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手写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9457发布日期:2019-05-28 18:0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可手写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壳,特别涉及一种可手写的保护壳。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保护壳,款式多样,外形美观,但其通常功能单一,只能起到保护手机的作用,而无法发挥更多的作用。

而人们在实际使用手机时,经常需要记录一些东西,例如,使用手机计算器时,可能需要记住前一次的计算结果,然后重新开始一次的计算过程,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往往只能先切换到其他应用,例如便签程序,将前一次的结果记录保存,然后重新切换至计算器程序进行新的计算。这种方式,其需要切换程序,使用起来并不十分直观和方便。又如,当人们正在通话时需要记录一些信息时,通常需要临时寻找纸和笔来进行记录,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使用纸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临时寻找纸笔时而不能及时获得。诸如此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需要记录一些内容,而现有的手机记事功能,并不能完全满足此类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集保护与记事功能与一体的可手写的保护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手写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保护壳主体,在所述保护壳主体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上设有可进行书写的手写膜,在所述保护壳主体上设有容置智能终端的容置槽和连接头,所述连接头正对置于容置槽的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在所述保护壳主体内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连接头及手写膜电连接,当智能终端置入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连接头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连接而可借由智能终端为所述手写膜供电而清除书写在所述手写膜上的笔迹。

进一步的,所述手写膜为胆甾液晶手写膜,其具有双稳态,其在无外加电场时可显示并保持因压力而形成的笔迹,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清除掉全部笔迹。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主体包括可折叠打开或合上的翻盖、连接部和底壳,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翻盖与底壳之间,所述手写膜设于所述翻盖上,所述容置槽、连接头设于所述底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设于所述底壳内。

进一步的,所述手写膜设于所述翻盖的朝向容置槽的一侧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包括翻盖衬板和覆皮,所述手写膜设于所述翻盖衬板的一侧表面上,所述覆皮包覆于所述翻盖衬板的与手写膜相背的一侧表面并向设有手写膜的一侧延伸而包覆住所述手写膜的边缘部分,从而使得手写膜与翻盖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包括底壳衬板和用于套装智能终端的包壳,所述底壳衬板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包壳和连接头设于所述底壳衬板的内侧表面上,在所述包壳上设有所述容置槽。

进一步的,在所述控制模块上设有插口,所述插口暴露于所述底壳衬板,所述连接头可插拔的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的插口处而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护壳主体上设有清除按键,所述清除按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用于控制操作以清除掉书写在所述手写膜上的笔迹。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手写膜通过设于所述保护壳主体内的导电金属丝连通,所述导电金属丝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导电金属丝的另一端与所述手写膜的电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升压电路、主控单元、交流信号控制电路,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连接头电连接,其用于将所述连接头导出的由智能终端提供的低压直流电进行升压以形成所需的高压直流电,所述交流信号控制电路用于将高压直流电调制成高压交流电而输出适合所述手写膜的电压至所述手写膜,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升压电路和交流信号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上设有手写膜,手写膜可因压力而形成笔迹,因而使用者可通过笔或尖状物在其上书写而用于记事或绘画等。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上还设有连接头和控制模块,其可借由智能终端供电,因而可实现手写膜的全屏清除。此外,还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智能终端取电的,因而不需设置电池,其还可减少保护壳的体积,使得保护壳更纤薄美观。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不仅可对智能终端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还可用于书写记事或绘画,其功能实用,使用方便,且外形美观,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翻盖12与书写膜20结合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转接头、控制模块、手写膜连接的原理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保护壳主体10、容置槽11、翻盖12、翻盖衬板121、覆皮122、连接部13、底壳14、底壳衬板141、包壳142、充电孔1421、手写膜20、转接头30、控制模块40、导电金属丝50、清除按键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主要要点在于,其上设有电子手写膜20,可以方便使用者方便的书写进行记录,并且可方便进行的进行清屏。

具体的,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包括保护壳主体10、手写膜20、连接头30和控制模块40。其中,手写膜20设于保护壳主体10的表面上,其用于书写;所述连接头30用于连接智能终端以方便从智能终端上取电以供手写膜20和控制模块40使用;所述控制模块40设于保护壳主体10内,其分别与所述手写膜20及连接头30电连接,其用于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手写膜20选用公知的胆甾液晶手写膜,其具有双稳态特性,其在无外加电场时可显示并保持因压力而形成的笔迹,当施加外电场时,可清除掉全部的书写笔迹。因此,使用时,只需使用笔或尖状物在手写膜20上书写,便可在手写膜20上形成书写笔迹,在不进行清除操作时,该手写膜20便可一直保持该笔迹。而当需要重新书写时,向手写膜20供电施加电场便可全屏清除。由于所述手写膜20维持书写笔迹不需耗电,其只在清屏时需要供电,因此,其功耗极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如安卓手机、苹果手机等,及平板电脑。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终端优选为智能手机,所述保护壳优选为手机保护壳。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进行适应性改变以形成适配其他智能终端的保护壳,如IPAD保护壳。

所述保护壳主体10可全包覆或半包覆住智能终端,其上设有容置智能终端的容置槽11。所述容置槽11的形状、大小可根据智能终端而定制,其与智能终端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保护壳主体10的形状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置,其至少设有一平面以设置所述手写膜20。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保护壳主体10包括可折叠打开或合上的翻盖12、连接部13和底壳14。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主体10也可只单独设置底壳14或包壳142。

如图1、图2所示,所述连接部13连接于所述翻盖12与底壳14之间,所述翻盖12可沿其与连接部13的结合处进行翻转,从而形成翻盖式的保护壳主体10。所述保护壳主体10合上时,所述翻盖12可覆盖住所述底壳14。所述翻盖12与底壳14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具体形状。所述翻盖12与底壳14的大小,可根据智能终端的尺寸进行设置。

如图1所示,所述手写膜20设于所述翻盖1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手写膜20优选设置于所述翻盖12的内侧表面,即设于翻盖12折叠时朝向底壳14的一侧表面上。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手写膜20也可设置在翻盖12的外侧表面,或底壳14或包壳142的外侧表面上。

为方便固定设置所述手写膜20,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翻盖12包括翻盖衬板121和覆皮122。所述翻盖衬板121呈板状。所述手写膜20设于所述翻盖衬板121的内侧表面上,所述覆皮122包覆于所述翻盖衬板121的与手写膜20相背的一侧表面,并向设有手写膜20的一侧延伸而包覆住所述手写膜20的边缘部分,从而使得手写膜20与翻盖12固定结合在一起。所述翻盖衬板121的材料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为铝板、铁板、塑料板等。所述覆皮122用于提升翻盖12的美观性,并包覆住手写膜20的边缘部分,其可选用胶皮、织物等材料制成。所述覆皮122附着于所述翻盖衬板121上的工艺,可参考公知技术,例如,可通过热压工艺将覆皮122形成在翻盖衬板121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手写膜20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所述翻盖12上而与所述翻盖12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为提升保护壳的外形美观,也可以在所述手写膜的表面设置PVC或玻璃装饰片等。

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与翻盖12连接,一端与底壳14连接。所述连接部13既可以与所述翻盖衬板12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一体连接在一起,例如,连接部13可通过缝制的方式与翻盖12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部13的材料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既可与所述翻盖12材料一致,也可不一致。本实施例中,其优选为一致。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底壳14用于装设智能终端,其包括底壳衬板141和用于套装智能终端的包壳142。所述底壳衬板141呈板状,其上可根据需要而设置装饰性表皮等。所述底壳14呈板既可以与所述连接部13一体成型,也可以是一体连接在一起的,其具体可根据翻盖衬板121、连接部13、底壳衬板141的材料而决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包壳142用于固定智能终端,其上设有容置槽11,其形状大小与智能终端相匹配。所述包壳142固定设于所述底壳衬板141的内侧表面上,即合上时所述包壳142朝向翻盖12。所述包壳142固定形成于所述底壳衬板141的工艺,可参考公知技术,如粘接、热压等。所述智能终端可置入所述包壳142的容置槽11,并从所述容置槽11中取出。在所述包壳142上设有若干个与智能终端的按键、孔位相对应的功能孔。其中,为方便为智能终端充电及从智能终端取电,在所述包壳142上设有充电孔1421,该充电孔1421位置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相对应。

如图1、图2所示,为从智能终端取电,在所述底壳衬板141上设有连接头30。所述连接头30的位置与所述充电孔1421相对应,当智能终端装入所述容置槽11内时,所述连接头30便可插入至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中。所述连接头30的类型,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类型相匹配,例如,对于苹果手机,所述连接头30为lightning接头;对于安卓手机,所述连接头30可为type-c、micro-usb接头等。为方便为手机充电,所述连接头30可拆卸的装设于所述底壳衬板141上,当拆取下所述连接头30时,智能终端装在保护壳内时也可以方便的进行充电。为方便使用,所述连接头30可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底壳14上而与设于底壳14内的控制模块40电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40设于所述保护壳主体10内部,本实施中,其设于底壳14内部。其他实施例中,其也可设于翻盖12内或连接部13内。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模块40分别与所述连接头30、手写膜20电连接,其用于实现对手写膜20的控制,实现手写膜20书写笔迹的清除。

对于现有的智能终端,如安卓手机、苹果手机、iPad等,其充电接口均为标准接口,其具有相应的协议,其被大众所熟知的功能是向智能终端传输电力(即充电)和双向进行数据传输,但实际上,现有的安卓手机、苹果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上,均设有触点是向外传输电力的,其所能提供的电压通常是DC5V,因此,当所述连接头30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连接时,智能终端便可以为所述控制模块40、手写膜20供电。而且,由于所述手写膜20耗电极低,其只在清屏时需要供电,因此,借由智能终端的电量供电,基本不会影响智能终端的电量使用。

由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向外传输的电压为DC5V,而手写膜20的驱动电压较高,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模块40设有升压电路、主控单元和交流信号控制电路。进一步的,其还包括采样回馈电路。所述升压电路与所述连接头30连接,其用于将智能终端提供的低压直流电升压成高压直流电,所述交流信号控制电路与手写膜20电及主控单元电连接,其用于将高压直流电调制成高压交流电而向手写膜20输出交流控制信号,以控制手写膜20进行清屏。所述主控单元分别与所述升压电路、交流信号采样电路及采样回馈电路电连接,其用于对所述升压电路、交流信号控制电路及采样回馈电路进行控制,其根据采样回馈电路反馈的信号而控制所述交流信号控制电路,使交流信号控制电路输出适合手写膜20的高压交流电。

为更清楚的描述所述控制模块40的电路原理,以下结合具体的电路结构进行详细描述。需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模块40的具体电路结构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具体电路:

如图5所示,所述主控单元包括单片机IC1及电容C3,所述单片机IC1设有用于接地的VSS端口、用于连接连接头30的VDD端口及用于提供输出控制信号的P1端口、P2端口、P3端口、P4端口、P5端口、P6端口、P7端口、P8端口;所述VSS端口接地,所述VDD端口与所述连接头30连接,且该VDD端口经电容C3接地。

所述升压电路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感L1、NPN型三极管Q9、电阻R12、电容C2、电容C7、电阻R3、电阻R5、电阻R6、PNP型三极管Q3、NPN型三极管Q4、肖特基二极管D1及肖特基二极管D2;所述电容C5、电容C6并联,其一端接地,其另一端共同连接在连接头30的输出端;所述电感L1的一端与连接头30的输出端连接,其另一端则分别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及电容C7连接;所述三级管Q9的发射极接地,其基极经电阻R12与主控单元的P5端口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与肖特基二极管D2的3脚连接;该肖特基二极管D2的1脚与电容C2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该肖特基二极管D2的2脚与电阻R5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则分别与电阻R6及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在电阻R5与肖特基二极管D2的2脚的共同端之间,三级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高压输出端HV端及肖特基二极管D1的2脚连接;该肖特基二极管D1的1脚连接在电容C7与三极管Q9的集电极之间,肖特基二极管D1的3脚与肖特基二极管D2的1脚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其基极经电阻R3与主控单元的P1端口连接。

所述采样回馈电路包括电阻R4、电容C1、电阻R10、电阻R13,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与主控单元的P6端口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主控单元的P6端口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电阻R4连接,所述电容C1、电阻R4的另一端则共同连接于升压电路的肖特基二极管D1的3脚与肖特基二极管D2的1脚之间。

所述升压电路的一部分输出经肖特基二极管D1直接输出给交流信号控制电路,另一部分经过电容C7,在双向肖特基二极管D1、D2及电容C2组成的储能升压系统中继续储存能量;采样回馈电路实时采集升压电路中的电压信息给主控单元,主控单元根据不同的指令对能量的不同需求,由P10端口输出信号控制占空比和脉冲个数,从而控制升压电路适时输出,以便提供更合理更高效的高压输出HV。

所述交流信号控制电路包括输出高压交流电至手写膜20的两个电极的控制电路:第一组控制电路和第二组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组控制系统包括PNP型三极管Q5、NPN型三极管Q1、NPN型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1与主控单元的P8端口连接,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与电阻R9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及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则与升压电路的高压输出端HV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升压电路的高压输出端HV端连接,该三极管Q5的集电极经电阻R7与手写膜20的第一电极N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2与主控单元的P3端口连接,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经电阻R1与手写膜20的第一电极N连接。

所述第二组控制系统包括PNP型三极管Q7、NPN型三极管Q6、NPN型三极管Q8、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14、电阻R17、电阻R15、电阻R20;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经电阻R15与主控单元的P7端口连接,该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与电阻R19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8及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则与升压电路的高压输出端HV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升压电路的高压输出端HV端连接,该三极管Q7的集电极经电阻R17与手写膜20的第二电极P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经电阻R20与主控单元的P4端口连接,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经电阻R14与手写膜20的第二电极P连接。

通过上述交流信号控制电路,主控电路可在P3端口、P8端口、P7端口、P4端口输出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驱动三极管Q2、Q5、Q7、Q8以实时输出需要的脉冲波形电压,作用在手写膜20的两个电极上,从而可驱动手写膜20的液晶分子改变状态实现清屏。

需说明的是,附图中的TP5、TP8、TP4、TP9、TP10为测试点,其是为了对整个电路进行测试。

所述控制模块40的实体形态,可设置成PCB板,其设于保护壳主体10的内部。本实施中,其上设有插接所述连接头30的插口,该插口暴露于所述底壳14上,从而使得用户可方便的将连接头30插接在所述控制模块40上。所述插口的形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包括但不限于插针式插口。

对于本实施例,手写膜20设于翻盖12的内侧表面,控制模块40设于底壳14内部,为方便电连接所述手写膜20与控制模块40,在所述保护壳主体10内设有导电金属丝50。所述导电金属丝50的一端与所述手写膜20的电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模块4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丝50选用铜网。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丝50也可选用其他金属材料。

为方便控制所述手写膜20,在所述保护壳主体10上还设有清除按键60。本实施例中,所述清除按键60设于所述底壳14上,其优选设于所述转接头30上.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清除按键60也可设于其他位置处。所述清除按键60与所述控制模块40电连接,当所述连接头30与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连接在一起时按下所述清屏按键,便可将所述手写膜20上的笔迹全部清除。

对于本实施例的控制模块40电路,所述清除按键60一端接地,一端与主控单元的P2端口连接。

籍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上设有手写膜20,手写膜20与控制模块40电连接,而控制模块40与连接头30电连接,而连接头30可插入至智能终端的充电接口内,从而使得手写膜20与控制模块40可借由智能终端供电而实现手写膜20的清屏。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在使用时,智能终端可装入底壳14的容置槽11内,翻盖12可对智能终端起到保护作用,且翻盖12上设置的手写膜20可用于书写记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当智能终端装入底壳14的容置槽11内并需要充电时,可取下所述连接头30而连接外部数据线为智能终端充电;而当将连接头30插入所述控制模块40上时,其便可从智能终端上取电而用于手写膜20清屏。本实用新型的可手写的保护壳,其集保护功能和手写功能于一体,其使用方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