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腔支架与音腔支架组件、麦克风胶套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6315发布日期:2018-08-21 18:1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音腔支架与音腔支架组件、麦克风胶套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电子设备的外观也是随着用户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多种多样,这使得电子设备中的麦克风的出音方式也跟随着外观设计而改变,现有主流的出音方式有侧面出音与正面出音;其中,侧面出音的方式中,由于电子设备中堆叠空间的限制,电路板一般只能水平放置,麦克风就直接贴片安装在电路板上,这样就必须使用一个胶套结构来将把麦克进音导向侧面进音,如图1所示,胶套1"推入音腔支架2"的进音通道中,胶套1"的声音入口端11"与壳体侧壁上的麦克口过盈配合且防尘网位于胶套1"与壳体侧壁之间。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胶套1"需与壳体相配合,若过盈配合量小了,胶套1"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较差,影响进音效果;若过盈配合量大了,容易将胶套1"与壳体之间的防尘网刮起、变形起皱等,也造成密封不良、音频不良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腔支架与音腔支架组件、麦克风胶套及电子设备,避免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且节省了胶套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音腔支架组件,用于安装在包括电路板与壳体的电子设备中;所述音腔支架组件包括麦克风胶套、具有进音通道的音腔支架以及防尘网;所述麦克风胶套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胶片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胶片;所述第一胶片固定在所述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相配合;所述侧壁上的麦克口、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声音入口连通,以供声音进入所述进音通道;所述第二胶片固定在所述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所述声音出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以将所述声音从所述进音通道导出至所述电路板上的麦克风;所述防尘网固定在所述第一胶片与所述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所述声音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麦克风胶套,麦克风胶套为上述的音腔支架组件中的麦克风胶套。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音腔支架,音腔支架为上述的音腔支架组件中的音腔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置在电路板、壳体以及上述的音腔支架组件;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音腔支架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一胶片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相配合,所述第二胶片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音腔支架组件的麦克风胶套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胶片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胶片;第一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壳体的侧壁相配合,防尘网固定在第一胶片与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防尘网位于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的方案,避免第一胶片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第二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电路板相配合,即本实施例中的麦克风胶套为分体式的,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的胶套,节省了胶套材料。

另外,声音入口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胶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中;和/或,所述声音出口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胶片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中。本实施例中,声音入口的端面上和/或声音出口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以供安装人员将胶片直接安装在对应的凹槽中,即凹槽起到了很好的定位效果,避免胶片偏移,使得安装人员无需手动将胶片上的开口与端面上的入口/出口对准,为安装人员安装胶片提供了方便。

另外,当所述声音入口的端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一胶片的厚度相同;当所述声音出口的端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胶片的厚度相同。本实施例中,凹槽的深度与胶片的厚度相同,提升了外观。

另外,第一开口的形状与所述声音入口的形状相似,且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与所述声音出口的形状相似。本实施例中,形状相似,使得第一胶片与进音通道相固定时第一开口的边缘与声音入口的边缘能够相对应,第二胶片与进音通道相固定时第二胶片的边缘与声音出口的边缘能够相对应,提升了外观。

另外,第一胶片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一胶片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与所述壳体的侧壁相配合;所述第二胶片上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且所述第二胶片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环形凸台使得胶片与壳体(或电路板)能够紧密配合,提高了进音通道的密封性。

另外,第一胶片通过第一黏胶层固定在所述声音入口的端面上。所述第二胶片通过第二黏胶层固定在所述声音出口的端面上。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胶片在进音通道的一种设置方式。

另外,第一胶片与所述壳体的侧壁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胶片与所述电路板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胶片与壳体/电路的一种配合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胶套与音腔支架的分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音腔支架组件中麦克风胶套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音腔支架组件的分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音腔支架组件的合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音腔支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音腔支架组件的分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音腔支架组件,用于安装在包括电路板与壳体的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例如为手机,如图2-5所示,音腔支架组件包括麦克风胶套1、具有进音通道的音腔支架2以及防尘网3。

本实施方式中,麦克风胶套1包括具有第一开口111的第一胶片11和具有第二开口121的第二胶片12。第一胶片11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21的端面上且用于与壳体4的侧壁相配合;侧壁上的麦克口、第一开口111、声音入口21连通,以供声音进入进音通道。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胶片12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22的端面上且用于与电路板5相配合,声音出口22、第二开口121连通,以将声音从进音通道导出至电路板5上的麦克风;防尘网3固定在第一胶片11与声音入口21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21。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音腔支架组件的麦克风胶套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胶片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胶片;第一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壳体的侧壁相配合,防尘网固定在第一胶片与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防尘网位于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的方案,避免第一胶片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第二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电路板相配合,即本实施例中的麦克风胶套为分体式的,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的胶套,节省了材料。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音腔支架组件的结构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胶片11通过第一黏胶层固定在声音入口21的端面上。第二胶片通过第二黏胶层固定在声音出口的端面上。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胶片在进音通道的一种设置方式,然实际中不限于此,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较佳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11的形状与声音入口21的形状相似,且第二开口121的形状与声音出口22的形状相似。本实施例中,形状相似,使得第一胶片11与进音通道相固定时第一开口111的边缘与声音入口21的边缘能够相对应,第二胶片12与进音通道相固定时第二胶片12的边缘与声音出口22的边缘能够相对应,提升了外观。

在一个例子中,声音入口21的形状为矩形时,第一开口111的形状为矩形;声音出口22的形状为圆形时,第二开口121的形状为圆形;然实际中不限于此,本实施例对第一开口111与第二开口121的形状不作任何限制。

较佳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胶片11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凸台112,且第一胶片11通过第一环形凸台112与壳体4的侧壁相配合;第二胶片12上形成有第二环形凸台122,且第二胶片12通过第二环形凸台122与电路板5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环形凸台使得胶片与壳体(或电路板)能够紧密配合,提高了进音通道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音腔支架组件。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进音通道上形成有凹槽。

本实施方式中,声音入口21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211,第一胶片11固定在第一凹槽211中;和/或,声音出口22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221,第二胶片12固定在第二凹槽221中。

较佳的,本实施方式中,当声音入口21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211时,第一凹槽211的深度与第一胶片11的厚度相同。当声音出口22的端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221时,第二凹槽221的深度与第二胶片12的厚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言,声音入口的端面上和/或声音出口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以供安装人员将胶片直接安装在对应的凹槽中,即凹槽起到了很好的定位效果,避免胶片偏移,使得安装人员无需手动将胶片上的开口与端面上的入口/出口对准,为安装人员安装胶片提供了方便。另外,凹槽的深度与胶片的厚度相同,提升了外观。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麦克风胶套,麦克风胶套为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音腔支架组件中的麦克风胶套。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麦克风胶套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胶片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胶片;第一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壳体的侧壁相配合,防尘网固定在第一胶片与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防尘网位于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的方案,避免第一胶片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第二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电路板相配合,即本实施例中的麦克风胶套为分体式的,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的胶套,节省了材料。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音腔支架,音腔支架为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音腔支架组件中的音腔支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音腔支架的进音通道具有声音入口与声音出口,声音入口的端面上固定有第一胶片,防尘网固定在第一胶片与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防尘网位于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的方案,避免第一胶片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声音出口的端面上固定有用于与电路板相配合的第二胶片。

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置在电路板、壳体以及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音腔支架组件。

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设置在壳体上,音腔支架组件设置在电路板上,且第一胶片与壳体的侧壁相配合,第二胶片与电路板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电子设备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音腔支架组件,音腔支架组件的麦克风胶套包括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胶片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胶片;第一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入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壳体的侧壁相配合,防尘网固定在第一胶片与声音入口的端面之间且遮盖声音入口,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防尘网位于胶套与壳体侧壁之间的方案,避免第一胶片与壳体侧壁之间配合量较大时出现防尘网被刮起、变形起皱等情况,从而防止造成密封不良及音频不良等问题。第二胶片固定在进音通道的声音出口的端面上且用于与电路板相配合,即本实施例中的麦克风胶套为分体式的,替代了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的胶套,节省了材料。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音腔支架组件的结构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胶片与壳体的侧壁过盈配合,第二胶片与电路板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胶片与壳体/电路配合的一种方式,然实际中不限于此,本实施例对胶片与壳体/电路板的配合方式不作任何限制。

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一胶片抵持于壳体的侧壁,第二胶片抵持于电路板;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胶片与壳体/电路配合的另外一种方式。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