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8140发布日期:2018-09-01 00: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手机拍摄过程中有时拍出的照片会发虚,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甚至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这些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拍摄景物曝光时发生微小抖动所致。

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经常会发生这种极轻微的抖动的现象,由使用者手抖动将引发摄像装置的镜头偏离轴向,使得图像传感器捕获到的图像质量产生劣化。故近年来对防抖技术功能开发需求相对较大。在此背景下,OIS(光学图像稳定系统的简称)光学防抖功能的提案也随之增多,其主要功能是控制镜头相对于图像传感器平移而将手抖造成的图像偏移抵消补偿掉。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防抖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无法有效地解决拍摄过程中因手抖动而造成拍出模糊照片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具有其的摄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拍摄过程中会因抖动造成的照片模糊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抖结构,其中,包括:SMA丝线;OIS簧片,SMA丝线固定在OIS簧片上;OIS底座,OIS簧片设置在OIS底座上,OIS底座包括传导组件,SMA丝线与传导组件导电连接,OIS底座通过传导组件为SMA丝线通电,以使SMA丝线在电流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并带动OIS簧片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移动;其中,OIS簧片用于与AF马达连接,以使OIS簧片的至少部分在SMA丝线的带动下移动时带动AF马达沿预定方向移动;OIS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SMA丝线进行限位的限位凸台。

进一步地,OIS簧片包括多个延伸边,多个延伸边沿OIS簧片的周向布置,SMA丝线为多个,多个SMA丝线与多个延伸边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SMA丝线沿相应的延伸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各个SMA丝线的两端与相应的延伸边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以带动延伸边移动。

进一步地,传导组件包括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和多个丝线传导部,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和多个丝线传导部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各个SMA丝线通过丝线传导部与相应的丝线传导端子导电连通。

进一步地,SMA丝线和延伸边均为四个,四个SMA丝线分别为第一SMA丝线、第二SMA丝线、第三SMA丝线和第四SMA丝线;其中,第一SMA丝线和第三SMA丝线平行设置,第二SMA丝线和第四SMA丝线平行设置,第一SMA丝线和第二SMA丝线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OIS簧片还包括簧片本体和导电引线,导电引线设置在簧片本体上,导电引线用于与AF马达的线圈体连接,以给线圈体通电。

进一步地,导电引线包括导电臂、第一导电部以及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通过导电臂连接。

进一步地,簧片本体具有与导电臂形状相配适的支撑臂,导电臂设置在支撑臂上。

进一步地,簧片本体为多边形板体,簧片本体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位于簧片本体的相对两个对角上;簧片本体具有两个上压片,一个上压片位于第一安装部上,另一个上压片位于第二安装部上。

进一步地,SMA丝线为多个,各个上压片均用于固定两个SMA丝线;上压片上设置有两个夹线槽,各个夹线槽分别用于安装相应的一个SMA丝线。

进一步地,上压片和支撑臂成对设置,簧片本体还包括导电垫,导电垫设置在成对的两个上压片和支撑臂之间,导电垫、上压片、以及支撑臂之间均间隔设置,第二导电部与导电垫连接。

进一步地,簧片本体具有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位于簧片本体的相对两个对角上;防抖结构还包括:两个下压片,一个下压片设置在第三安装部上,另一个下压片设置在第四安装部上;其中,上压片和下压片成对设置,成对的上压片和下压片之间形成用于安装SMA丝线的丝线安装区域,SMA丝线的一端与上压片连接,SMA丝线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下压片连接。

进一步地,各个下压片包括第一压片部和第二压片部,第一压片部和第二压片部间隔设置,第一压片部和第二压片部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的SMA丝线。

进一步地,导电引线为两个,其中一个导电引线为输入导电引线,传导组件包括用于接入电流的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和用于传出电流的AF马达输入传导部,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和AF马达输入传导部导电连接,AF马达输入传导部用于与输入导电引线连接。

进一步地,导电引线为两个,其中一个导电引线为输出导电引线,传导组件包括用于输出电流的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和用于输送电流的AF马达输出传导部,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和AF马达输出传导部导电连接,AF马达输出传导部用于与输出导电引线连接。

进一步地,OIS簧片具有接地导引部,传导组件包括接地传导组件,接地传导组件与接地导引部连接,接地导引部用于与相应的SMA丝线连接以对SMA丝线接地。

进一步地,接地传导组件和接地导引部均为多个,多个接地传导组件和多个接地导引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接地导引部分别用于与相应的SMA丝线连接。

进一步地,OIS底座具有空心内圈,OIS底座具有支撑凸起,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支撑凸起环绕OIS底座的空心内圈均匀分布,以支撑OIS簧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抖系统,防抖系统包括AF马达和防抖结构,AF马达位于防抖结构的上方且与防抖结构的导电引线导电连通,其中,防抖结构为上述的防抖结构。

进一步地,防抖系统还包括防护罩,防护罩罩设在AF马达和防抖结构上。

进一步地,防护罩包括多个防护侧壁,多个防护侧壁沿防护罩的周向依次分布,相邻两个防护侧壁之间由过渡侧壁连接,过渡侧壁的底端设置有焊接预留口,防抖结构的OIS底座设置有防护罩焊接片,焊接预留口朝向防护罩焊接片设置,以使过渡侧壁与OIS底座通过位于防护罩焊接片和焊接预留口之间的焊料焊接。

进一步地,防抖结构为上述的防抖结构,AF马达的下盖具有下盖端脚,下盖端脚与AF马达的线圈体连接,以使线圈体通过下盖端脚与第一导电部导电连通。

进一步地,AF马达的下盖具有凸台,凸台与防抖结构的OIS簧片远离OIS底座的端面接触连接,以使OIS簧片带动AF马达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摄像机本体和用于对摄像机本体进行防抖处理的防抖结构,其中,防抖结构为上述的防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通过选用带有形状记忆功能的SMA丝线实现防抖补偿功能,具体的,SMA丝线固定在OIS簧片上;OIS簧片设置在OIS底座上,OIS底座包括传导组件,SMA丝线与传导组件导电连接,OIS底座通过传导组件为SMA丝线通电,以使SMA丝线在电流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并带动OIS簧片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移动;其中,OIS簧片用于与AF马达连接。该防抖结构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并利用SMA丝线的热缩冷涨特性来改变SMA丝线的长短,使OIS簧片的至少部分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通过SMA丝线的拉动力来完成载动AF马达的目的,以使AF马达快速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达到微距离移动整个镜头,改变焦距,实现清晰影像的目的。

此外,OIS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SMA丝线进行限位的限位凸台,以限制SMA丝线的位置,确保SMA丝线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和AF马达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OIS簧片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OIS簧片的簧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中的OIS簧片的导电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下压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SMA丝线和OIS簧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OIS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OIS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系统的AF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AF马达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的AF马达的动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中的AF马达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1中的AF马达的动子组件和下盖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系统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防抖结构;2、AF马达;3、防护罩;

111、第一SMA丝线;112、第二SMA丝线;113、第三SMA丝线;114、第四SMA丝线;12、OIS底座;120、支撑凸起;1201、簧片定位柱;1202、下压片定位柱;1203、凸缘部;121、第一传导端子;1211、第一传导部;122、第二传导端子;1221、第二传导部;123、第三传导端子;1231、第三传导部;124、第四传导端子;1241、第四传导部;125、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1251、AF马达输入传导部;126、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1261、AF马达输出传导部;127、第一接地传导端子;1271、第一接地传导部;128、第二接地传导端子;1281、第二接地传导部;129、空心内圈;13、OIS簧片;131、簧片本体;1311、支撑臂;1312、上压片;1313、夹线槽;1314、压槽;1315、导电垫;132、导电引线;1321、第一导电部;1322、第二导电部;1323、导电臂;133、接地导引部;135、簧片定位孔;136、凹口部;14、防护罩焊接片;15、下压片;151、第一压片部;152、第二压片部;153、压片定位孔;16、限位凸台;

21、下盖;211、下盖端脚;22、凸台;23、凸起;24、绕线载座;25、线圈体;26、焊盘定位孔;27、点焊孔;28、挂线柱;29、下弹簧;31、热铆定位柱;32、热铆定位孔;33、点胶槽;34、载座定位柱;35、框架;36、翻边;37、磁石;38、铁壳;39、上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抖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15,包括:SMA丝线;OIS簧片13,SMA丝线固定在OIS簧片13上;OIS底座12,OIS簧片13设置在OIS底座12上,OIS底座12包括传导组件,SMA丝线与传导组件导电连接,OIS底座12通过传导组件为SMA丝线通电,以使SMA丝线在电流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并带动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移动;其中,OIS簧片13用于与AF马达2连接,以使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在SMA丝线的带动下移动时带动AF马达2沿预定方向移动;OIS底座12上设置有用于对SMA丝线进行限位的限位凸台16。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通过选用带有形状记忆功能的SMA丝线实现防抖补偿功能,具体的,SMA丝线固定在OIS簧片13上;OIS簧片13设置在OIS底座12上,OIS底座12包括传导组件,SMA丝线与传导组件导电连接,OIS底座12通过传导组件为SMA丝线通电,以使SMA丝线在电流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并带动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移动;其中,OIS簧片13用于与AF马达2连接。该防抖结构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并利用SMA丝线的热缩冷涨特性来改变SMA丝线的长短,使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通过SMA丝线的拉动力来完成载动AF马达的目的,以使AF马达快速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达到微距离移动整个镜头,改变焦距,实现清晰影像的目的。

此外,OIS底座12上设置有用于对SMA丝线进行限位的限位凸台16,以限制SMA丝线的位置,确保SMA丝线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X轴和Y轴的方向如图1所示,进而Z轴方向为垂直于X轴和Y轴的方向。

其中,SMA丝线为一种镍钛合金材料,SMA为英文Shape Memory Alloy的缩略语,为“形状记忆合金”的意思。SMA丝线具有热缩冷涨的特点,当电流流入SMA丝线时,SMA丝线受热开始收缩,克服侧弹力;当电流切断时,偏压弹力克服SMA丝线丝力,开始冷涨。

其中,AF为Auto Focus的缩略语,是自动对焦的意思。

具体实施时,SMA丝线的直径为10μm~40μm,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性能需求进行粗细方面的调整,粗细程度不必一概而论。

优选地,SMA丝线的直径为20μm~30μm。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限位凸台16为多个,多个限位凸台16沿OIS底座的周向设置。

具体实施时,OIS底座12包括多个底边,各个限位凸台分别与各个底边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OIS底座12包括四个底边,限位凸台为四个,各个限位凸台分别与各个底边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OIS底座包括四个底边,限位凸台为三个,各个限位凸台分别与四个底边中的三个底边中的各个底边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实施时,限位凸台16位于SMA丝线的外侧,并且,SMA丝线设置在限位凸台16的顶部端面的下方。

具体实施时,限位凸台16除具有对SMA的限位作用,还具有方便防护罩安装的作用,该限位凸台作为防护罩的靠板或挡板,使得防护罩与OIS底座的固定更紧固。

在本实施例中,OIS簧片13包括多个延伸边,多个延伸边沿OIS簧片13的周向布置,SMA丝线为多个,多个SMA丝线与多个延伸边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SMA丝线沿相应的延伸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各个SMA丝线的两端与相应的延伸边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以带动延伸边移动。

具体实施时,如图8所示,SMA丝线和延伸边均为四个,四个SMA丝线分别为第一SMA丝线111、第二SMA丝线112、第三SMA丝线113和第四SMA丝线114;其中,第一SMA丝线111和第三SMA丝线113平行设置,第二SMA丝线112和第四SMA丝线114平行设置,第一SMA丝线111和第二SMA丝线112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SMA丝线和第三SMA丝线的伸缩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SMA丝线112和第四SMA丝线的伸缩方向为Y轴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传导组件包括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和多个丝线传导部,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和多个丝线传导部一一对应设置,以使各个SMA丝线通过丝线传导部与相应的丝线传导端子导电连通。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包括第一传导端子121,多个丝线传导部包括第一传导部1211,第一SMA丝线111通过第一传导部1211与第一传导端子121导电连通,以使OIS簧片13在第一SMA丝线111的带动下沿第一SMA丝线111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移动。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包括第二传导端子122,多个丝线传导部包括第二传导部1221,第二SMA丝线112通过第二传导部1221与第二传导端子122导电连通,以使OIS簧片13在第二SMA丝线112的带动下沿第二SMA丝线112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移动。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包括第三传导端子123,多个丝线传导部包括第三传导部1231,第三SMA丝线113通过第三传导部1231与第三传导端子123导电连通,以使OIS簧片13在第三SMA丝线113的带动下沿第三SMA丝线113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移动。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多个丝线传导端子包括第四传导端子124,多个丝线传导部包括第四传导部1241,第四SMA丝线114通过第四传导部1241与第四传导端子124导电连通,以使OIS簧片13在第四SMA丝线114的带动下沿第四SMA丝线114的收缩方向或膨胀方向移动。

具体实施时,SMA丝线的形变使得电阻产生变化,测量SMA线的电阻(Ω)可以准确的计算OIS的位置(SMA线的长度),从而实现闭环控制。通过位置控制系统对(X轴、Y轴)传导端子施加不同的电流,就能达到精确控制AF马达单元在X轴、Y轴方向上的位置偏移调整目的,实现OIS防抖补偿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OIS簧片13还包括簧片本体131和导电引线132,导电引线132设置在簧片本体131上,导电引线132用于与AF马达2的线圈体连接,以给线圈体通电。

具体实施时,簧片本体131和导电引线132通过一体来料的加工方式加工而成。

具体实施时,导电引线132为铜材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电引线132包括导电臂1323、第一导电部1321以及第二导电部1322,第一导电部1321和第二导电部1322通过导电臂1323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一导电部1321粘贴于簧片本体131的上表面上,第二导电部1322悬空位于接地导引部133和上压片13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簧片本体131具有与导电臂1323形状相配适的支撑臂1311,导电臂1323设置在支撑臂1311上且贴合位于支撑臂1311的正上方。

具体实施时,导电引线132为两个,两个导电引线132相对设置,两个导电引线132分别与簧片本体131的两个支撑臂1311相叠加设置。

具体实施时,导电臂1323为L形,导电臂1323以折角为界限可分成两个线段,从第一导电部1321至折角开始处这一线段为笔直线状,从第二导电部1322至折角开始处这一线段为非笔直结构,呈略带可塑性形变的折曲状,其主要是与支撑臂1311形状保持相一致。

具体实施时,簧片本体131为不锈钢材质的四方形板状结构,其主要由占主体部分的簧片本体面、位于簧片本体面的左右两侧且依簧片本体面外围形状分叉延伸开去的支撑臂1311、及位于簧片本体面的相对两个对角上的上压片1312所一体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簧片本体131为多边形板体,簧片本体131具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位于簧片本体131的相对两个对角上;簧片本体131具有两个上压片1312,一个上压片1312位于第一安装部上,另一个上压片1312位于第二安装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SMA丝线为多个,各个上压片1312均用于固定两个SMA丝线;上压片1312上设置有两个夹线槽1313,各个夹线槽1313分别用于安装相应的一个SMA丝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上压片1312和支撑臂1311成对设置,簧片本体131还包括导电垫1315,导电垫1315设置在成对的两个上压片1312和支撑臂1311之间,导电垫1315、上压片1312、以及支撑臂1311之间均间隔设置,第二导电部1322与导电垫131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簧片本体131具有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位于簧片本体131的相对两个对角上;防抖结构还包括两个下压片15,一个下压片15设置在第三安装部上,另一个下压片15设置在第四安装部上;其中,上压片1312和下压片15成对设置,成对的上压片1312和下压片15之间形成用于安装SMA丝线的丝线安装区域,SMA丝线的一端与上压片1312连接,SMA丝线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下压片15连接。

具体实施时,如图7所示,各个下压片15包括第一压片部151和第二压片部152,第一压片部151和第二压片部152间隔设置,第一压片部151和第二压片部152分别用于安装不同的SMA丝线。

具体实施时,第一压片部151和第二压片部152均具有夹线槽1313,以安装SMA丝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上压片和下压片均具有压槽1314,压槽1314与夹线槽1313一一对应设置,这样的设置方便轻松压合夹线槽,进而而固定住SMA丝线的一端。

优选地,下压片15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

具体实施时,下压片15与OIS簧片13呈非接触性结构配置,防止因同OIS簧片接触而会造成同一角端的两个下压片15互相导通,避免向SMA丝线传导端子通电后出现短路现象。下压片15通过压片定位孔153固定于OIS底座12上,SMA丝线连接于上压片1312和下压片15之间,且保持于同一水平面。

具体实施时,下压片固定在OIS底座上,上压片为自由移动端,SMA丝线伸缩时,下压片不动,SMA丝线带动上压片运动,进而带动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运动,其中,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为上压片及上压片带动OIS簧片13时OIS簧片13可移动的部分。

在安装过程中,下压片与OIS底座、OIS簧片与OIS底座装配前,首先要完成SMA丝线的装配固定,装配固定是通过两两相邻的上压片和下压片的夹线槽和压槽来完成的,下压片与OIS簧片之间唯一的连接路径是SMA丝线。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引线为两个,其中一个导电引线为输入导电引线,传导组件包括用于接入电流的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125和用于传出电流的AF马达输入传导部1251,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125和AF马达输入传导部1251导电连接,AF马达输入传导部1251用于与输入导电引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引线为两个,其中一个导电引线为输出导电引线,传导组件包括用于输出电流的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126和用于输送电流的AF马达输出传导部1261,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126和AF马达输出传导部1261导电连接,AF马达输出传导部1261用于与输出导电引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OIS簧片13具有接地导引部133,传导组件包括接地传导组件,接地传导组件与接地导引部133连接,接地导引部133用于与相应的SMA丝线连接以对SMA丝线接地。

具体实施时,接地传导组件和接地导引部133均为多个,多个接地传导组件和多个接地导引部13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接地导引部133分别用于与相应的SMA丝线连接。

具体实施时,接地导引部133包括第一接地导引部和第二接地导引部。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接地传导组件包括第一接地传导端子127和第一接地传导部1271,第一接地导引部通过第一接地传导部1271与第一接地传导端子127导电连通,以使第一SMA丝线111和第四SMA丝线114接地。

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接地传导组件包括第二接地传导端子128和第二接地传导部1281,第二接地导引部通过第二接地传导部1281与第二接地传导端子128导电连通,以使第二SMA丝线112和第三SMA丝线113接地。

具体实施时,传导组件包括多个传导端子和多个传导部,各传导端子和所对应的各个传导部在OIS底座12内部为两两相连的一体式导通结构,表面经镀镍和镀金处理,导电性能优异,通过INSERTING MOLDING加工方式嵌埋成型。

其中,INSERTING MOLDING是嵌入成型的意思,也可译为埋入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导端子121、第二传导端子122、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125和第二接地传导端子128设置在OIS底座的第一侧,第三传导端子123、第四传导端子124、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126和第一接地传导端子127设置在与OIS底座的第一侧相对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OIS底座12具有空心内圈129,OIS底座12具有支撑凸起120,支撑凸起120为多个,多个支撑凸起120环绕OIS底座12的空心内圈129均匀分布,以支撑OIS簧片13。

具体实施时,支撑凸起120为具有较强硬度的不锈钢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OIS底座12内部同样通过INSERTING MOLDING加工方式进行嵌埋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OIS底座12的外周侧边缘设有凸缘部1203,以便于同防护罩之间的组配搭扣。

优选地,OIS底座12为注塑成型结构。

具体实施时,OIS簧片13与OIS底座12之间的定位固定是通过OIS底座12上的簧片定位柱1201和OIS簧片13上的簧片定位孔135相配合得以实现的。由于OIS底座12的簧片支撑凸起120与OIS簧片13的簧片本体131的背面相支撑,因此,OIS底座与OIS簧片之间实际的接触为有限的几个点接触,OIS底座与OIS簧片之间为平行隔空状。

具体实施时,由于SMA丝线一端夹固于下压片上,而下压片15通过其自身的压片定位孔153与OIS底座上的下压片定位柱1202相配合,下压片15最终被固定于OIS底座上,成为不动端部。SMA丝线另一端夹固于上压片1312上,向上压片1312施加一个拉力,可带动上压片1312移动,作为可迁引移动端部。因此,在向X轴或Y轴SMA丝线通电后,SMA丝线受热发生形状短缩,下压片15的不动端部SMA丝线则向下压片的可动端SMA丝线施加一个拉缩力。由此带动上压片所在的整个OIS弹簧本体在X轴Y轴方向发生位置移动。另外,由于OIS簧片本体与OIS底座本体之间为圆周的4个点接触,故无需用较大的拉缩力就可轻易实现OIS簧片本体在X轴、Y轴的位置调整移动。如前所述,由于AF马达座落于簧片本体的上表面上,当簧片本体面在X轴、Y轴方向发生位置移动时,即会呈现AF马达在所期望既定方向上的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传到组件、簧片支撑突起和防护罩焊接片在OIS底座内部都为INSERTING MOLDING加工的嵌埋成型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主要功能为:当摄像装置在通电运行过程中,如X轴、Y轴方向出现抖动造成的镜头偏位时,可实现对X轴和Y轴进行偏位纠正,通过对偏位的自动纠正和快速复位,最终得到高质量稳定的成像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抖系统,防抖系统包括AF马达2和防抖结构1,AF马达2位于防抖结构1的上方且与防抖结构1的导电引线132导电连通,其中,防抖结构1为上述的防抖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防抖系统还包括防护罩3,防护罩3罩设在AF马达2和防抖结构1上,防护罩3与OIS底座12相连接。防护罩3除具有保护内部机构的作用外,还具有接地防静电和电磁屏蔽的作用。进一步来说,防护罩3可屏蔽对高频模块的信号干扰,增强通话质量;防护罩3接地后,可以防止信号产生的静电以及其它摩擦产生的静电,导致的马达损坏。

优选地,防护罩3由无磁性的软态不锈钢材料制成。

具体实施时,防护罩3包括多个防护侧壁,多个防护侧壁沿防护罩3的周向依次分布,相邻两个防护侧壁之间由过渡侧壁连接,过渡侧壁的底端设置有焊接预留口,防抖结构1的OIS底座12设置有防护罩焊接片14,焊接预留口朝向防护罩焊接片14设置,以使过渡侧壁与OIS底座12通过位于防护罩焊接片14和焊接预留口之间的焊料焊接。

优选地,防护罩焊接片14为不锈钢材质,防护罩焊接片14采用INSERTING MOLDING加工的嵌埋成型方式,在与防护罩结合后,借由防护罩焊接片实现OIS底座与防护罩之间的焊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防抖结构1为权利要求3中的防抖结构1,AF马达2的下盖21的底部具有下盖端脚211,下盖端脚211与AF马达2的线圈体连接,以使线圈体通过下盖端脚211与第一导电部1321导电连通。

具体实施时,如图14所示,下盖端脚211为两个,两个下盖端脚211相对设置,分别与两个导电引线132的第一导电部导通,此外,须在此结合部上加以涂导电银胶固定,两个下盖端脚211是与防抖结构电气性导通的唯一路径,使得AF马达在Z轴方向的电气性驱动得以实现。

具体实施时,下盖端脚211在下盖21内部以INSERTING MOLDING方式嵌埋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AF马达2的下盖21具有凸台22,凸台22与防抖结构1的OIS簧片13远离OIS底座12的端面接触连接,以使OIS簧片13带动AF马达2移动。

具体实施时,凸台22设置在下盖21的底部,凸台22为高出于下盖21底部的环形凸台,凸台22与OIS簧片本体的上表面相配适。

具体实施时,凸台22圆周面上设有间隔180度的两个凸起23,凸起23与OIS簧片本体131的内环圈上的两个凹口部136相配适,以使下盖21与OIS簧片本体131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AF马达包括定子组件、动子组件及下盖。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定子部件包括铁壳38,铁壳38为具有四个侧壁的罩壳形状,其截面呈“凹”字形。

优选地,铁壳38由无磁性软态不锈钢材质制成。

具体实施时,铁壳38具有空心内圈,铁壳38的内部设有设置有四个翻边36,四个翻边36沿所述空心内圈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绕线载座24的顶部设置有与铁壳38的翻边36相配适的翻边凹口部,翻边凹口部为4个,各个翻边36与各个翻边凹口部一一对应设置;其中,翻边36的设置起到了轴向的抗扭作用。

具体实施时,铁壳38的顶面及四个侧壁均与防护罩3之间留设有一定空间间隔,始终保持不相接触状态,为AF马达在X轴和Y轴上的自动偏位纠正保留一定的活动空间。

具体实施时,铁壳38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用于涂导电银胶的胶口,胶口位于铁壳38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定子组件包括框架35,框架35为四边形框体结构。框架35设置在铁壳38的内周底面,框架35的外缘与铁壳38的侧壁抵接。

优选地,框架35为注塑成型且由绝缘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定子组件包括上弹簧39,上弹簧39水平放置在框架35上,这样的设置防止因上弹簧39在内部的不平整放置而产生在作动时的抖动不稳或光轴倾斜现象,最终影响到产品的性能。

具体实施时,上弹簧39为呈方形的板簧状结构,上弹簧39包括方形的外周侧部、圆形的内周侧部及连接外周侧部和内周侧部的簧丝臂。

具体实施时,上弹簧39的圆形的内周侧部设置有4个凸点和4个点胶孔,各个凸点和各个点胶孔均以90度角间隔设置。

具体实施时,上弹簧39与下弹簧29分别设于绕线载座24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起夹固支撑绕线载座24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其内周侧部各以90度间隔配设有四个内侧定位孔,如图4所示,与载座下端面上的四个载座定位柱相嵌套,下弹簧的内周面得以被固定于载座下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定子组件包括磁石37,磁石37为长条形结构。

具体实施时,磁石37为2条,2条磁石37分别沿铁壳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的内侧贴合设置,2条磁石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

具体实施时,磁石37与线圈体25在空间结构上呈相向设置。当向线圈体25通入电流后,线圈体25与磁石37之间就会产生电磁力,根据弗兰明左手法则,由于电磁力的作用驱使绕线载座24沿其轴向移动,绕线载座24最终停留于线圈体25与磁石37之间产生的电磁力与上弹簧39及下弹簧29的弹性力的合力达到相均衡状态时的位置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动子组件包括绕线载座24,绕线载座24包括线圈体25和载座主体,线圈体25和载座部分为一体绕线结构,载座主体的外周面形状与线圈体的内周面形状相配适。

具体实施时,载座主体呈圆筒形状,为注塑成型结构。载座主体的内周侧设置有镜头,外周侧设置有线圈体25,载座主体的上下端面分别由上弹簧39和下弹簧29夹紧固定。

具体实施时,载座主体的上端面设有4个凸点承载部,各个凸点承载部与各个凸点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实施时,载座主体的上端面设有4个载座胶孔,各个载座胶孔与各个点胶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线圈体25为呈八边形的绕线结构,线圈体25具有始线端和末线端,始线端和末线端分别绕于位于载座主体相对两侧的始线挂线柱和末线挂线柱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动子组件包括下弹簧29,下弹簧29呈方形的板簧状结构且位于绕线载座24的下端面和下盖21之间。

具体实施时,如图13所示,下弹簧29的四个端脚分别具有点胶槽33和热铆定位孔32,热铆定位孔32为两个,各个热铆定位孔32设置在点胶槽33的两端;下盖21具有与热铆定位孔32相配适的热铆定位柱31,热铆定位柱31插设在热铆定位孔32内;完成点胶后,下弹簧29的四个端脚分别与下盖21的四个端脚固定。

具体实施时,如图15所示,下弹簧29具有两个点焊孔27,两个点焊孔27相对设置且位于下弹簧29的相对设置的对角上;绕线载座24上设置有与点焊孔27一一对应的挂线柱28。在组装过程中,向点焊孔27中点焊锡膏进行激光焊接,挂线柱28上的始末端线圈与下弹簧呈电气性导通。

具体实施上,如图15所示,下弹簧29具有两个焊盘定位孔26,两个焊盘定位孔26相对设置且位于下弹簧29的相对设置的对角上,在组装过程中,焊盘定位孔26与下盖21上的焊盘相对接,在对焊盘定位孔加以激光焊接后实现下弹簧与下盖间的电气性导通。

具体实施时,下弹簧29沿其中心的空心内圈均匀设置有四个内侧定位孔,相邻两个内侧定位孔均间隔90度间隔设置,绕线载座24的下端面具有与内侧定位孔一一对应的载座定位柱34,载座定位柱34插设在内侧定位孔内,以使下弹簧固定于载座下端面上。

优选地,焊盘定位孔26为半蚀刻焊盘定位孔。

在本实施例中,AF马达包括下盖21,下盖21为注塑成型结构。

具体实施时,下盖21相对设置的对角上分别设置有焊盘。

在本实施例中,OIS簧片和下压片在组装前的状态为五联装的板面组合结构,整体为蚀刻加工工艺,内部有多个桥接连接点。如将多个桥接连接点去除,下压片可与OIS簧片作非接触式分离,下压片最终被固定于OIS底座上。

其中,OIS簧片和下压片的五联装桥接结构工艺优点在于,可通过其设有的定位孔及相应的五连装定位治具,防抖结构(如OIS簧片、下压片、SMA丝线、OIS底座)相互间可以做到精准定位和快速装配,组装工艺变得轻松简单,实现组装工艺最优化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组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系统的组装方式及顺序为:

首先,制作完成AF马达的定子组件,过铁壳、框架、上弹簧、磁石之间的相互组合来得以实现。

优选地,制作完成AF马达的动子组件。通过下弹簧与绕线载体之间的组装得以实现。向下弹簧的点焊孔中点焊锡膏进行激光焊接,绕于载座挂线柱上的线圈始末端线圈与下弹簧呈电气性导通。

优选地,将AF马达的动子组件插入下盖,对下弹簧的的对向两角(下盖焊盘)实施激光焊接,实现下弹簧与下盖之间的电气性导通。

优选地,在动子组件与下盖组合完毕的基础上,扣接定子组件。

由此,通过上述组装步骤完成AF马达的构造。下面对防抖结构的组装方式加以说明。

在五联装板面状态下,将SMA丝线挂入上下压片的夹线槽中,并对压槽实施压合,完成四根SMA丝线的装配。

优选地,对挂好SMA丝线的上述组合部件放置于OIS底座上,对OIS簧片的两个对象侧的接地导引部和第二导电部分别实施激光焊接,导通AF马达输入传导端子、AF马达输出传导端子和接地传导组件。

优选地,在四个下压片的压片定位孔旁侧部位,分别实施激光焊接,与第一传导部、第二传导部、第三传导部、第四传导部相导通。向第一传导端子、第二传导端子、第三传导端子和第四传导端子进行通电,四根挂于下压片上的SMA丝线得以通电。

优选地,向下压片的各压片定位孔实施点胶,下压片与OIS底座牢牢固定。

优选地,去除OIS簧片和下压片、导点垫的相关桥接连接点。

由此,通过上述组装步骤完成防抖结构的构造。下面对AF马达与防抖结构相互间的组装方式加以说明。

首先,对簧片本体面加以涂胶。

进一步,AF马达的下盖凸台面与簧片本体面进行面面对合配置,最终实现两部件的粘合和卡位。由此,AF马达得以支撑并独立于防抖结构之上。除两部件的上述面面接触部分外,两者之间的其余部位均为互不接触。在两者间的这种空间配置,为AF马达在轴向位置自由移动及调整预留有足够空间。

进一步,在两单元的组合基础上,通过铁壳两侧胶口对AF马达的下盖端脚和防抖结构中导电引线体的第二导电部相接触部实施导电银胶涂布,保证接触部分的充分性和稳固性。

进一步,盖上防护罩,并对防抖结构上的防护罩焊接片实施焊接固定。防护罩除与OIS底座的凸缘部及防护罩焊接部作底面性的固定接触外,在其内部空间的顶面位置与四周侧位置均与AF马达和防抖结构保留有一定空间上的间隔,这样保证了AF马达在X轴、Y轴、Z轴方向的位移时,不会同防护罩出现相互干涉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系统的有益效果为:

1、低成本。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仅需四个部件(OIS簧片、下压片、OIS底座、SMA丝线)材料清单少,装配简单,可实现简洁和低成本化。

2、低功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AF马达功耗小很多,相对于常规OIS马达,本实用新型的AF马达电池电量消耗更慢,保证更长的待机时间,更能满足移动设备的要求。同时,可使CMOS Sensor有更小的温升,可以保证更好的图像效果。

3、大驱动力。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的AF马达驱动力明显大于传统OIS马达,由于驱动力加大,使用更有力的弹片,可以推动玻璃镜头。

4、快速对焦。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由于材料受电后的回馈力较大,故在自动对焦或者做平移式光学防抖时对焦振荡和姿态稳定所需时间更短,对焦速度会更快,防抖补偿功能优良。

5、稳定性高。传统马达用比较弱的弹片,故较单薄,在折弯状态下很容易产生谐振。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可用刚性更强的弹片,一阶谐振频率和驱动带宽之间的间隔很大,不容易产生谐振。

6、可靠性佳。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比悬丝结构的OIS摄像装置牢固程度超5倍,承载力超3倍。在跌落等可靠性测试中表现优异,SMA丝线具有坚韧的刚性。相比于传统的悬丝结构的VCM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生命周期相对较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摄像机本体和用于对摄像机本体进行防抖处理的防抖结构,其中,防抖结构为上述的防抖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抖结构通过选用带有形状记忆功能的SMA丝线实现防抖补偿功能,具体的,SMA丝线固定在OIS簧片13上;OIS簧片13设置在OIS底座12上,OIS底座12包括传导组件,SMA丝线与传导组件导电连接,OIS底座12通过传导组件为SMA丝线通电,以使SMA丝线在电流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并带动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沿预定方向移动;其中,OIS簧片13用于与AF马达2连接。该防抖结构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并利用SMA丝线的热缩冷涨特性来改变SMA丝线的长短,使OIS簧片13的至少部分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通过SMA丝线的拉动力来完成载动AF马达的目的,以使AF马达快速沿X轴和/或Y轴进行位置调整,进而达到微距离移动整个镜头,改变焦距,实现清晰影像的目的。

此外,OIS底座12上设置有用于对SMA丝线进行限位的限位凸台16,以限制SMA丝线的位置,确保SMA丝线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