自由的环境,不会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阻扰,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新颖别致的软件会诞生。

谷歌应用:在互联网的google已经走过10年度历史,从搜索巨人到全面的互联网渗透,google服务如地图、邮件、搜索等已经成为连接用户和互联网的重要纽带,而android平台手机将无缝结合这些优秀的google服务。

安卓开发中有着强大功能的4大组件来支撑app,分别是活动(activity)、服务(service)、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和内容提供器(contentprovider)。其中活动(activity)就是android应用程序中看得东西,也是用户打开一个应用程序的门面,并且与用户交互的界面,比较高调。服务(service),则比较低调了,一直在后台默默的付出,即使用户退出了,服务仍然是可以继续运行的。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则允许你的应用接收来自各处的广播消息,比如电话、短信等,可以根据广播名称不同,做相应的操作处理,当然了,除了可以接受别人发来的广播消息,自身也可以向外发出广播消息,自产自销。内容提供器(contentprovider),则为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提供了可能,比如你想要读取系统电话本中的联系人,就需要通过内容提供器来实现。

丰富的系统控件:android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系统控件,我们可以编写漂亮的界面,也可以通过扩展系统控件,自定义控件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常见控件有:textview、buttion、edittext、一些布局控件等。

持久化技术:android系统还自带了sqlite数据库,sqlite数据库是一种轻量级、运算速度极快的嵌入式关系型数据库。它不仅支持标准的sql语法,还可以通过android封装好的api进行操作让存储和读取数据变得非常方便。

地理位置定位:移动设备和pc相比,地理位置定位是一大亮点,现在基本android手机都内置了gps,我们可以通过gps,结合我们的创意,打造一款基于位置信息的产品。

强大的多媒体:android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服务,比如音乐、视频、录音、拍照、闹铃等,这一切都可以在程序中通过代码来进行控制,让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传感器:android手机中内置了多种传感器,比如加速传感器、方向传感器,这是移动设备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这些传感器,可以做出很多在pc上无法实现的应用,比如摇一摇等功能。

(2)objective-c/ios开发技术

ios是由苹果公司为iphone等设备开发的操作体系。它主要是给iphone、ipodtouch和ipad运用。就像其根据的macosx操作体系相同,它也是以darwin为根底的。iphoneos的体系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核心操作体系层(thecoreoslayer),核心服务层(thecoreserviceslayer),媒体层(themedialayer),可轻触层(thecocoatouchlayer)。我们通过xcode开发工具,使用object-c开发语言来建立一个原生应用,通过系统的sdk来访问手机的底层硬件设备。

objective-c的流行归功于iphone的成功。编写iphone应用程序的主要编程语言是objective-c。objective-c是苹果macosx上开发的首选语言,主要是因为macosx技术源自nextstep的openstep操作系统。因为openstep的软件架构都是用objective-c写成,所以macosx上的开发语言自然也就是objective-c了。

objective-c是非常实用的语言。它是一个用c写成很小的运行库,令应用程序的尺寸增加很小,和大部分oo系统使用极大的vm执行时间会取代了整个系统的运作相反。objective-c写成的程序通常不会比其原始码大很多。而其函式库(通常没附在软件发行本)亦和smalltalk系统要使用极大的内存来开启一个窗口的情况相反。因此,objective-c它完全兼容标准c语言,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特性以及smalltalk消息机制。

2、基于soa的架构技术

soa的目标在于让it系统变得更有弹性,以便更灵活、更快地响应不断改变的企业业务需求,解决软件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的″如何重用软件功能″问题。采用soa来构建信息平台,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采用soa架构有以下优势:

①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信模型。

②粗粒度性:粗粒度服务提供一项特定的业务功能,采用粗粒度服务接口的优点在于使用者和服务层之间不必再进行多次的往复,一次往复就足够了。

③松耦合性:松耦合性要求soa架构中的不同服务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松耦合的关系,也就是应该保持一种相对独立无依赖的关系。这样的好处有两点,首先是具有灵活性,其次当组成整个应用程序的服务内部结构和实现逐步地发生变化时,系统可以继续地独立存在。而紧耦合意味着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之间的接口与其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连的,因而当需要对部分或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某种形式的更改时这种结构就显得非常脆弱。

④位置透明性:位置透明性要求soa系统中的所有服务对于其调用者来说都是位置透明的,也就是说,每个服务的调用者只需要知道想要调用的是哪一个服务,但并不需要知道所调用服务的物理位置在哪。

⑤协议无关性:协议无关性要求每一个服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议来调用。

3、移动云计算技术

移动云计算是基于云计算的概念提出来的。移动云计算是移动用户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以按需与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等的一种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因此,移动云计算是指云计算服务在移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性,这包含了很多元素,如用户、企业、家庭基站、转码、端到端的安全性、家庭网关和移动宽带服务等。移动云计算作为云计算的扩展,提供给移动用户云平台上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在移动云计算中,终端的移动性要求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安全地数据接入,以便用户在移动云计算环境中,通过移动设备使用应用程序以及访问信息时,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移动云计算的特点包括:

(1)终端硬件及终端系统无关性:所有的运算都可以放到云端服务器去做,所以移动云计算对于终端设备并没有什么要求,即使是非智能手机也可以接收到移动云计算的数据。

(2)任务处理的有效性:这个优点取决于云端的处理能力,如果界面设计够好,我们可以直接从终端或者手机上看到任务处理结果。

(3)数据共享的便利性:大量的数据保存在云端服务器,可以便利的共享数据。如果带宽足够,任务处理就能像在本地处理一样快速流畅,这对于手机很容易实现。

(4)消除地域性限制:移动云计算消除了地域性的限制,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获得他们想要的。

移动云计算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一定要基于完整的系统结构。移动云计算可以分为四层,接收层,基本管理层,虚拟层和物理层。

(1)接收层:也叫接受控制层,包括客户端的服务界面,服务注册和合理服务接收。它将所有规则标准化,移动云计算中服务的标准是客户端和云端之间协作的途径,可以完成用户或服务注册。

(2)基本管理层:在云计算技术中,管理层位于服务和服务器集群之间,移动云计算系统架构中提供管理、服务和管理系统。它可以为服务规定标准化操作,例如通知,确认,地址和安全等等,为应用服务提供标准化的程序界面和协议,同时隐藏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不同,并且管理全部的网络资源。终端管理包括移动账户管理,环境配置,交互管理和计费系统。任务管理包括任务分配,任务执行,生命周期管理等等。资源管理包括负载平衡,问题测试,故障恢复和监控系统。安全管理包括客户端识别,接收确认,安全保证和防御。

(3)虚拟层:虚拟层即虚拟项例如计算池,存储池和网络池,虚拟功能可由软件功能实现,包括虚拟环境,虚拟系统,虚拟平台等等。

(4)物理层:物理层主要描述了支持移动云服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它可以是便宜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非智能手机。目前的网络技术、并行技术和分布式技术,可以由分布式计算机提供最好的云服务。移动云计算阶段,手持设备不需要那么多的硬盘空间,强大的运算能力,仅需要必要的设备例如网络和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

同时,云端压缩技术让手机浏览者更顺畅快速。通过采用云端压缩技术,在使用者浏览手机版网站时,手机端所接收到的内容已经是优化且经过高效率压缩的,假设原本的页面未经过压缩载入需要3秒,经过云端系统压缩达40-60%后载入只需要1秒,减少了使用者浏览的负担更省流量。

4、无线通信及wifi接入认证技术

依托无线通信网络,建立移动终端与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的无线互联,实现了数据、短信等业务协同运作。基于无线通信网络wifi、3g、4g等环境,用户可利用app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与服务平台的通信,根据用户的需求给出有效的响应。

用户在连接wifi以后,将用户的硬件信息包括mac地址、用户ip等作为参数,结合短信认证、微信认证等方式,将用户的身份信息经过portal服务器认证之后,下发到ap设备放行网络访问请求,完成wifi认证过程。

portal认证方式具有:不需要安装认证客户端,减少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量,便于运营,可以在portal页面上开展业务拓展,技术成熟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为了增强无线网络安全性,至少需要提供认证和加密两个安全机制:

(1)认证机制:认证机制用来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以限定特定的用户(授权的用户)可以使用网络资源。

(2)加密机制:加密机制用来对无线链路的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无线网络数据只被所期望的用户接收和理解。

5、rfid/二维码识别技术

本平台应用二维码识别技术、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运算技术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征,连接物理世界的智能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更加快捷、精确的处理民生管理和服务的问题。

识别技术的应用其优势体现在:信息存储量大。二维码中容纳250到1100个信息字符只需要一平方英寸,相对普通条形码而言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几十倍,可以同时将声音、签字、指纹、相片、文字等进行统一编码,对信息的自动识别、携带、存储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信息保密性高,防伪能力强。二维码通过密码防伪、软件加密等方法,使被存储的信息具有相当高的防伪保密能力,即便二维条码的特定图片被复制,也没有办法被机器所识别,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泄露的危险性。

制造方便,价格低廉。传统的信息记载是通过电磁信号的方式来实现的,二维条码则只是一种图片形式的数据文件。它可以在任意介质上实现信息的表达,即可以通过热敏、喷墨、激光、点阵等打印技术,在金属、卡片、纸张上面显示二维码,所需成本与打印资料的成本是一样的。所以人们习惯将二维码技术看做是零成本的技术。

二维条码的形状是可以被调整的,不必受到介质面积或影响美观等因素而被舍弃,并且二维码还具有自动传递信息的能力,很好的保证了信息存储的速度和失误率,确保了管理上的跟踪监管和自动识别。

二维码识别率高,信息损失率低。二维码的识别的失误率小于千万分之一,极高的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6、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集中、统一地保存和管理着某一单位或某一领域内所有有用信息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的数据有较少冗余和较高的独立性,并且能够为多种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库通常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基础上的,数据库的所有操作(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都是在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

借助数据库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web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信息检索与浏览技术等,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同时也能够为收集用户的需求数据,根据时间、人群、地区、类型等维度来对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调配相关人员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持。

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在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之上,建立起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咨询的跨系统访问,数据的共享,各机构之间的数据互动等等一系列基于数据交换的业务功能。

7、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是将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流技术为更好地实现流程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工作流技术的使用改变传统的以部门职能划分为依据来组织系统的功能,而是全面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流程管理方式来组织系统功能,一个流程可以贯穿不同的职能部门,并提供全面的科学化流程管理。它包含了流程定义、任务引擎和任务管理器等功能,支持多种应用平台。

8、移动gis技术

wap/wml技术作为无线互联网领域的一个热点,已经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wap/wml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移动gis(mobilegis)应用和无线定位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s)。通过war/wml技术,移动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获得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

当前用于地理信息交互的语言还不足以完成真正的″设备无关接口″的互操作。各种移动设备对于从地理信息服务器所获得的信息,其表现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用户输人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移动设备需要一种统一的标记语言。无线定位服务将提供一个机会使gis突破其传统行业的角色而进人到主流的it技术领域里。

9、移动应用安全体系

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与业务系统间存在着大量业务数据需要共享,这些跨系统共享的数据极大支持了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决策,但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暴露的风险。

移动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民生服务移动应用平台能够高效、安全运行的保障,要从各个方面考虑移动应用的安全保障措施。在与外部系统边界处部署防火墙和隔离装置,在主机系统核心交换机内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系统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和防木马系统,以防止病毒和恶意代码对系统的威胁。采用安全审计系统对内网服务器和主机、设备进行综合的安全防护和审计。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部署相应的安全策略,通过合理配置安全属性以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对系统范围内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加固,部署相应的安全策略,通过合理配置设备的安全属性以提高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对接入平台的移动终端进行安全管理。

支持应用的本地安全加密存储,保证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通过加密算法实现本地数据的分用户独立加密。对外直接连上互联网,系统数据在网络传输时采用加密算法,保证数据的安全。

支持内置应用证书,保证客户端和服务器间的通讯数据是被加密的。支持多种对称加密库,可以在应用层采用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用户密码对数据进行加密,在服务器端使用对应用户密码进行解密,保证数据的安全。

满足移动支付过程中的安全需要,保证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对移动支付过程中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

(二)技术指标

(1)数据共享

实现统一的数据中心,用于存放住户信息、商户信息、管理机构信息、服务信息、订单信息、消费信息以及权限相关等信息,建立起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2)在线人数

系统最高支持wifi同时在线人数10万人,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量的增长扩充响应的设备来支持更多的人数。

(3)并发认证数

系统最多支持十万级的同一时刻并发认证请求发起,同时配置了负载均衡服务器,以多台设备来同时支持并发认证请求,以达到迅速完成认证过程并下发放行指令。

(4)认证时长

认证时长不包括获取验证码短信的时间,是在输入手机验证码点击提交之后,到能够正常访问网络之间的时长,不超过5秒。当同一时刻并发认证请求数超过最大上限时,认证时长会根据请求处理速度,增加排队时长。

(5)商户接入数

最多同时支持10万家商户的入驻,并同时管理所有商户的商品详情、订单历史、订单结算等商户相关的所有信息。系统支持最多100万个商品,并可以根据不同商家的等级来分配商家可以上架的商品总数。

(6)咨询记录数量指标

所有用户的每一条咨询记录数据都将被到数据库中,以备需要的时候的查询和统计,系统将最多保存100万条咨询记录。超过的部分将以历史记录的形式归档到数据仓库中。

(7)资源库容量指标

知识库内最多保存100万条知识库条目可供关键词匹配、全文索引检索等多种查询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