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0248发布日期:2019-11-15 22:0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该操作面板单元具有显示面,能够通过直接按压显示面(触摸屏式)或利用设置于显示面附近的按钮(开关式)而对图像形成装置输入各种控制指令。此外,该操作面板单元还具备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功能,由此,在移动终端与设置于该操作面板单元的nfc基板彼此靠近时,能够进行数据通信,从而实现例如用户身份认证、用户终端接入等功能。

以往,在操作面板单元内设置有主基板、nfc基板以及对主基板和nfc基板进行支承的基板支承板等。其中,nfc基板及基板支承板利用从操作面板单元的壳体的内表面突出的不同定位轴而分别进行定位,而主基板利用从基板支承板突出的定位轴进行定位。

然而,在这样以往的操作面板单元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主基板、nfc基板以及基板支承板分别相对于壳体内表面定位,然而这些部件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稳定,此外,定位轴数量较多,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能够使得部件间的定位关系更稳定,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单元,该操作面板单元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输入各种控制指令,其中,包括:壳体;主基板,该主基板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nfc基板,该nfc基板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基板支承板,该基板支承板对所述主基板和所述nfc基板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支承,通过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突出的同一定位轴对所述主基板、所述nfc基板、所述基板支承板中的至少两个进行定位。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从操作面板单元的壳体的内表面突出的同一定位轴对主基板、nfc基板、基板支承板中的至少两个进行定位,由此能够使得通过同一定位轴定位的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稳定,且能够有效减少定位轴的数量,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定位轴具有设于基部侧的大径部和设于顶端侧的小径部,所述大径部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中的一个进行定位,在该一个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大径部插通并定位的开口,所述小径部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中的另一个进行定位,在该另一个上开设有供所述小径部插通并定位的开口。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定位轴的直径不同的部分来定位,部件的安装顺序不会颠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定位轴的截面积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定位轴的截面积不同的部分来定位,部件的安装顺序不会颠倒,并且对于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定位轴具有设于基部侧的大径部、设于顶端侧的小径部以及设于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大径部并大于所述小径部,所述大径部用于对所述主基板、所述nfc基板、所述基板支承板中的一个进行定位,在该一个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大径部插通并定位的开口,所述小径部用于对所述主基板、所述nfc基板、所述基板支承板中的另一个进行定位,在该另一个上开设有供所述小径部插通并定位的开口,所述中间部用于对所述主基板、所述nfc基板、所述基板支承板中的余下的一个进行定位,在该余下的一个上开设有供所述中间部插通并定位的开口。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定位轴的直径不同的部分来对主基板、nfc基板、基板支承板这三者进行定位,三个部件的安装顺序不会颠倒,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各部件之间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通过同一定位轴对所述主基板和所述基板支承板进行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通过同一定位轴对所述nfc基板和所述基板支承板进行定位。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有如上所述的操作面板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面板单元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操作面板单元

20显示面

21壳体

22主基板

23nfc基板

24基板支承板

25底面

3a~3d定位轴

30小径部

31大径部

32中间部

22a小径孔

23a大径孔

nnfc操作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对于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此外,各附图中有为了清楚地表示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夸张地描述了部件之间的距离和部件之间的大小关系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单元2,操作面板单元2对图像形成装置1输入各种控制指令。图1中仅示意性地显示了操作面板单元2和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关系。操作面板单元2例如通过铰链、支架等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关于相对于操作面板单元2的方向规定如下:在使用者从垂直于显示面20的方向观察时的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显示面20上相对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相对于显示面20垂直的方向为第三方向。这样的方向规定也适用于之后的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单元2包括:壳体21;主基板22,该主基板22收纳于壳体21的内部;nfc基板23,该nfc基板23收纳于壳体21的内部;以及基板支承板24,该基板支承板24对主基板22和nfc基板23同时进行支承。

参见图2,在壳体21的第三方向上的上表面设置有显示面20和nfc操作区n。

显示面20是操作面板单元2的显示单元的上表面(在第三方向上使用者所面对的面),该显示单元还包含例如液晶面板、电连接单元(未图示)等。在触摸屏式的操作面板单元2中,使用者根据显示于显示面20的图像按压显示面20而能够对图像形成装置1输入例如打印、复印、传真等各种控制指令。在按钮式的操作面板单元2中,还具备未图示的按钮,使用者通过操作按钮而能够对图像形成装置1输入各种控制指令。

nfc操作区n与设置在壳体21的内部的nfc基板23的nfc天线对应,具体而言,在垂直于nfc操作区n的方向上nfc基板23的nfc天线与nfc操作区n基本重合。通过外部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等与nfc操作区n抵接而能够使nfc基板23的nfc天线和移动终端的nfc芯片相互靠近而在移动终端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因此,在壳体21的内部,nfc基板23设置在与nfc操作区n相应的区域,体积较大的主基板22设置在与显示面20相应的区域。但是,这样的位置关系仅仅只是示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主基板22与nfc基板23的位置关系。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在壳体21内主基板22、nfc基板23和基板支承板24的定位结构。定位轴3a从壳体21的底面25(与显示面20相对的壳体21的内表面)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定位轴3a具有在第三方向上大致相同的外径,通过该定位轴3a对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三者同时进行定位。

对于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而言,在通过同一个定位轴3a定位之后,还通过其他的支承部件,例如设置于壳体21内部的卡定部、肋部来支承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定位轴3a具有在第三方向上大致相同的外径,为了防止被定位的部件之间彼此接触,例如可以考虑将垫圈等间隔件安装在定位轴3a上的上下两个部件之间。

由此,能够通过从壳体21的内表面突出的同一定位轴3a对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进行定位,能够使得这三个部件之间的定位位置关系稳定,能够减少所需的定位轴的数量,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定位轴3a同时对基板支承板24、主基板22和nfc基板23进行定位,但是第一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通过如上的同一定位轴3a对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中的至少两个进行定位即可。此外,各部件相对于定位轴3a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即定位安装的先后顺序)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定位轴的结构不同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部分的重复叙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底面25突起的定位轴3b具有设于基部侧(靠近底面25侧)的大径部31和设于顶端侧的小径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定位轴3b对基板支承板24和nfc基板23进行定位。

其中,大径部31用于对基板支承板24进行定位,在基板支承板24上开设有用于供大径部31插通并定位的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大致等于大径部31的外径。

小径部30用于对nfc基板23进行定位,在nfc基板23上开设有供小径部30插通并定位的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大致等于小径部30的外径。

由此,nfc基板23和基板支承板24上的开口分别对应于小径部30、大径部31的外径而彼此不同,在将nfc基板23和基板支承板24安装于定位轴3b时,由于对应的开口大小不同,不容易将nfc基板23和基板支承板24的安装先后顺序搞反,此外,通过小径部30、大径部31能够有效间隔开nfc基板23和基板支承板24之间的距离。例如小径部30、大径部31之间形成的台阶部构成对nfc基板23朝向底面25的位移进行限制的止挡部,由此,无需设置额外的间隔件也能够有效确保部件之间的分隔距离。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同一定位轴3b对基板支承板24和nfc基板23进行定位,但是第二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同一定位轴3b对基板支承板24和主基板22进行定位。并且只要能够通过如上的同一定位轴3b对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中的至少两个进行定位即可。各部件相对于定位轴3b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即定位安装的先后顺序)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例如也可以在小径部30同时定位两个部件而在大径部31定位另外一个部件,或者在大径部31同时定位两个部件而在小径部30定位另外一个部件。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定位轴的结构不同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主要针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部分的重复叙述。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基板支承板24同时支承主基板22和nfc基板23。

如图5所示,从底面25突起的定位轴3c具有设于基部侧(靠近底面25侧)的大径部31、设于顶端侧的小径部30以及设于大径部31和小径部30之间的中间部32,中间部32的直径小于大径部31并大于小径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定位轴3c对主基板22、nfc基板23、基板支承板24这三者进行定位。

大径部31用于对基板支承板24进行定位,在基板支承板24上开设有用于供大径部31插通并定位的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大致等于大径部31的外径。

小径部30用于对nfc基板23进行定位,在nfc基板23上开设有供小径部30插通并定位的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大致等于小径部30的外径。

中间部32用于对主基板22进行定位,在主基板22上开设有供中间部32插通并定位的开口,该开口的内径大致等于中间部32的外径。

由此,基板支承板24、nfc基板23、主基板22上的开口分别对应于大径部31、小径部30、中间部32的外径而彼此不同,在将基板支承板24、nfc基板23和主基板22安装于定位轴3c时,由于对应的开口大小不同,不容易将三个基板的安装先后顺序搞反,此外,通过小径部30、大径部31、中间部32能够有效间隔开三个基板之间的距离。

例如小径部30、中间部32之间形成的台阶部构成对nfc基板23朝向底面25的位移进行限制的止挡部。

例如中间部32、大径部31之间形成的台阶部构成对主基板22朝向底面25的位移进行限制的止挡部。

由此,无需设置额外的间隔件也能够有效确保部件之间的分隔距离。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部分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三个基板相对于小径部30、中间部32、大径部31的安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除了定位轴的结构不同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在此,主要针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部分的重复叙述。

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定位轴设置有不同直径的部分,但是通过离散的方式来形成不同直径的部分。

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定位轴3d的截面积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图6中例示了定位轴3d的截面积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的一个例子,具体来说定位轴3d形成为从底面25朝向顶端侧外径变小的圆锥体。但是定位轴3d不限定于圆锥体,只要其截面积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或者说外径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即可。

如图6所示,在主基板22形成有小径孔22a,在nfc基板23形成有大径孔23a,通过将大径孔23a和小径孔22a先后插通于定位轴3d,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并且,由于定位轴3d的截面积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连续变小,对于大径孔23a和小径孔22a的精度要求不高,即使孔径与预设的孔径有稍许偏差也能通过该定位轴3d来吸收该孔径偏差而同样能够得到稳定的定位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部分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一个基板支承板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主基板和nfc基板分别具有对应的基板支承板,也可以通过一个定位轴对这四个部件同时进行定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定位轴从壳体的底面突起,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定位轴也可以从壳体内的其他内表面突起。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只要不存在特别的结合障碍,显然可以根据各个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组合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