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2582发布日期:2019-08-31 01:2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检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绝大部分二次设备都是使用网线通过交换机与后台机及远动机连接,完成数据交换工作。但随着变电站及二次设备的增加及设备的老化,网络通讯故障出现频次明显增加,直接影响着对变电站设备状态的有效监控。针对变电站内网络通讯故障,继保自动化班组人员通常采用笔记本电脑逐级PING装置IP的方法逐项排查。但使用笔记本电脑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携带不便捷且购置费用较高;二是,通过外接电脑接入安全生产网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三是,使用笔记本输入指令存在误输入指令的风险。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代替使用笔记本电脑完成PING装置IP的工作;解决了使用笔记本电脑查找故障存在的三大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笔记本电脑工作不方便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包括触摸屏、通讯模块和控制模块,触摸屏、通讯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通讯模块通过RJ45接口与变电站网络通讯设备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通讯模块的包括通讯芯片与以及与通讯芯片电连接的RJ45,其中通讯芯片的型号为DP83848IVV/NOPB,包含48个引脚,其连接关系为:

2脚连接33Ω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另一端连接MCU 48脚;

3脚连接33Ω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另一端连接MCU 51脚;

4脚连接33Ω电阻R3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MCU 52脚;

7脚分别连接100nf电容C2以及10KΩ电阻R13的一段,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到3.3电源;

13脚连接到RJ45的1脚,同时通过两个串联的49.9Ω电阻R22和R25连接到14脚,两个串联电阻R22和R25之间连接处分别连接RJ45 的6脚、0Ω电阻R24的一端以及并联电容C16、C17、 C18的一端,并且电阻R24的另一段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7、 C18为100nf,C16为1uf;

14脚连接到RJ45的7脚;

15、19、35、36、47脚连接到地;

16脚连接到RJ45的2脚,同时通过两个串联的49.9Ω电阻R18和R20连接到17脚,两个串联电阻R18和R20之间连接处分别连接RJ45 的3脚、0Ω电阻R19的一端以及并联电容C13、C14、 C15的一端,并且电阻R19的另一段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4、 C15为100nf,C13为1uf;

17脚连接到RJ45的1脚;

18脚与23脚、37脚连接,再与四个并联电容C9、C13、C14、C15的一段连接,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3、C14和C15为100nf、C9为10uf;

22脚分别连接0Ω电阻R15的一端以及三个并联电容C4、C7、C8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电容C7、C8为100nf,C4为10uf;

24脚连接4.87K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另一端接地;

27脚接RJ45 11脚;

28脚接RJ45 10脚;

30脚连接33Ω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MCU 25脚,同时30脚连接1.5K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3.3V电源;

31脚连接33Ω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MCU 16脚;

32脚与48脚相连,并且分别连接0Ω电阻R16的一端以及三个并联电容C5、C6、C3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电容C5、C6为100nf,C3为10;

34脚接50M晶振信号;

39脚连接33Ω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另一端接MCU 32脚;

40脚连接33Ω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另一端接MCU 32脚;

43脚连接33Ω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MCU 33脚;

44脚连接33Ω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另一端接MCU 34脚;

通讯芯片余下的引脚均悬空。

优选地,所述的通讯芯片型号为DP83848IVV/NOPB。

优选地,所述的控制模块的包括微控制器MCU,所述的微控制器型号为ST的STM32F407VGT6的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包含100个引脚,其连接关系为:

6脚接电池正极;

8脚连接0Ω电阻R58的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32.768KHz晶振一端以及电容C30的一端,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

9脚连接0Ω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6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32.768KHz晶振另一端以及电容C31的一端,电容C31的另一端接地;

10、20、27、74、99脚均接地;

11、19、28、50、75、100脚均接3.3V;

12脚分别接25MHz晶振的一端以及10pf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

13脚连接0Ω电阻R72的一端,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25MHz晶振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3的一端,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25MHz晶振两端各连接一个10pf电容,电容另一端接地;

21脚接到22脚;

22脚分别连接磁珠以及并联电容C34、C35的一端,磁珠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C34、C35的另一端接20脚,其中C34为100nf,C35为1uf;

24脚接50MHz晶振信号;

26脚接5V电压检测信号;

49脚接2.2uf电容C36,电容C36的另一端接地;

73脚接2.2uf电容C29,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

86脚接触摸屏的RX信号;

87脚接触摸屏的TX信号;

14、72、76、77、89、90脚为烧录信号口,并且72脚接一个10K电阻R30,77脚接一个10K电阻R29,89脚接一个10K电阻R31,90脚接一个10K电阻R28,电阻R28、R29、R30、R31的另一端都接到3.3V点电源;

76脚接一个10K电阻R32,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

MCU上其余未说明连接关系的脚各接一个10K电阻,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的磁珠型号为BLM21PG220SN1。

优选地,所述的触摸屏为LCD触摸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用于变电站网络通讯故障的检测装置,避免了携带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带来的输入指令错误的风险,也避免了外接电脑接入安全生产网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讯芯片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RJ45通信引出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控制器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微控制器的部分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包括通讯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主要电路如下: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讯模块的主要电路,其中图1为通讯芯片

DP83848IVV/NOPB的电路图,图2为RJ45通信引出端的电路图:

其中2脚连接33Ω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另一端连接MCU 48脚;

3脚连接33Ω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另一端连接MCU 51脚;

4脚连接33Ω电阻R3一端,电阻R3另一端连接MCU 52脚;

7脚分别连接100nf电容C2以及10KΩ电阻R13的一段,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到3.3电源;

13脚连接到RJ45的1脚,同时通过两个串联的49.9Ω电阻R22和R25连接到14脚,两个串联电阻R22和R25之间连接处分别连接RJ45 的6脚、0Ω电阻R24的一端以及并联电容C16、C17、 C18的一端,并且电阻R24的另一段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7、 C18为100nf,C16为1uf;

14脚连接到RJ45的7脚;

15、19、35、36、47脚连接到地;

16脚连接到RJ45的2脚,同时通过两个串联的49.9Ω电阻R18和R20连接到17脚,两个串联电阻R18和R20之间连接处分别连接RJ45 的3脚、0Ω电阻R19的一端以及并联电容C13、C14、 C15的一端,并且电阻R19的另一段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4、 C15为100nf,C13为1uf;

17脚连接到RJ45的1脚;

18脚与23脚、37脚连接,再与四个并联电容C9、C13、C14、C15的一段连接,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C13、C14和C15为100nf、C9为10uf;

22脚分别连接0Ω电阻R15的一端以及三个并联电容C4、C7、C8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电容C7、C8为100nf,C4为10uf;

24脚连接4.87K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7另一端接地;

27脚接RJ45 11脚;

28脚接RJ45 10脚;

30脚连接33Ω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MCU 25脚,同时30脚连接1.5K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3.3V电源;

31脚连接33Ω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MCU 16脚;

32脚与48脚相连,并且分别连接0Ω电阻R16的一端以及三个并联电容C5、C6、C3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电容C5、C6为100nf,C3为10;

34脚接50M晶振信号;

39脚连接33Ω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另一端接MCU 32脚;

40脚连接33Ω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另一端接MCU 32脚;

43脚连接33Ω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MCU 33脚;

44脚连接33Ω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另一端接MCU 34脚;

通讯芯片余下的引脚均悬空。

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模块的主要电路图,图3为微控制器MCU的电路图,图4是连接微控制器的部分电路。

其中微控制器是ST的STM32F407VGT6,其连接关系为:

6脚接电池正极;

8脚连接0Ω电阻R58的一端,电阻R5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32.768KHz晶振一端以及电容C30的一端,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

9脚连接0Ω电阻R64的一端,电阻R6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32.768KHz晶振另一端以及电容C31的一端,电容C31的另一端接地;

10、20、27、74、99脚均接地;

11、19、28、50、75、100脚均接3.3V;

12脚分别接25MHz晶振的一端以及10pf电容C32的一端,电容C32的另一端接地;

13脚连接0Ω电阻R72的一端,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25MHz晶振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3的一端,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25MHz晶振两端各连接一个10pf电容,电容另一端接地;

21脚接到22脚;

22脚分别连接磁珠以及并联电容C34、C35的一端,磁珠的另一端接3.3V电源,并联电容C34、C35的另一端接20脚,其中C34为100nf,C35为1uf;

24脚接50MHz晶振信号;

26脚接5V电压检测信号;

49脚接2.2uf电容C36,电容C36的另一端接地;

73脚接2.2uf电容C29,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

86脚接LCD触摸屏的RX信号;

87脚接LCD触摸屏的TX信号;

14、72、76、77、89、90脚为烧录信号口,并且72脚接一个10K电阻R30,77脚接一个10K电阻R29,89脚接一个10K电阻R31,90脚接一个10K电阻R28,电阻R28、R29、R30、R31的另一端都接到3.3V点电源;

76脚接一个10K电阻R32,电阻R32的另一端接地;

MCU上其余未说明连接关系的脚各接一个10K电阻,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