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48400发布日期:2018-12-11 23:4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单用户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技术只允许单个用户与同一个ap(wirelessaccess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进行通信,当ap天线数过多时会导致部分天线处于闲置状态,进而生成mimo空隙。多用户mimo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与同一ap进行通信,能够有效解决mimo空隙的问题,提高信道利用率,多用户mimo技术为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无线局域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现有技术的多用户mimowlan系统的上行信道接入机制中,上行信道接入机制无法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行选择,导致上行信道接入机制无法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而导致多用户mimowlan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大幅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基于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所述多用户传输系统包括无线访问接入点和多个用户,所述方法包括:

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值不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可选地,在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之前还包括:

用户发送关联响应帧至无线访问接入点;

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关联响应帧计算出允许同时接入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

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生成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具体包括:

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判断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可选地,在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之后还包括:

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时,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可选地,在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之后还包括: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若判断出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或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传输信道中是否包括所述停止传输信号,若检测出传输信道中包括停止传输信号,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可选地,在所述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或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是否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时,选择随机退避数并执行退避过程;

所述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小于最大用户数量时,将所述随机退避数减一;

所述用户判断所述随机退避数是否为零,当判断出所述随机退避数为零时,向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请求发送信号;当判断出所述随机退避数不为零时,继续执行所述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的步骤。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用户传输的数据,若判断出接收到所述用户传输的数据,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所述用户;

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确认接收信号判断出所述数据传输过程成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无线访问接入点和多个用户;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用于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值不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所述用户,用于接收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接收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

可选地,所述用户还用于发送关联响应帧至无线访问接入点;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还用于根据所述关联响应帧计算出允许同时接入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根据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生成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根据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判断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可选地,所述用户还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时,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若否,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本发明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失败传输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成功传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失败传输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成功传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执行步骤102;若否,执行步骤103。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基于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多用户传输系统包括无线访问接入点和多个用户。

步骤102、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步骤103、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若否,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该方法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用户发送关联响应帧至无线访问接入点。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基于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多用户传输系统包括无线访问接入点和多个用户,多个用户通过传输信道与该无线访问接入点进行数据传输。

发送关联响应帧的用户为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中所包括的用户。

步骤202、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关联响应帧计算出允许同时接入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

具体地,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关联响应帧判断出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包括n个用户,无线访问接入点的有效接收天线数为m,则允许接入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中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m*=min{m,n},最大用户数量m*为取用户数n和有效接收天线数m中的最小值。

步骤203、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生成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

在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中,当m*个用户同时结束数据传输时,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能够达到最大吞吐量,最大吞吐量即为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饱和吞吐量。

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饱和吞吐量thpt或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饱和吞吐量thpt用两次连续成功传输之间传输的最大数据量与两次连续成功传输之间时间的比值表示,即:

其中,m*表示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允许同时接入的最大用户数,e[rj]表示第j个接入用户的平均传输速率,e[tj]表示第j个接入用户的平均传输时长,j∈{1,2,…m*},e[nfail]表示两次连续成功传输之间发生失败传输的平均次数,e[tsuccess]为一次成功传输的平均时长,e[tfail]为一次失败传输的平均时长。

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平均时延delay或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平均时延delay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步骤204、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判断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执行步骤205。

具体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是否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判断出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或者,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是否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判断出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或者,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是否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且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是否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且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判断出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步骤205、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无线访问接入点回复用户发送的关联响应帧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用户。以供用户根据随机信道接入进制接入传输信道以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206、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是否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若是,执行步骤207;若否,执行步骤206。

dcf(distributedcoordinationfunction,分布式协调功能)机制是用户共享无线传输信道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接入方式,采用二进制指数回退策略来避免冲撞。在dcf机制中,用户在开始发送数据之前需要监测传输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传输信道已经空闲,则用户仍需等待分布式帧间间隙(distributedinter-framespacing,difs)段时间才开始发送数据;而如果在分布式帧间间隙时间段内任一时刻传输信道被监测为忙,则用户不得不推迟它的数据发送。

本实施例中,只有当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才表示用户在等待分布式帧间间隙的时间段后可以开始在该传输信道内传输数据。用户循环执行步骤206,直至判断出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时,方执行步骤207。

步骤207、用户选择随机退避数并执行退避过程。

随机退避数基于退避算法生成。退避算法也称补偿算法,它是指网络上的用户在发送数据冲突后,等待一定时间后再发,等待的时间随指数增长,它可以为再次尝试传输而创建一个随机的等待时间,这样不会出现二次冲突。

本实施例中,用户通过选择随机退避数执行具体的退避过程,避免多个用户在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中传输数据发生冲突。

优选地,随机退避数的取值范围为0-8次。

步骤208、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若是,执行步骤209;若否,流程结束。

在执行规避过程时,用户对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进行判断。当判断出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等于最大用户数量时,代表传输信道已满,用户结束本次传输过程,并准备下次传输。

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小于最大用户数量时,用户继续执行该退避过程直至退避过程结束。

步骤209、用户将所述随机退避数减一。

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还包括退避计时器,每当判断出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小于最大用户数量时,所述用户通过退避计时器将随机退避数减一,随机退避数为动态变化的数值。

步骤210、用户判断所述随机退避数是否为零,若是,执行步骤211;若否,则继续执行步骤208。

用户根据退避计时器判断随机退避数是否为零,当随机退避数为零时,表示退避过程结束,准备执行数据传输过程。

当用户判断出随机退避数不为零时,表示仍需继续执行该退避过程,用户继续执行步骤208。

步骤211、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若是,执行步骤212;若否,执行步骤214。

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周期性地暂停数据传输过程,并检测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最大用户数量。

例如:步骤211中所述的用户可以为首先结束退避过程的用户,首先结束退避过程的用户作为首个用户接入传输信道,该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最大用户数量。

步骤212、用户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该停止传输信号的广播时间为一个信道检测周期。用户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并准备执行下一次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213、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传输信道中是否包括停止传输信号,若是,停止执行数据传输过程,流程结束;若否,执行步骤214。

如:用户可以为第二个结束退避过程的用户,第二个结束退避过程的用户作为第二个用户接入传输信道,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传输信道中是否包括停止传输信号。

当第m*个用户均接入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传输信道中后,传输信道已满,后续的用户暂时无法接入传输信道中。

步骤214、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用户传输的数据,若是,执行步骤215;若否,流程结束。

步骤215、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所述用户。

为了保证用户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在用户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结束后。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若判断出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后,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该用户。

若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未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后,则不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用户,用户在设定时间段内未接收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的确认接收信号,则表示传输信道中发生了碰撞,判断出此次数据传输过程失败,流程结束,用户准备重传。

步骤216、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确认接收信号判断出所述数据传输过程成功,流程结束。

用户在设定时间段内接收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的确认接收信号时,表示无线访问接入点接收到了通过传输信道传输的数据,传输的数据未丢失,此次数据传输过程成功。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失败传输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成功传输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其中,ap表示无线访问接入点,difs表示分布式帧间间隙,sifs表示短帧间间隙,tt表示一个信道检测周期,t1表示用户1的数据传输时长,stop帧表示停止传输信号,ack表示确认接收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判断出选用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最大用户数量和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用户,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若判断出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大于最大用户数量,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该方法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在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选用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进而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用户发送关联响应帧至无线访问接入点。

步骤302、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关联响应帧计算出允许同时接入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

步骤303、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生成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

本实施例三中的步骤301-步骤303与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1-步骤203对应相同,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二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04、无线访问接入点根据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判断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否,执行步骤305。

具体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是否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小于或等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判断出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或者,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是否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大于或等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判断出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或者,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是否大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且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是否小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若判断出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小于或等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且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大于或等于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平均时延,判断出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步骤305、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

无线访问接入点回复用户发送的关联响应帧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用户。以供用户根据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接入传输信道以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306、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是否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若是,执行步骤307;若否,执行步骤306。

步骤307、用户选择随机退避数并执行退避过程。

步骤308、用户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若是,执行步骤309;若否,流程结束。

步骤309、用户将所述随机退避数减一。

步骤310、用户判断所述随机退避数是否为零,若是,执行步骤311;若否,则继续执行步骤308。

本实施例三中的步骤306-步骤310与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6-步骤210对应相同,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二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11、所述用户向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请求发送信号。

当用户根据退避计时器判断出随机退避数为零时,结束退避过程,准备执行数据传输过程。

用户发送请求发送信号至无线访问接入点,请求执行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312、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若是,执行步骤313;若否,则执行步骤314。

碰撞是指在同一以太网中,正好在同一时刻试图传输数据的两个用户之间发生的冲突。

本实施例中,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无线访问接入点对应有多个用户,传输信道在同一时间只允许单一用户接入以进行数据传输,当无线访问接入点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时,则表示传输信道内发生了用户碰撞。

步骤313、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流程结束。

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了用户碰撞,为了避免用户碰撞引起的失败传输,无线访问接入点通过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至所有用户。停止传输信号表示当前传输信道发生碰撞,任一用户均不能进行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用户接收到停止传输信号后,均停止数据传输过程。

具体地,此时多个用户中未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的用户能够及时地接收到该停止传输信号,而多个用户中正在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的用户需进行自动检测传输信道才能接收到该停止传输信号。

步骤314、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允许发送信号至所述用户。

当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出未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时,表示传输信道内未发生用户碰撞,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允许发送信号至发送请求发送信号的用户。

步骤315、所述用户根据允许发送信号执行数据传输过程。

具体地,用户接收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的允许发送信号,允许发送信号表示当前传输信道可用,用户通过传输信道执行数据传输过程。

步骤316、所述用户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传输信道中是否包括所述停止传输信号,若是,流程结束;若否,执行步骤317。

由于正在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的用户无法即时接收到无线访问接入点广播的停止传输信号。本实施例中,当用户在执行数据传输过程时,以设定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对传输信道进行检测,以及时检测出传输信道中的停止传输信号。若用户检测出传输信道中包括停止传输信号时,则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流程结束。正在执行数据传输过程的用户能够及早检测出停止传输信号,停止数据传输过程,有效减少失败传输时间。

若用户未检测出传输信道中包括停止传输信号时,用户继续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直至该数据传输过程结束。

步骤317、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用户传输的数据,若是,执行步骤318;若否,流程结束。

步骤318、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所述用户。

步骤319、所述用户根据所述确认接收信号判断出所述数据传输过程成功,流程结束。

本实施例三中的步骤317-步骤319与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14-216对应相同,详情参见上述实施例二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失败传输示意图,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次成功传输示意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其中,ap表示无线访问接入点,difs表示分布式帧间间隙,sifs表示短帧间间隙,tt表示一个信道检测周期,t1表示用户1的数据传输时长,stop帧表示停止传输信号,ack表示确认接收信号,rts表示请求发送信号,cts表示允许发送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数据传输方法,无线访问接入点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否,判断出选用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最大用户数量和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用户,无线访问接入点若判断出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通过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用户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出传输信道中包括停止传输信号,则停止数据传输过程。该方法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在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选用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进而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无线访问接入点1和多个用户2。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1用于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2;当判断出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值不优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时,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2。

所述用户2用于接收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接收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2还用于发送关联响应帧至无线访问接入点1。

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1还用于根据所述关联响应帧计算出允许同时接入传输信道的最大用户数量,根据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生成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平均时延,根据与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及与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对应的饱和吞吐量和/或平均时延判断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2还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判断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的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大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时,判断出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并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1还用于判断是否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2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若判断出同时接收到多个用户2发送的请求发送信号,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内发生用户碰撞,通过所述传输信道广播停止传输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2还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传输信道中是否包括所述停止传输信号,若检测出传输信道中包括停止传输信号,停止执行该数据传输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2还用于判断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是否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的空闲时长大于分布式帧间间隙时,选择随机退避数并执行退避过程。

所述用户2还用于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当判断出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小于最大用户数量时,将所述随机退避数减一。

所述用户2还用于判断所述随机退避数是否为零,当判断出所述随机退避数为零时,向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1发送请求发送信号;当判断出所述随机退避数不为零时,继续执行所述判断所述传输信道中当前传输用户数量是否小于所述最大用户数量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访问接入点1还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所述用户2传输的数据,若判断出接收到所述用户2传输的数据,发送确认接收信号至所述用户2。

所述用户2根据所述确认接收信号判断出所述数据传输过程成功。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数据传输系统,无线访问接入点用于判断随机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是否优于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的系统性能,若是,判断出选用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随机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若否,判断出选用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作为所述用户的数据传输机制,广播所述最大用户数量和所述基于控制帧的信道接入机制至所述用户。该系统能够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