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声装置以及VR或AR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8922发布日期:2018-11-16 23:21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声装置以及VR或AR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接收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扬声部件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波。

用户在使用带有发声装置的电子设备时,可能会处于多种环境中,例如阴雨天气。现有的发声装置在用户使用发声装置处于这种环境中时,雨水很可能会从发声装置的出声孔进入到发声装置内侧,使发声装置出现故障,更严重地,可能会使发声装置彻底损坏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更优的发声装置的新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第三外壳;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上盖以及从上盖一面延伸出筒状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内的上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出声孔,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侧出声孔;

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筒状的侧壁以及连接在侧壁一端的顶部,所述顶部上设置有第二前出声孔,所述第一外壳的延伸部从所述顶部套设在所述第二外壳上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外壳能够转动,所述侧壁在与所述延伸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侧出声孔;当所述第一外壳相对所述第二外壳转动时,能够使所述第一前出声孔与所述第二前出声孔重叠,所述第一侧出声孔与所述第二侧出声孔错位;以及

能够使所述第一前出声孔与所述第二前出声孔错位,并且所述第一侧出声孔与所述第二侧出声孔重叠;

所述第三外壳包括筒状的外侧壁以及连接在外侧壁的底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设置于所述第三外壳中,所述侧壁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与所述间隙对应的所述底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出声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出声孔与所述第二前出声孔位于同心圆的同一圆周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出声孔与所述第二前出声孔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一侧出声孔与所述第二侧出声孔的数量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出声孔的中心和所述第二侧出声孔的中心与所述顶部的距离相同。

可选地,所述侧壁包括下侧壁部和与所述延伸部对应的上侧壁部,所述上侧壁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下侧壁部的直径,并在两者连接处形成有台阶面。

可选地,所述台阶面上设置有突起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台阶面对应的一面设置有滑槽,当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滑槽的一端时,所述第一前出声孔与所述第二前出声孔完全重叠;当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滑槽的另一端时,所述第一侧出声孔与所述第二侧出声孔完全重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出声孔和第二前出声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侧出声孔和第二侧出声孔设置有两个,所述后出声孔设置有八个。

可选地,所述第二外壳的侧壁的另一端为开口,所述第三外壳的底部上开设有与所述侧壁一端开口对应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上盖的边缘设置有把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VR或AR头戴设备。该设备包括了上述发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发声装置的出声方向能够进行调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轴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轴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从前出声孔出声时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去除第三外壳且从前出声孔出声时的轴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从后出声孔出声时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去除第三外壳且从后出声孔出声时的轴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外壳上的滑槽和突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例如,发声装置为喇叭装置、音箱等。如图1-7所示,该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以及第三外壳3。扬声器单体设置在第二外壳2中,第一外壳1套设在第二外壳2上,然后将结合为整体的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以及扬声器单体设置在第三外壳3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声装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外壳1包括有上盖11以及从上盖11一面延伸出筒状的延伸部14,延伸部14内的上盖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出声孔12,延伸部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侧出声孔13。第一前出声孔12和第一侧出声孔13的具体位置分布、形状、大小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本实用新型对比不做限制。

第二外壳2呈筒状,其一端为设置有第二前出声孔22的顶部21,另一端为开口,两端之间为侧壁24。侧壁24与延伸部1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侧出声孔23。将第一外壳1的延伸部14从顶部21套设在第二外壳2上,并且第一外壳1相对第二外壳2能够进行转动,当第一外壳1相对于第二外壳2转动时,能够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重叠,并且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错位,振动系统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前出声孔12和第二前出声孔22形成的声音通道传播出去;继续使第一外壳1相对第二外壳2转动,能够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错位,并且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重叠,振动系统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侧出声孔13和第二侧出声孔23形成的声音通道传播出去。

其中,扬声器单体设置在第二外壳2的侧壁24内远离顶部21的一端,且与第二侧出声孔23错开。

第三外壳3呈筒状,其一端设置有底部33,另一端为开口,两端之间为外侧壁31。将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结合后设置于第三外壳3中后,侧壁24与外侧壁31之间具有间隙。底部33设置有与第二外壳2开口一端直径对应的空心部,沿空心部到外侧壁31的底部3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后出声孔32,后出声孔32的具体位置分布、形状、大小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本实用新型对比不做限制。

其中,外侧壁31另一端形成的开口的直径小于或等于上盖11的直径,上盖11能够将所述外侧壁31一端的开口完全覆盖,以防止声音从该侧辐射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装置,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和第三外壳3配合形成了发声装置的外壳,通过旋转第一外壳1,可以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重叠,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错位;相反的,还可以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错位,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重叠。当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重叠时,振动系统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形成的声音通道,将声音信号传向第一外壳1的前盖11外侧;当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重叠时,振动系统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形成的声音通道将声音引号传播到侧壁24和外侧壁31之间的间隙中,然后通过间隙形成的声音通道,将声音信号从后出声孔32传向第三外壳3的底部33外侧。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装置,可以通过使第一外壳1相对第二外壳2产生旋转,实现了对发声装置出声孔的选择,进而实现了对发声装置出声方向的控制。例如,能够使发声装置从相反的方向传播出声音信号给用户。进一步地,当天气较为恶劣,例如阴雨天时,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第一外壳1,使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重叠,进而使声音信号从后出声孔32传播给用户,此时,由于位于外侧的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错位,形成了闭合状态,可以避免雨水进入发声装置内对发声装置造成损坏的问题,提高了发声装置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筒状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筒状结构为上下直径相同的圆柱体形状,或上下直径不同的圆台形状,凡是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的,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的数量一致,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的数量一致。

其中,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位于同心圆的同一圆周上,当第一外壳1相对于第二外壳2转动时,能够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完全重叠。

进一步地,在第一外壳1套设到第二外壳2上后,第一侧出声孔13和第二侧出声孔23的中心与顶部21的距离相同,当第一外壳1相对于第二外壳2转动时,能够使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完全重叠。

如图1所示,侧壁24包括下侧壁部242和与延伸部14对应的上侧壁部241,上侧壁部241的直径小于下侧壁部242的直径,并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面。当第一外壳1套设在第二外壳2上后,延伸部14与台阶面抵接。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台阶面上设置有突起部25,延伸部14与台阶面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与突起部25对应的滑槽16。第一外壳1安装到第二外壳2上后,突起部25位于滑槽16中。第一外壳1相对第二外壳2发生转动时,当突起部25与滑槽16的一端抵接,恰好能够使第一前出声孔12与第二前出声孔22完全重叠的状态;相反,当突起部25与滑槽16的另一端抵接,能够使第一侧出声孔13与第二侧出声孔23处于完全重叠的状态。

突起部25与滑槽16的配合,对第一外壳1相对第二外壳2的转动起到了限位作用,能够使用户在很便捷地切换出声孔。同时,采用这种方案,不需要设置其他多余的部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进一步地,前盖11的边缘上还设置有把手15,把手15的设置,进一步地方便了用户进行发声装置出声方向的切换,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结构简单,无须其他配件。优选地,把手15和前盖11为一体成型。

如图1-7,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第一前出声孔12和第二前出声孔22设置有两个,第一侧出声孔13和第二侧出声孔23设置有两个,后出声孔32设置有八个。本实用新型对各个出声孔的形状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凡是能达到同样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外壳2的侧壁24的另一端为开口,第三外壳3的底部33上开设有与侧壁24的开口对应的通孔。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扬声器单体从第二外壳2的顶部21靠向第三外壳3的底部33的方向依次包括振动组件4、环形华司5、环形磁铁6、T形空心导磁柱7、网布9以及PCB板8,环形华司5和环形磁铁包括有中心通孔10,环形华司5与环形磁铁6通过中心通孔10套设在T形空心导磁柱7上,PCB板8上设置有将T形空心导磁柱7的空心部与外侧壁31外部连通的导气通道81,网布9敷设在导气通道81上。

如图4所示,T形空心导磁柱7的柱状部为空心结构,且T形空心导磁柱7的柱状部与中心通孔10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磁间隙。振动组件4设置在华司5上,振动组件包括有振膜以及连接在振膜一侧的音圈,音圈位于磁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装置,其中扬声器单体可以动铁式的发声单体,也可以采用动圈式的发声单体,或者动铁式+动圈式的发声单体。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T形空心导磁柱7底部与通道8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71,通孔71用于将磁间隙与通道81连通,进而使磁间隙能够与发声装置外壳外进行气体的流通,能够避免成发声装置工作时磁间隙的温度过高,提高了发声装置的性能。

如图1和图3所示,华司5、磁铁6、T铁7以及PCB板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连通的凹槽100,音圈的引线和PCB板8的线路可以设置在凹槽100内,从凹槽内引出到发声装置的外壳外。采用将线路设置在凹槽100的这种方案,可以避免线路占用声音通道的空间对声音信号传播的阻碍和影响,保证了发声装置的音质,提高了发声装置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VR或AR头戴设备。该设备包括上述的发声装置。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