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7821发布日期:2020-05-29 13:4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终端用配件,其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等以一个面作为显示面的板状的便携式终端的与所述显示面相反的背面上,发挥作为该便携式终端的保持器的功能以及作为支架的功能。



背景技术:

对于智能手机等板状的便携式终端而言,不少都是以单手持有而进行操作的。另一方面,这样的便携式终端由于其形态而难以直接立起放置。

作为安装于便携式终端以使其立起放置的配件,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配件。

此外,作为在便携式终端壳体的背面设置有能够开闭的支承板的结构,有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580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63516公报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终端用配件,其具备配件主体,所述配件主体能够恰当地安装于便携式终端,并且其拆卸也较容易,在手持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终端时,所述配件主体作为该便携式终端的保持器发挥功能,当立起放置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终端时,所述配件主体作为该便携式终端的支架发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达成所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由容纳部件和配件主体构成,其中,所述容纳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便携式终端的与显示面相反的背面上,所述配件主体具备被导入部件,所述被导入部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容纳部件,所述被导入部件具备头部和颈部,

所述容纳部件由前板部和背板部组合而成,该前板部和背板部在彼此之间隔开容纳所述被导入部件的所述头部的间隔,其中,所述前板部形成有供所述被导入部件的所述颈部通过、但是所述头部无法通过的宽度的开槽,所述背板部的外表面是向所述便携式终端的所述背面侧进行安装的安装面,

所述开槽的一端在所述容纳部件的所述前板部的边缘部向外侧开放,能够从所述开槽的所述一端将所述被导入部件的所述头部导入到所述前板部与所述背板部之间,并且,

在所述开槽的所述一端与被封闭的另一端之间,通过内置的弹性部件而形成有防脱部,所述头部在使构成所述防脱部的所述弹性部件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向比所述防脱部靠内侧的位置被导入。

当在容纳部件安装于便携式终端的状态下从开槽的一端将被导入部件的头部导入容纳部件内时,能够使头部与构成防脱部的弹性部件抵接而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利用该弹性变形,能够将头部向比该防脱部靠开槽的内侧、即另一端侧导入。当向比该防脱部靠内侧处导入头部时,弹性部件恢复弹性而将被导入部件的头部保持在容纳部件内,从而将配件主体安装在便携式终端的背面侧。并且还能够以被导入部件作为转动中心来改变配件主体的方向。在需要从便携式终端拆卸或更换配件主体的情况下,通过把持着配件主体等方式进行操作,使得被导入部件的头部向所述开槽的一端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弹性部件再次弹性变形而使被导入部件的头部移动至所述开槽的一端侧,从而将被导入部件的头部从容纳部件内抽出。如果准备多个具备被导入部件的配件主体,则能够针对安装有容纳部件的便携式终端更换/安装期望的配件主体,以此方式使用便携式终端。

在所述开槽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在所述开槽的连续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两个以上的防脱部,但是,这是本发明的方式之一。

此外,所述开槽在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折曲,配置成所述开槽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正交,该第二部分是折曲部位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部分,该第一部分是所述折曲部位与所述一端之间的部分,

使所述防脱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侧,但是,这只是本发明的方式之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能够对便携式终端恰当地安装配件主体并且也容易拆卸该配件主体的方式将配件主体附设于便携式终端,当手持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终端时,所述配件主体作为该便携式终端的保持器发挥功能,当立起放置如上所述的便携式终端时,所述配件主体作为该便携式终端的支架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容纳部件和被导入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所述容纳部件和被导入部件的立体图,分解示出容纳部件。

图5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侧视结构图,配件主体与便携式终端分离。

图6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侧视结构图,配件主体安装在便携式终端上。

图7是示出将所述被导入部件与所述容纳部件组合后的状态的结构图,省略了构成容纳部件的背板部的记载。

图8是图7中的c-c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将所述被导入部件与所述容纳部件组合后的状态的结构图,省略了构成容纳部件的背板部的记载。

图10是示出将所述被导入部件固定于配件主体的固定状态的剖视结构图。

图11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12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13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14是示出所述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标号说明

1:容纳部件;

2:被导入部件;

6:前板部;

7:背板部;

7a:外表面;

7d:安装面;

8:开槽;

8a:一端;

8b:另一端;

9:防脱部;

9a:弹性部件;

15:头部;

16: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等以一面作为显示面ta的板状的便携式终端t(便携式终端装置)的与所述显示面ta相反的背面tb上,发挥作为该便携式终端t的保持器的功能以及作为支架的功能。

典型地,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板状或盘状的便携式终端t、具体来说是智能手机或平板型个人计算机等的、与显示面ta相反的背面tb上,发挥作为这些便携式终端t的保持器的功能以及作为支架的功能。

图10~图14示出将后述的配件主体3制成毛绒玩具的示例。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将单手手指中的拇指以外的手指的全部或一部分插入到配件主体3与便携式终端t之间,能够用单手稳定地手持便携式终端t。在该方式中,便携式终端用配件发挥作为便携式终端t的保持器的功能。

此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能够使用配件主体3将便携式终端t立起放置于书桌或桌子等上。通过在使后述的被导入部件2的颈部16穿过开槽8的状态下将头部15导入后述的容纳部件1内,来组装该被导入部件2,并且,以被导入部件2作为转动中心,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改变便携式终端t相对于配件主体3的朝向。由此,在便携式终端t为矩形的情况下,既可以以其长边侧成为纵向的方式利用配件主体3来进行支承(图13/垂直),也可以以其短边侧成为纵向的方式利用配件主体3来进行支承(图14/横置)。在该方式中,便携式终端用配件发挥作为便携式终端t的支架的功能。

该便携式终端用配件由容纳部件1和具备被导入部件2的配件主体3构成。被导入部件2以能够拆卸的方式与所述容纳部件1进行组合。

配件主体3只要是在与便携式终端t组合的状态下能够发挥作为所述保持器的功能以及作为支架的功能的结构即可,可以是毛绒玩具或合成树脂制成的造型物等、其具体的结构不受限定。

被导入部件2具有从所述配件主体3突出的部分14。被导入部件2具备头部15和颈部16。在图示的示例中,被导入部件2构成为,一体地具备圆板状的头部15、外径比该头部15小的轴状的颈部16、圆板状的凸缘17以及插入到配件主体3的内部的轴状脚部18。轴状脚部18的一端与凸缘17的一面侧的中央部分一体化。所述颈部16的一端与凸缘17的另一面侧的中央部分一体化,颈部16的另一端与头部15的中央部分一体化。在图示的示例中,以如下方式将被导入部件2配备在配件主体3上:通过以凸缘17与配件主体3的外表面3a接触的方式将图10中的标号4示出的垫圈紧固于插入到配件主体3内的轴状脚部18上,从而使所述颈部16和头部15成为所述突出的部分14。图10中标号5示出的是介于垫圈4与配件主体3的外表面3a之间的芯材。

容纳部件1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便携式终端t的与显示面ta相反的背面tb上。在便携式终端t被收纳在至少覆盖其背面tb的公知的保护壳体或保护罩中的情况下,容纳部件1以这些保护壳体或保护罩的覆盖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的部分介于该容纳部件1与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之间的状态而安装在便携式终端t的与显示面ta相反的背面tb侧。

容纳部件1由前板部6和背板部7组合而成,该前板部6和背板部7在彼此之间隔开容纳所述被导入部件2的所述头部15的间隔,其中,所述前板部6形成有可供所述被导入部件2的所述颈部16通过,但是所述头部15无法通过的宽度的开槽8,在所述背板部7中,将外表面7a作为向所述便携式终端t的所述背面tb进行安装的安装面7d。

所述开槽8的一端8a在所述容纳部件1的所述前板部6的边缘部向外侧开放,能够从所述开槽8的所述一端8a将所述被导入部件2的所述头部15导入所述前板部6与所述背板部7之间。

与此同时,在所述开槽8的所述一端8a与被封闭的另一端8b之间,通过内置的弹性部件9a形成有防脱部9,所述头部15在使构成所述防脱部9的所述弹性部件9a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向所述防脱部9的内侧导入。

在图示的示例中,容纳部件1呈具有蛋形轮廓的板状。在前板部6形成有呈l字状的开槽8。所述开槽8在所述一端8a与所述另一端8b之间折曲,配置成折曲部位8e与所述另一端8b之间的第二部分8d与所述折曲部位8e与所述一端8a之间的第一部分8c正交。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二部分8d以沿着穿过所述蛋形的中心的假想的长轴x的方式而形成。第二部分8d的所述另一端8b位于比所述蛋形的在所述长轴x上的一方的顶部10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不向容纳部件1的外侧开放。所述折曲部位8e位于穿过所述蛋形的中心的假想的短轴y与所述蛋形的位于所述长轴x上的另一方的顶部11之间。第一部分8c在所述短轴y与所述蛋形的另一方的顶部11之间形成为与所述短轴y平行。第一部分8c的所述一端8a在隔着所述长轴x的一侧向外侧开放。

在图示的示例中,在前板部6的内表面6a以对所述开槽8进行切边的方式形成有凹部6b,利用该凹部6b,能够从所述一端8a将所述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导入到容纳部件1内。在图示的示例中,由位于所述开槽8的一侧的凹部6b形成的阶梯6c与由位于所述开槽8的另一侧的所述凹部6b形成的阶梯6c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头部15的直径实质上相同。此外,开槽8的另一端8b呈沿着截面为圆形的呈轴状的所述颈部16的轮廓而成的半圆状,并且,通过对所述开槽8的另一端5b进行切边而成的凹部6b所形成的阶梯6c呈半圆状,该半圆状是沿着所述头部15的轮廓而成的半圆状(图4)。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防脱部9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8d侧。此外,在所述第二部分8d,在所述开槽8的连续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防脱部9。

在图示的示例中,通过在隔着所述开槽8的第二部分8d的两侧配置环状的弹性部件9a而构成各防脱部9。该弹性部件9a典型地由硅橡胶等具备橡胶状弹性的塑料(塑料弹性体)构成。在图示的示例中,在前板部6的内表面6a且位于所述短轴y上的部位上形成有与所述凹部6b连通的所述弹性部件9a的收纳凹部6d。与此同时,在前板部6的内表面6a且位于所述短轴y与所述开槽8的另一端8b之间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凹部6b连通的所述弹性部件9a的收纳凹部6d。在各收纳凹部6d内形成有贯插于环状的弹性部件9a的环中心的孔的定位突起6e,使该定位突起6e穿过所述环中心的孔,从而以该环的中心轴与前板部6的内表面6a正交的朝向将弹性部件9a保持在收纳凹部6d内。构成一个防脱部9的左右的弹性部件9a之间的距离比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的直径稍小。

背板部7在其内表面7b与前板部6的内表面6a紧密贴合的状态下与前板部6一体化。在图示的示例中,对开槽8进行切边而成的所述凹部6b的底面与背板部7的内表面7b间的距离与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的厚度实质上相等。

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在将从背板部7的内表面7b突出的由标号7c示出的突起收纳在形成于前板部6的内表面6a上的由标号6f示出的孔中的状态下,将背板部7的内表面7b与前板部6的内表面6a的全部或一部分紧固在一起。在前板部6和背板部7均由能够进行热熔敷的合成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热熔敷而恰当地进行该紧固。

背板部7的外表面7a、即与前板部6紧固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为向所述便携式终端t的所述背面tb侧安装的安装面7d,即,为向所述便携式终端t的所述背面tb直接安装的安装面7d、或者为向所述保护壳体或保护罩的覆盖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的部分进行安装的安装面7d。在图示的示例中,在该安装面7d形成有粘接材料层12,将覆盖该粘接材料层12的剥离片13剥离,将安装面7d按压在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上,由此,能够将容纳部件1安装在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的期望的位置。

在使用所述安装面7d将容纳部件1安装于便携式终端t的状态下,在开槽8的第一部分8c处,从开槽8的一端8a以使头部15的厚度方向与容纳部件1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导入容纳部件1内,当在头部15到达折曲部位8e之后进行操作以将该头部15压入第二部分8d时,能够使头部15与构成两处防脱部9中的位于折曲部位8e侧的防脱部9的弹性部件9a抵接而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利用该弹性变形,能够将头部15向比该防脱部9靠开槽8的内侧、即另一端8b侧导入。当头部15被导入至比该防脱部9靠内侧的位置时,弹性部件9a恢复弹性而将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保持在容纳部件1内,从而将配件主体3安装在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侧。由位于所述开槽8的一侧的凹部6b形成的阶梯6c与由位于所述开槽8的另一侧的所述凹部6b形成的阶梯6c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头部15的直径实质上相同,此外,对开槽8进行切边而成的所述凹部6b的底面与背板部7的内表面7b间的距离与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的厚度实质上相等,因此,能够在较少发生松动的前提下将配件主体3安装在便携式终端t的背面tb侧。

虽然头部15被保持在容纳部件1内,但是由于头部15呈圆板状,其外周的一部分与弹性部件9a接触而像上述那样被保持,因此,能够以被导入部件2为转动中心自由地改变配件主体3的方向。

在图示的示例中,被导入到开槽8的第二部分8d中的头部15首先被保持在两处防脱部9之间(图7)。这时,在头部15的外周分别与呈环状的四个弹性部件9a的外周点接触的状态下,使头部15保持在四个弹性部件9a的中央。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进行操作将头部15向开槽8的内侧、即另一端8b侧压入时,使头部15与构成两处防脱部9中的、位于开槽8的另一端8b侧的防脱部9的弹性部件9a抵接从而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然后,利用该弹性变形,将头部15导入该防脱部9与开槽8的内侧、即与另一端8b侧之间,从而能够在该位置将头部15保持在容纳部件1内(图9)。在像这样将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保持在开槽8的最内侧的状态下,开槽8的另一端8b以及对该另一端8b进行切边而成的凹部6b的阶梯6c也呈上述那样的半圆状,因此,在该状态下,也能够以被导入部件2作为转动中心自由地改变配件主体3的方向。

在需要从便携式终端t拆卸或更换配件主体3的情况下,通过把持着配件主体3等方式进行操作,使得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向所述开槽8的一端8a侧移动,由此使所述弹性部件9a再次弹性变形而使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移动至所述开槽8的一端8a侧,从而将被导入部件2的头部15从容纳部件1内抽出。如果准备有多个具备被导入部件2的配件主体3,则能够针对安装有容纳部件1的便携式终端t更换/安装期望的配件主体3,以此方式来利用便携式终端t。

另外,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全部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