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09106发布日期:2018-11-20 20:2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用户的数据传输速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R12提出了无线双连接技术方案。例如3GPP 1A方案。现有标准方案中,3GPP 1A方案主要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或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数据分离,一个或者多个基站支持PDCP层进行数据包的转发,从而实现多个基站之间资源的聚合传输。

但是,在非理想回传环境下,无线双连接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基站之间传输速率的优化。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假设终端设备与两个基站连接,若基站1的发送时延与基站2的发送时延之间的差值大于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可能会导致基站1或基站2发送的部分数据包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能够解决非理想回传环境下终端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丢包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基站确定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第一基站根据该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确定该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第一基站向该N个第二基站发送该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该N个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M个第二基站的标识,使第一基站向该M个第二基站发送预设数据包;其中,M个第二基站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预设阈值,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终端设备接收该M个第二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包;

终端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N个第二基站的标识,N个第二基站包含于M个第二基站,N个第二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第一基站,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该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确定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用于向该N个第二基站发送该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该N个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M个第二基站的标识,使第一基站向该M个第二基站发送预设数据包;其中,M个第二基站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预设阈值,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该M个第二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包;

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N个第二基站的标识,N个第二基站包含于M个第二基站,该N个第二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相比无线双连接技术可能导致的丢包现象,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节点基站通过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由于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是根据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确定的。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满足规定时延要求,可以避免丢包。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无线双连接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通信系统中用户面的数据传输场景。例如,应用于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的场景。

图2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示意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基站(中心节点基站)、终端设备和至少一个第二基站(分布节点基站)。其中,中心节点基站与核心网建立唯一的用户数据面传输链路,用于接收/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用户数据),并可以将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转发/合并给各分布节点基站。各分布节点基站(例如分布节点1、分布节点2和分布节点3)可以向终端设备转发数据包或从终端设备接收数据包,但不直接与核心网建立用户数据的传输通路。

中心节点基站或分布节点基站可以是能和终端设备200通信的设备,例如,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新无线接入(New radio access technical,New RAT或NR)中的gNB,或传输和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其它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eneration,5G)接入网的网络设备(如微基站),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等,本申请不做限定。

终端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可以是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或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无线终端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也可以是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置(User Device),在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例如,中心节点基站和分布节点基站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基站,并不对其先后顺序进行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公式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第一基站为中心节点基站,第二基站为分布节点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包括:

301、终端设备向中心节点基站发送M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M个分布节点基站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预设阈值,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终端设备处于K个分布节点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时,K为大于或等于M的整数,终端设备确定K个分布节点基站分别对应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而后,确定K个信道质量测量结果中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M个信道质量测量结果,进一步的,确定该M个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对应的M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并向中心节点基站发送该M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

302、中心节点基站向M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预设数据包,使M个分布节点基站通过M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预设数据包。其中,M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是由中心节点基站确定的,M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心节点基站根据下行传输速率最大原则确定M个分布节点基站分别对应的时频资源。其中,M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任意两个分布节点基站在不同时间间隔对应相同的频域资源,或者M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任意两个分布节点基站在相同时间间隔对应不同的频域资源。

示例性的,假设M=3,M个分布节点基站包括基站1,基站2和基站3,基站1可用频带包括f1和f2,基站2可用频带包括f1和f3,基站3可用频带包括f2和f3;若基站1在f1上的传输速率最大,基站2在f2上的传输速率最大,基站3在f3上的传输速率最大,则中心节点基站可以按照下行传输速率最大原则确定基站1对应f1,基站2对应f2,基站3对应f3。M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接收到中心节点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包后,通过中心节点基站确定的相应的时频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预设数据包。

303、终端设备向中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终端设备接收M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包,并确定M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其中,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包括预设数据包的信道传输时间和终端处理时延。终端处理时延可以为固定的时延。

而后,终端设备根据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从M个分布节点基站确定N个分布节点基站,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然后,终端设备向中心节点反馈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和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其中,第二预设阈值是根据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确定的。

304、中心节点基站根据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确定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

中心节点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标识和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

中心节点基站根据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和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的大小确定该分布节点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

对于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假设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大小为L,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为T,则该分布节点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R=L/T。

305、中心节点基站根据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确定所述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中心节点基站确定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的长度,并对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进行分段。例如,中心节点基站可以根据PDCP协议限定最大PDCP数据包Pmax,也就是说,分段后的每个数据包的大小不能超过最大数据包Pmax的大小。而后,中心节点基站根据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每个分布节点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即可用空口资源量),确定每个分布节点基站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个数。

可选的,中心节点基站可以确定中心节点基站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心节点基站可以根据终端设备所在的公共信道传输质量确定终端设备的传输速率,进而根据终端设备的传输速率确定中心节点基站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数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假设终端设备为user1,中心节点基站为cell1,终端设备所在的公共信道传输质量如下:

其中,表示user1所在的公共信道传输质量,即终端设备的信噪比,表示cell1到user1的信道质量,表示user1接收到cell1的发射功率,i表示基站序号,表示第i个基站到user1的信道质量,表示user1接收到基站i的发射功率,N0表示白噪声,表示衰减因子,N0表示白噪声。

终端设备的传输速率其中,func代表递归函数。

306、中心节点基站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中心节点基站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该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其中,该分布节点基站通过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是中心节点基站确定的。可选的,中心节点基站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之后,中心节点基站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相应数目的数据包。

307、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对于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该分布节点基站接收中心节点基站发送的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而后,该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308、终端设备接收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即终端设备接收N个分布节点基站中的每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的相应的数据包。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接收中心节点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从而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的最大下行传输速率=sum{中心节点基站的传输速率+分布节点基站1的传输速率+分布节点基站2的传输速率+…+分布节点基站N的传输速率}。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接收到中心节点基站和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即中心节点基站和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包结束后,若需要再次向终端设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则各网络设备(包括终端设备、中心节点基站和分布节点基站)可以重新执行步骤301-308。

相比无线双连接技术可能导致的丢包现象,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节点基站通过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由于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是根据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确定的。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满足规定时延要求,可以避免丢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基站,如图4所示,包括:确定单元401、发送单元402和接收单元403,其中:

确定单元401,用于确定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确定单元401,用于根据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确定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402,用于向N个第二基站发送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第二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

可选的,确定单元401用于:

通过接收单元403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M个第二基站的标识,M个第二基站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预设阈值,M为大于或等于N的整数;

通过发送单元402向M个第二基站发送预设数据包,使M个第二基站通过M个第二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预设数据包;其中,M个第二基站对应的时频资源是由第一基站确定的;

通过接收单元403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N个第二基站的标识;N个第二基站中的每个第二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根据N个第二基站对应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确定N个第二基站的数据包传输速率。

可选的,M个第二基站中的任意两个第二基站在不同时间间隔对应相同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M个第二基站中的任意两个第二基站在相同时间间隔对应不同的频域资源。

相比无线双连接技术可能导致的丢包现象,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节点基站通过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由于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是根据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确定的。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满足规定时延要求,可以避免丢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基站,如图5所示,包括:发送单元501和接收单元502,其中:

发送单元501,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M个第二基站的标识,使第一基站向M个第二基站发送预设数据包;其中,M个第二基站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大于第一预设阈值,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接收单元502,用于接收M个第二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包;

发送单元501,还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N个第二基站的标识,N个第二基站包含于M个第二基站,N个第二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

可选的,M个第二基站中的任意两个第二基站在不同时间间隔对应相同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M个第二基站中的任意两个第二基站在相同时间间隔对应不同的频域资源。

相比无线双连接技术可能导致的丢包现象,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节点基站通过向N个分布节点基站发送N个分布节点基站对应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使N个分布节点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数据包,由于该N个分布节点基站的预设数据包接收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是根据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的时延要求确定的。从而能够保证终端设备接收相邻数据包满足规定时延要求,可以避免丢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如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各步骤均可以通过硬件形式的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形式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所执行的动作所对应的程序均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该数据传输方法实施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