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多功能机及多功能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1257发布日期:2019-07-24 09: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多功能机及多功能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多功能机及多功能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采用的通讯方式也多种多样,并且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对于通信设备的需求也不相同,当通讯设备应用于外界的通信系统时,通过该通讯设备可实现各种信号交互功能,以满足人们的远程信息交互性能;通讯设备的内部通信方式也随着电子设计工艺的发展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以手机为例,所述手机2G、3G、4G乃至5G手机的逐渐被应用,年轻用户往往采用功能更加丰富、更加智能的通信设备,比如4G甚至5G手机等,并且考虑到相关电信运营商需要降低通信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成本,2G、3G手机渐渐地退出了手机商业竞争市场;因此所述2G、3G手机相关通信技术的研究在目前电子通信技术中也处于停滞的状态。

然而人们对于手机的使用具有多样性,一部分的老用户更加习惯于2G手机的使用,比如年龄较大的老人对于而言,双卡双待的副卡、2G手机具有更佳的使用体验,传统技术中更加智能的4G手机对于老人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然而2G手机在目前市场上逐渐停止使用,并且2G手机的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的通讯需求;因此传统技术中通信设备的通信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技术人员的使用需求,兼容性较低,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多功能机及多功能通信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技术方案中通信设备的通信方式单一,兼容性较低,难以满足不同技术人员的使用需求,实用价值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包括:

用于生成射频通信信号、音频信号及根据充电检测信号生成充电控制信号的主控模块;

与天线及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天线发出的射频信号并对所述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及解调处理得到模拟控制信号,及对所述射频通信信号进行加密处理、调制处理、滤波处理及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所述天线的射频通信模块;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音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防破音处理及滤波处理的音频功放模块;

与所述天线及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天线输出的调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及解调处理后生成模拟语音信号的调频模块;

与所述主控模块、所述射频通信模块及所述音频功放模块连接,用于检测到充电设备插入则生成所述充电检测信号反馈至所述主控模块,并根据所述充电控制信号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以及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与读卡器进行NFC通信的NFC通信模块。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与所述充电模块连接,用于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安全电压时,对所述充电模块进行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模块。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控制信号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电压进行采集以得到采样信号的采样单元;

与所述采样单元及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采样信号显示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状态信息的状态显示单元;以及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充电控制信号检测所述充电设备的电压是否大于安全充电电压及检测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设备是否连接正确,并当所述充电设备的电压大于所述安全充电电压和/或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充电设备连接不正确则关断所述充电模块的安全检测单元。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

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用于所述充电设备未插入则生成并显示所述充电警告信号的警报显示单元。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通信模块包括: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第二射频通信芯片、第三射频通信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二十八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一电容、第三十二电容、第三十三电容、第三十四电容、第三十五电容、第三十六电容、第三十七电容、第三十八电容、第三十九电容、第四十电容、第四十一电容、第四十二电容、第四十三电容、第四十四电容、第一TVS二极管、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一射频传输管脚,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射频传输端;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二射频传输管脚,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射频传输端;

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电源控制管脚、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TVS二极管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充电模块,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TVS二极管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三射频传输管脚,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三射频传输端;

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四射频传输管脚,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四射频传输端;

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射频传输端、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射频传输端、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三射频传输端及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四射频传输端接所述天线;

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模拟信号输入管脚和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入模拟电压驱动信号,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管脚,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二射频通信芯片的信号输入管脚,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二射频通信芯片的信号输出管脚,所述第三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三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管脚,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三射频通信芯片的信号输入管脚,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三射频通信芯片的信号输出管脚,所述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和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接所述主控模块;

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一预留通信管脚,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预留通信端,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十九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十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二预留通信管脚,所述第三十九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十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预留通信端,所述第四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三预留通信管脚,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十四电容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三预留通信端,所述第四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一预留通信端、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二预留通信端及所述射频通信模块的第三预留通信端接移动终端;

所述第三十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一电源控制管脚共接入第一电源控制信号,所述第三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二电源控制管脚共接入第二电源控制信号,所述第三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十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第三电源控制管脚共接入第三电源控制信号,所述第三十七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射频通信芯片的接地管脚接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检测芯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四十五电容及第四十六电容;

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一电源检测管脚和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二电源检测管脚用于检测所述充电设备是否接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一电源检测管脚和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二电源检测管脚,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出端;

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输出端接所述主控模块、所述射频通信模块及所述音频功放模块;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电能控制管脚,所述第四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共接入电压幅值调节信号,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三电源检测管脚及所述第四十五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主控模块,所述第四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功放模块包括:音频功放芯片、第四十七电容、第四十八电容、第四十九电容、第五十电容、第五十一电容、第五十二电容、第五十三电容、第五十四电容、第五十五电容、第五十六电容、第二TVS二极管、第三TVS二极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及喇叭;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十七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正相音频输入管脚,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十七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负相音频输入管脚,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四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四十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十八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音频功放模块的第一差分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四十九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音频功放模块的第二差分信号输入端;

所述音频功放模块的第一差分信号输入端和所述音频功放模块的第二差分信号输入端接所述主控模块;

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开关控制管脚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共接入开关控制信号,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第一接地管脚共接于地,所述第五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第一电源管脚、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第二电源管脚及所述第五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充电模块,所述第五十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第二接地管脚共接于地;

所述第五十三电容连接在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功率电源管脚和地之间;

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共模正向输出管脚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音频功放芯片的共模负向输出管脚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十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十四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TVS二极管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喇叭的正相输入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三TVS二极管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喇叭的负相输入端;

所述第二TVS二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TVS二极管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所述第五十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十六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频模块包括:调频芯片、第五十七电容、第五十八电容、第五十九电容、第六十电容、第六十一电容、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六电感及第七电感;

所述第五十七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调频模块的模拟输出端,所述第五十七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调频芯片的语音信号输出管脚;

所述调频模块的模拟输出端接所述主控模块;

所述调频芯片的接地管脚接地;

第五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调频芯片的电源管脚,第五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接入电源控制信号;

所述第五十九电容的第一端接所述调频芯片的调频信号输入管脚,所述第五十九电容的第二端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十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第六十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感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所述调频模块的调频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六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所述调频模块的调频信号输入端接所述天线。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机,包括天线,还如上所述的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通信系统,包括:服务器、网关、公用通讯网络以及至少一台如上所述的多功能机,所述服务器、所述网关、所述公用通讯网络以及所述多功能机依序连接。

上述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可结合射频通信模块和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通信模块与外部的电子设备实现射频通信功能和NFC通信功能,进而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与外界的电子设备在各种外界环境中保持安全的通信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兼容性极强;并且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采用音频功放模块可实现音频信号的处理功能,以进行音频播放;通过天线的调频信号也可改变主控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使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处于安全、稳定的通信状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具有较为简化的电路模块结构,在主控模块的集中控制下实现了不同的通信方式,兼容了2G通信和4G通信的特点,通信功能齐全,操作简便,可适用于各种通信环境,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提升了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和通信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射频通信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功放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调频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NFC通信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过压保护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的结构示意图,控制电路10与外部的电子设备之间实现多种通信功能,兼容性较强,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中保持较高的通信质量和通信效率,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使用便捷;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上述控制电路10包括:主控模块101、射频通信模块102、音频功放模块103、调频模块104、充电模块105以及NFC通信模块106。

其中,主控模块101用于生成射频通信信号、音频信号及根据充电检测信号生成充电控制信号。

主控模块101在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中可实现集中控制功能,以使控制电路10中的所有电路模块都能够实现协同、完整的电路功能,提高了控制电路01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稳定性;具体的,射频通信信号包含控制电路10的通信信息,音频信息包含语音信息,充电控制信号包含电能驱动信息;进而本实施例通过主控模块101可实现不同的通信控制功能,提高了控制电路10的适用范围和可操控性。

射频通信模块102与天线20及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接收天线20发出的射频信号并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及解调处理得到模拟控制信号,及对射频通信信号进行加密处理、调制处理、滤波处理及放大处理后输出至天线20。

可选的,射频通信模块102与天线20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以实现射频通信的功能;可选的,射频通信模块102的射频通信频率为:300KHz~30GHz;射频信号在空间传输的过程中可保持完整的电磁频率,形成远距离传输性能,进而射频通信模块102与天线2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号交互性能;一方面,当天线20发出射频信号时,通过对于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可消除噪声分量,保障射频信号中频率的完整性;通过放大处理可增加射频通信的精度,避免射频通信信息出现缺失或者失真;通过混频可兼容多路射频信息,保持射频信号的通信效率;通过解调处理可改变射频信息的信号形式,以使模拟控制信号能够被主控模块101直接是被并处理,加快了射频通信的效率和信号传输准确性;另一方面,当主控模块101发出射频通信信号时,射频通信信号携带基带通信信息,通过对于射频通信信号进行加密处理可提高通信信息的安全级别,防止射频通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通过调制处理可使射频通信信息的信号传输形式发生转变,调制处理后的射频通信信号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信号传输通道;滤波处理可保留射频通信信号中射频信息完整性;放大处理可提高射频通信信号的准确性和精度,以使天线20可接收到完整的射频通信信息,保障了主控模块101的通讯控制质量和控制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射频通信模块102可结合模拟控制信号和射频通信信号与天线20之间实现信号双向传输的功能,射频通信的质量更佳,进而控制电路10与外部的电子设备保持完整的通信功能,射频通信模块102在各种外界通信环境中与天线20保持安全的信号传输功能。

音频功放模块103与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防破音处理及滤波处理。

其中,音频功放模块103具有音频播放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听觉需求,提高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的信号处理性能和兼容性能;当输出音频信号时,用户可实时获取清晰的语言信息;具体的,通过防破音可根据音频信号的功率大小自动调节音频信号的功放增益,经过放大处理防破音处理及滤波处理后的音频信号可实现更加舒适的听觉感受,用户可获取更加清晰、完整的语音信息;音频功放模块103可实现不同音频信号输出模式的选择功能,提高了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的兼容性能;示例性的,当音频功放模块103对于音频信号的放大增益为12dB,没有防破音功能;当音频功放模块103对于音频信号的放大增益为16dB,开启防破音功能;当音频功放模块103对于音频信号的放大增益为24dB,没有防破音功能;当音频功放模块103对于音频信号的放大增益为27.5dB,开启防破音功能;进而音频功放模块103的可操控性较强,控制电路10可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输出不同类型的音频信号,给用户带来良好的听觉体验。

调频模块104与天线20及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对天线20输出的调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及解调处理后生成模拟语音信号。

可选的,调频模块104与天线20无线通信连接,通过调频信号可实时改变控制电路10的频段,以使控制电路10的频段与天线20进行通信,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具有更高极佳的信号传输质量,以使控制电路10的通信方式具有更高的可调性和可控性;当天线20将调频信号输出至调频模块104时,通过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及解调处理后的模拟语音信号具有更高的信号传输质量和传输精度,模拟语音信号可完全被主控模块101兼容识别,进而通过该模拟语音信号改变主控模块101的内部频率,以使主控模块101可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通信状态,提升了主控模块101与天线20之间的通信质量和通信兼容性,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的通信过程可兼容适用于各个不同的外界环境,控制电路10的通信方式具有更高的可调性,控制电路10的通信灵活性更高。

充电模块105与主控模块101、射频通信模块102及音频功放模块103连接,用于检测到充电设备30插入则生成充电检测信号反馈至主控模块101,并根据充电控制信号进行充电。

可选的,若充电设备30并未插入充电模块105,则充电模块105并不生成充电检测信号,此时充电模块105并未完成充电之前的预备工作,则主控模块101无法控制充电模块105进行充电,以防止控制电路10出现充电故障。

其中充电模块105可接入电能,以实现控制电路10的充电控制功能,提高控制电路10的电能供应准确性和控制灵活性;示例性的,充电模块105与外部的直流电源连接,若充电设备30插入充电模块105时,主控模块101可实时接入直流电能,以保持稳定的电路控制状态;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充电检测信号可精确地得出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的物理连接状态;若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成功实现物理连接,则说明充电模块105已满足安全充电条件,充电模块105通过充电检测信号以通知主控模块101,主控模块101根据充电检测信号进入充电控制状态,主控模块101将充电控制信号传输至充电模块105,通过该充电控制信号可直接改变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主控模块101能够直接操控充电模块105的电能传输状态,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具有更高的充电灵活性和充电稳定性,控制电路10通过充电模块101具有更高的电能传输安全性,充电模块105与主控模块101可保持更高的信号通信效率,提升了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的充电效率。

NFC通信模块106与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与读卡器40进行NFC通信。

其中,读卡器40包含预先存储的功能数据,NFC通信可实现电子元器件之间的非接触式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在NFC通信模式下,NFC通信模块106与读卡器40之间可建立信号传输通道,主控模块101可实时读取读卡器40中的信息,进而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与读卡器40之间可直接的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以及通信服务;因此本实施例通过NFC通信模块106可保持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与读卡器40之间的信号传输安全性和兼容性,避免外界噪声对于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与读卡器40之间的通信过程造成干扰;本实施例中的NFC通信模块106在各种通信环境中可与读卡器40之间保持较高的通信质量和通信安全性,控制电路10与读卡器40之间可实现点对点通信功能,保障了NFC通信模块106与读卡器4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和信号传输安全性;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信号传输质量。

在图1示出多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的结构中,控制电路10具有较为简化的电路模块结构,在主控模块101的集中控制下,通过射频通信模块102可与天线20之间实现稳定的射频通信功能,通过NFC通信模块106可与读卡器40之间进行NFC通信,进而控制电路10具有两种通信方式,以实现多功能机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稳定、安全数据通信功能,进而控制电路10具有较为齐全的信号通信方式,在各个不同的通信环境中,控制电路10都能够保持稳定的数据交互性能,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通信功能需求,兼容性极强;并且本实施例还通过音频功放模块103可实现音频播放的功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通过调频模块104可调节主控模块101的频段,以使主控模块101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在最佳的频段进行数据交互,控制电路10的通信状态具有更加灵活的可调性和可控性,适应范围更广;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10可根据技术人员的使用需要实现不用的数据通信方式,通信方式具有多样性,控制电路10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具有更高的数据完整性,可操作性极强,兼容了不同通信方式的特性,功能齐全;控制电路10同时兼容了2G和4G通信方式,功能齐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通信设备的通信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通信需求,传统的通信设备只能以特定的通信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可操作性不强,实用价值较低的问题。

可选的,充电设备30与市电连接,市电包含较大的交流电能,同时市电可确保控制电路10接入稳定的电能,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主控模块101具有更高的电能供应稳定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10可适用于用户的生活电力系统中,电力的兼容性极高,控制电路10在各种电力系统中保持正常的信号交互状态,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适用灵活性更高。

可选的,主控模块101包括单片机芯片,示例性的,单片机芯片为STM32系列,通过该单片机芯片来实现集中通信控制功能,以使控制电路10与外部的电子设备之间具有较高的通信兼容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主控模块101可实现集中控制功能,操作简便,控制电路10与电子设备之间信号传输过程具有较为灵活的可控性,可操控性更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电路1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相比于图1中控制电路10的结构示意,图2中的控制电路10还包括过压保护模块107。

其中,过压保护模块107与充电模块105连接,用于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安全电压时,对充电模块105进行过压保护。

过压保护模块107可防止控制电路10中线路接入的电能处于过压状态,导致控制电路10的电能传输安全遭到损坏;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安全电压为控制电路10的最大允许接入电压,示例性的,预设安全电压为240V,通过过压保护模块107可使控制电路10处于额定的运行状态;在充电设备30插入到充电模块105,充电模块105处于充电状态;充电设备30输出的充电电能又是极不稳定的,比如若与充电模块105连接的市电的电压出现较大的波动,或者市电突然断电或者来电,充电设备30就会输出瞬间高压,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大于预设安全电压,则通过过压保护模块107可使充电年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断开连接,控制电路10的充电过程中断,充电设备30输出的高压被短接至地,进而防止控制电路10中的各个电子元器件被高压损坏;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过压保护模块107可使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始终处于安全的额定状态,控制电路10可接入电能并保持在稳定的通信状态,控制电路10具有更高的通信安全性,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会更佳,实用价值极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105的结构示意,请参阅图3,充电模块105包括:采样单元1051、状态显示单元1052以及安全检测单元1053。

其中,采样单元1051与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根据充电控制信号对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进行采集以得到采样信号。

可选的,采样信号包含充电模块101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当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建立物理连接后,充电模块105可通过充电设备30接入稳定的电能,以维持控制电路10处于安全、稳定的通信状态;在主控模块101的集中控制下,通过采样单元1051可实时获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进而防止控制电路10的充电状态处于异常;因此本实施例通过采样单元1051输出的采样信号可实时获取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充电模块105的充电过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操控灵活性,充电模块105在各种电力系统中都能够保持安全的充电状态,控制电路10具有更高的持续通信安全性。

状态显示单元1052与采样单元1051及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根据采样信号显示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信息。

当采样单元1051对于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采样完成后,采样单元1051采样得到的采样信号包含多种采样数据,通过对于这些采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可得到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信息;比如通过采样单元1051采样到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后,可得到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电压是否处于波动状态,进而通过采样信号可实现对于充电模块105的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本实施例通过状态显示单元1052具有信息显示功能,当采样单元1051将采样信号输出至状态显示单元1052,状态显示单元1052可完整地解析出采样信号中的采样数据,以全方位显示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信息;因此技术人员可通过状态显示单元1052更加直观地获取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以便于对控制电路10的通信过程进行精确的操控,提高了对于控制电路10的充电状态的操控灵敏度,保障了控制电路10的充电安全性能,给用户带来了更佳的使用体验。

安全检测单元1053与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根据充电控制信号检测充电设备30的电压是否大于安全充电电压及检测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是否连接正确,当充电设备30的电压大于安全充电电压和/或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连接不正确则关断充电模块。

具体的,当充电设备30的电压小于或者等于安全充电电压和/或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连接正确时,则安全检测单元1053维持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若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实现了安全的电能传输过程,则控制电路10可实时接入稳定的电能,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通信可靠性和安全性。

安全充电电压为充电设备30的安全阈值,只有当充电设备30的电压小于或者等于该安全阈值时,充电设备30才能够处于安全的供电状态,通过充电设备30将电能输出至控制电路10,以维持控制电路10的安全通信状态;相反,若充电设备30的电压处于过压运行状态,则充电设备30会遭受到较大的损耗,甚至会完全烧毁充电设备30,此时需要停止充电设备30的电能供应过程;由于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的物理连接状态对于控制电路10的充电状态较大的影响,示例性的,若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采用电缆连接,当电缆破损时,充电模块105的充电过程会出现漏电风险;或者由于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40之间的电能传输通道具有多样化,在充电模块105中具有与每一个电能传输通道匹配的接头,若充电模块105和充电设备40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不正确,则会导致控制电路10接入异常的电能,损害充电模块10的物理安全安全性;因此本实施例在充电设备40的电压处于异常情况和充电设备40的连接方式不正确,这两者任意一种情况发生时则切断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以保障控制电路10的电能传输安全和物理安全,充电设备40始终能够将稳定的电能输出至充电模块105,以提高控制电路10的充电效率;本实施例通过安全检测单元1053保障了充电模块105和充电设备40这两者的电能传输安全,控制电路10可长期处于更加稳定的通信状态,实用价值极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105的结构示意,相比于图3中的充电模块105,图4中的充电模块105还包括警报显示单元1054。

其中,警报显示单元1054与主控模块101连接,用于充电设备30未插入则生成并显示充电警告信号。

具体的,当充电设备30未插入充电模块105时,则警报显示单元1054可实时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的物理连接状态,以使控制电路10具有更高的适用范围和通信效率。

其中充电警告信号包含“充电设备301未连接”的警告信息,技术人员根据该充电警告信号能够获取到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并未处于连接状态,进而通过警报显示单元1054能够更加精确地监控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的物理连接信息,充电模块105的充电状态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和灵活性;并且通过警报显示单元显示的充电警报信号可提升对于控制电路10的充电效率,避免控制电路10长期处于停止状态;控制电路10可满足用户的各种使用需求,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控制电路10与外界的电子设备之间可长期保持稳定的通信状态,兼容性更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5,射频通信模块102包括: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第二射频通信芯片U2、第三射频通信芯片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三十八电容C38、第三十九电容C39、第四十电容C40、第四十一电容C41、第四十二电容C42、第四十三电容C43、第四十四电容C44、第一TVS二极管T1、第一电感L1及第二电感L1。

其中,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一射频传输管脚RFN_L1,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为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射频传输端。

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二射频传输管脚RFN_M,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和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为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射频传输端。

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电源控制管脚VBAT1、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以及第一TVS二极管T1的第一端共接于充电模块105,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一TVS二极管T1的第二端接地GND。

其中,第一TVS二极管T1具有防浪涌和防止瞬态高压冲击的功能,当充电模块105将电能传输至主控模块101,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可接入电能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防止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瞬态高压对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物理安全造成损坏,通过该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可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通信状态,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通过电源控制管脚VBAT1可接入安全的电能,提高了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的控制可靠性,射频通信模块102具有更高的电能供应安全性和兼容性。

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三射频传输管脚RFN_H,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为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三射频传输端。

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四射频传输管脚HBRX2,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和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为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四射频传输端。

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射频传输端、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射频传输端、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三射频传输端及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四射频传输端接天线20;本实施例中的射频通信模块102通过各个射频传输端与天线20保持射频通信状态,射频通信模块102与天线2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号传输功能,射频通信模块102可对于主控模块101与天线20之间的通信信号进行处理后,提高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的通信质量,射频通信模块102在各个通信环境中都能够保持完整的信号传输功能,提升了控制电路10的通信兼容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模拟信号输入管脚VIO和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共接入模拟电压驱动信号,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GND;其中第十一电容C11为去耦电容,通过模拟电压驱动信号可保障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内部电子元器件处于额定的运行状态;示例性的,通过模拟电压驱动信号的电平状态可实时改变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内部电能幅值,以使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处于更加安全的通信控制状态。

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管脚HB1,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十八电容C28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二射频通信芯片U2的信号输入管脚IN,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十电容C30的第一端和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二射频通信芯片U2的信号输出管脚OUT,第三十电容C30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二端和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和第十九电容C9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管脚HB4,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和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射频通信芯片U3的信号输入管脚IN,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射频通信芯片U3的信号输出管脚OUT,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二端接地GND。

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和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入端接主控模块101;其中射频通信模块102通过各个控制信号输入端与主控模块101实现信号通信功能,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可发送模拟控制信号和接收射频通信信号,第二射频通信芯片U2和第三射频通信芯片U3可保障射频通信模块102与主控模块101之间具有较高的通信兼容性和信号传输稳定性,射频通信模块102在主控模块101的操控下可保持良好的通信信息完整性,适用范围更广;天线20与控制电路10之间通信状态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的通信可保持在较佳的水平。

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一预留通信管脚HB2,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二端和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预留通信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三十九电容C39的第一端和第四十电容C40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二预留通信管脚MB4,第三十九电容C39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四十电容C40的第二端和第四十一电容C41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预留通信端,第四十一电容C41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四十二电容C42的第一端和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三预留通信管脚MB3,第四十二电容C4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四十三电容C43的第二端和第四十四电容C44的第一端共接形成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三预留通信端,第四十四电容C44的第二端接地GND。

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一预留通信端、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二预留通信端及射频通信模块102的第三预留通信端接移动终端;可选的,移动终端为手机或者电脑,进而射频通信模块102通过预留通信端实现更加兼容的通信功能,通过移动终端发出的操作指令可直接改变射频通信模块102的通信状态,控制电路10的通信状态具有更高的操控性和灵活性,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一端、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一端及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一电源控制管脚共接入第一电源控制信号,第三十五电容C35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十六电容C36的第二端接地GND;通过第一电源控制信号可使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射频通信功能处于工作或者停止状态,简化了射频通信模块102的通信控制流程。

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一端、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一端及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二电源控制管脚共接入第二电源控制信号,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十四电容C34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三十七电容C27的第一端、第三十八电容C38的第一端及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第三电源控制管脚VCC2_2共接入第三电源控制信号,第三十七电容C37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十八电容C38的第二端接地GND;进而本实施例通过结合第一电源控制信号、第二电源控制信号及第三电源控制信号可实时操控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通信状态,控制电路10的通信状态具有更高的控制稳定性,适用范围更广。

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接地管脚接地GND。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时方式,第一射频通信芯片U1的型号为U3202、U3204或者U3205;第二射频通信芯片U2的型号为U3202、U3204或者U3205;第三射频通信芯片U3的型号为U3202、U3204或者U3205;本实施例中的射频通信模块102通过各个射频通信芯片可实现更加稳定的射频通信功能,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具有更高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模块105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6,充电模块105包括:充电检测芯片U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四十五电容C45以及第四十六电容C46。

充电检测芯片U4的第一电源检测管脚和充电检测芯片U4的第二电源检测管脚用于检测充电设备30是否接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接充电检测芯片U4的第一电源检测管脚和充电检测芯片的第二电源检测管脚,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为充电模块105的电源输出端。

充电模块105的电源输出端接主控模块101、射频通信模块102及音频功放模块103;通过充电检测芯片U4的电源检测管脚可实时、精确地检测充电设备30与充电模块105之间的物理连接状态,进而在充电设备30插入到充电模块105时,通过该充电模块105将电能输出至主控模块101、射频通信模块102及音频功放模块103,充电模块105对于充电设备30的电能传输状态具有更高的探测灵敏性和精度,控制电路10具有更高的充电安全性和适用性能。

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第四十六电容C46的第一端共接于充电检测芯片U4的电能控制管脚,第四十六电容C46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入电压幅值调节信号,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GND;通过电压幅值调节信号可改变充电检测芯片U4的内部电压运行情况,以使充电模块105始终保持在安全的电能运行状态,主控模块101通过充电模块105接入更加稳定的电能,提高了控制电路10的电能传输安全性。控制电路10可保持更加稳定的通信状态。

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充电检测芯片U4的第三电源检测管脚以及第四十五电容C45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模块101,第四十五电容C45的第二端接地GND;当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物理连接成功后,充电模块105将物理连接状态通知主控模块101,并且通过主控模块101控制充电检测芯片U4开启充电,充电检测芯片U4可实时接入电能,进而充电模块105具有更高的充电效率,主控模块101能够实时改变充电检测芯片U4的充电状态,控制电路10的电能接入状态具有更高的可操控性,充电模块105向各个电路模块提供额定的电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充电检测芯片U4的型号为MC2539;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模块105通过充电检测芯片U4实现了物理连接状态检测和电能传输控制的功能,控制电路10的电能传输状态具有更高的控制灵活性和充电状态稳定性,控制电路10可保持质量更佳的通信功能。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施例中充电模块105的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3、附图4及附图6来阐述控制电路10的充电控制过程,具体的,可将充电模块105的充电过程分为三种状态:预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及恒压充电阶段。

1、预充电阶段: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小于3.3V,低于3.3V的电压无法使主控模块101处于工作状态,控制电路10处于关机状态,控制电路10无法实现通信功能;预充电阶段的电能幅值较低,主控模块101的充电状态与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幅值并无太大关联,主控模块101颗接入微弱的电能,以待正式进入工作状态;通过拉低充电模块105与充电设备30之间的电阻,即可实现充电年模块105的预充电功能,通过预充电可维持控制电路10的充电状态平稳性。

2、恒流充电阶段: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大于或者等于3.3V并且小于4.2V,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已经大于主控模块101的工作电压,主控模块101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主控模块101持续地接入电能并实现通信控制功能;因此在恒流充电阶段,主控模块101处于额定的供电状态,控制电路10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通信效率。

3、恒压充电阶段: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大于或者等于4.2V,此时主控模块101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少,但是充电模块105输出的电压维持不变;当主控模块101的充电电流减少到接近于0V时,主控模块101将充电控制信号输出至充电模块105,通过该充电控制信号使充电模块105停止充电,控制电路10的充电过程结束,并且控制电路1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也结束;因此控制电路10在恒压充电阶段可维持较高的电能安全性,以完成控制电路10的安全供电功能,控制电路10可处于额定的工作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模块105可将不同幅值的电能输出至主控模块101,充电模块105的电能供应状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控制电路10中的各个电路模块具有良好的供电安全性,保障了控制电路10中各个电子元器件的物理安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音频功放模块103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7,音频功放模块103包括:音频功放芯片U5、第四十七电容C47、第四十八电容C48、第四十九电容C49、第五十电容C50、第五十一电容C51、第五十二电容C52、第五十三电容C53、第五十四电容C54、第五十五电容C55、第五十六电容C56、第二TVS二极管T2、第三TVS二极管T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及喇叭LS。

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第四十七电容C47的第一端共接于音频功放芯片U5的正相音频输入管脚INP,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四十七电容C47的第二端共接于音频功放芯片U5的负相音频输入管脚INN,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第四十八电容C48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第四十九电容C49的第一端,第四十八电容C48的第二端为音频功放模块103的第一差分信号输入端,第四十九电容C49的第二端为音频功放模块103的第二差分信号输入端;

音频功放模块103的第一差分信号输入端和音频功放模块103的第二差分信号输入端接主控模块101;其中音频功放模块103的差分信号输入端以差分形式接入音频信号,音频功放模块103和主控模块101之间具有较高的音频信息传输效率;其中第四十七电容C47、第四十八电容C48、第四十九电容C49、第五电阻R5以及第六电阻R6共同形成低通滤波器,通过该低通滤波器可衰减音频信号中的高频分量,以保持音频信号中的音频信息完整性,避免音频信号中具有较大的噪声;本实施例通过音频信号可驱动音频功放模块103实现较佳的音频播放功能,示例性的,当音频信号中的部分音频分量的声音过大时,通过该低通滤波器可适当衰减音频信号中的高频输入分量,以使音频信号柔和和舒适,音频功放模块103具有更高的音频信号传输质量和处理效率。

音频功放芯片U5的开关控制管脚SHDN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共接入开关控制信号,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接地GND;通过该开关控制信号可是音频功放芯片U5处于工作或者停止状态,示例性的,当开关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音频功放芯片U5处于工作状态;当开关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音频功放芯片U5处于停止状态,进而音频功放芯片U5具有较为灵活的控制方式,音频功放模块103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需求实现音频播放功能,控制响应较快。

第五十电容C50的第一端、第五十一电容C51的第一端及音频功放芯片U5的第一接地管脚共接于地GND,第五十电容C50的第二端、第五十一电容C51的第二端、音频功放芯片U5的第一电源管脚VDD1、音频功放芯片U5的第二电源管脚VDD2及第五十二电容C52的第一端共接于充电模块105,第五十二电容C52的第二端和音频功放芯片U5的第二接地管脚共接于地GND;其中,充电模块105将稳定的电能传输至主控模块101,音频功放芯片U5的电源管脚可接入电能并维持额定的工作状态,通过充电模块105将电能传输至音频功放芯片U5,以使音频功放芯片U5实现充电功能,提高了音频功放芯片U5的物理安全性和适用范围。

第五十三电容C53连接在音频功放芯片U5的功率电源管脚PVDD和地GND之间;音频功放芯片U5通过功率电源管脚PVDD可保持内部电源稳定,音频功放芯片U5始终处于额定的工作状态,保障了音频功放模块105的工作稳定性和兼容性。

音频功放芯片U5的共模正向输出管脚VOP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音频功放芯片U5的共模负向输出管脚VON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五十五电容C55的第一端、第五十四电容C54的第一端及第二TVS二极管T2的第一端共接于喇叭LS的正相输入端,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第五十四电容C54的第二端、第五十六电容C56的第一端及第三TVS二极管T3的第一端共接于喇叭LS的负相输入端。

第二TVS二极管T2的第二端和第三TVS二极管T3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第五十五电容C55的第二端和第五十六电容C56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其中第二TVS二极管T2和第三TVS二极管T3在音频功放模块103中可起到音频信号稳压的功能,防止音频信号中出现尖峰噪声;音频功放芯片U5可将处理后的音频信号输出,并通过喇叭LS播放音频信号,以满足用户的听觉需求;并且喇叭Ls具有声音放大的功能,通过该音频功放模块103可发出更加清晰、完整的声音,给用户带来质量更佳的音频信息,提高了控制电路10的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音频功放芯片U5的型号为:AW8733TQR,音频功放芯片U5具有较高的通信兼容性,实现了对于音频信号的实时处理功能;示例性的,当音频功放芯片U5的差分信号输入端接入音频信号时,通过音频功放芯片U5可抑制噪声的产生,并且通过充电模块105向音频功放芯片U5提供稳定的电能,以维持音频功放芯片U5的额定工作状态;并且通过音频功放芯片U5向喇叭LS提供一定幅值的输出功能,音频功放芯片U5具有独特的防破音功能,可根据音频信号的大小自动调节功放的增益,通过改变喇叭LS的功率,以使喇叭LS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通过改变开关控制信号的电平状态,音频功放芯片U5可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音频功放模块103对于音频信号实现了不同的信号放大增益;当开关控制信号的电平状态呈现规律性变化时,音频功放芯片U5也可实现循环控制的效果,音频功放模块103可根据用户的听觉需求输出不同音量的音频信息,音频功放模块103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和稳定性,控制电路10可实现更高质量的音频播放功能,功能齐全,给用户带来了更佳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调频模块104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8,调频模块104包括:调频芯片U6、第五十七电容C57、第五十八电容C58、第五十九电容C59、第六十电容C60、第六十一电容C61、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及第七电感L7。

第五十七电容C57的第一端为调频模块104的模拟输出端,第五十七电容C57的第二端接调频芯片U6的语音信号输出管脚RFOUT。

调频模块104的模拟输出端接主控模块101;通过调频模块104的模拟输出端将模拟语音信号输出至主控模块101,通过该模拟语音信号调节主控模块101的频段,以使主控模块101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通信环境中,并实现通信控制功能,调频模块104与主控模块101具有较高的信号兼容传输性能,通过该模拟语音信号可实时改变主控模块101的通信状态,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通信质量。

调频芯片U6的接地管脚接地GND。

第五十八电容C58的第一端和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共接于调频芯片U6的电源管脚VCC,第五十八电容C58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电感L2的第二端接入电源控制信号;通过电源控制信号可改变调频芯片U6的内部电能运行情况,以使调频芯片U6实现安全、稳定的调频控制功能,控制电路10的通信功能具有更高的兼容性,控制灵活性更高。

第五十九电容C59的第一端接调频芯片U6的调频信号输入管脚RFN,第五十九电容C59的第二端接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第六十电容C60的第一端及第六电感L6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第六十电容C60的第二端和第六电感L6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第六十一电容C61的第一端及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调频模块104的调频信号输入端,第六十一电容C61的第二端和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调频模块104的调频信号输入端接天线20。

其中,调频模块104的调频信号输入端与天线20之间可实现信息交互,以使调频模块104接入调频信号,调频信号包含相应的调频信息,当调频模块104对于调品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后,调频芯片U6可保持调频信息的完整性,主控模块101具有更高的频率控制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用价值更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调频芯片U6的型号为AW5007,通过该调频芯片U6可对于调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放大处理、混频处理以及解调处理得到模拟信号,实现了调频模块104的较佳信号处理性能,主控模块101的频段可实现自适应改变;调频模块106的电路结构具有较高的适用范围,控制电路10在各种频率环境中具有较高的信号传输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NFC通信模块106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9,NFC通信模块106包括:NFC通信芯片U9、第六十二电容C62及第六十三电容C63;

其中,NFC通信芯片U9的第一串行通信管脚I2C_SCL和第六十二电容C6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NFC通信模块106的第一串行通信端,第六十二电容C6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六十三电容C63的第一端和NFC通信芯片U9的第二串行通信管脚I2C_SDA共接形成NFC通信模块106的第二串行通信端,第六十三电容C63的第二端接地GND。

NFC通信模块106的第一串行通信端和NFC通信模块106的第二串行通信端接主控模块101,进而NFC通信芯片U9与主控模块101之间可实现信号交互功能,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信号传输质量和通信效率。

NFC通信芯片U9的射频通信管脚接读卡器40,可选的,NFC通信芯片U9的射频通信管脚包括:RFI1、RFI2、RFO1及RFO2;NFC通信芯片U9可与读卡器40实现远程的信号传输功能,并保障读卡器40与NFC通信芯片U9之间的信号传输效率和完整性,NFC通信模块106具有较高的信号交互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NFC通信芯片U9的型号为:IC-NFC-ST21NFCD;进而NFC通信模块106具有较为兼容的电路结构,通过该NFC通信芯片U9可实现读卡器40与控制电路10之间的高质量信号交互功能,控制电路10具有较高的NFC通信质量,提高了控制电路10的通信方式多样性和兼容性,通过NFC通信芯片U9可实现数据实时交互功能,控制电路10在各个环境中都可保持较佳的NFC通信功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过压保护模块107的电路结构示意,请参阅图10,过压保护模块107包括通信芯片U10和过压保护芯片U11;过压保护芯片U11的信号输出管脚OUT接充电模块107,进而过压保护芯片U11可实时获取充电模块107的电压幅值,以实现对于充电模块107的过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当过压保护芯片U11监控到充电模块107处于过压运行状态时,则过压保护芯片U11对充电模块107采取过压保护措施,以使充电模块107的电压返回至正常状态,提高充电模块107自身的充电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信芯片U10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并且通信芯片U10与过压保护芯片U11连接,过压保护模块107具有更高的通信兼容性和控制灵活性,以使过压保护芯片U11接收外部的操作指令,控制电路10的具有更高的供电安全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通信芯片U10的型号为J1704,过压保护芯片U11的型号为ET9539L;因此过压保护模块107具有较为简化的电路结构,通过过压保护芯片U11可及时应对充电模块105的过压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充电模块105的电能安全级别,进而控制电路10在各种电力环境中保持稳定的通信状态,给用户带来了更高的通信使用体验,实用价值极高。

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机110的结构示意,请参阅图11,多功能机110包括天线20和如上的功能机的控制电路10;请参照上述图1至图11的实施例,控制电路10与天线20之间可保持良好的通信功能,通过控制电路10与外部的电子设备实现各种通信方式,以使控制电路10与电子设备在各种通信环境中进行信号传输,兼容性极强,提高了控制电路10的通信质量;本实施例将控制电路10应用于多功能机110,则多功能机110的通信功能可满足技术人员的各种通信功能需求,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多功能机110在各个通信环境中可实现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功能,通信方式具有多样性,兼容性极强,用户可通过多功能机110进行高质量的信号通信功能,灵活性较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多功能机的通信方式单一,兼容性较低,难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通信功能需求,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

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通信系统120的结构示意,请参阅图12,多功能通信系统120包括:服务器1201、网关1202、公用通讯网络1203以及至少一台如上的多功能机110,服务器1201、网关1202、公用通讯网络1203以及多功能机110依序连接;其中,多功能通信系统120可实现较高的信号通信功能,兼容性较强。

请参照图11的实施例,多功能机110可实现各种通信方式,信号传输的质量较佳,多功能机110在各个通信环境中都可保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和兼容性;本实施例将多个多功能机110应用于多功能通信系统120中,服务器1201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发,网关1202可实现通信信号之间地1协议互联,公用通讯网络1203可实现通信信号的远程发送和接收,各个多功能机110可处于稳定的信号传输状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远程分配利用;多功能机110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中保持较高的通信质量,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通信使用需求,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使用体验;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多功能通信系统120具有较强的通信兼容性能,可保持通信信号的实时传输和完整性,多功能通信系统102采用多种通信方式进行信号传递,功能齐全,适用范围较广,多功能通信系统120可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通信环境,用户在多功能通信系统120中可保持良好的信号传输状态,实用价值极高;因此多功能通信系统120兼容了2G通信和4G通信的特点,信号传输的质量极佳,将对于本领域中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应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单一,信号传输的兼容性较差,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通信使用需求,功能单一,给用户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的问题

在本文对各种器件、电路、装置、系统和/或方法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阐述了很多特定的细节以提供对如在说明书中描述的和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总结构、功能、制造和使用的彻底理解。然而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实施方式可在没有这样的特定细节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它实例中,详细描述了公知的操作、部件和元件,以免使在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难以理解。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本文和所示的实施方式是非限制性例子,且因此可认识到,在本文公开的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细节可以是代表性的且并不一定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各种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方式”等的引用意为关于实施方式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因此,短语“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或“在实施方式中”等在整个说明书中的适当地方的出现并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方式。此外,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因此,关于一个实施方式示出或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全部或部分地与一个或多个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或特性进行组合,而没有假定这样的组合不是不合逻辑的或无功能的限制。任何方向参考(例如,加上、减去、上部、下部、向上、向下、左边、右边、向左、向右、顶部、底部、在…之上、在…之下、垂直、水平、顺时针和逆时针)用于识别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公开内容,且并不产生限制,特别是关于实施方式的位置、定向或使用。

虽然上面以某个详细程度描述了某些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做出很多变更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连接参考(例如,附接、耦合、连接等)应被广泛地解释,并可包括在元件的连接之间的中间构件和在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因此,连接参考并不一定暗示两个元件直接连接/耦合且彼此处于固定关系中。“例如”在整个说明书中的使用应被广泛地解释并用于提供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非限制性例子,且本公开不限于这样的例子。意图是包含在上述描述中或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事务应被解释为仅仅是例证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可做出在细节或结构上的变化而不偏离本公开。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