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6210发布日期:2019-02-10 23:1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喇叭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喇叭。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喇叭通过触点的通断驱动电磁线圈的电流有无,从而产生电磁力驱动膜片振动而发声,由于传统的机械喇叭经过触点有一个较大的电流,在电磁线圈接触又断开的时候会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从而击穿空气而烧蚀触点,因此烧蚀的触点很容易被氧化,从而使触点接触电阻增大,使电路不通,从而使喇叭失效,这样就使喇叭的寿命大大降低,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为了克服有触点机械喇叭的不可靠的缺陷,产生了无触点的电子喇叭。现有的无触点的车用电子喇叭是用一个电子电路振荡控制发声系统使喇叭发声,该电子电路元器件较多,结构较复杂,其开发成本和材料成本高,制造工艺也比较复杂,设备成本和工装成本也都比较高。

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输出频率稳定,在使用时,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与同类机械触电和现有的电子无触点喇叭相比,喇叭音量高、功耗低、电子辐射低和造价更便宜的电子喇叭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子喇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子喇叭,包括电源和喇叭线圈L1,所述电源与喇叭线圈L1的一端电连接;

还包括场效应管T1和电容C3;

所述喇叭线圈L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T1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电源的负极连接,其栅极与电阻R7连接,电阻R7用于接收脉冲驱动信号,所述场效应管T1的漏极与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3。

优选的,电阻R7接收的脉冲驱动信号由控制电路模块发出,所述控制电路模块与所述电源之间为电连接关系;

所述控制电路模块的脉冲波输出处于高电平时,场效应管T1导通,喇叭线圈L1正常工作;

所述控制电路模块的脉冲波输出处于低电平时,场效应管T1截止,喇叭线圈L1停止工作。

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MCU芯片U1、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8、电容C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三极管T2和三极管T3;

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5和电阻R6一端的相连点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8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2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1端相连,MCU芯片U1的pin5端与电源端连接,MCU芯片U1的pin7端与接地端连接;

所述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同向串联,所述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同向串联,所述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之间的串联点与MCU芯片U1的pin6端连接,所述的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之间的串联点与MCU芯片U1的pin4端连接;所述的二极管D3的阳极和二极管D5的阳极短接后与MCU芯片U1的pin3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T3的基极相接,二极管D4的阴极与三极管T2的基极相接;

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接,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三极管T2和三极管T3之间的发射极上,其另一端与场效应管T1的柵极连接,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与电源端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接地端连接;

电阻R4的一端依次连接二极管D3和二极管D5的阳极,其另一端接电源端;

电阻R8的一端依次与二极管D2和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源与所述MCU芯片U1的之间连接有稳压模块;

所述稳压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可调精密稳压源U2,二极管D1的阳极和电源端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阻R1的一端相连;

喇叭线圈L1的一端接入二极管D1和电阻R1之间,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MCU芯片U1的pin5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也与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的电阻R2和R3组成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电容C2及可调精密稳压源U2组成并联电路,电阻R2和R3之间的串联点和可调精密稳压源U2的pin1端相连;所述并联电路的上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并联电路的下端与接地端相连,可调精密稳压源U2的pin3端接MCU芯片U1的pin7端。

优选的,电阻R7接收到的脉冲驱动信号为每秒400-500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喇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MCU智能控制芯片,保证了稳定的输出频率,在使用时,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与同类机械触电和现有的电子无触点喇叭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喇叭音量高、功耗低、电子辐射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电路运行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喇叭,包括电源和喇叭线圈L1,所述电源与喇叭线圈L1的一端电连接,还包括场效应管T1和电容C3;喇叭线圈L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T1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T1的源极与电源的负极连接,其栅极与电阻R7连接,电阻R7用于接收脉冲驱动信号,场效应管T1的漏极与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3。用于吸收场效应管T1关闭时喇叭线圈L1产生的反向电动势,保护场效应管T1,用于降低电磁干扰。

具体的,电阻R7接收的脉冲驱动信号由控制电路模块发出,控制电路模块与电源之间为电连接关系;

当控制电路模块的脉冲波输出处于高电平时,场效应管T1导通,喇叭线圈L1中有电流通过,喇叭线圈L1正常工作;当控制电路模块的脉冲波输出处于低电平时,场效应管T1截止,喇叭线圈L1中没有电流通过,喇叭线圈L1停止工作。

具体的,控制电路模块包括MCU芯片U1、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三极管T2和三极管T3;

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相连接,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5和电阻R6一端的相连点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8端相连,电阻R5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2端相连,电阻R6的另一端与MCU芯片U1的pin1端相连,MCU芯片U1的pin5端与稳压模块的正端连接,MCU芯片U1的pin7端与接地端连接,用于控制输出脉冲的频率;

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同向串联,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同向串联,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之间的串联点与MCU芯片U1的pin6端连接,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之间的串联点与MCU芯片U1的pin4端连接;二极管D3和二极管D5的阳极短接后与MCU芯片U1的pin3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三极管T3的基极相接,二极管D4的阴极与三极管T2的基极相接;

三极管T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接,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三极管T2和三极管T3之间的发射极上,其另一端与场效应管T1的柵极连接,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与稳压模块的正端连接,三极管T2的集电极与接地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依次连接二极管D3和二极管D5的阳极,其另一端接稳压模块的正端,用于控制脉冲波的占空比;输出脉冲的占空比是模拟机械喇叭触点的通断,正占空比为2/3,即一个周期内高电平(通电时间)占整个周期的比例为66.67%。

脉冲的频率主要由C1和R6决定,频率与C1和R6成反比关系。R5则为细调。

电阻R8的一端依次与二极管D2和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

为了保证输出频率和电平的一致性,采用高精度的电阻和电容。

具体的,所述电源与所述MCU芯片U1的之间连接有稳压模块;

稳压模块包括二极管D1、电容C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可调精密稳压源U2,二极管D1的阳极和电源端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阻R1的一端相连,三极管T3的集电极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

电阻R2和R3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容C2及可调精密稳压源U2的pin2和pin3组成并联电路,电阻R2和R3串联的串联点和可调精密稳压源U2的pin1相连,并联电路的上端与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这个就是稳压模块的正端,且并联电路的下端与接地端相连,可调精密稳压源U2的pin3端接MCU芯片U1的pin7端,由此提供精密稳定的电压。

电子喇叭的控制电路需要稳定的电压。R1、R2、R3、C2和T4组成了稳压电路,它给芯片等元件提供电源。它能保证在车载电池的变化范围内,提供给控制电路的电压都始终不变,保证输出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电阻R7接收到的脉冲驱动信号为每秒400-500次,当电阻R7接收到的脉冲驱动信号在每秒400到500之间时,通过脉冲信号连通断开使得线圈和另外一些机械零件构成喇叭的发声装置能够接收到电路的通断往复信号,喇叭本身的振动系统工作,发声装置发出声音,此时的发声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喇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MCU智能控制芯片,芯片在设计中力求可靠、高效和低耗,并兼顾线路简单、调试方便和成本低廉,保证了稳定的输出频率,在使用时,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与同类机械触电和现有的电子无触点喇叭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喇叭音量高、功耗低和电子辐射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