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及通信处理程序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54696发布日期:2020-04-17 23:1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及通信处理程序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个通信装置能够与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近距离无线通信规格,已知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以下,称为“bt”)或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规格。例如,在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通信装置被区分为主控装置和从动装置。并且,在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在一个主控装置和多个从动装置的各个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了链路(多点连接)之后,主控装置能够与建立了链路的多个从动装置之间同时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在此,配对是指,主控装置和从动装置之间的链路的建立过程(换言之,对主控装置和从动装置进行关联的过程)。并且,若暂时进行配对,则只要配对没有被解除,即使例如主控装置或者从动装置的电源被切断,该链路的建立也被维持,主控装置和从动装置只要处于可通信范围(可通信圈)内就能够立刻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例如使用基于红外线通信方式或nfc(近场无线通信(nearfieldradiocommunication))的非接触邻近通信方式,对无线lan或bt的认证信息进行传输,使用该认证信息进行无线lan或bt的认证设定,从而用户能够自动地利用无线lan或bt所涉及的通信功能而没有意识到认证处理或设定处理的技术(切换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33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上述那样,在近距离无线通信中,在多个通信装置间维持链路的建立能够削减用户的工夫等,因此是高效的。但是,在一个通信装置(例如,主控装置)和多个通信装置(例如,从动装置)的各个之间的链路建立中的任意的时间段中,有时需要仅限在特定的2台通信装置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作为这种情况的例,有在该2台通信装置之中至少其中一方的通信装置中寻求特别迅速的处理的情况、寻求特别防止使用该通信装置的用户的误认或混乱的情况、或者需要防止在该2台通信装置中被交换的信息的流出的情况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述任意的时间段中,与上述2台通信装置之间不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装置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能够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设为断开。但是,这样的操作不高效,与特定的通信装置之间建立了链路的其他通信装置的数目越多则这种情况变得越显著。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等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维持特定的通信装置和多个通信装置(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基于该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及通信处理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方在检测到进入了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便携型存储介质的情况下,将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备:通信控制单元,其在接收到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发送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和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从与先前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不同的、并且是从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受限制的通信对方接收到其它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发送了该其它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之间的所述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而且限制与所述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被解除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切换对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不进行限制的通信对方。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者2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不响应于来自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受限制的通信对方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规定的指令。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即使在从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受限制的通信对方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接收到用于表示规定的指令的数据的情况下,也不响应于该指令,从而能够高效地限制与该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向该通信装置所具备的各单元供应电力的电池,在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省电模式,此后,在接收到来自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限制与发送了该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抑制电池的电力消耗,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省电模式,并且解除与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受限制的全部所述通信对方之间的该限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对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复位。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方将包含从所述被检测到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的所述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对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装置进行广播,所述通信装置还具备存储与该通信装置对应的识别信息的存储器,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接收所述被广播的所述检测信息,而且仅在该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不能根据从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确定一个通信对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迅速地限制与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所述通信对方将所述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播传送给与从所述被检测到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装置,在接收到所述被单播传送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更迅速地限制与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第二通信单元,与存在于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检测单元,对能够进行所述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检测;以及通信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而检测到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使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

根据本发明,对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能够维持该通信装置和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和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或者9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而检测到其它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使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

根据本发明,对于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使得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切换不限制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通信对方。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所述其它便携型存储介质对应的通信对方之间的所述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而且限制与和该其它便携型存储介质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切换对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不进行限制的通信对方。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向该通信装置所具备的各单元供应电力的电池,在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省电模式,此后,在检测到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限制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抑制电池的电力消耗,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将所述电池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省电模式,并且解除与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受限制的全部所述通信对方之间的该限制。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中,能够对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高效地进行复位。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使包含从所述被检测到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的所述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向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进行广播。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信息的发送侧的通信装置中,即使在不能根据从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确定一个通信对方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意思从被广播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相应的一个通信对方返送。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使所述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单播传送给通过从所述被检测到的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取得的识别信息而确定的、并且是建立了所述链路的一个通信对方。

根据本发明,对于检测信息的接收侧的通信装置,能够更迅速地限制与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是具备多个通信装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通信装置具备:第一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第二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检测单元,对能够进行所述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通信单元的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检测;以及通信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而检测到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使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即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具备: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通信控制单元,在接收到作为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通信方法,由计算机执行,该计算机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方在检测到进入了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便携型存储介质的情况下,将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方法包含:接收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发送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步骤;以及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步骤。

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是由计算机执行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步骤;在与存在于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步骤;对能够进行所述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步骤;以及在检测到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的步骤。

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是用于计算机的通信处理程序,该计算机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对方在检测到进入了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便携型存储介质的情况下,将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通信装置,使所述计算机作为通信控制单元而发挥作用,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接收到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发送的所述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所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对与发送了所述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使计算机作为检测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发挥左营,该计算机具备:第一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建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之后,在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在与存在于比所述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所述检测单元对能够进行所述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进行检测;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而检测到所述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便携型存储介质进入了所述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建立了所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维持特定的通信装置和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信系统s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通信装置c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控制单元7的功能块的一例的图。

图4(a)是表示通信装置cm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一例的图,(b)是表示通信装置cs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通信装置cm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更新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检测信息被广播的情况下的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检测信息被单播传送的情况下的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通信装置c的控制单元7中的电源供应限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结算系统ss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店铺内的情形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结算方法为信用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结算方法为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对一个通信装置能够与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

[1.通信系统s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说明通信系统s的概要。图1是表示通信系统s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的例中,通信系统s具备通信装置cmn(n=1,2,3,4)、通信装置csm(m=1,2,3,4)、及id卡dk(l=1,2,3,4)等而构成。通信装置cmn是本发明中的第一通信装置的一例,通信装置csm是本发明中的第二通信装置的一例。另外,将通信装置cmn和通信装置csm统称为通信装置c。通信装置c及id卡dk的数目并非被特别限定。此外,通信装置cmn的通信对方是通信装置csm,通信装置csm的通信对方是通信装置cmn。此外,id卡dk是便携型存储介质的一例。

通信装置cmn采用可通信范围(换言之,可通信距离)相互不同的多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例如,通信装置c采用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以下,称为“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和基于nfc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以下,称为“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非接触邻近通信)”)方式。另外,通信装置csm也可以不采用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是利用了2.4ghz带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可通信距离(最大)被设定为10m~100m之间(例如,被设定为10m左右)。在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例如,采用频带宽为1mhz的信道被设定79个,且在1秒间切换1600次信道的跳频方式的频谱扩频技术。另一方面,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是利用了13.56mhz带的无线通信(非接触邻近通信)技术(rfid(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的一种),其可通信距离(最大)为数cm左右。因此,基于nfc的可通信范围(以下,称为“第二可通信范围”)比基于bt的可通信范围(以下,称为“第一可通信范围”)窄。

另外,id卡dk是搭载天线及ic芯片的非接触型ic卡,能够与通信装置cmn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在ic芯片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有与通信装置csm对应的识别信息。例如,在id卡d1中存储与通信装置cs1对应的识别信息,在id卡d2中存储与通信装置cs2对应的识别信息,在id卡d3中存储与通信装置cs3对应的识别信息,在id卡d4中存储与通信装置cs4对应的识别信息。

通信装置cmn相当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的主控装置。另一方面,通信装置csm相当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的从动装置。通信装置cmn根据处理内容而决定跳频模式(pattern),通信装置csm受通信装置cmn的控制(也就是说,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主导权由主控装置持有)。在图1的例中,各个通信装置cmn与各个通信装置csm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链路(多点连接),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装置csm之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至少两个以上的通信装置csm存在于(也就是说,进入)一个通信装置cmn的第一可通信范围内。例如,通信装置cm1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建立上述链路(也就是说,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所需的链路)。并且,在通信装置cs1~cs4之中,例如通信装置cs1、cs2、及cs3存在于通信装置cm1的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1能够与通信装置cs1、cs2、及cs3的各个之间同时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

此外,通信装置cmn与存在于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id卡dk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非接触邻近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一个id卡dk进入了一个通信装置cmn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例如,通信装置cm1在检测到id卡d1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id卡d1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与id卡d1对应的通信装置cs1。此时,通信装置cm1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id卡d1对应的通信装置cs1以外的通信装置cs2~cs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执行将通信装置cs2~cs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限制设定。

并且,通信装置cs1在接收到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中的通信装置cm1发送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以外的通信装置cm2~cm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执行将通信装置cm2~cm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限制设定。由此,能够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仅限于特定的2台通信装置cm1和通信装置cs1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

在此,作为“限制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例,可例举不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对通信限制对方发送标准数据。标准数据是指,通信装置c中的处理所需的数据(换言之,标准数据是用于使该处理正常运行的数据),是检测信息以外的数据。作为在该情况下的标准数据的例,可例举对于通信对方的命令数据(表示规定的指令的数据)。在命令数据中,还有时包含成为处理对象的数据(例如,处理前或者处理后的数据)。由此,例如,通信装置cm1仅对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装置cs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而发送命令数据。换言之,即使在作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s2~cs4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1对该通信限制对方也不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命令数据。另外,作为不是标准数据的数据的例,有错误消息数据,该数据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发送接收也不受限制。

此外,作为“限制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其它例,可例举不接收从通信限制对方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的标准数据。“不接收标准数据”意味着例如通信装置c中安装的应用(软件)不收取(或者丢弃)标准数据。作为在该情况下的标准数据的例,可例举来自通信限制对方的命令数据。由此,例如,通信装置cs1即使在从作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2~cm4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接收到(通过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而接收到)命令数据的情况下,也不响应于该指令,不返送对于该指令的响应数据(或者,返送用于表示不响应该指令的错误消息数据)。换言之,通信装置cs1仅在从并非是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接收到命令数据的情况下,响应于该指令而进行处理,返送对于该指令的响应数据(例如,表示处理结果的响应数据)。由此,通信装置cs1能够高效地限制与作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2~cm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另外,在建立基于配对的链路后,在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之前进行逻辑的通信路径(连接)的建立的情况下,“限制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也可以是该逻辑的通信路径的建立的拒绝。

进而,通信装置cm1在检测到其它id卡d2(也就是说,与id卡d1不同的id卡d2)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将表示id卡d2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给与该id卡d2对应的通信装置cs2。此时,通信装置cm1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id卡d2对应的通信装置cs2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而且,限制与和该id卡d2对应的通信装置cs2以外的通信装置cs1及cs3~cs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由此,通信装置cm1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切换不对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进行限制的通信对方。

并且,通信装置cs2在接收到从通信装置cm1发送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以外的通信装置cm2~cm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另外,在通信装置cs2中,在接收到从通信装置cm1发送的检测信息时已经被进行了通信装置cm1的通信限制设定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2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通信装置cm1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例如,解除通信装置cm1的通信限制设定),而且限制与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被解除的通信装置cm1以外的通信装置cm2~cm4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另一方面,已经从通信装置cm1接收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s1在从被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2(与先前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不同的通信对方)接收到其它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发送了该其它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2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而且,限制与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被解除的通信装置cm2以外的通信装置cm1及cm3~cm4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2.通信装置c的结构及功能]

接着,参照图2等,说明通信装置c的结构及功能。图2是表示通信装置c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所示,通信装置c具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操作/显示单元4、存储单元5、电池6、及对这些各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7等而构成。另外,通信装置c也可以具备声音处理单元4及扬声器。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是本发明中的第一通信单元的一例,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是本发明中的第一通信单元的一例。另外,在通信装置csm中,也可以不具备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

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天线(未图示)连接,在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内,按各个通信装置c的每个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预先保存有固有的设备地址。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具有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在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之间通过配对建立了链路之后,与建立了该链路的通信对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之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

在该配对中,在通信装置cmn和通信装置csm这双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间,相互的认证信息(公钥等)被交换而进行相互认证,若该相互认证成功,则生成共享密钥(链路密钥或者longtermkey)。并且,所生成的共享密钥被保存(结合(bonding))至通信装置cmn和通信装置csm这双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内。此时,在双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内,通信对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共享密钥进行关联而被保存。这样保存的共享密钥被用于通过配对后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而传输的分组的数据(分组的有效载荷部分中的数据)的加密或者解码。另外,在被配对的通信装置cmn和通信装置csm这双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内,保存公共的简档(规定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协议)。作为这样的简档的例,可例举gap(通用访问配置文件(genericaccessprofile))、ftp(文件传输配置文件(filetransferprofile))、gatt(通用属性配置文件(genericattributeprofile))等。

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与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天线(未图示)连接。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具有基于nfc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与存在于比第一可通信范围窄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之间进行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非接触邻近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被设定为作为非接触ic读卡器来操作的读取器/写入器模式。例如,在id卡dk进入了通信装置cmn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n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检测id卡dk,向id卡dk发送请求数据(调制波),从而读出id卡dk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也就是说,与通信装置csm对应的识别信息),并将其取得。并且,例如,由通信装置cmn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取得的识别信息被输出至通信装置cmn的控制单元7。另外,作为与通信装置csm对应的识别信息的例,可例举id卡dk的用户的用户id、或者通信装置csm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其中,与通信装置csm对应的识别信息只要是通信装置csm的mac地址等能够唯一地确定通信装置csm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信息。

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与移动体无线通信用的天线(未图示)连接。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具有利用了移动体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功能。移动体通信网络例如包括电话用线路交换网络、及用于与互联网连接的数据通信用分组交换网络。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经由天线(未图示),与最靠近的基站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经由该基站及移动体通信网络,与规定的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

操作/显示单元4具备受理通信装置c的用户利用手指或笔等进行的操作指示的输入功能、和具有用于显示信息的画面的触摸面板。操作/显示单元4受理来自用户的操作指示,将与该操作指示相应的操作指示信号输出至控制单元7。

存储单元5例如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储存os(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及应用等。应用是以能够将应用程序(包含本发明的通信处理程序)等在存储器中进行展开并执行的状态被安装的应用实例。另外,应用程序也可以从规定的服务器下载至通信装置c,也可以被记录(以可由计算机读取的方式记录)至cd、dvd等记录介质,也可以从该记录介质读入而储存至存储单元6。

电池6是通信装置c的电源,能够从外部充电用于使通信装置c操作的电力。电池6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向通信装置c的各单元供应电力。另外,电池6在控制单元7的控制下,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被切换为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中,例如,操作/显示单元4中的画面的亮度与通常模式相比被设定得暗,直到休眠状态为止的时间与通常模式相比被设定得短。另外,在省电模式中,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以外的功能也可以被锁定。

控制单元7具备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等。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7内的处理器)按照在os上执行的应用,作为处理单元71、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及通信控制单元73等而发挥作用。此外,控制单元7进行电池6的电源供应的接通断开控制(也就是说,电源的开关控制)。图3是表示控制单元7的功能块例的图。另外,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是本发明中的检测单元的一例,通信控制单元73是本发明中的通信控制单元的一例。另外,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也可以是本发明中的检测单元。此外,在通信装置csm中,也可以不具备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

处理单元71响应于来自操作/显示单元4的操作指示信号,或者响应于由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或者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接收到的数据(例如,命令数据、或者响应数据)而执行规定的处理。另外,由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或者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接收到的数据经由通信控制单元73被输出至处理单元71。此外,由处理单元71处理后的数据经由通信控制单元73,被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或者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

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通过取得来自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的识别信息,从而检测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另外,由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取得的识别信息被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

通信控制单元73对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及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的各个所进行的数据的发送接收进行控制。另外,通信控制单元73能够按照来自操作/显示单元4的操作指示信号,进行配对的执行、配对的解除(通过配对而生成的共享密钥的删除)、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的接通断开、及基于nfc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的接通断开等的控制。

此外,在通过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而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发送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例如,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得包含从被检测到的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广播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也就是说,从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例如是id卡dk的用户的用户id,由于不能根据该用户id而确定一个通信对方,因此检测信息被广播给多个通信对方。由此,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接收从接收到检测信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与该检测信息中所包含的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对方返送的确认信息。另一方面,在从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是能够确定一个通信对方的设备地址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单播传送给通过从被检测到的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而确定的、并且是建立了上述链路的一个通信对方。

此外,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在通过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而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也就是说,不进行配对的解除从而维持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id卡dk对应的通信对方(也就是说,和从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用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对方的信息进行注册的通信对方列表、和通过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从id卡dk取得的识别信息,进行设定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限制设定。这样的通信对方列表例如被储存至控制单元7的ram。

另一方面,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在由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到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发送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在接收到从通信装置cmn广播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该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例如通过对应用的登入而在ram等存储器的规定区域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与该通信装置csm对应的识别信息)是否一致。并且,在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上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检测信息发往自己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识别信息的一致的确认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返送给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n。进而,仅在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该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从通信装置cmn单播传送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限制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用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对方的信息进行注册的通信对方列表、和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对应的识别信息,进行设定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限制设定。

图4(a)是表示通信装置cm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一例的图,图4(b)是表示通信装置cs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一例的图。在图4(a)所示的通信对方列表中,对应于与通信装置cm1之间建立了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的识别信息(例如,设备地址)、和通信限制有无值被进行关联而注册。另外,在通信对方列表中注册的识别信息在配对时被取得。在图4(a)所示的通信对方列表中,通信装置cs2~cs4作为通信限制对方而被通信限制设定(通信限制有无值=1(有))。也就是说,在该例中,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与对应于通信装置cs1的识别信息以外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关联的通信限制有无值设为“1”,从而进行通信限制设定。另一方面,在图4(b)所示的通信对方列表中,对应于与通信装置cs1之间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的识别信息、和通信限制有无值被进行关联而注册。在图4(b)所示的通信对方列表中,通信装置cm2~cm4作为通信限制对方而被通信限制设定(通信限制有无值=1(有))。也就是说,在该例中,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与对应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的识别信息以外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关联的通信限制有无值设为“1”,从而进行通信限制设定。

此外,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在通信限制设定后,通过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而检测到其它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使表示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至少一个通信对方。并且,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还包含通信限制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其它id卡dk对应的通信对方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也就是说,解除对于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限制设定),而且限制与和该其它id卡dk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例如,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用通信对方列表,更新通信限制设定。

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csm中,在从与先前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不同的通信限制对方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而接收到其它检测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之后解除与发送了其他检测信息的通信限制对方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而且限制与限制被解除的该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图5是表示通信装置cs1的控制单元7所具有的通信对方列表的更新的一例的图。图5(a)所示的通信对方列表的通信限制设定如图5(b)所示那样被更新。也就是说,在该例中,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与对应于之后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2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关联的通信限制有无值“1”变更为“0”(也就是说,解除该限制),而且将与对应于该通信装置cm2的识别信息以外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关联的通信限制有无值设为“1”,从而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更新。另外,在该更新中,还包含如通信装置cm3及cm4那样,通信限制有无值维持为“1”的情况。

并且,通信控制单元73在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数据时,从通信对方列表,确定与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通信对方对应的识别信息(例如,该通信对方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并将上述数据和所确定的识别信息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由此,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对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数据进行分组化,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识别信息设定为分组的报头部分的发往目的地,而且对该报头部分的发送源设定作为发送源的通信装置c的识别信息,并将其发送给上述链路被建立而且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对方。在该情况下,由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发送的分组的有效载荷部分中的数据通过与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识别信息进行了关联的共享密钥而被加密并发送。

另一方面,在输入了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而接收到的分组的数据的情况下,通信控制单元73基于通信对方列表,判定该数据的发送源是否是通信限制对方。换言之,判定与对该分组的报头部分的发送源设定的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对方是否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例如,在通信对方列表中,对该分组的报头部分的发送源设定的识别信息,关联了通信限制有无值“1”的情况下,判定为通信对方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在该情况下,通信控制单元73不将所接收到的分组的数据转交至处理单元71,而进行错误处理(例如,丢弃该数据)。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通信对方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情况下,使所接收到的分组的数据转被交至处理单元71而被处理。

另外,通信控制单元73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定时器对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的持续时间进行测量,在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将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省电模式(电源供应限制)。此时,在对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进行了通信限制设定的情况下,通信控制单元73也可以对该通信限制设定进行复位。这样,在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被切换为省电模式之后,通过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而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n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限制与和被检测到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id卡dk对应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另一方面,在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被切换为省电模式之后,在接收到来自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中的任意一个通信对方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sm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限制与发送了该检测信息的通信对方以外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所述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3.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

接着,参照图6及图7,说明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图6是表示检测信息被广播的情况下的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图7是表示检测信息被单播传送的情况下的通信系统s的基本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在图6及图7的例中,通信装置cm1及cm2分别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了链路。此外,设想通信装置cs1~cs4分别存在于远离通信装置cm1及cm2的位置(例如,远离几~十几m的位置)。另外,针对通信装置cm3及cm4省略了图示,但通信装置cm3及cm4分别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了链路。

(图6所示的操作例)

首先,在图6的例中,通过在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中向被启动的应用的登入,在通信装置cs1~cs4的存储器的规定区域(例如,保持登入信息的存储区域)中,用户id作为与各自对应的识别信息而被存储(步骤s11、s21、s31、s41)。例如,在通信装置cs1中,存储通信装置cs1的用户的用户id“u001”,在通信装置cs2中,存储通信装置cs2的用户的用户id“u002”。另外,在图6的例中,在id卡d1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通信装置cs1的用户的用户id“u001”,此外,在id卡d2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通信装置cs2的用户的用户id“u002”。

此后,在通信装置cm1和id卡d1邻近从而进入了相互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1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检测id卡d1而建立非接触邻近通信,并向id卡d1发送请求数据,从而读出id卡d1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1”),并将其取得。由此,通信装置cm1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取得来自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1”),检测id卡d1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步骤s1)。

接下来,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包含从在步骤s1中被检测到的id卡d1取得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1”)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广播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这样被广播的检测信息通过通信装置cs1~cs4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而被接收。并且,通信装置cs1~cs4的通信控制单元73分别判定所接收到的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识别信息是否一致(步骤s12、s22、s32、s42)。

在此,由于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识别信息一致,因此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识别信息的一致的确认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返送给发送了该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在该确认信息中,作为发送源的信息,包含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另一方面,由于检测信息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识别信息不一致,因此通信装置cs2~cs4不进行确认信息的发送。

接下来,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通信对方列表,将通信装置cm2~cm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3)。

另一方面,若接收到从通信装置cs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返送的确认信息,则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确认信息中包含的设备地址(也就是说,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通信对方列表,将通信装置cs2~cs4设定(通信限制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2)。这样的通信限制设定即使在通信装置cm1和通信装置cs1离开了相互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外的情况下也被维持。

此后,通信装置cm1的处理单元71根据操作指示信号等而执行规定的处理(未图示),在将与该处理相应的数据(例如,命令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从通信对方列表,确定通信装置cs1作为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通信对方(步骤s3)。与这样被确定的通信装置cs1对应的识别信息(也就是说,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与上述处理相应的数据被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通信装置cm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通信装置cs1。

这样,从通信装置cm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数据通过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接收,被输出至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基于通信对方列表,判定所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是否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4)。在图6的例中,所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为通信装置cm1,因此判定为该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不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4:否),该接收到的数据被转交至通信装置cs1的处理单元71。

接下来,在步骤s15中,通信装置cs1的处理单元71根据该接收到的数据而执行规定的处理,将与该处理相应的数据(例如,响应数据)转交至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接下来,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上述数据、和与判定为不是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1对应的识别信息(也就是说,通信装置cm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通信装置cm1。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通信装置cs1~cs4的任一个都不与通信装置cm2邻近,没有进行非接触邻近通信的建立。因此,通信装置cm2的处理单元71根据操作指示信号等而执行规定的处理,在将与该处理相应的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2的通信控制单元73从通信对方列表,确定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的全部作为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通信对方(步骤s5)。与这样被确定的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对应的识别信息、及与上述处理相应的数据被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通信装置cm2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而发送至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

这样,从通信装置cm2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数据通过通信装置cs1~cs4的各自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接收,并被输出至通信装置cs1~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通信装置cs1~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基于通信对方列表,判定所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是否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4、s23、s33、s43)。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在上述步骤s13中将通信装置cm2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因此判定为该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4:是),转移至错误处理。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通信装置cm2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因此通信装置cs2~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为该接收到的数据的发送源不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23、s33、s43:否)。并且,通信装置cs2~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根据该接收到的数据而执行规定的处理,将与该处理相应的数据转交至通信装置cs2~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接下来,通信装置cs2~cs4的各自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上述数据、以及与判定为不是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m2对应的识别信息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通信装置cs2~cs4的各自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通信装置cm2。

此后,在通信装置cm1和id卡d2邻近从而进入了相互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装置cm1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检测id卡d2而建立非接触邻近通信,向id卡d2发送请求数据,从而读出id卡d2中存储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2”),并将其取得。由此,通信装置cm1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取得来自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2”),检测到id卡d2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并且,通信装置cm1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将包含从被检测到的id卡d2取得的识别信息(例如,用户id“u002”)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广播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并且,通信装置cm1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若接收从与id卡d2对应的通信装置cs2返送的确认信息,则维持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解除对于通信装置cs2的通信限制设定,对通信限制设定进行更新以使将通信装置cs1、cs3及cs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另一方面,通信装置cs2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若接收从通信装置cm1广播的检测信息,则根据识别信息的判定结果,将确认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返送至通信装置cm1,并且维持与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将通信装置cm2~cm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另外,此后通信装置cm1的处理单元71根据操作指示信号等而执行规定的处理时的处理如上述那样,与通信装置cs1的情况同样。

(图7所示的操作例)

接着,在图7的例中,在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中不需要图6所示的登入。代替地,在图7的例中,在id卡d1~d4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与各自对应的通信装置cs1~cs4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例如,在id卡d1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a00001”,此外,在id卡d2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通信装置cs2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a00002”。另外,图7所示的步骤s53以后的处理与图6所示的步骤s3以后的处理同样。

图7所示的步骤s51与图6所示的步骤s1同样。接下来,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单播传送给通过从在步骤s51中被检测到的id卡d1取得的识别信息(例如,设备地址“a00001”)而确定的通信装置cs1。并且,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通信装置cs1~cs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从id卡d1取得的识别信息(例如,设备地址“a00001”)、及通信对方列表,将通信装置cs2~cs4设定(通信限制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52)。另一方面,若接收从通信装置cm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检测信息,则通信装置cs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通信装置cm1~cm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发送了检测信息的通信装置cm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通信对方列表,将通信装置cm2~cm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61)。

另外,在图7的例中,也可以在id卡dk中,作为识别信息,预先存储有与各自对应的通信装置csm的用户的用户id。在该情况下,在通信装置cmn中,预先存储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通信装置cs1~cs4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和利用通信装置cs1~cs4的用户的用户id进行关联的列表。例如,通信装置cs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a00001”、和利用通信装置cs1的用户的用户id“u001”被进行关联而存储。由此,通信装置cm1的通信控制单元73能够确定与从在步骤s51中被检测到的id卡d1取得的用户id“u001”对应的设备地址“a00001”,将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播传送给通信装置cs1。

如上说明,根据通信系统s,在特定的2台通信装置c中至少任意一方的通信装置c中寻求特别迅速的处理的时间段、寻求特别防止使用该通信装置c的用户的误认或混乱的时间段、或者需要防止在特定的2台通信装置c中被交换的信息的流出的时间段等任意的时间段中,能够维持特定的通信装置c和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该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该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此外,根据通信系统s,例如被通信装置cm1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的通信装置cs2~cs4在与通信装置cm2~cm4之间能够分别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而,能够进行上述通信限制设定以使在与通信装置cm2~cm4的任意一个之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因此能够使通信系统s整体的便利性提高。

[4.通信装置c的电源供应限制操作]

接着,参照图8,说明通信装置c的电源供应限制操作。图8是表示通信装置c的控制单元7中的电源供应限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通信装置c的通信控制单元73监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执行,若检测到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一个都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则开始图8所示的处理。

若开始图8所示的处理,则通信控制单元73开始定时器的计数值的增量(也就是说,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状态的持续时间的测量)(步骤s151)。接下来,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是否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开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步骤s152)。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开始了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152:是),对定时器的计数值进行复位(也就是说,0)(步骤s153),并结束图8所示的处理。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没有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开始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152:否),前进至步骤s154。

在步骤s154中,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定时器的计数值(测量时间)是否达到了规定时间(被预先设定的时间)。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定时器的计数值没有达到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54:否),返回至步骤s152。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定时器的计数值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54:是),前进至步骤s155。

在步骤s155中,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是否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进行了通信限制设定。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进行了通信限制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155:是),对该通信限制设定进行复位(将通信限制有无值设为“0”)(步骤s156),并前进至步骤s157。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单元73在判定为对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任意一个没有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155:否),前进至步骤s157。

在步骤s157中,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建立了上述链路的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该链路的建立,且执行电源供应限制,并结束图8所示的处理。在该电源供应限制中,如上述那样,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通常模式被切换为省电模式。另外,在通信装置cmn中的省电模式中,也可以是来自电池6的向控制单元7以外的电源供应被断开,在该情况下,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也能够通过基于电磁感应的电力来启动。此后,在通信装置cmn中,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通信控制单元73将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如上述那样,进行通信限制设定。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csm中,在接收到来自任意一个通信装置cmn的检测信息的情况下,将电池6的电力消耗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如上述那样,进行通信限制设定。

如上说明,根据通信装置c的电源供应限制操作,能够抑制电池6的电力消耗,且有效地限制与在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5.通信系统s的应用例]

接着,参照图9等,针对将上述的通信系统s应用于店铺(例如,饭店)中的结算系统ss的情况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结算系统ss的概要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9的例中,结算系统ss具备id卡dk(l=1,2,3,4)、卡信息处理终端rm(m=1,2,3,4)、结算处理终端tn(n=1,2,3,4)、及结算管理服务器se等而构成。对卡信息处理终端rm,例如应用专用的读写器等。对结算处理终端tn,例如应用平板、或在桌上固定设置的显示器装置等。

卡信息处理终端rm具有与上述的通信装置cmn相同的结构及功能,还具备未图示的卡插入单元及接触通信接口单元。对卡插入单元,插入搭载ic芯片的结算用卡ca。作为结算用卡ca的例,可举出由来店的顾客持有的信用卡或电子货币卡等。若结算用卡ca被插入至卡插入单元,则结算用卡ca和ic芯片经由端子被电连接。由此,接触通信接口单元能够在与被插入至卡插入单元的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之间进行接触通信。此外,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m中安装的应用中,包含用于执行卡信息处理的应用。由此,卡信息处理终端rm的处理单元71执行读出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记录的卡信息,并对所读出的卡信息进行处理的卡信息处理。例如,在结算用卡ca为信用卡的情况下,在卡信息中,包含信用卡号、信用卡的发行对象者的姓名、及信用卡的有效期限等。此外,在结算用卡ca是支持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卡的情况下,在卡信息中,包含电子货币卡号等。另一方面,在结算用卡ca是支持储值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卡的情况下,在卡信息中,包含与货币价值对应的电子价值的余额等。

结算处理终端tn具有与上述的通信装置csm相同的结构及功能。此外,在结算处理终端tn中安装的应用中,包含用于执行结算处理的应用。由此,结算处理终端tn的处理单元71执行对于来店的顾客的针对给定的支付额(账单额)的结算处理。该支付额例如由结算处理终端tn基于根据顾客的订单而输入至结算处理终端tn的价格来计算。另外,结算处理终端tn也可以兼有显示菜单并受理订单的订单受理终端。在该情况下,订单的内容例如也可以从结算处理终端tn向订单受理终端例如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此外,结算处理以由顾客指定的结算方法来进行。作为结算方法的类别,可举出信用结算、及电子货币结算等。另外,在电子货币结算中,有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和基于储值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

结算管理服务器se例如由信用结算管理服务器、及电子货币结算管理服务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服务器构成。另外,结算管理服务器se例如与互联网连接,在结算处理终端tn所进行的结算处理中根据需要而被利用。例如,信用结算管理服务器被利用于信用结算。此外,电子货币结算管理服务器被利用于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在信用结算管理服务器中,信用卡号、信用卡的发行对象者的姓名、信用卡的有效期限、信用额度(信用限额)、可利用额、及发行对象者的账户信息等与每个发行对象者进行关联而储存。在此,信用额度例如是对于利用了信用卡的购物或兑现(cashing)的累积允许的上限额。可利用额是指,在当前时刻能够利用信用卡的总额(例如,从信用额度减去了当月利用额后的额)。在发行对象者的账户信息中,包含对信用结算所涉及的支付额进行缴费的缴费账户的账户号、及对管理该账户的金融机构进行识别的金融机构id等。此外,在电子货币结算管理服务器中,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对应的电子价值的余额、及电子货币卡号等与电子货币的每个发行对象者进行关联而储存。

图10是表示店铺内的情形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对于店铺提供的服务(例如,饮食服务)的支付结算中,使用一个id卡dk、一个卡信息处理终端rm、一个结算处理终端tn。例如,如图10(a)所示,id卡d1~d4被店员p1~p4携带,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汇集而放置于店铺内的规定的地点的例如桌上。另外,例如,设为在id卡d1中,作为识别信息,存储有id卡d1的用户即店员p1的用户id。同样,设为在id卡d2中存储有店员p2的用户id。另一方面,结算处理终端t1~t6被放置于顾客所利用的桌a~f。例如,结算处理终端t1被放置在桌a上。另外,结算处理终端t1可以被固定于桌a,也可以在顾客就座于桌a的椅子时,从其中一个店员作为订单受理终端而转交。

并且,例如在顾客就座于桌a的椅子时,或者在桌a的顾客请求结算时等规定的定时,店员p1从桌a上放置的结算处理终端t1进行登入,从而使结算处理终端t1的存储器的规定区域存储店员p1的用户id。在此,登入例如也可以通过店员p1将id卡d1靠近于结算处理终端t1,从而使结算处理终端t1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读取id卡d1中存储的用户id而进行。或者,登入也可以通过店员p1对结算处理终端t1的操作/显示单元4进行操作从而使登入画面显示,并输入自身的用户id而进行。另一方面,店员p2从表b上放置的结算处理终端t2进行登入,从而使结算处理终端t2的存储器的规定区域存储店员p2的用户id。另外,也可以在预先决定结算处理终端tn和店员的组合的情况下(例如,对结算处理终端t1分配店员p1,对结算处理终端t2分配了店员p2的情况下),例如在店铺开店时,进行对各结算处理终端tn的登入。

此后,在根据桌a的顾客的请求而进行结算时(例如,顾客结束进食而回去时),店员p1将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中的、例如卡信息处理终端r1从上述地点拿出,拿着该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及id卡d1,去往顾客所利用的桌a。如图10(b)所示,若店员p1到达顾客所利用的桌a,则对结算处理终端t1的操作/显示单元4进行操作从而将画面中显示的支付额提示给顾客。并且,店员p1向顾客确认结算方法,收取顾客的结算用卡ca。

以下,针对id卡d1、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及结算处理终端t1被利用于结算时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进行说明。另外,设为卡信息处理终端r1在与结算处理终端t1~t4的各个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了链路,结算处理终端t1在与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的各个之间通过配对而建立了链路。

(结算系统ss的操作例1)

首先,参照图11,针对结算方法为信用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结算方法为信用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另外,图11的例表示检测信息被广播的情况。

在店员p1拿出卡信息处理终端r1时,使店员p1携带的id卡d1和卡信息处理终端r1邻近,从而进入了相互的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2对id卡d1进行检测而建立非接触邻近通信,从id卡d1取得用户id。由此,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邻近通信检测单元72取得店员p1的用户id,检测到id卡d1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步骤s101)。

接下来,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包含从在步骤s101中被检测到的id卡d1取得的用户id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广播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结算处理终端t1~t4。这样被广播的检测信息被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判定所接收到的检测信息中包含的用户id、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用户id是否一致(步骤s111)。

在此,由于检测信息中包含的用户id、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用户id一致,因此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识别信息的一致的确认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返送给发送了上述检测信息的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另一方面,就接收到被广播的检测信息的结算处理终端t2~t4而言,由于检测信息中包含的用户id、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用户id不一致,因此不进行确认信息的发送。

另外,如图7所示的操作例中说明的那样,在根据从id卡d1取得的识别信息而确定结算处理终端t1的情况下,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使表示id卡d1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检测信息,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被单播传送给结算处理终端t1即可。

接下来,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发送了上述检测信息的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通信对方列表,将卡信息处理终端r2~r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12)。

另一方面,若接收到从结算处理终端t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返送的确认信息,则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维持与结算处理终端t1~t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使用确认信息中包含的设备地址、及通信对方列表,将结算处理终端t2~t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02)。

此后,店员p1到达顾客所利用的桌a,将从顾客收取到的结算用卡ca(在图11的例中,信用卡)插入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卡插入单元,使顾客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操作/显示单元4输入密码。卡信息处理终端r1按照所输入的密码进行结算用卡ca的认证,若该认证成功,则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之间建立接触通信,开始卡信息处理。

若开始卡信息处理,则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处理单元71经由接触通信接口单元向结算用卡ca发送用于表示读出指令的命令数据。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根据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所示的读出指令而将卡信息从非易失性存储器读出,并将包含被读出的卡信息的响应数据发送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在该卡信息中,包含信用卡号、信用卡的发行对象者的姓名、及信用卡的有效期限等。

接下来,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处理单元71根据从结算用卡ca经由接触通信接口单元接收到的响应数据,生成用于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将所生成的命令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在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中,包含从结算用卡ca读出的卡信息。并且,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从通信对方列表,确定结算处理终端t1作为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通信对方(步骤s103)。表示这样被确定的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被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表示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

这样,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命令数据被结算处理终端t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并被输出至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基于通信对方列表,判定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是否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13)。

在图11的例中,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为卡信息处理终端r1,因此判定为该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不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13:否),该接收到的命令数据被转交至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1。由此,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1根据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开始结算处理,生成用于表示信用查询(也称为authorization、或者授权)请求的数据,将用于表示所生成的信用查询请求的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在表示信用查询请求的数据中,包含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接收到的命令数据中包含的卡信息、及表示上述支付额的支付额信息等。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经由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接入至结算管理服务器se,将表示上述信用查询请求的数据,经由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发送至结算管理服务器se(信用结算管理服务器)。

结算管理服务器se根据表示来自结算处理终端t1的信用查询请求的数据,进行是否能够进行信用结算的信用查询。并且,结算管理服务器se例如在信用卡的有效期限没有超过,而且上述支付额信息所示的支付额没有超过可利用额的情况下,将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数据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另一方面,例如在信用卡的有效期限超过,或者上述支付额信息所示的支付额超过了可利用额的情况下,表示信用批准失败的数据被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

这样,若从结算管理服务器se,通过结算处理终端t1接收到用于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数据,则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3生成用于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响应数据作为对于结算指令的响应数据,将所生成的响应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接下来,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响应数据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用于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响应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由此结算处理会正常结束。另一方面,若通过结算处理终端t1接收到用于表示信用批准失败的数据,则从结算处理终端t1向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发送用于表示信用批准失败的响应数据,结算处理会异常结束。

并且,从结算处理终端t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响应数据被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经由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被输出至处理单元71。在响应数据表示信用批准成功的情况下,卡信息处理会正常结束。由此,店员p1将卡信息处理终端r1返回至原来的规定的地点。

此后,在店员p2拿出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情况下,使店员p2携带的id卡d2和卡信息处理终端r1邻近,从而卡信息处理终端r1从id卡d2取得用户id。由此,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取得店员p2的用户id,检测到id卡d2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将包含店员p2的用户id的检测信息广播给建立了上述链路的结算处理终端t1~t4。

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t4分别接收被广播的检测信息,判定该检测信息中包含的用户id、和通过登入而存储的用户id是否一致。在该情况下,由于该检测信息中包含的用户id与结算处理终端t2中存储的用户id一致,因此结算处理终端t2维持与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将卡信息处理终端r2~r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并且将上述确认信息返送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由此,卡信息处理终端r1维持与结算处理终端t1~t4的各个之间的上述链路的建立,且解除对于结算处理终端t2的通信限制设定,对通信限制设定进行更新以使将结算处理终端t1、t3及t4设定为通信限制对方(此后的处理与店员p1的情况同样)。

另外,结算处理终端t1也可以在结束结算处理的定时,对全部通信限制设定进行复位(也就是说,解除与全部通信限制对方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限制)。此外,卡信息处理终端r1也可以在结束卡信息处理的定时,对全部通信限制设定进行复位。

(结算系统ss的操作例2)

接着,参照图12,针对结算方法为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结算方法为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的一例的时序图。另外,图12的例表示检测信息被广播的情况。此外,图12所示的步骤s121~s122的处理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1~s102的处理同样。此外,图12所示的步骤s131~s132的处理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11~s112的处理同样。

店员p1到达顾客所利用的桌a,将从顾客收取到的结算用卡ca(在图12的例中,电子货币卡)插入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卡插入单元,使顾客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操作/显示单元4输入密码。卡信息处理终端r1按照所输入的密码进行结算用卡ca的认证,若该认证成功,则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之间建立接触通信,开始卡信息处理。

若开始卡信息处理,则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处理单元71经由接触通信接口单元向结算用卡ca发送用于表示读出指令的命令数据。结算用卡ca的ic芯片根据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所示的读出指令将卡信息从非易失性存储器读出,将包含所读出的卡信息的响应数据发送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在该卡信息中,包含电子货币卡号等。

接下来,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处理单元71根据从结算用卡ca经由接触通信接口单元接收到的响应数据,生成用于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将所生成的命令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在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中,包含从结算用卡ca读出的卡信息。并且,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从通信对方列表,确定结算处理终端t1作为没有被进行通信限制设定的通信对方(步骤s123)。表示这样被确定的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的设备地址、及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被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

这样,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命令数据被结算处理终端t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并被输出至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基于通信对方列表,判定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是否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33)。

在图12的例中,所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为卡信息处理终端r1,因此判定为该接收到的命令数据的发送源不是通信限制对方(步骤s133:否),该接收到的命令数据被转交至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1。由此,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1根据表示结算指令的命令数据,开始结算处理,生成用于表示电子价值的减额请求的数据,将表示所生成的减额请求的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在表示减额请求的数据中,包含从卡信息处理终端r1接收到的命令数据中包含的卡信息、及表示上述支付额的支付额信息等。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经由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接入至结算管理服务器se,将表示上述减额请求的数据经由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3发送至结算管理服务器se(电子货币结算管理服务器)。

结算管理服务器se根据来自结算处理终端t1的表示减额请求的数据,根据其中包含的卡信息所示的电子货币卡号确定电子货币的发行对象者(所有者)的电子价值的余额,进行是否能够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余额查询。并且,结算管理服务器se在该电子价值的余额为上述支付额信息所示的支付额以上的情况下,将该电子价值的余额减额该支付额,将表示电子价值的减额成功的数据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另一方面,在电子价值的余额不是支付额以上的情况下,表示电子价值的减额失败的数据被发送至结算处理终端t1。

这样,若从结算管理服务器se,通过结算处理终端t1接收用于表示减额成功的数据,则结算处理终端t1的处理单元73生成用于表示减额成功的响应数据作为对于结算指令的响应数据,将所生成的响应数据转交至通信控制单元73。接下来,结算处理终端t1的通信控制单元73将表示减额成功的响应数据输出至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并且,结算处理终端t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将从通信控制单元73输出的表示减额成功的响应数据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发送至卡信息处理终端r1。由此结算处理正常结束。另一方面,若通过结算处理终端t1接收用于表示减额失败的数据,则从结算处理终端t1向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发送用于表示减额失败的响应数据,结算处理异常结束。

并且,从结算处理终端t1通过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被发送的响应数据被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1接收,经由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通信控制单元73被输出至处理单元71。在响应数据表示减额成功的情况下,卡信息处理正常结束。由此,店员p1将卡信息处理终端r1返回至原来的规定的地点。

另外,在图12的例中,针对结算方法为基于服务器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进行了说明,但在结算方法为基于储值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的结算系统ss的操作的情况下,也基本上与图12所示的步骤s121~s123、及s131~s133的处理同样。其中,在基于储值型预付费式的电子货币的电子货币结算的情况下,不利用结算管理服务器se,而结算用卡ca根据来自卡信息处理终端r1的指令,将该电子价值的余额减额该支付额。另外,结算用卡ca和卡信息处理终端r1之间的数据的发送接收也可以通过非接触邻近通信来进行。

如上说明,根据结算系统ss,例如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处理终端t1被利用于结算时的任意的时间段中,卡信息处理终端r1及结算处理终端t1能够分别维持与多个通信对方的各个之间的链路的建立,且高效地限制与在该任意的时间段中不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其他通信对方之间的基于该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由此,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处理终端t1能够执行迅速的处理,此外,能够特别防止使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处理终端t1的用户的误认或混乱,此外,能够防止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处理终端t1之间被交换的信息的流出。此外,例如即使在相同的时间段进行多个不同的顾客的结算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防止误进行各自的结算。

进而,根据结算系统ss,维持与结算处理终端t1~t4之间的链路的建立的卡信息处理终端r1被店员随意使用,另一方面,维持与卡信息处理终端r1~r4之间的链路的建立的结算处理终端t1被放置于顾客所利用的桌等的状况下,仅通过使店员p1所具有的id卡d1和卡信息处理终端r1邻近,就能够确保仅在卡信息处理终端r1和结算处理终端t1之间的基于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数据的发送接收。

另外,通信系统s除了结算系统ss以外,还能够应用于例如在设施或建筑物内警备员需要利用两个通信装置c的对的安全性系统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采用了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作为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于此,采用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规格、或者基于zigbee(注册商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采用了基于nfc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作为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irda(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dataassociation))技术、或者基于transferjet(注册商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基于bt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中的主控装置及从动装置,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不进行主控装置和从动装置的区分的通信系统,也就是说、两个通信装置的任一个都能够具有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主导权的通信系统。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取通信系统s具备多个通信装置cmm和多个通信装置csm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具备一个通信装置cmn和多个通信装置csm,一个通信装置cmn与多个通信装置csm的各个之间建立链路,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装置csm之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在该情况下,各个通信装置csm原本仅与一个通信装置cmn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因此通信装置cmn在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不需要将上述的检测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csm(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仅通信装置cmn进行上述的通信限制设定)。此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具备多个通信装置cmn和一个通信装置csm,多个通信装置cmn与一个通信装置csm之间建立链路,与存在于第一可通信范围内的通信装置csm之间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在该情况下,各个通信装置cmn原本仅与一个通信装置csm进行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因此在检测到id卡dk进入了第二可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将上述的检测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csm即可,不需要进行上述的通信限制设定(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仅通信装置csm进行上述的通信限制设定)。

标号说明

1第一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

2第二近距离无线通信单元

3移动体无线通信单元

4操作/显示单元

5存储单元

6电池

7控制单元

71处理单元

72邻近通信检测单元

73通信控制单元

ccmncsm通信装置

dkid卡

s通信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