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1844发布日期:2019-03-02 02:17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无线蓝牙进行充电主要通过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进行,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包括有盒盖和盒体,盒盖通过标准转轴可转动的装配在盒体上,在进行无线蓝牙耳机充电时需要手动打开盒盖,然后将无线蓝牙耳机放置在盒体内,通过盒体内设置的充电接口进行充电,但此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在使用时需要人工手动开合,使用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存在需要手动开合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包括壳体、上盖、门扣、滑动件和弹性扭转件,所述上盖罩扣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门扣安装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可滑动的嵌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弹性扭转件一端抵靠在所述壳体侧壁上,一端抵靠在所述滑动件的底端,所述门扣具有受到下压力时可自动打开的卡设部,所述门扣通过所述卡设部卡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滑动件上设置有可带动滑动件移动的操作部,在所述滑动件与上盖之间设置有滑动件上移时可将上盖推开的推开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的凸起,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滑动孔,所述凸起插装在所述滑动孔内,所述滑动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凸起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件包括滑动件本体和沿滑动件本体一侧设置的L型弯折臂和L型弯折臂连接的第一弯折臂,在所述滑动件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门扣的安装腔,在所述第一弯折臂上顶面形成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倾斜臂,所述倾斜臂与所述第一弯折臂的顶面具有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推开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倾斜臂侧面的滑动轨道和设置在所述上盖内的凸起柱,所述凸起柱嵌装在所述滑动轨道内,所述滑动轨道沿倾斜臂的倾斜方向从上向下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扣设在所述后壳上与所述后壳固定,在所述后壳内侧壁上设置有便于滑动件滑动的两条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后壳的高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转轴,所述上盖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后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的底端设置有卡勾,所述门扣的卡设部卡设在所述卡勾上。

进一步的,所述卡勾为L型卡勾。

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包括壳体和上盖,门扣、滑动件和弹性扭转件,所述上盖罩扣在所述壳体上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门扣安装在所述滑动件上,滑动件可滑动的嵌装在所述壳体上,弹性扭转件一端抵靠在壳体侧壁上,一端抵靠在滑动件的底端,门扣具有受到下压力时可自动打开的卡设部,门扣通过所述卡设部卡设在壳体上,滑动件上设置有可带动滑动件移动的操作部,在所述滑动件与上盖之间设置有滑动件上移时可将上盖推开的推开组件。本实用新型中的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可通过手动操作操作部,将滑动件下移,通过滑动件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到门扣,门扣打开,门扣从壳体上解锁后通过弹性扭转件的扭转力作用到滑动件上,使滑动件可自动上移,通过滑动件和上盖之间的推开组件的配合作用,将上盖自动推开,实现了上盖的自动打开,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结构装配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打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闭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闭合状态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盒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6 所示, 包括壳体100、上盖200、门扣300、滑动件400和弹性扭转件500,在壳体100内还设置有储电单元,用于给无线蓝牙耳机充电提供电能,储电单元可通过充电电路和充电接口的配合实现对无线蓝牙耳机的充电,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0包括有壳体100包括前壳和后壳120,所述前壳扣设在所述后壳120上与所述后壳120固定,通过前壳与后壳120围设形成装配空间,在前壳和后壳120之间还形成有向上的开口130,上盖200扣设在开口130上且通过一转轴600与后壳120转动连接。

门扣300安装固定在所述滑动件400上,本实施例中的门扣300(Latch)为本领域常用的标准件结构,门扣300具有受到下压力时可自动打开的卡设部310,所述门扣300通过所述卡设部310卡设在所述壳体100上,其存在有2种状态,一种状态时门扣300的卡设部310与壳体100脱离,被打开处于开合的状态,此时对应充电盒的上盖200被打开,另一种状态为门扣300的卡设部310卡设在壳体100上,与壳体100卡设固定,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对应充电盒上的上盖200被关闭,其主要靠门扣300内部的卡簧切换两种工作状态,外部施加向下的力后,会在两种状态下切换,门扣300通过卡设部310卡设在壳体100上时同时也实现了与其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滑动件400的固定,所述滑动件400可滑动的嵌装在所述壳体100上。具体的,在所述后壳120内侧壁上设置有便于滑动件400滑动的两条滑轨121,所述滑轨121沿所述后壳120的高度方向设置,滑动件400的两侧壁嵌装到滑轨121内与滑轨121滑动配合,在门扣300上的卡设部310脱离壳体100时,滑动件400的限位取消,其则可沿滑轨121上下滑动;

弹性扭转件500一端抵靠在所述壳体100侧壁上,具体的,弹性扭转件500其一端抵靠在后壳120的侧壁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滑动件400的底端,滑动件400上设置有可带动滑动件400移动的操作部410,在所述滑动件400与上盖200之间设置有滑动件400上移时可将上盖200推开的推开组件700。在操作时,可通过手握操作部带动滑动件400上下移动,由于滑动件400和门扣300配合固定,则会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给门扣300,使得门扣300的卡设部310被打开,与壳体100脱离,此时,弹性扭转件500通过弹性扭转力给滑动件400以向上作用力,使得滑动件400上移通过滑动件400和上盖200之间的推开组件700将上盖200推开,实现了上盖200的自动打开,操作简单方便。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扭转件500可选用扭簧、或弹性钮片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410为设置在所述滑动件400上的凸起,优选的,凸起为圆形凸起柱,在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滑动孔122,所述凸起插装在所述滑动孔122内,所述滑动孔122的长度大于所述凸起的直径。可通过用手操作凸起,通过操作凸起带动滑动件400沿滑动孔122的长度方向上下滑动,通过滑动件400的上下运动带动作用力到与其装配在一起的门扣300,实现对门扣300的触发,实现门扣300的打开或闭合。

具体的,所述滑动件400包括滑动件420本体和沿滑动件420本体一侧设置的L型弯折臂430和L型弯折臂430连接的第一弯折臂440,第一弯折臂440垂直于L型弯折臂430设置,在所述滑动件本体420上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门扣300的安装腔,门扣300安装在安装腔内部,且其底端则通过其自身自带的卡设部310卡设在壳体100上,在所述第一弯折臂440上顶面形成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倾斜臂450,所述倾斜臂450与所述第一弯折臂440的顶面具有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推开组件700包括设置在所述倾斜臂450侧面的滑动轨道710和设置在所述上盖200内的凸起柱720,所述凸起柱720嵌装在所述滑动轨道710内,所述滑动轨道710沿倾斜臂450的倾斜方向倾斜开设。在滑动件400受到弹性扭转件500的作用力上移时可带动滑动件400上的倾斜臂450上移,倾斜臂侧面的滑动轨道和凸起柱配合进而推动与凸起柱一体的上盖200向上移动,但由于受到转轴600的限制,使得上盖200做相对于转轴600的打开运动,实现了上盖200的自动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120的底端设置有卡勾123,所述门扣300的卡设部310卡设在所述卡勾123上。优选的,所述卡勾123为L型卡勾。门扣300的卡设部310也为L型的卡勾。

在上盖200闭合时,可通过凸起柱720作用力给滑动件400,使得滑动件400下移,下移到后壳120上的卡勾123位置时触发门扣300,使得门扣300重新卡设在后壳120的卡勾123上,完成闭合动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