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79036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及其实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及时消息通讯加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即时消息又称即时通信,是指可以在线时实交流的工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在线聊天工具。广义的来说,即时消息包括:网络聊天室、网络会议系统等联机的通信;狭义的来说,即时消息是指由一组服务器控制下的通信。

即时消息的自动焚毁,是指用户发送自动焚毁消息后,接收方成功接收后点击阅读,确认后消息自动从本地删除。

目前即时消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日常,然而,这种传输方式通常面临着高安全风险,非法破解者甚至可通过打开手机存储文件夹直接获取消息文件内容,从而肆意侵犯用户隐私,使用户的日常通讯毫无安全可言。

有鉴于此,寻求一种能够完成消息加密的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成为该领域技术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实现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为用户的消息安全保驾护航,从根本上保障了用户消息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本发明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技术手段截取消息内容,同时避免了非法用户获取手机后,查看以往的消息记录,消除了消息内容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安全隐患,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所述传输系统包括: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实现对加密数据的上传;数据接收模块用于实现对加密数据的接收下载;数据加解密模块用于实现对上传数据采用国产商用密码算法进行加密,且用于实现对下载数据采用国产商用密码算法进行解密、存储;

数据焚毁模块与数据加解密模块、系统控制模块实现数据通信;

所述数据焚毁模块包括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消息显示子模块和数据删除子模块;

所述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用于实现对发送方数据设置自动焚毁标识;所述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用于实现对接收方数据中的自动焚毁标识的识别;

所述消息显示子模块用于实现对接收方接收的数据进行显示;所述数据删除子模块用于实现对接收到带有自动焚毁标识的数据进行删除。

其中,所述传输系统还包括:用户账户管理模块,

所述用户账户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用户账户注册、登录,当用户登录后可以进行解密操作。

其中,所述密码算法为aes算法。

进一步地,所述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加密消息发送过程和加密消息接收过程;

其中,加密消息发送过程为:

系统控制模块通过用户数据输入模块实现发送内容的输入,用户数据输入模块通过调用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将消息设置为自动焚毁模式,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数据加密子模块使对方完成消息的加密,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数据发送子模块对密文数据加上特定的传输协议生成发送的加密消息,并将加密消息发送给指定的对象,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数据删除子模块将自动焚毁的消息删除,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不显示已经删除的消息;

其中,加密消息接收过程为:

系统控制模块通过数据接收子模块接收加密的消息内容,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数据解密子模块完成加密消息的解密,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判断接收的消息是否为自动焚毁的加密消息,系统控制模块根据消息类型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显示消息内容,用户输入模块点击查看确认按钮调用数据删除子模块,系统控制模块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不显示已经删除的消息。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对消息传递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解决了可能存在的数据丢失和隐私泄露的问题;

2、本发明对用户数据进行高安全加密,具有高安全等级,在网络上只传输加密后的数据,从而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3、本发明对解密的明文进行保护,防止用户数据被窃取,满足了对个人隐私有较高要求的用户实际应用需求;

4、对用户设置的密钥进行二次运算,使用该运算结果进行加密,有效杜绝最终加密密钥泄露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送加密消息的流程图;

图3为接收加密消息的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系统控制模块;2:用户账户管理模块;

3:用户数据输入模块;4:数据收发模块;

5:数据加解密模块;6:数据焚毁模块;

41:数据发送子模块;42:数据接收子模块;

51:数据加密子模块;52:数据解密子模块;

61:数据类型设置子模块;62: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

63:消息显示子模块;64:数据删除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参见图1,该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包括:系统控制模块1、用户账户管理模块2、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数据收发模块4、数据加解密模块5、数据焚毁模块6;

系统控制模块1与用户账户管理模块2、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数据加解密模块5、数据收发模块4、数据焚毁模块6实现数据通信;

用户账户管理模块2与数据收发模块4实现数据通信;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与数据收发模块4、数据加解密模块5、数据焚毁模块6实现数据通信;

数据收发模块4与数据加解密模块5、数据焚毁模块6实现数据通信;数据加解密模块5与数据焚毁模块6实现数据通讯;

数据收发模块4包括:数据发送子模块41和数据接收子模块42;数据发送子模块41用于实现对加密数据的上传;数据接收子模块42用于实现对加密数据的接收下载;

数据加解密模块5包括:数据加密子模块51和数据解密子模块52;数据加密子模块51用于实现对上传数据采用国产商用密码算法进行加密;数据解密子模块52用于实现对下载数据采用国产商用密码算法进行解密、存储;

用户账户管理模块2可以实现用户账户注册、登录,当用户登录后可以进行解密操作。

数据焚毁模块6与数据加解密模块5、系统控制模块1实现数据通信;

数据焚毁模块6包括: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61、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62、消息显示子模块63和数据删除子模块64;

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61用于实现对发送方数据设置自动焚毁标识;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62用于实现对收方接收的数据中的自动焚毁标识的识别;消息显示子模块63用于实现对收方接收的数据进行显示;数据删除子模块64用于实现对收方接收到带有自动焚毁标识的数据进行删除。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技术手段截取消息内容,同时避免了非法用户获取手机后,查看以往的消息记录,消除了消息内容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安全隐患。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加密消息自动焚毁的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详见下文描述:

参见图1和图2,加密消息发送的过程为:

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实现发送内容的输入,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通过调用消息类型设置子模块61将消息设置为自动焚毁模式,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加密子模块51使对方完成消息的加密,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发送子模块41对密文数据加上特定的传输协议生成发送的加密消息,并将加密消息发送给指定的对象,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删除子模块64将自动焚毁的消息删除,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3不显示已经删除的消息。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实现发送内容的输入,完成请求发送的消息;

(2)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判断输入的短信是否合法,如果不为空,消息合法时,执行下一步,否则,继续执行步骤(1);

(3)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设置消息自动焚毁模式,添加自动焚毁标识;

(4)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加密子模块51对消息内容进行加密;

(5)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发送子模块41发送加密数据;

(6)数据发送子模块41判断消息是否发送成功,如果消息发送成功,执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执行步骤(8);

(7)删除消息内容和消息记录;

(8)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3,提示消息发送失败并显示重发按钮;

(9)加密消息的发送过程结束。

参见图1和图3,加密消息接收的过程为:

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数据接收子模块42接收加密的消息内容,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解密子模块52完成加密消息的解密,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62判断接收的消息是否为自动焚毁的加密消息,系统控制模块1根据消息类型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3显示消息内容,用户输入模块3点击查看确认按钮调用数据删除子模块64,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3不显示已经删除的消息。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数据接收子模块42接收加密的消息内容;

(2)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数据解密子模块52解析加密的消息;

(3)数据解密子模块52判断消息是否解密成功,如果解密成功,执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执行步骤(7);

(4)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消息类型识别子模块62判断消息是否为自动焚毁模式,如果是执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执行步骤(8);

(5)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消息显示子模块63,显示自动焚毁消息,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点击消息显示明文消息;

(6)用户数据输入模块3点击消息确认按钮,系统控制模块1通过调用数据删除子模块64,删除消息内容和消息记录;

(7)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2显示消息解密失败;

(8)系统控制模块1调用消息显示子模块62显示明文消息;

(9)加密消息的接收过程结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技术手段截取消息内容,同时避免了非法用户获取手机后,查看以往的消息记录,消除了消息内容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安全隐患。

本发明实施例对各器件的型号除做特殊说明的以外,其他器件的型号不做限制,只要能完成上述功能的器件均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