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终端/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13240发布日期:2018-12-19 05:2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终端/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终端/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安装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和传输。

目前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常规的方式是在传输前预设一定大小的缓冲区,该缓冲区大小固定,在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也不会发生改变。也即,现有数据传输采用数据传输前预设固定尺寸缓冲区的方案。

但是,这种固定尺寸缓冲区的方案无法针对不同的数据传输情况进行调整,导致无法保证数据传输的传输速度,进而影响数据传输效果和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进行调整,以有效保证数据传输速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进行有效调整,进而无法有效保证数据传输速度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所述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若所述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使用调整后的所述缓冲区继续接收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的所述文件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于第一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检测模块,配置为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所述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调整模块,配置为若所述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继续传输模块,配置为使用调整后的所述缓冲区继续接收所述第二设备传输的所述文件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终端/服务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配置为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第一设备使用缓冲区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其中,该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进而,在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按照设定规则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并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进行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一方面,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设置的固定缓冲区大小,更能灵活适应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并且,根据硬件信息设置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设备侧的数据接收速度,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速度;另一方面,在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及时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缓冲区大小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速度。

可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实现了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大小的有效调整,保证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度。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五的一种设备/终端/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一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

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

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传输速度除受网络速度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数据缓冲区的较大影响,合适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来确定数据接收端即第一设备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其中,所述硬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处理器信息和内存信息等。根据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缓冲区的初始大小,可以灵活适应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并且,根据硬件信息设置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设备侧的数据接收速度,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硬件信息与预设的缓冲区大小进行匹配,确定与硬件信息相匹配的缓冲区大小作为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此外,对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任意适当的检测方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通过对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的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

步骤s104: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第一设备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

其中,设定速度阈值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置,以保证较快的传输速度,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具体的速度阈值的数值进行限定。设定规则也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定,能够实现缓冲区大小的灵活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即可。例如,可以根据第一传输速度设置多个调整级别,如逐级调整、调整到最大或最小值、不作调整等等。

步骤s106:第一设备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

通过调整缓冲区大小,保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文件数据传输,如,以高于所述设定速度阈值的速度进行传输等。

通过本实施例,第一设备使用缓冲区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其中,该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进而,在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按照设定规则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并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进行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一方面,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设置的固定缓冲区大小,更能灵活适应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并且,根据硬件信息设置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设备侧的数据接收速度,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速度;另一方面,在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及时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缓冲区大小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速度。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大小的有效调整,保证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度。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任意适当的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如,pc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实施例二

参照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二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其中,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一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一设备的处理器信息;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二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处理器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内存信息可以为任意适当的可表征内存大小的信息,如,具体的内存大小信息,或者,也可以是内存型号信息等,当所述内存信息为内存大小信息时,可以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内存大小和/或第二设备的内存大小,无需额外处理,简化了设备处理负担,降低了方案实现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处理器信息可以为任意适当的可表征处理器频率的信息,如,具体的处理器频率信息,或者,也可以是处理型号信息等,当所述处理器信息为处理器频率信息时,可以直接确定第一设备的处理器频率和/或第二设备的处理器频率,无需额外处理,简化了设备处理负担,降低了方案实现成本。

在具体实现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时,一种可行方式包括:将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与,预设的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缓冲区设置规则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从多个预设的缓冲区大小中,确定与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相匹配的缓冲区大小;将确定的缓冲区大小设置为第一设备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第一设备中预设有多个缓冲区设置规则,用于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接收数据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通过每个缓冲区设置规则,可以确定一个对应的缓冲区大小,若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能够满足某一个缓冲区设置规则,即可确定相对应的缓冲区大小,进而将其作为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例如,第一设备中预设的缓冲区设置规则包括: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内存大小小于1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一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内存大小大于或等于1g且小于2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二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内存大小大于或等于2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三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其中,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具体大小设置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设置,如,第一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为512k,第二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为1024k,第三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为2048k,等等。

再例如,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处理器频率小于1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一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处理器频率大于或等于1ghz且小于1.5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二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任何一个的处理器频率大于或等于1.5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三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其中,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具体大小设置可以如前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硬件信息仅包括一侧设备的硬件信息,如,仅包括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则直接根据该硬件信息进行匹配设置即可,如,若第一设备的内存大小小于1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一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的内存大小大于或等于1g且小于2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二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的内存大小大于或等于2g,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三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或者,若第一设备的处理器频率小于1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一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的处理器频率大于或等于1ghz且小于1.5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二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若第一设备的处理器频率大于或等于1.5ghz,则为第一设备设置第三级缓冲区的初始大小。硬件信息仅包括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时的处理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04: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

如前所述,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输的是文件数据,也即,以文件为单位发送和接收数据,如,一个或多个视频文件,一个或多个音频文件,既包括视频文件又包括音频文件的多个文件,等等。

本步骤中,获得的第一传输速度为使用缓冲区的当前大小进行文件数据传输时的传输速度。

步骤s206:判断第一传输速度是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208;否则,结束本次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针对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的情况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传输速度。对于传输速度大于或等于设定速度阈值的情况,则可以不作处理。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其它的适当处理,如,进行传输速度提示或传输完成时间估计提示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此外,如前所述,设定速度阈值也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以单个文件为单位,若连续传输的多个文件的传输速度均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以文件为单位,以连续传输的多个文件的传输速度为参考,对当前传输速度是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进行判断,判断更为客观准确,有效避免了因短时内传输速度多次变化造成的需要多次调整而带来的系统负担及调整偏差。但不限于此,在实际使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当方式实现对第一传输速度是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的判断,如,以设定时间段内的传输速度均值作为判断依据,或者一个文件的传输速度作为判断依据,等等。

例如,将设定速度阈值设置为4mbps,以单个文件为单位,如果连续3个文件的平均传输速度小于4mbps,则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需要对缓冲区进行调整。

步骤s208: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

如前所述,设定规则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定,能够实现缓冲区大小的灵活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即可。

在一种可行方式中,对缓冲区大小的调整可以实现为:判断所述缓冲区的当前大小是否已达缓冲区上限;若是,则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若否,则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并在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后,重新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并根据第二传输速度继续对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调整。

若缓冲区的当前大小已达上限,则只能对其进行下调操作。而若缓冲区的当前大小未达上限,则需要对缓冲区进行至少一次调整。基于此,可以先上调整缓冲区的大小,如上调一级,但因缓冲区的大小与数据的传输速度并非正比关系,不一定缓冲区越大,传输速度就越快,所以需要对缓冲区进行一次或多次(两次及两次以上)调整。因此,可以先上调缓冲区的大小,然后,对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速度再次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根据该第二传输速度,确定是否需要对缓冲区进行再次调整。例如,可以根据第二传输速度与设定速度阈值的关系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缓冲区的再次调整,若大于设定速度阈值则可以停止调整,否则,需要继续调整。在继续调整时,若在上调缓冲区大小后,传输速度反而下降,比第一传输速度还低,则可以考虑再下调缓冲区大小,这种交叉上调和/或下调可以反复执行,以对不同的缓冲区大小是否能够满足传输速度的需求进行实验,直至传输速度大于设定速度阈值或者达到设定调整次数等。

其中,每次上调或下调的缓冲区的具体调整幅度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与采用根据连续传输的多个文件的传输速度为依据,判断第一传输速度是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的方式类似,本步骤中,对于所述文件数据包括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的情况,在进行重新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根据第二传输速度继续对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调整时,可以:重新对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对应的多个第二传输速度;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中的部分第二传输速度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再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均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将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所述初始大小,并维持所述初始大小直至所述多个文件完成数据传输。通过该种方式,一方面,获得的第二传输速度更为准确客观;另一方面,若上调缓冲区大小后,传输速度反而比之前更慢(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说明增大缓冲区大小并不能提高传输速度,因此,需要再反向调整,即下调缓冲区大小,以确定是否可以通过减小缓冲区大小提高传输速度,而若多个文件中所有的文件的传输速度均比之前小,则说明上调缓冲区大小反而减慢了传输速度,此种情况下,可以将缓冲区大小设置为初始大小,并维持该初始大小直至多个文件传输完毕。

例如,将设定速度阈值设置为4mbps,以单个文件为单位,如果连续3个文件的平均传输速度小于4mbps,则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需要对缓冲区进行调整。调整时,先上调缓冲区大小,如果3个文件中的部分而非全部,如有1个或2个文件的传输速度变慢(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再下调缓冲区大小,以尝试通过减小缓冲区大小提高传输速度。而如果3个文件全部都传输速度变慢(均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将缓冲区大小调整至初始大小,并维持该初始大小,直至3个文件传输完毕。

在进行缓冲区大小调整时,可以每次按照相同的步长进行调整,也可以逐级增加或者减小步长,例如,按照64k、128k、256k、512k、1024k、2048k逐级递增调整。

步骤s210: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

通过本实施例,第一设备使用缓冲区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其中,该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进而,在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按照设定规则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并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进行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一方面,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设置的固定缓冲区大小,更能灵活适应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并且,根据硬件信息设置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设备侧的数据接收速度,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速度;另一方面,在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及时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缓冲区大小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速度。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大小的有效调整,保证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度。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任意适当的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执行,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如,pc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实施例三

参照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设置于第一设备中,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检测模块302,配置为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调整模块304,配置为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继续传输模块306,配置为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多个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数据传输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照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设置于第一设备中,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检测模块402,配置为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调整模块404,配置为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继续传输模块406,配置为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一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一设备的处理器信息;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二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处理器信息。

可选地,所述内存信息包括内存大小信息,所述处理器信息包括处理器频率信息。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408,配置为在检测模块402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之前,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可选地,设置模块408配置为将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与,预设的多个缓冲区设置规则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从多个预设的缓冲区大小中,确定与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相匹配的缓冲区大小;将确定的缓冲区大小设置为第一设备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可选地,调整模块404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以单个文件为单位,若连续传输的多个文件的传输速度均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

可选地,调整模块404包括:判断模块4042,配置为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判断所述缓冲区的当前大小是否已达缓冲区上限;第一执行模块4044,配置为若判断模块4042的判断结果为是,则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第二执行模块4046,配置为若判断模块4042的判断结果为否,则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并在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后,重新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并根据第二传输速度继续对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调整。

可选地,当所述文件数据包括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时,第二执行模块4046,配置为若判断模块4042的判断结果为否,则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并在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后,重新对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对应的多个第二传输速度;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中的部分第二传输速度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再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均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将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所述初始大小,并维持所述初始大小直至多个文件完成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多个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数据传输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参照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五的一种设备/终端/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设备/终端/服务器的具体实现做限定。

如图5所示,该设备/终端/服务器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502、存储装置504。

其中:

处理器502,用于执行程序506,具体可以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具体地,程序506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502可能是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设备/终端/服务器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处理器,如一个或多个cpu;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一个或多个cpu以及一个或多个asic。

存储装置504,配置为存放一个或多个程序506。存储装置504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程序506具体可以用于使得处理器502执行以下操作:使得程序506和处理器502所在的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使用调整后的所述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一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一设备的处理器信息;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包括:第二设备的内存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处理器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存信息包括内存大小信息,所述处理器信息包括处理器频率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程序506还用于使得处理器502在使得程序506和处理器502所在的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之前,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程序506还用于使得处理器502在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为第一设备设置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时,将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与,预设的多个缓冲区设置规则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从多个预设的缓冲区大小中,确定与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相匹配的缓冲区大小;将确定的所述缓冲区大小设置为第一设备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程序506还用于使得处理器502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以单个文件为单位,若连续传输的多个文件的传输速度均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确定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程序506还用于使得处理器502在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时,判断所述缓冲区的当前大小是否已达缓冲区上限;若是,则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若否,则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并在上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后,重新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并根据第二传输速度继续对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文件数据包括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时,程序506还用于使得处理器502在重新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二传输速度,根据第二传输速度继续对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进行调整时,重新对多个文件的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对应的多个第二传输速度;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中的部分第二传输速度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再下调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若多个第二传输速度均小于第一传输速度,则将所述缓冲区的大小设置为所述初始大小,并维持所述初始大小直至所述多个文件完成数据传输。

程序506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的设备/终端/服务器,第一设备使用初始大小的缓冲区和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其中,该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进而,在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按照设定规则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并使用调整后的缓冲区继续进行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一方面,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的缓冲区的初始大小,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工设置的固定缓冲区大小,更能灵活适应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需求,而根据硬件信息设置的缓冲区初始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设备侧的数据接收速度,进而保障了数据传输速度;另一方面,在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时,及时对缓冲区大小进行调整,通过调整缓冲区大小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速度。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缓冲区大小的有效调整,保证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度。

需要指出,根据实施的需要,可将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各个部件/步骤拆分为更多部件/步骤,也可将两个或多个部件/步骤或者部件/步骤的部分操作组合成新的部件/步骤,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上文多个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执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装置(ram)、只读存储装置(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装置(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装置(cd-rom)、光存储装置件、磁存储装置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单元、处理单元、和测试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根据测试指令获取待测试目标对象的业务测试文件的单元”。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装置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装置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装置执行时,使得该装置所在的第一设备通过缓冲区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文件数据,并对所述文件数据的传输速度进行检测,获得第一传输速度,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初始大小根据第一设备的硬件信息和/或第二设备的硬件信息确定;若第一传输速度小于设定速度阈值,则按照设定规则调整所述缓冲区的大小;使用调整后的所述缓冲区继续接收第二设备传输的所述文件数据。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