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4070发布日期:2018-08-10 21:3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声音会通过两种传递途径传递入耳朵,即气传导和骨传导,进而产生听觉。

在骨传导途径中,骨传导振动扬声器能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信号,并将振动信号通过生物体组织及骨头传导入耳蜗,使使用者听到声音。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当前常见的骨传导发声装置中,通常是将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至乳突(如骨传导助听器)、耳屏前端(如骨传导立体声耳机)、头骨其他位置(如骨传导通讯头盔)等,上述的骨传导传递路径均是声音/振动经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后传递到硬质骨上,进而传导至耳蜗产生骨传导听觉,这样会缩小骨传导声音/振动的频宽,使得音质变差,听音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改善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得至少在所述发声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在用户使用时,能够将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能够利用耳廓的耳软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由于耳软骨的刚度较小,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高,能够减少低频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且耳廓本身及其相连组织也会产生相应振动,产生相应空气传导声,进一步补偿骨传导声音/振动在传递过程中的低频缺失和由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造成的高频缺失,从而能够改善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2是有皮肤及皮下组织和无皮肤及皮下组织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

图3是硬质骨和软质骨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

图4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发声机构的传统贴合方式与本实用新型中发声机构贴合耳廓方式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

图7是人体耳朵构造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耳朵沿A-A轴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发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贴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发声机构对耳廓压力测试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定位件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定位件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至图15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面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至图19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面的示意图;

图20至图21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元件之间的距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阐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之前,先对相关的现有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区别于空气传导途径,骨传导途径传递声音/振动的介质为固体或固液混合体,传递路径的特性对骨传导音质有显著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骨传导传递路径,调节和控制传递路径的特性为改善骨传导音质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方案是将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至乳突(如骨传导助听器)、耳屏前端(如骨传导立体声耳机)、头骨其他位置(如骨传导通讯头盔)等,上述的骨传导传递路径均是声音/振动经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后传递到硬质骨上,进而传导至耳蜗产生骨传导听觉,具体传递路径请参阅图1。这种传递途径会对骨传导音质带来如下两方面的主要影响:(1)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有较大机械阻尼,其对高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低,使得骨传导声音的高频变弱或缺失;(2)传递路径上的硬质骨有较大的刚度,其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低,使得骨传导声音的低频变弱或缺失。

另外,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皮肤及皮下组织、硬质骨的刚度对传递路径的频域特性的影响。首先,请参阅图2,由图2可以看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作用,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中高频段有明显下降,表明了皮肤及皮下组织对骨传导声音中对高频具有削弱作用。另外,请参阅图3,硬质骨的刚度的改变,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全频段均产生变化。特别地,其能显著影响中低频的传递特性,将硬质骨的刚度提高,中低频的幅频曲线下降,表明了硬质骨刚度对骨传导声音中中低频具有削弱作用。

也就是说,上述两个因素会导致缩小骨传导声音/振动的频宽,进而使得音质变差,听音体验不佳。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可以是具有骨传导的耳机功能的各种设备,例如既可以是骨传导耳机,还可以是具有骨传导发声装置功能的眼镜、耳戴或者后挂固定机构、具有骨传导发声装置功能的帽子头饰、或者其它头戴工程用品、头戴军工用品、或者助听器等助听装置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该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11和固定机构12。其中,固定机构12作用于发声机构11,使得至少在发声机构11处于使用状态时,将发声机构11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需要指出的是,耳廓为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软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声机构11贴合至耳廓背面,进而可利用耳廓的软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

由于相对于硬质骨,耳软骨的刚度较小,其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高,能较好地传递低频,减少低频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并且由于耳廓呈扇形,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的过程中,耳廓本身及其相连组织也会产生相应振动,进而产生相应空气传导声;同时,在耳道内,耳廓振动引起的耳道壁面震动使得耳道内的气声产生高频谐振。这些空气传导声能进一步补偿骨传导声音/振动在传递过程中的低频缺失和由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造成的高频缺失。具体地,当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耳廓时,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在传递路径中增加了耳廓软骨传递的环节。

另外,请进一步参阅图6,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发声机构11贴合耳廓背面的方案与相关现有技术中的贴合方案传递路径的频域特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贴合方案,由于传递路径中增加了耳廓软骨环节,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中低频有明显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了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声机构11与用户耳廓背面贴合能够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低频损失。

进一步地,将发声机构11在耳廓背面贴合,在提高音质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声音传递过程中对耳道的影响,同时,由于发声机构11贴合在耳廓背面,进而使得发声机构11能够隐藏在耳后而不显现出来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可选地,固定机构12作用于发声机构11,使发声机构11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的预定区域。进一步地,由于耳轮脚正对的耳廓背面区域较为平坦,适合发声机构11以较大面积贴合,以获得更高的振动传递效率以及更大音量;此外,该区域内的软骨层较厚,更贴近内耳道,韧性更强,在获得较好音质的同时,能够避免通过耳廓边缘传振造成的振动、麻痒等不适感受,因此,可以以耳轮脚正对的耳廓背面的区域作为预定区域,具体请参阅图7和图8。具体地,预定区域可以为以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位置为中心面积为20cm2的区域;还可以是以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位置为中心面积为10cm2的区域,即耳廓背面除去耳轮的部分;或者还可以是以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位置为中心面积为5cm2的区域,即耳甲腔对应的耳廓背面的区域。

另外,固定机构12可以是专门用于固定骨传导发声装置的机构,在用户需要使用骨传导发声装置时,将该固定机构12固定在用户耳朵附近,以使得发声机构11贴合在耳廓背面;或者,固定机构12也可以是与发声机构11连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其它设备,在用户佩戴该设备时,可以直接或者通过一定的手段间接将发声机构11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在用户使用该物件的其它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使用骨传导发声装置的功能。

其中,发声机构1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骨传导扬声器,可选地,该骨传导扬声器可以为电磁式扬声器、压电式扬声器、静电式扬声器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电磁式扬声器可以为动圈式扬声器或动铁式扬声器等。

具体地,请进一步参阅图9,电磁式扬声器为具有复合振动的结构。其中,音圈21置于磁路22构成的磁间隙中,音圈21与支架23连接,支架23通过第一弹性元件24与磁路连接;同时支架23还通过第二弹性元件25与壳体26连接;振动板27与支架23连接以传递来自支架23的振动;振动板27连接软垫28,软垫28与耳廓背面接触,骨传导扬声器产生的振动通过振动板27和软垫28传递至耳廓。

可选地,发声机构11包括贴合面111,用于在发声机构11处于使用状态时,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进而实现声音/振动通过耳廓背面进行传递。具体地,贴合面111可以为包裹在发声机构11外围的软垫28,或者是直接裸露的发声机构的振动板27。

其中,贴合面111至少部分为曲面,例如可以包括朝向耳廓背面凸起的弧面,这使得发声机构11与形状不规则的耳廓背面能够良好贴合。具体地,贴合面111还可以包括凸起的且曲率不大于1的弧面,使得发声机构11与耳廓背面能够进一步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发声机构11通过耳廓背面进行声音/振动的传递的效率。

另外,请参阅图10,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贴合面111包括位于中部的平面111a,以及沿平面周向延伸的曲面111b,该平面111a和曲面111b共同构成朝向耳廓背面凸起的弧面。

可选地,贴合面111的面积不小于0.5cm2,或不小于1cm2。由于本实施方式中贴合面111面积足够大,能够进一步使得发声机构11与耳廓背面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从而一方面,能够减小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对用户耳廓背面的压强,提升用户佩戴该骨传导发声装置的舒适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且使得声音的音量足够大,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固定机构12包括定位件121和连接件122。其中,定位件121用于定位在用户的耳朵或头部,连接件122可以为弹性结构,分别与定位件121、发声机构11连接,从而进一步能够将发声机构11固定在用户的耳朵,以贴合用户的耳廓背面。

具体地,连接件122可以为与耳廓匹配的凹弧形,且凹处朝向用户耳朵前部,使得在用户使用骨传导发声装置时,连接件122能够环绕用户的耳廓背面设置。

其中,连接件122可以为柔性连接杆,该柔性连接杆可以是橡胶材质,或橡胶和弹性金属丝的复合结构,例如可以是橡胶与钛丝或钛合金丝的复合结构,或者橡胶与记忆合金丝的复合结构。

在定位件121定位在用户的耳朵或头部、且至少在骨传导发声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在定位件121支持下,连接件122能够施加弹力至发声机构11,使该发声机构11以预定压力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其中,预定压力是指在用户使用正常佩戴骨传导发声装置时,贴合面111在垂直贴合面111方向上贴合用户耳朵的压力。连接件122的不同弹性系数的材料、以及连接件122的不同形状、规格等,均会影响发声机构11对用户的耳廓背面施加的预定压力的大小。具体可以通过测试得出贴合面11对用户耳廓背面的压力大小,具体地,请参阅图11,在用户正常使用的状态下,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与耳廓背面贴合良好。以定位件121与连接件122连接的中心点为固定点将铰链固定,使用测力装置沿与贴合面111垂直的方向将发声机构11拉离耳廓背面。取发声机构11恰与耳廓背面分离时所测得的力作为发声机构11对用户的耳廓背面施加的压力,然后根据测得的压力值,进一步确定合适的连接件122的材料以及形状、规格等,以调节对应的压力于合适的范围之内。

当然,预定压力并不一定为固定值,例如用户在佩戴骨传导发声装置时,不同的佩戴状态,以及不同的头型的人佩戴,其所对应的预设压力的值是不同的。此时,由于连接件122为柔性连接杆,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头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形,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具体地,预定压力的上限可以为1N,该压力上限能够使得发声机构11不会因压力过大而产生较大变形造成使用者产生痛觉等其他不适感;下限可以为0.1N,以使得发声机构11在工作时贴合面111始终与耳廓背面贴合,不会出现因骨传导扬声器振动造成发声机构11与耳廓背面脱离的情况。

可选地,预定压力的上限还可以为0.8N,能够进一步减小耳廓的变形,确保使用者长时间佩戴不会产生不适;同时下限值还可以为0.3N,使得发声机构11能稳固贴合用户耳廓背面的同时,使耳廓背面与发声机构11接触的面积因耳廓的适当变形而变大,进而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从而使得骨传导发声装置有足够大的音量。

具体地,预定压力的上限及下限还可以为0.1N~1N之间的其他数值,以适应例如欧美人、亚洲人、男性、女性等人群的不同需求,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请参阅图12,定位件221是头后挂固定机构,连接件222一端直接或通过铰链连接于头后挂固定机构,另一端连接发声机构21。

需要指出的是,本应用场景中并不限定连接件122和后挂固定机构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例如还可以为除了上述的铰链连接之外的其它连接方式,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头后挂固定机构包括相互连接且套于耳前的头挂前部2211和环套在头后的头挂后部2212,连接件222是耳机弹性支架,耳机弹性支架一端固定于头挂后部的下方,另一端连接发声机构21。

其中,头挂后部2212可以环绕头部后侧设置,用户在使用时,可从头的后部佩戴,从而绕过耳廓将头挂前部2211套于耳前,同时,头挂后部2212环套在头的后部。需要指出的是,耳机弹性支架为凹弧形,且凹处朝向头挂前部,进而使得在用户佩戴时,能够进一步使弹性支架环绕在用户的耳廓背面,且使得发声机构21的贴合面211依靠该弹性支架贴合在耳廓背面。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连接件可以是耳戴的一部分,或者,定位件和连接件一体成型而成耳戴,作为发声机构的固定机构。

具体地,请参阅图13,耳戴可以是匹配耳朵外周形状的环状件,包括位于耳前的耳戴前部321和位于耳后的耳戴后部322,发声机构31固定于耳戴后部322内侧,且朝向耳戴前部321,从而使得用户在佩戴该耳戴时,发声机构31能够贴合于用户耳朵的耳廓背面。

当然,除了如图13中所述的耳戴前部321和耳戴后部322首尾相连的方式之外,本应用场景中的耳戴还可以是半包围的开放式结构,例如可以为C字型部分环绕的耳戴,能够通过部分环绕耳根的外围以固定在用户耳朵外围,并进一步将发声机构的贴合面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请继续参阅图4,定位件121包括压在耳朵上方的压杆1213,具体地,压杆1213可位于对应于耳尖的耳根部位,以对压杆1213形成一定的支撑。其中,压杆1213可以为直杆,或者可以为有一定弧度的弯曲杆,例如,压杆1213可以朝向用户耳朵形成一定的凹弧,从而增大压杆1213与耳朵的接触面积,以减小压杆1213作用于用户耳朵的压强,从而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连接件122下端连接发声机构11,连接件122上端可通过铰链连接设置在压杆1213朝向耳后的一端,从而使得发声机构11能够通过连接件122与压杆1213之间的连接绕铰链的转轴123转动,以调节发声机构11与压杆1213之间的角度。另外,与图12中的后挂固定机构与连接件122的连接方式类似,本应用场景中对于连接件122和压杆1213也可以为除了上述的铰链连接之外的其它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铰链外包裹保护套124。其中,保护套124可以为柔软材质,例如橡胶、硅胶等。

具体地,保护套124可以为具有至少一褶皱的套管结构,该套管结构套设在铰链的转轴123的外围,在连接件122绕铰链的转轴123转动时,能够通过褶皱的伸展和收缩来适应连接件122与压杆1213之间的距离,从而一方面,保护套124的设置能够覆盖铰链,避免在用户佩戴时,由于连接件122与压杆1213之间的转动而导致头发夹入铰链当中而对用户带来伤害;另一方面,褶皱的套管结构通过打开褶皱和收缩褶皱来适应连接件122与压杆1213之间的转动,从而避免在保护套124为平直状态时通过保护套124的自身弹力来适应上述转动而导致的舒张和收缩而容易变形甚至损坏,进而能够保护保护套124本身,延长保护套124的使用寿命。

另外,保护套124还可以为具有一开槽的块状结构,通过开槽位置由定位件121的顶部朝底部方向套设在铰链的转轴123的外围,形成半包围保护套124。其中,该具有一开槽的块状结构可固定在定位件121上,从而使得连接件122绕铰链的转轴123转动时能够如上所述保护用户头发等不受伤害。

可选地,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垂面α、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以及发声机构1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111中心点O同在一个平面内,或在相对平面的预定误差范围内。

其中,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垂面α是指垂直于铰链的转轴123的轴向且将该铰链的转轴123对称分割的面,具体请参阅图14。

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是指将连接件122对称分割的面,即在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两侧,连接件122呈对称分布,具体请参阅图15。

其中,预定误差范围可以根据经验以及连接件的材料、规格以及耳朵的形状的统计数据等综合得出。

需要指出的是,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垂面α、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以及发声机构1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111中心点同在一个平面内时,能够使得与连接件122连接的发声机构11能够直接贴合用户的耳廓背面,连接件122受力发生形变时,形变方向、以及发声机构11的移动方向一致,且都位于该平面内,而避免在上述各面和点不在同一平面内,且连接件122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因连接件122及发声机构11发生扭转而导致发声机构11无法贴合或完全贴合到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造成声音/振动传递效率的降低,进而降低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当然,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垂面α、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以及发声机构11贴合耳朵的贴合面111中心点可在相对平面的预定误差范围内,这样能够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不会对用户使用造成过多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此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效果。

请参阅图16,在另外一个应用场景中,骨传导发声装置为骨传导眼镜。其中,固定机构12为眼镜架,眼镜架12包括眼镜框125以及眼镜腿126,眼镜腿126包括与眼镜框125连接的镜腿主体1261以及与镜腿主体1261远离眼镜框125的端部通过铰链进行铰接的连接件122,容易理解地,此处镜腿本体1261对应于上述的压杆,且眼镜框125与镜腿本体1261共同构成上述定位件121。发声机构11进一步设置于连接件122上。由此,眼镜架12与发声机构11共同构成同时具有眼镜功能以及耳机功能的骨传导眼镜。

其中,本应用场景中的眼镜架12可以是近视镜、远视镜、太阳镜3D眼镜等各种眼镜的眼镜架,具体不做限定。

可选地,连接件122设置成使得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能够在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并在发声机构1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能够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具体地,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的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如图16中所示,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的第二相对固定位置如图17中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应用场景中发声机构11在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其中一个相对固定位置时,需要通过向铰链施加预设大小的力才能够将发声机构11切换至另一相对固定位置,而不会因为发声机构11的自身重力等原因导致发声机构11的相对固定位置的自动改变,从而能够使得用户能够准确得定位发声机构11的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仅具有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而无中间过渡状态。例如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如图17中的第二相对固定位置时,该骨传导眼镜可作为正常的眼镜使用,此时,用户可手动向铰链施加大于预设大小的力扳动连接件122,连接件122和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发生折叠而使得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使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贴合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同时使用该骨传导眼镜的眼镜功能和耳机功能,而不会出现介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间的其它位置。

当然,在其它应用场景中,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还可具有上述第一相对固定位置和第二相对固定位置之外的一个或多个其它相对固定位置,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可选地,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为65°~85°。

其中,由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是指与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同时相切的平面,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该平面进一步垂直于眼镜框125的对称面,具体如图18所示;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与如上述图15中所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容易理解地,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若由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较大,则发声机构11会较为靠近耳廓背面的外侧,过大时甚至不能贴合到耳廓;而若该夹角较小,则会太靠近耳廓背面的内侧,甚至压迫头部的颅骨,进而一方面会降低用户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会影响骨传导扬声器通过耳软骨进行声音/振动的传递,进而降低发声机构的音质。而在该夹角位于65°~85°范围内时,则可以使得发声机构能够贴合在用户耳廓背面较为的适中的位置。

另外,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70°~82°,以使得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更进一步靠近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区域。

具体地,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由两条镜腿主体1261的顶部所定义的水平参考平面γ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如70°、75°、80°、82°等均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眼镜框125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为5°~30°。

其中,眼镜框125的对称面λ是指将眼镜框125对称分割的对称平面,具体如图19所示。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与上述图15中所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上述眼镜框125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与用户的头型有关,例如,欧美人群与亚洲人群对应的该角度是不同的。在用户佩戴时,一方面靠用户的耳朵支撑镜腿主体1261的底面,另一方面还需要靠镜腿主体1261的侧面抵靠用户的头部的侧面进而将发声机构11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因此,若该角度较大,镜腿主体1261的前部抵靠头部,而后部远离头部;若该角度较大,则镜腿主体1261的前部远离头部,而后部抵靠头部,两种情况下,镜腿主体1261均不能与头部良好接触,从而容易导致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脱离耳廓背面,从而降低发声机构11的音质,且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其中,在发声机构11相对于镜腿主体1261处于第一相对固定位置时,眼镜框125的对称面λ与连接件122的对称面β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0°~25°,具体还可以为10°、15°、20°、25°等,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20,两条眼镜腿126对应的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可以为90~150mm。该距离h1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左右宽度。

容易理解地,两条眼镜腿126放置在用户的耳朵上部并夹持在头部两侧,若两条眼镜腿126对应的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较大,则眼镜腿126朝向用户头部的夹持力较小,会出现“夹不紧”的情况,从而导致容易从用户头部松离,进而导致发声机构11偏离对应耳廓背面的位置;而若该内收角交小,则眼镜腿126会过于夹紧用户的头部,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

其中,两条眼镜腿126对应的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h1还可以为100~130mm,具体还可以为100mm、110mm、120mm、130mm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用户的头型不同,可以选择该距离h1的范围较为合适的耳机。例如男款的距离h1可以为115~130mm,女款的范围则可以为100~115mm,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范围的中间值,以同时适应两种人群。

可选地,请继续参阅图20,眼镜框125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为105~170mm。

需要指出的是,眼镜框125的对称中心点为位于眼镜框125中间的鼻梁的中点位置,该垂直距离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前后长度。

容易理解地,若该垂直距离h2较大,则在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能够贴合到耳廓背面时,眼镜框125可能离用户的眼部较远,而在耳机眼镜框125佩戴合适时,则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由于离耳廓背面较远而不能够合适得贴合在耳廓背面;若该距离较小,则在同时使用眼镜功能以及耳机功能时,眼镜框125和发声机构11同时在用户头部前后过紧夹持头部,给用户带来不适,或者在距离过小时,甚至难以同时使用两个功能。

其中,眼镜框125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还可以为130~150mm,具体还可以为130mm、140mm、150mm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使用人群,可以对应不同的距离范围,例如,男款的距离h2可以为140~160mm,女款的范围则可以为或105~135mm,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范围的中间值,以同时适应两种人群。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20和图21,每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对应的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h3与眼镜框125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的比例h3/h2为0.1~1.5。

其中,每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对应的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h3对应于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贴合面1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处的距离;而眼镜框125的对称中心点到两个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h2对应于用户头部的前部到耳后的垂直距离。在用户头部的前部到耳后的垂直距离为一定时,若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贴合面111与用户耳廓背面的贴合处的距离较大,即上述比例较大时,说明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对应的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较大,则发声机构11容易贴合在耳廓背面较为靠下的部位;而在上述比例较小时,说明铰链的转轴123的中心点到对应的发声机构11的贴合面111的中心点O之间的距离较小,则发声机构11容易贴合在耳廓背面较为靠上的部位,从而会影响发声机构11对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进而影响音质。

其中,h3/h2还可以为0.125~0.35,具体如0.125、0.15、0.20、0.25、0.30、0.35等,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比例,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还可以根据上述各参数的不同设置不同规格的骨传导发声装置,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头型进行选择,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