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23934发布日期:2019-10-09 01:1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设计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装置的非显示区域占据了一定的面积,而非显示区域一般设置指纹识别模组、受话孔等,非显示区域上的功能比较单一。

申请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具有相背设置的显示面和背面;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导光件和光源,所述导光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于所述显示面上,且所述第一段具有出光面,所述第二段设于所述背面上,所述第二段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朝向所述密封件的开口,且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凹槽的开口,所述光源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光源的光线从所述第二段传递至所述第一段的出光面出射。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装置上,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发光组件和控制器,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导光件和光源,所述导光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具有出射面;所述第二段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开口,所述光源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光源的光线从所述第二段传递至所述第一段的出光面出射;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光源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电子装置的使用场景状态;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使用场景状态控制所述光源的开启或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使得盖板的透光窗口对准显示模组的非显示区域,光源的光线经导光件传导直至经透光窗口射出,使得透光窗口能够发光,增加了非显示区域的功能,另外,通过将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凹槽内,且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凹槽的开口,从而保证了所述发光组件不漏光,提高了所述光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第i局部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再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再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第ii局部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再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第iii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再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第iv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再一实施例中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第v局部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电子装置100可以是移动终端、平板、移动穿戴设备、手表、手环、笔记本等具有发光组件的电子装置100,以下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电子装置100包括显示模组10、密封件20和发光组件30。显示模组10具有相背设置的显示面11和背面12,密封件20设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12。发光组件30包括导光件31和光源32,导光件3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第一段311设于显示面11上,且第一段311具有出光面3110,第二段312设于背面12上,第二段312具有凹槽3120,凹槽3120具有朝向密封件20的开口,且密封件20密封凹槽3120的开口,光源32容置于凹槽3120内,光源32的光线从第二段312传递至第一段311的出光面3110出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00通过将光源32设于导光件31的凹槽3120内,且密封件20密封凹槽3120的开口,从而保证了发光组件30不漏光,提高了光源32的利用率。

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模组10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或者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显示模组10的显示面11具有显示区域111和邻接于显示区域111的非显示区域112,电子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显示面11上的盖板40,盖板40具有第一透光区域41和遮光区域42,第一透光区域41对准显示区域111,遮光区域42对准非显示区域112,第一段311设于非显示区域112和遮光区域42之间,遮光区域42具有对准出光面3110的第二透光区域43,光源32的光线从第二段312传递至第一段311的出光面3110出射直至经第二透光区域43射出。可选的,第二透光区域43可以是月牙形,从而光线从第二透光区域43射出时呈现月牙形的光效,提高用户体验。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区域43的形状还可以是星形、圆形、方形、动物形状或花朵形状等其他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00通过使得盖板40的第二透光区域43对准显示模组10的非显示区域112,光源32的光线经导光件31传导直至经透光窗口射出,使得第二透光区域43能够发光,增加了非显示区域112的功能。

一实施例中,密封件为电连接显示模组10的柔性电路板20,通过用柔性电路板20密封凹槽3120以使发光组件30不存在漏光现象,保证了经第二透光区域43射出的光线的强度。柔性电路板20是原本就存在于电子装置100中的元器件,避免了引入新的元件来封闭凹槽3120而产生的材料成本,且避免新的元件占用电子装置100的空间,在达到防止漏光的同时保证了电子装置100的小型化。柔性电路板20还电连接至光源32,以控制光源32的发光模式。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还可以是其他原来就存在于电子装置100中的器件。或者,密封件也可以是片状或块状结构,只要能达到密封凹槽3120的目的即可。

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发光组件30包括导光件31和光源32,所述导光件31具有依次连接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所述第二段311设于所述显示模组10的背面12,所述第一段312位于所述显示模组10和所述盖板40之间,所述光源32从所述凹槽3120发射光线,以使射入所述第二段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段上,并经所述第二透光区域43射出。导光件31的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弯折连接,以使得光线能够从显示模组10的背面12传导至盖板40上。导光件31为导光膜,其设于显示模组10的三个面上,依次为背面12、侧面13和显示面11,以将光线从背面12传导至显示面11,继而射出电子装置100的外部。进一步的,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的弯折连接处弯折成圆弧形,使得第二段312内的光线为到达一个弧面上,从而具有较大的反射角度射至第一段311,减少在圆弧处的反射次数,实质上,光线在实际的反射的过程中会有折损,而反射次数越少,则光线的折损亦对应变少,圆弧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导光件31的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圆弧还可以与显示模组10的侧面13的形状对应。换言之,圆弧亦为平直段,贴设于显示模组10的侧面12上。

该导光件31的第二段312经固定件(图未示)固定,结合导光件31的第一段311被压设于盖板40和显示模组10之间从而将导光件31的形状固定住,可以理解的,导光件31内部的光线反射会受到导光件31的形状的影响。通过固定件对导光件31的第二段312的进一步固定,从而进一步保证导光件31内部的光线的传导,换言之,避免因使用过程中导光件31的形状的改变而使得光线无法从第二段312传导至第一段311,从而提高电子装置100的第二透光区43发光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的弯折连接处与显示模组10的侧面13具有间距形成第一填充部51,第二段312与背面12具有间距形成第二填充部52,第二填充部52连通第一填充部51,电子装置100还包括填充件1,填充件1填充于第一填充部51和第二填充部52。可选的,填充件1为具有一定柔性和粘性的胶体,通过将填充件1填充于第一填充部51和第二填充部52,从而使得电子装置100在受到撞击时,一方面填充件1对导光件31的弯折部分及导光件31的第二段312具有一定支撑作用,防止导光件31的弯折部分因为撞击而陷入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的弯折连接处与显示模组10的侧面13之间的空隙中而变形,及防止第二段312陷入第二段312与背面12的空隙中而变形。另一方面,填充件1对导光件31的弯折部分及导光件31的第二段312具有一定缓冲作用,当导光件31受到撞击力时,具有一定柔性的填充件1能对撞击力进行缓冲,以保护导光件31不受损坏。其他实施例中,填充件1仅填充于第一填充部51,或者填充件1仅填充于第二填充部52。填充件1还可以是具有弹性的胶体或者缓冲海绵等。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4所示,图4为图2的电子装置的第i局部示意图。第一段31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3111、第二部分3112和第三部分3113,第一部分3111靠近第二段312的一端与第二段312弯折连接,第二部分3112位于第一部分3111和第三部分3113之间,第二部分3112朝向盖板40的表面为出光面3110。可选的,出光面3110的形状与第二透光区域43的形状相同。发光组件30还包括遮光胶60,遮光胶60设于第一部分3111和盖板40之间,及设于第三部分3113和盖板40之间。一方面遮光胶60起粘接作用,用于将第一段311与盖板40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以增加第一段311与盖板40之间连接强度。另一方面,遮光胶60对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起遮光的作用,防止部分光线从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射出而损失。可选的,遮光胶60为光学胶,光学胶还对光线有反射作用,以使射向光学胶的光线反射回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最后从出光面3110射出,从而使得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足够充足,不需要通过增加光源32数量的方式来增加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节省了材料和电能,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当然,其他实施例中,遮光胶60还可以具有一定弹性,以提高电子装置100抗撞击的能力。且导光件31除出光面3110和入光面以外的表面可设有遮光反射层a(如图5),从而防止部分光线从表面射出而损失,进一步保证了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遮光反射层a可以是各种具有遮蔽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层结构。

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凹槽3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壁3121、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第一槽壁3121和第三槽壁3123相对设置,第一槽壁3121为导光件31的入光面,第二槽壁3122朝向凹槽3120的开口。可选的,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上均设有反射层(图未示),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上的光线通过设于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上的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进而通过第一槽壁3121传递到出光面3110。进一步保证了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仅第二槽壁3122上设有反射层,或者,仅第二槽壁3122第三槽壁3123上设有反射层,射向第二槽壁3122或第三槽壁3123上的光线通过设于第二槽壁3122或第三槽壁3123上的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进而通过第一槽壁3121传递到出光面3110。可选的,凹槽3120为方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312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

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光组件30还包括粘接层70,粘接层70设于柔性电路板20和第二段312之间,以连接第二段312和柔性电路板20。可选的,粘接层70为光学胶,还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以使射向粘接层70的光线反射回第二段312,最后通过导光件31从出光面3110射出,从而使得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足够充足,不需要通过增加光源32数量的方式来增加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节省了材料和电能,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粘接层70还可以具有一定弹性,以提高电子装置100抗撞击的能力。

光源32具有固定部321和发光部322,光源32设于凹槽3120中的方式包括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光源32的固定部321设于粘接层70上,具体的,光源32的固定部321设于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表面71上,光源32的发光部322朝向凹槽3120的腔内,发光部322发出的光线射向凹槽3120的第一槽壁3121、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射向第一槽壁3121的光线直接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通过设于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从而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可选的,反射层上设有角度反射块(图未示),以使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准确射向第一槽壁3121。本实施例中的光源32固定于粘接层70上,也就是说,粘接层70不但起连接固定柔性电路板20和第二段312的作用,还起固定光源32的作用,从而不需要引入其他固定件来固定光源32,降低了材料节约了空间。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图7为图6的电子装置的第ⅱ局部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2中实施例大致相同,与图2中实施例不同的是,光源32的固定部321的部分凹设于粘接层70内,也就是说,固定部321有部分嵌入到粘接层70内,具体的,固定部321远离发光部322的部分嵌设于粘接层70内,发光部322朝向凹槽3120的腔内,发光部322发出的光线射向凹槽3120的第一槽壁3121、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射向第一槽壁3121的光线直接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通过设于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从而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通过将固定部321部分嵌设于粘接层70内,从而增大了光源32与粘接层70的粘接面积,使得光源32更加牢固地连接在粘接层70内。可选的,反射层上设有角度反射块,以使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准确射向第一槽壁3121。其他实施例中,光源32的固定部321嵌设于粘接层70内,进一步增加了光源32与粘接层70的粘接面积,使得光源32更加牢固地连接在粘接层70内。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图9为图8的电子装置的第ⅲ局部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2中实施例大致相同,与图2中实施例不同的是,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部分设有通孔72,光源32设于通孔72内,固定部321远离发光部322的端面固定于柔性电路板20上,固定部321的周壁与通孔72的孔壁粘接,发光部322朝向凹槽3120的腔内,发光部322发出的光线射向凹槽3120的第一槽壁3121、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射向第一槽壁3121的光线直接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通过设于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从而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通过将固定部321的端面与柔性电路板20固定,以便于光源32与柔性电路板20电连接,避免光源32与柔性电路板20通过导线连接不稳定的问题。且,固定部321的周壁与通孔72的孔壁粘接保证了光源32固定得更加牢固。可选的,反射层上设有角度反射块,以使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第三槽壁3123的光线准确射向第一槽壁3121。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1为图10的电子装置的第ⅳ局部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2中实施例大致相同,与图2中实施例不同的是,光源32的固定部321固定于第三槽壁3123上,发光部322朝向第一槽壁3121,也就是说,光源32的出光方向朝向第一槽壁3121,第二槽壁3122和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表面71上设有反射层(图未示),射向第一槽壁3121的光线直接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部分射向第一槽壁3121和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表面71上的光线通过反射层反射到第一槽壁3121,从而传递到导光件31的出光面3110。可选的,反射层上设有角度反射块,以使射向第二槽壁3122和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表面上的光线准确射向第一槽壁3121。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光源32的固定部321还可以固定于第二槽壁3122上,第三槽壁3123和粘接层70朝向凹槽3120的表面71上设有反射层。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实施例与图10中实施例大致相同,与图10中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槽壁3121的壁面为弧面,从而增加了第一槽壁3121的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光线的入射面积,以使更多光线能从第一槽壁3121入射到导光件31,从而保证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槽壁3121的壁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或者该壁面设有多个凹槽3120,以增加该壁面供光线入射的面积。

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80,控制器80电连接于光源32,控制器80用于根据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光源32的发光模式。可选的,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包括来电状态、消息通知状态、开机状态或音乐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开启。具体的,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通讯功能开启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至消息推送功能开启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息通知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开机键启动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开机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至电子装置100的音乐应用程序运行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音乐状态。控制器80可以根据电子装置100不同的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发光组件30的工作模式。例如,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以3s的频率闪烁光源3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控制器80还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发光组件30的发光颜色,例如,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红光。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息通知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绿光。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音乐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蓝光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组件30还可以作为电子装置100的呼吸灯使用,具体而言,当发光组件30发出的光线扫描到用户的实时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光线,以为用户的未接来电、未查收短信等提供提示作用。当用户的实时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元件关闭,节省发光元件的耗电量,用以提高整个电子装置100的待机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处于来电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光源32发光,光源32发出的大部分光线经入光面传导至第二段312内,第二段312内的光线经过多次反射依次传导至圆弧处和第一段311上,第一段311内的光线经过多次反射经出光面3110射出,自出光面3110出射的光线直接射至第二透光区域43上,从而使得第二透光区域43发光,使得电子装置在处于来电状态时实现第二透光区域43的发光。

通过控制器80进一步控制发光组件30在各种使用场景状态的工作模式,从而增加了非显示区域112的功能。

如图1、图2和图14所示,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装置100上,所述电子装置100包括发光组件30和控制器80,发光组件30包括导光件31和光源32,导光件3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311和第二段312,第一段311具有出射面;第二段312具有凹槽3120,凹槽3120具有朝向柔性电路板20的开口,光源32容置于凹槽3120内,光源32的光线从第二段312传递至第一段311的出光面3110出射,控制器80电连接于光源32组件,其中,该方法可以应用前述实施例提及的电子装置100,在此不再赘述。该方法包括:

s110:控制器80获取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

具体的,使用场景状态包括来电状态、消息通知状态、开机状态或音乐状态等。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通讯功能开启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至消息推送功能开启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息通知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开机键启动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开机状态。当控制器80检测至电子装置100的音乐应用程序运行时则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音乐状态。

s120:控制器80根据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光源32的开启或关闭。

可以理解的,当控制器80检测到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包括来电状态、消息通知状态、开机状态或音乐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时,控制器80控制光源32的开启,当控制器80检查到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包括来电状态、消息通知状态、开机状态或音乐状态发生改变时,控制器80控制光源32的关闭。例如,当控制器80检查到用户已接听电话、点击相关消息等操作后,控制器80控制光源32关闭。

具体的,控制器80可以根据电子装置100不同的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发光组件30的工作模式。例如,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以3s的频率闪烁光源3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控制器80还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状态控制发光组件30的发光颜色,例如,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来电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红光。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息通知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绿光。当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状态为消音乐状态时,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发出蓝光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器80进一步控制发光组件30在各种使用场景状态的工作模式,从而增加了非显示区域112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发光组件30还可以作为所述电子装置100的呼吸灯使用,具体而言,当所述第二透光区域43射出的光线扫描到用户的实时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所述控制器80控制所述发光组件31发出光线,以为用户的未接来电、未查收短信等提供提示作用。当用户的实时距离大于所述预设距离时,所述控制器80控制所述光源关闭,节省光源的耗电量,用以提高整个电子装置100的待机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透光区域43或者第二透光区域43附近受到按压时,第二透光区域43亦能够发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器80控制发光组件30在各种使用场景状态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更为直观明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00通过使得盖板40的透光窗口对准显示模组10的非显示区域112,光源32的光线经导光件31传导直至经透光窗口射出,使得透光窗口能够发光,增加了非显示区域112的功能,另外,通过将光源32设于导光件31的凹槽3120内,且密封件20密封凹槽3120的开口,从而保证了发光组件30不漏光,提高了光源32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足够充足,不需要通过增加光源32数量的方式来增加从出光面3110射出的光线的强度,节省了材料和电能,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使得电子装置100的使用场景更为直观明确。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