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7747发布日期:2019-08-13 21:18阅读:8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TWS蓝牙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蓝牙耳机就是将蓝牙技术应用在免持耳机上,让使用者可以免除恼人电线的牵绊,自在地以各种方式轻松通话,而TWS是True Wireless Stereo的缩写,是真正无线立体声的意思,利用TWS技术能有效实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但是,由于无线分离的应用使得TWS蓝牙耳机的左右耳机之间无任何连接结构,使得该类耳机无法利用左右耳机之间的连接线进行固定,从而使耳机在使用或不使用时均存在掉落的危险,特别是在外出并且单独使用一只耳机时,若使用者临时取下耳机,大多随手放置与口袋内,在掏口袋或运动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耳机丢失,另外对于不同的使用者,且耳道内的形状、角度和构造均有所不同,若耳机上耳塞的使用角度与耳道角度不匹配,则会对耳道造成局部压迫,长时间佩戴后容易出现耳道疼痛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以解决现有的TWS蓝牙耳机在使用或不使用时均存在掉落的危险和耳机耳塞的使用角度不适用于不同使用者耳道角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包括耳机本体,所述耳机本体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耳塞和麦克风,所述耳塞位于麦克风的一侧,所述耳机本体远离耳塞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耳夹连接座、收线座和活动开关,所述活动开关位于耳夹连接座和收线座之间,且活动开关的内部贯穿有限位滑杆,所述限位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耳夹连接座和收线座的内部,且限位滑杆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滑扣,所述滑扣的活动端位于活动开关的一侧外壁上,所述耳夹连接座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耳夹,所述耳夹的转动端与限位滑杆的一端卡合连接,所述收线座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上绕设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活动端连接有连接扣,所述连接扣与耳夹的活动端卡合连接,所述收线座内部位于绕线轮两侧的位置处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与第二滑板之间焊接有连杆,且第一滑板靠近绕线轮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绕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滑板远离绕线轮的一侧与限位滑杆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耳机本体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球座,所述球座与耳机本体转动连接,且球座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耳塞焊接于连接板远离球座的一侧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板的一侧外壁上和绕线轮的中间位置处均焊接有复位弹簧,且绕线轮内的复位弹簧可采用涡卷弹簧,涡卷弹簧套设于绕线轮的转轴上。

优选的,所述耳夹固定端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卡槽均与限位滑杆的一端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收线座内部的两侧外壁上均焊接有导轨,两个所述导轨分别与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的两侧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耳夹连接座、耳夹、收线座、连接扣和连接绳,在使用该耳机时,通过耳夹连接座和耳夹的配合转动,可使耳夹形成不同的使用状态,既能保证耳机佩戴时的稳定,避免耳机使用时出现掉落现象,又能形成展开状态,并与连接扣形成固定,而连接扣在与耳夹形成固定时又与连接绳配合,使得整体耳机形成一个闭环的项链形式,佩戴与使用者的脖子上,可有效避免在不使用耳机时出现耳机丢失的现象,以此达到双重限定,大大降低了耳机掉落的概率。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活动开关和绕线轮,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活动开关内滑扣和限位滑杆的移动,能有效实现绕线轮和耳夹的定位和转动,并且其操作简单,使得该耳机的两种佩戴方式均易于操作,另外绕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能有效调节连接绳的使用长度,从而有效满足不同的佩戴需要。

(3)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连接板和球座,在使用该耳机时,通过连接板和球座的配合有效形成了耳塞的稳定安装,而球座嵌入于耳机本体的内部,可产生不同角度的转动,通过转动作用有效改变耳塞与耳机本体之间的使用角度,从而使该耳机有效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耳道状态,大大提高了该耳机使用时的舒适度,避免出现耳塞局部压迫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耳塞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收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耳机本体、2-麦克风、3-耳夹连接座、4-耳塞、5-耳夹、6-安装槽、7-收线座、8-连接板、9-球座、10-活动开关、11-滑扣、12-限位滑杆、13-连接扣、14-连接绳、15-第一滑板、16-连杆、17-绕线轮、18-第二滑板、19-限位块、20-复位弹簧、21-导轨、2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佩戴防掉落的Tws蓝牙耳机,包括耳机本体1,耳机本体1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耳塞4和麦克风2,耳塞4位于麦克风2的一侧,耳机本体1远离耳塞4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安装槽6,安装槽6的内部安装有耳夹连接座3、收线座7和活动开关10,活动开关10位于耳夹连接座3和收线座7之间,且活动开关10的内部贯穿有限位滑杆12,限位滑杆12的两端分别位于耳夹连接座3和收线座7的内部,且限位滑杆12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滑扣11,通过滑扣11和限位滑杆12的配合能同步实现耳夹5和收线座7的限定和分离,从而使该耳机的结构变化操作更加简单,以便于实现耳机在不同使用状态时的佩戴操作,滑扣11的活动端位于活动开关10的一侧外壁上,耳夹连接座3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耳夹5,耳夹5的转动端与限位滑杆12的一端卡合连接,收线座7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绕线轮17,绕线轮17上绕设有连接绳14,连接绳14的活动端连接有连接扣13,连接扣13与耳夹5的活动端卡合连接,通过耳夹5、连接扣13和连接绳14三者之间的配合,使得该耳机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项链的结构,从而使该耳机在不使用时了佩戴于使用者的脖子上,以避免出现耳机丢失的现象。

收线座7内部位于绕线轮17两侧的位置处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15和第二滑板18,第一滑板15与第二滑板18之间焊接有连杆16,且第一滑板15靠近绕线轮17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限位块19,通过两个滑板的移动有效实现限位块19与限位滑杆12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绕线轮17的定位和转动,而绕线轮17上绕设有连接绳14,通过绕线轮17的转动可有效调节连接绳14的使用长度,以满足不同的佩戴需求,限位块19与绕线轮17啮合连接,第二滑板18远离绕线轮17的一侧与限位滑杆12的一端连接。

为了便于改变耳塞4的使用角度,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耳机本体1的一侧外壁上嵌入有球座9,球座9与耳机本体1转动连接,且球座9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连接板8,耳塞4焊接于连接板8远离球座9的一侧外壁上,通过球座9的转动可有效改变耳塞4的使用角度,使得该耳机在使用时能自动适应不同耳道的倾斜角度,从而使该耳机的佩戴更加舒适。

为了便于实现收线座7内部结构的自动复位,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滑板18的一侧外壁上和绕线轮17的中间位置处均焊接有复位弹簧20,且绕线轮17内的复位弹簧20可采用涡卷弹簧,涡卷弹簧套设于绕线轮17的转轴上。

为了保证耳夹5在两种不同的使用状态下均能形成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耳夹5固定端的外壁上开设有卡槽22,卡槽22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卡槽22均与限位滑杆12的一端卡合连接。

为了保证两个滑板移动时的稳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收线座7内部的两侧外壁上均焊接有导轨21,两个导轨21分别与第一滑板15和第二滑板18的两侧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该实用新型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可实现不同结构之间的配合,例如在佩戴该耳机时,保证耳夹连接座3与耳夹5形成完整卡合的状态(如图1),此时将耳机本体1的耳塞4插入始终者的耳道内,而耳夹5则挂于使用者的耳背上,达到有效的固定效果,使得耳机能形成稳定佩戴,并且还能降低耳道的承重,而在上述佩戴的过程中,耳塞4还能配合连接板8和球座9产生不同方向的转动,使得耳塞4在进入耳道时能有效使用耳道的角度,使得还耳机的佩戴更加舒适;

在不需要佩戴耳机时(如图2),将耳机取下,并拨动活动开关10上的滑扣11,滑扣11带动限位滑杆12向收线座7靠近,一方面与耳夹5形成分离,使得耳夹5可产生转动,从而实现耳夹5的展开,有效保证整体结构的平衡,另一方面对第二滑板18产生推动,第二滑板18沿导轨21移动,同时通过连杆16推动第一滑板15,第一滑板15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限位块19与绕线轮17形成分离,从而使绕线轮17也可产生转动,此时拉动连接扣13,使得连接绳14伸长,同时将连接扣13卡合在耳夹5的活动端上,使得整体耳机形成一个闭环的项链状态,根据不同的佩戴需要,可调整连接绳14的长度,从而保证耳机在不使用时能有效的佩戴于使用者的脖子上,避免耳机出现丢失现象,而在完成调整后,松开滑扣11,复位弹簧20回弹,驱使两个滑板,限位块19和限位滑杆12等结构均形成复位效果,使得绕线轮17和耳夹5重新形成卡合限定,从而有效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