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及其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10845发布日期:2019-03-27 10:4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及其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移动通讯设备越来越普遍,人们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人们使用设备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人们越来越普遍使用相机应用,而且现在相机也有很多趣味性功能。例如在预览时将人脸特征点数据提取出来,利用动物头像来模拟人的表情,例如动嘴巴、摇头、眨眼睛、嘟嘴等。但是,在多人的情况下,很难用一台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拍摄全部人的人脸,这样在预览时很难生成多人的动物形象,互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互动时的使用体验。

(二)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

向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发送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并且接收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

根据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和接收的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至少两个虚拟形象的互动动画。

优选地,所述获取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的具体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

依次获取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中每帧互动图片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

根据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生成人脸图像数据。

优选地,所述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包括眼睛位置数据、嘴巴位置数据、鼻子位置数据以及眉毛位置数据。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和接收的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至少两个虚拟形象的互动动画的具体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第一虚拟形象的动画,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虚拟形象的动画;

将具有第一虚拟形象的动画和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虚拟形象的动画合成在同一画面中,以生成具有至少两个虚拟形象的互动动画。

优选地,所述虚拟形象为动物形象。

优选地,所述向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发送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并且接收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的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wifi通讯方式向作为服务端的移动终端发送作为客户端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并将作为客户端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存储至所述服务端,其中,所述服务端为多人互动的发起端,所述客户端为多人互动的被叫端,且作为所述客户端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

并通过wifi通讯方式向所述客户端发送所述服务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以及所述服务端存储的其他客户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

或者,所述向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发送所述人脸图像数据,并且接收来自所述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的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蓝牙通讯方式将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发送至进行互动的另一其他移动终端,并且通过蓝牙通讯方式接收进行互动的另一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所述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种上述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所述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种上述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各个移动终端获取各自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再将人脸图像数据传输至其他移动终端,这样可在每个移动终端上生成互动动画,互动动画中具有与各个用户表情动作相匹配的虚拟形象,以增加多方的互动体验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获取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流程图,该生成方法包括步骤s10至步骤s20:

步骤s10:获取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

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步骤包括如下步骤s101至步骤s103:

步骤s101:获取用户的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具体来说,当前移动终端在与其他移动终端发起多方或者双方互动时,移动终端的用户可以做出不同的表情动作,这时利用移动终端的前置摄像头拍摄具有不同表情动作的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当然也可以直接利用前置摄像头拍摄用户做出不同的表情动作的视频,这样视频中具有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且具有更加丰富的人脸表情信息。在此不对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之间的间隔时间做限定。

步骤s102:依次获取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中每帧互动图片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

具体来说,利用人脸识别算法对每帧互动图片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其中人脸识别算法可采用opencv平台上的检测算法,在此不做赘述。进一步地,获取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包括眼睛位置数据、嘴巴位置数据、鼻子位置数据以及眉毛位置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表征人脸的表情变化。

步骤s103:根据多张连续帧互动图片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生成人脸图像数据。将获取的人脸关键点位置数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打包生成人脸图像数据,便于后续数据的传输。

步骤s20:向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发送人脸图像数据,并且接收来自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具体来说,进行多方互动的用户利用各自的移动终端获取各个的人脸图像数据,并将各自的人脸图像数据发送至对方用户的移动终端,这样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拥有全部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

下面通过两个实施方式来说明如何进行人脸图像数据的传输。

第一种实施方式为利用蓝牙通讯的方式进行点对点的传输。

具体来说,只有两个移动终端进行双方互动且互动双方距离较近时,当其中一个移动终端获取了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后,利用蓝牙通讯方式将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传送给另一其他移动终端,且该其中一个移动终端通过蓝牙通讯方式接收进行互动的另一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这种传输方式适合近距离的双方互动,且具有良好的传输效率,互动体验高。

第二种实施方式为利用wifi等局域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由于目前市场上的蓝牙通讯技术主要是点对点传输,不适合点对多的数据传输。当多人进行互动时,可采用wifi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地,该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wifi通讯方式向作为服务端的移动终端发送作为客户端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并将作为客户端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存储至所述服务端,其中,服务端为多人互动的发起端,客户端为多人互动的被叫端,且作为客户端的移动终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举例来说,当移动终端a、b、c进行多方互动,其中移动终端a向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发起多方互动,这时移动终端a作为服务端,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作为客户端。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分别将各自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a中,这时移动终端a中拥有移动终端a、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三方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

进一步地,通过wifi通讯方式向客户端发送服务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以及服务端存储的其他客户端的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举例来说,移动终端a将其存储的移动终端a和移动终端b两方的人脸图像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c中,这时移动终端c中拥有移动终端a、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三方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同时,移动终端a将其存储的移动终端a和移动终端c两方的人脸图像数据发送至移动终端b中,这时移动终端b中拥有移动终端a、移动终端b和移动终端c三方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这样各个移动终端中都拥有了进行多方互动的各方的人脸图像数据,具有良好的多人互动体验。

步骤s30:根据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和接收的来自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至少两个虚拟形象的互动动画。

具体地,根据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第一虚拟形象的动画,并根据至少一个其他移动终端的人脸图像数据生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虚拟形象的动画。即每个用户的移动终端根据其存储的进行多人互动的各个用户的人脸图像数据,分别生成与各个用户的表情动作相对应的虚拟形象。进一步地,将具有第一虚拟形象的动画和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虚拟形象的动画合成在同一画面中,以生成具有至少两个虚拟形象的互动动画。这样同一个动画中拥有与进行多方互动的用户表情动作对应的虚拟形象,具有良好的互动体验。且互动过程中,用户可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来进行相互之间的互动,以增加趣味性。作为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虚拟形象为动物形象,但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100、处理器200和存储在存储器100上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300,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程序300被处理器200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的互动动画的生成方法。

尽管上面对本发明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