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411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终端中,为达到外观上的美观和结构上的轻便,多采用将天线内置于机壳,一般将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前壳和底壳的配合平面上,由于底壳上设置有各种连接结构,使得前壳与之间的安装空间比较狭小,如此受到二者之间的扣位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布置空间较小,制约柔性电路板天线的敷设量和走向,进而影响柔性电路板天线接收和发送信号的性能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终端。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后盖,与前壳可拆卸连接,前壳和后盖形成容纳腔;盖板,盖设在前壳上,盖板为触摸盖板;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盖板和前壳之间,盖板上设有安装孔,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伸入容纳腔中。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终端,前壳和后盖形成容纳腔,盖板盖设在前壳上,盖板与前壳之间形成较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盖板和前壳之间,一方面可以将柔性电路板天线隐藏在盖板下方且不外露,保证整机的美观;另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安装不会占用前壳与后盖内部的空间,也不会受到前壳与后盖之间扣位及其他连接部件的影响,装配方便的同时,有效利用前壳与盖板之间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提高终端设备内部空间的整洁率和空间利用率;再一方面,由于现有技术中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前壳和后板之间,受到扣位及其他连接部件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安装空间十分有限,会因此制约柔性电路板天线的敷设量,而盖板与前壳之间具有较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可以实现大面积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且可以更自由地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的走向。此外,盖板上设有安装孔,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伸入容纳腔内,安装孔一方面能够对柔性电路板天线进行限位,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发生水平窜动,另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能够与容纳腔内的电路板连通并实现电连接,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接收的功能,确保信号传递的准确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终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盖板面向前壳的一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柔性电路板天线易弯折变形,将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盖板面向前壳的一面上,使柔性电路板天线与盖板相固定,一方面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在前壳与盖板之间发生窜动进而产生形变甚至因摩擦损坏柔性电路板天线,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电信号的稳定传输。另外,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柔性电路板天线贴合在盖板上,再将盖板扣盖在前壳上,在拆卸时,直接拆卸盖板,再将柔性电路板天线从盖板上拆除下来即可,方便柔性电路板天线的拆卸安装,进而提高终端设备整体的安装效率,适用于批量生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柔性电路板天线易弯曲变形,将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使柔性电路板天线与前壳相固定,一方面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在前壳与盖板之间发生窜动进而产生形变甚至因摩擦损坏柔性电路板天线,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电信号的稳定传输。在安装时,可以先把柔性电路板天线安装在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再将盖板安装在前壳上方;在拆卸时,直接拆卸盖板,再将柔性电路板天线从前壳上拆除,便于拆卸和安装,进而提高终端设备整体的安装效率,适用于批量生产,且为检修等操作提供了便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设有沉槽,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沉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上设有沉槽,柔性电路板天线设置在沉槽内,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的表面略低于前壳面向盖板的一面,保证使用过程中柔性电路板天线边缘不易从前壳上剥离或翘起,同时,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安装空间更大更平整,便于优化柔性电路板天线走向,使柔性电路板天线能够准确的沿着设定好的沉槽的走向进行设置,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发生窜动,提升柔性电路板天线性能,另一方面提高了终端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柔性电路板天线不占用前壳与盖板之间的空间,而是嵌入设置在前壳的沉槽内,缩短了前壳与盖板之间沿终端厚度方向的距离,进而减小终端的整体厚度,以达到轻薄化的外观效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装配时,直接将柔性电路板天线放置在沉槽内即可将其设置在准确的位置,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的合格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粘连或卡接在盖板和前壳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通过粘连的方式将柔性电路板固定在盖板和前壳之间,安装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占用空间小,也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将柔性电路板天线固定在盖板和前壳之间,只需将柔性电路板天线卡设在盖板与前壳之间即可,便于拆卸安装。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实际空间设计布局,可以相应地设计通过焊接、挤压限位等方式将柔性电路板天线固定在盖板与前壳之间,此处不再针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后弯转并水平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后弯转并水平延伸,即沿着盖板的下表面伸展,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在容纳腔内水平设置,一方面水平延伸便于布置,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与容纳腔内的其他结构发生碰撞或干扰,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在安装腔内发生形变甚至在容纳腔内因干涉摩擦而损坏,同时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水平延伸,使柔性电路板天线与天线弹片之间增大接触面积,使得二者之间的预紧更稳定可靠,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与天线弹片之间始终处于连接状态,从而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天线弹片,设置在容纳腔中,天线弹片与柔性电路板天线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容纳腔中设置天线弹片,天线弹片与柔性电路板天线相接触并形成预压紧,使得天线弹片与柔性电路板天线之间始终保持接触导通状态,以便及时准确的将信息通过天线弹片传递给电路板,确保终端的运行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电路板,设置在容纳腔中,天线弹片设置在电路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纳腔内设置电路板,天线弹片设置在电路板上,且天线弹片与伸入容纳腔内的柔性电路板天线相接触,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能够通过天线弹片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确保终端的运行稳定性。其中,当终端水平放置时,从上至下,柔性电路板天线、天线弹片及电路板依次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尽可能的远离电路板,有效减小电路板对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干扰,确保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缓冲泡棉,充填于盖板和前壳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盖板和前壳之间充填缓冲泡棉,一方面可以通过缓冲泡棉的挤压使柔性电路板天线在盖板和前壳之间稳固地设置而不发生窜动或形变,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稳定,另一方面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与盖板或前壳发生碰撞摩擦而损坏,进而延长终端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防尘网,附着于盖板的外表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盖体的外表面上设置防尘网,一方面避免长期使用终端而导致盖体外表面变色或磨损,影响终端的外观美化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尘埃等杂物进入到盖板内表面,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的安装空间的洁净,降低清理或维修的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柔性电路板天线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前壳,20后盖,30盖板,40柔性电路板天线,302沉槽,50安装孔,60天线弹片,7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终端。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前壳10;后盖20,与前壳10可拆卸连接,前壳10和后盖20形成容纳腔;盖板30,盖设在前壳10上,盖板30为触摸盖板;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盖板30上设有安装孔50,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伸入容纳腔中。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终端,前壳10和后盖20形成容纳腔,盖板30盖设在前壳10上,盖板30与前壳10之间形成较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第一方面可以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隐藏在盖板30下方且不外露,保证整机的美观;第二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安装不会占用前壳10与后盖20内部的空间,也不会受到前壳10与后盖20之间扣位及其他连接部件的影响,装配方便的同时,有效利用前壳10与盖板30之间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提高终端设备内部空间的整洁率和空间利用率;第三方面,现有技术中前壳10和后板之间受到扣位及其他连接部件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安装空间十分有限,会因此制约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敷设量,盖板30与前壳10之间形成较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可以实现大面积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且可以更自由地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走向。此外,盖板30上设有安装孔50,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伸入容纳腔内,安装孔50一方面能够对柔性电路板天线40进行限位,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发生水平窜动,另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能够与容纳腔内的电路板70连通并实现电连接,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接收的功能,确保信号传递的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面向前壳10的一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天线40易弯折变形,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面向前壳10的一面上,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盖板30相固定,一方面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70在前壳10与盖板30之间发生窜动进而产生形变甚至因摩擦损坏柔性电路板天线40,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电信号的稳定传输。另外,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贴合在盖板30上,再将盖板30扣盖在前壳10上,在拆卸时,直接拆卸盖板30,再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从盖板30上拆除下来即可,方便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拆卸安装,进而提高终端设备整体的安装效率,适用于批量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天线40易弯曲变形,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前壳10相固定,一方面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70在前壳10与盖板30之间发生窜动进而产生形变甚至因摩擦损坏柔性电路板天线40,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电信号的稳定传输。在安装时,可以先把柔性电路板天线40安装在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再将盖板30安装在前壳10上方;在拆卸时,直接拆卸盖板30,再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从前壳10上拆除,便于拆卸和安装,进而提高终端设备整体的安装效率,适用于批量生产,且为检修等操作提供了便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设有沉槽302,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沉槽302内。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设有沉槽302,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沉槽302内,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表面略低于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保证使用过程中柔性电路板天线40边缘不易从前壳10上剥离或翘起,同时,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安装空间更大更平整,便于优化柔性电路板天线40走向,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能够准确的沿着设定好的沉槽302的走向进行设置,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发生窜动,提升柔性电路板天线40性能,另一方面提高了终端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不占用前壳10与盖板30之间的空间,而是嵌入设置在前壳10的沉槽302内,缩短了前壳10与盖板30之间沿终端厚度方向的距离,进而减小终端的整体厚度,以达到轻薄化的外观效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装配时,直接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放置在沉槽302内即可将其设置在准确的位置,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的合格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40粘连或卡接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可通过粘连的方式将柔性电路板70固定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安装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占用空间小,也可通过卡接的方式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固定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只需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卡设在盖板30与前壳10之间即可,便于拆卸安装。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实际空间设计布局,可以相应地设计通过焊接、挤压限位等方式将柔性电路板天线40固定在盖板30与前壳10之间,此处不再针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后弯转并水平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后弯转并水平延伸,即沿着盖板30的下表面伸展,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40在容纳腔内水平设置,一方面水平延伸便于布置,另一方面可以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容纳腔内的其他结构发生碰撞或干扰,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在安装腔内发生形变甚至在容纳腔内因干涉摩擦而损坏,同时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水平延伸,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天线弹片60之间增大接触面积,使得二者之间的预紧更稳定可靠,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天线弹片60之间始终处于连接状态,从而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稳定。优选地,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后贴合在盖板30的下端面上,可通过粘连或卡接的方式设置在盖板30的下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天线弹片60,设置在容纳腔中,天线弹片60与柔性电路板天线40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容纳腔中设置天线弹片60,天线弹片60与柔性电路板天线40相接触并形成预压紧,使得天线弹片60与柔性电路板天线40之间始终保持接触导通状态,以便及时准确的将信息通过天线弹片60传递给电路板70,确保终端的运行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还包括:电路板70,设置在容纳腔中,天线弹片60设置在电路板70上。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容纳腔内设置电路板70,天线弹片60设置在电路板70上,且天线弹片60与伸入容纳腔内的柔性电路板天线40相接触,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能够通过天线弹片60与电路板70之间形成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确保终端的运行稳定性。其中,当终端水平放置时,从上至下,柔性电路板天线40、天线弹片60及电路板70依次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尽可能的远离电路板70,有效减小电路板70对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干扰,确保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缓冲泡棉,充填于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充填缓冲泡棉,一方面可以通过缓冲泡棉的挤压使柔性电路板天线40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稳固地设置而不发生窜动或形变,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稳定,另一方面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盖板30或前壳10发生碰撞摩擦而损坏,进而延长终端的使用寿命。其中,优选地,缓冲泡棉为导电泡棉,可将盖板30上的屏模组上的静电荷通过导电泡棉、前壳10及天线弹片60传导至电路板70上,能够将屏模组上的静电荷有效地接地,提高显示屏模组的抗静电性能,延长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防尘网,附着于盖板30的外表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盖体的外表面上设置防尘网,一方面避免长期使用终端而导致盖体外表面变色或磨损,影响终端的外观美化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尘埃等杂物进入到盖板30内表面,从而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安装空间的洁净,降低清理或维修的频率。

综上,本申请中前壳10和后盖20形成容纳腔,盖板30盖设在前壳10上,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隐藏在盖板30下方不外露,保证整机的美观,且提高了终端设备内部空间的整洁率和空间利用率,同时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形成较平整开阔的安装空间,可以实现大面积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40并便于自由设置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走向;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盖板30面向前壳10的一面上或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柔性电路板天线的一端穿过盖板30上的安装孔50伸入容纳腔中,安装孔50一方面能够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发生水平窜动,另一方面使得柔性电路板天线40能够穿过安装孔与容纳腔内的电路板70相连通,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接收的功能,确保信号传递的准确性;柔性电路板天线40设置在前壳10面向盖板30的一面上的沉槽302内,柔性电路板天线40粘连或卡接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有效避免柔性电路板天线40因碰撞或摩擦等损伤,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且安装空间利用率高,有利于实现终端设备的轻薄化;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50后弯折并水平延伸,在容纳腔中设置有电路板70,天线弹片60设置在容纳腔中的电路板70上,保证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40与天线弹片60之间始终处于连接状态,以便及时准确的将信息通过天线弹片40传递给电路板70,且柔性电路板天线40尽可能的远离电路板70,有效减小电路板70对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干扰,从而保证信号传输性能的稳定,进而确保终端的运行稳定性;缓冲泡棉充填于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使柔性电路板天线在盖板30和前壳10之间稳固地设置而不发生窜动或形变;防尘网附着于盖板30的外表面上,保证柔性电路板天线40的安装空间的洁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