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固定的骨导助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8161发布日期:2019-10-15 18:2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固定的骨导助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导助听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易于固定的骨导助听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骨导技术的迅速发展,骨导助听装置因无需入耳、避免了气压差对耳腔造成的不适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针对老年人等听力衰退或受损人群。

市场上常见的骨导助听器、骨导耳机等在使用时,都是通过眼镜架、头箍、发卡等固定装置将传音部件设置在人体耳部前方,且传音部件的传音面紧贴头部两侧的颧骨上,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依次通过头部颅骨、骨迷路、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等来传递,最终使用户能够听到助听装置传递的声音。

以上骨导助听装置的结构虽然佩戴方便,但是由于整体结构完全固定,无法满足不同头型和耳形的用户,一部分用户会感觉到局部挤压、局部宽松等不适,影响使用体验甚至助听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于固定的骨导助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上容纳安装有传音部件;

所述壳体还包括耳挂部件,具有用于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廓、向所述传音部件的软体传音件施力使其紧贴传音骨骼的挂环;

所述耳挂部件为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部件,或者所述耳挂部件包括弹性部件,内置用于使所述耳挂部件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杆。

优选地,所述软体传音件外侧具有传音面,用于当所述软体传音件从后向前紧推用户耳后时,所述传音面紧贴用户耳后的骨骼。

进一步地,所述传音面的延伸形状与用户耳后与头部之间的耳根骨骼延伸形状一致,用于紧贴所述耳根骨骼。

或者,所述传音面的延伸形状与用户的耳廓背后骨骼形状一致,用于紧贴所述耳廓背后骨骼。

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软体传音件外侧具有传音面,用于当所述软体传音件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

所述传音面上具有用于朝向并局部压迫所述传音骨骼的平滑凸起部。

例如,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上挂环,所述上挂环一端延伸至所述传音部件的位置,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前方,从而将所述传音部件固定悬挂在用户耳廓上。

优选地,所述上挂环的自由端延伸至用户的外耳道内,从而将所述传音部件固定夹持在用户耳廓上。所述上挂环的自由端还可具有内扣部,用于抵住所述外耳道的内壁。

或者,所述挂环包括弧形的下挂环,所述下挂环一端延伸至所述传音部件的位置,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前方的外耳道内,从而将所述传音部件固定夹持在用户耳廓上。所述下挂环的自由端还可具有内扣部,用于抵住所述外耳道的内壁。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半环形的头戴部件,所述传音部件和耳挂部件均连接在所述头戴部件的端部。

例如,所述弹性部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其开口端用于置入所述定型杆后通过粘结、嵌套等方式连接至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

还可包括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的拾音部件,所述拾音部件包括麦克风,所述麦克风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具有定型功能的耳挂,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次佩戴助听装置时,按照自身的头型或者耳形调节骨导助听装置的形状,将其定型在最舒适、助听效果最好的形状。由于助听装置能够很好地适应用户骨骼,贴合度好,易于固定,不仅能够保证助听效果,而且佩戴舒适,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佩戴后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佩戴后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佩戴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耳背式骨导助听装置可以为骨导助听器,也可以为骨导耳机,主要包括壳体、传音部件、电路组件等组成部分,当然还可包括拾音部件或者蓝牙部件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产品形态,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器的传音部件集成在壳体中,电路组件和拾音部件可集成在一个单独的拾音盒中,壳体与拾音盒之间通过一定长度的线路连接,以实现电路组件与拾音部件和传音部件之间的电路导通;另一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器的传音部件、电路组件和拾音组件均集成在壳体中,使得产品更加小巧易戴;还有一种实施例的骨导耳机的传音部件、电路部件、蓝牙部件均集成在壳体中。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骨导助听装置的壳体上容纳安装有用于从向用户传递声音信号的传音部件,传音部件上具有将骨导助听装置正确佩戴在用户耳部之后接触传音骨骼的软体传音件,根据骨导助听器的形状结构的不同,传音骨骼的位置不同,软体传音件的设置位置也不同,如果例如传音骨骼为耳背或者耳道口,软体传音件就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壳体还包括耳挂部件,具有用于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廓、向传音部件施力使其紧贴耳背后或者耳道口传音骨骼的挂环,挂环的设置使得整个助听装置安装稳固不易掉落,同时确保传音部件的传音面与用户耳后的骨骼紧密贴合,以增强传音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耳挂部件为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部件,或者耳挂部件包括弹性部件,内置用于使耳挂部件被弯折后具有固定形状的定型杆。

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头型和头部尺寸、耳型和耳部尺寸,因此固定形状的耳挂部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装置耳挂部件具有定型功能,初次变形后,就会始终记忆保持该定型形状。例如耳挂部件或定型杆的材料可选用金属丝,例如不锈钢丝、铁丝等。通过这种结构,用户在初次使用助听装置时,可以将耳挂部件弯折成与自己的头部和耳部最为贴合、舒适度最高、传音效果最好的形状,后续使用时,这种形状将会保持定型,便于用户每次佩戴固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易于固定的骨导助听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可为空心的塑胶件,也可以为部分实心结构,可一体成型也可由多个组成部分通过粘合、拼接等方式组合。本实施例的助听装置的壳体1内容纳安装有传音部件2,其包括振子、以及与振子直接或间接连接,安装在朝向用户耳朵一侧的软体传音件21等其他部件。本实施例中,连接在壳体1上端的耳挂部件中的挂环3为大致呈弧形的上挂环,该上挂环一端延伸至传音部件2的位置,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前方,从而将传音部件2 固定悬挂在用户耳廓上。如本图所示的上挂环形状类似于U形但是更加贴合用户的耳上方轮廓,使其延伸至耳廓前方的自由端和壳体上安装传音部件2的一端之间形成夹紧力,将整个助听装置稳固地夹紧在耳朵上。本实施例的整个上挂环可由具有定型功能的金属丝制成,一种更美观的结构为如图中所示,上挂环整体为中空的弹性结构,内部嵌置有一根定型杆4,定型杆可为铁丝。

如图2所示,第二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与图1结构类似,为了使佩戴更加稳固,传音部件2的软体传音件21的贴合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不仅具有如图1所示的上挂环,而且在壳体上安装传音部件2的一端下方设置与耳部轮廓形状适应的延伸部31,该延伸部31也可以由具有定型功能的铁丝制成,或者为中空的弹性结构,内部嵌置有一根定型杆4,定型杆可为铁丝。

以上图1和图2两种实施例的耳挂部件还可一直延伸至用户的耳道口位置,甚至其自由端可增加内扣部,使其抵住耳道口内壁,使得骨导助听装置两端受力平衡,佩戴更加稳固。

如图3所示,第三种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与图1结构不同的是挂环3方向,即连接在壳体1上端的挂环3包括弧形的下挂环,该下挂环一端延伸至传音部件2的位置,佩戴方式如图4所示,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的外耳道内,从而将传音部件2固定夹持在用户耳廓上。如本图所示的下挂环形状也类似于U形,但是更加贴合用户的耳下方轮廓,使其延伸至外耳道的自由端和壳体上安装传音部件2的一端之间形成夹紧力,将整个助听装置稳固地夹紧在耳朵上。根据具体的形状设计,还可使下挂环的自由端塞入耳道孔,以隔绝外部声音进入耳道,避免对助听装置接收声音形成干扰。本实施例整个下挂环可由具有定型功能的金属丝制成,或者下挂环整体为中空的弹性结构,内部嵌置有一根定型杆4,定型杆可为铁丝。同样的,下挂环的自由端也可增加内扣部,使得佩戴更加稳固。如图5所示的第四种实施例中,1壳体还包括半环形的头戴部件,传音部件2和耳挂部件均连接在头戴部件的端部,本实施例中,耳挂部件的挂环3为图1所示的上挂环,上挂环可由具有定型功能的金属丝制成,或者上挂环整体为中空的弹性结构,内部嵌置有一根定型杆4。本实施例助听装置佩戴在用户头部以后,头戴部件绕过用户的后脑使其两个端部分别向用户的两耳延伸,且两个端部从后向前紧推用户耳后,由于该两个端部均容纳安装有传音部件2,对用户耳后的推力使传音部件的软体传音件紧贴用户耳后的骨骼。

以上各实施例中,助听装置使用过程中,传音面均贴在用户耳后使隐形效果更好。不同于市场上很多助听装置将传音面设置于耳朵前方髋骨位置的方案,当软体传音件从后向前紧推用户耳后时,传音面紧贴用户耳后的传音骨骼。传音面具体贴合位置可以是耳廓背后的任何软骨位置,也可以是耳后部的头骨上,由于贴合位置不同,传音面的形状也可进行匹配选择,一种贴紧效果好,且隐蔽性相对较好的位置为耳根部,即用户耳后与头部之间相交的位置,相应地,传音面的延伸形状与该位置,即与用户耳后与头部之间的耳根骨骼延伸形状大致一致,用于紧贴耳根骨骼,确保传音效果。也可设计传音面的延伸形状与用户的耳廓背后骨骼形状部分或全部大致一致,用于紧贴耳廓背后骨骼。传音面的曲面形状可根据需求灵活设计,例如可以在与传音部件的振子对应的位置向外侧(佩戴状态下朝向用户传音骨骼)凸起,即参考图4,各实施例的软件传音件21的传音面可设计有在佩戴状态下朝向并压迫传音骨骼局部位置的平滑突起 210,该平滑凸起部210大体为丘陵状,顶点比传音面的其他位置略高且从其他位置平滑突起,该结构设计使得声音信号的传导主要集中在平滑凸起部210对应的骨骼处,振子的传输能量更加集中,骨传导效果更好。软体传音件推耳背部的结构与挂环部件可定型固定的功能相结合,使得各实施例的骨导助听装置佩戴更加稳固、传音面贴合传音骨骼的效果也更好。

如图6和图7所示的骨导助听装置为入耳式助听装置,不同于以上传音部件推耳背的结构,本实施例的传音部件2设置在助听装置的入耳端,入耳端为与用户外耳道口大小基本适配的圆柱或圆台状,中软体传音件21外侧为传音面,用于当软体传音件塞入用户的外耳道口时,紧贴耳道口内腔四周。这种骨导助听器结构也包括与入耳端相连的耳挂部件,包括挂环3,耳挂部件结构与以上各实施例类似,例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耳挂部件的挂环3为上挂环,一端延伸至传音部件2的位置,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上方环绕延伸至用户耳廓前方;图7所示的挂环3为下挂环,一端延伸至传音部件2的位置,另一端用于沿用户的耳廓下方环绕延伸至用户的外耳道内,佩戴方式如图4所示。两种实施例的整个挂环3可由具有定型功能的金属丝制成,或者挂环整体为中空的弹性结构,内部嵌置有一根定型杆4,定型杆可为铁丝。

这两个实施例的助听装置用于将传音部件2塞入用户耳道,同时使传音部件上至少环形结构的传音面能够接触并挤压用户外耳道口的内腔四周,同时可以采用带有定型功能的挂环部件使其牢固地佩戴在耳道内。本实施例中,传音面上的平滑凸起部210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成环形或者弧形结构。这种助听装置克服了气导助听器因气压差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也能够避免骨导助听器因外耳道不能堵塞而引进的杂音干扰,从而改善了传音效果,同时能实现耳道内外的空气流通,避免内外压力差导致的耳腔不适,因此舒适度很高。

除上图各实施例所示的挂环形状以外,根据用户需求,还可设置其他部分或全部环绕用户耳部轮廓的形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上实施例中当挂环3或者整个耳挂部件为中空的弹性部件时,很难与壳体一体成型,因此需要进行固定装配或者直接连为一体,其一端即自由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开口端用于置入定型杆后通过粘结、嵌套等方式连接至壳体的主体部分。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安装或者固定结构。

以上各实施例中,当上挂环或者下挂环的自由端具有内扣部时,内扣部包括两个自自由端延伸出来的弹性内扣端,一个为弹性片或者弹性环,用于抵住用户外耳道上方的耳弯部,另一个为弹性柱,用于抵在外耳道的内壁上。用户佩戴过程中,两个弹性内扣端分别卡在耳朵内不同的位置,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利用变形产生的张力使得上挂环或者下挂环紧扣在耳朵内,避免助听装置掉落。

本实施例的各助听装置都包括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路组件,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小巧便携,例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路组件5设置在头戴部件的中间位置,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两电路组件5设置在传音部件2的后端并与其结合为一体;助听装置还可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拾音部件,与电路组件通过线路连接,其包括麦克风,且麦克风孔设置在壳体上,例如图1至图5的方案将麦克风孔设置在挂环的自由端且朝外开设,例如如图6和7的方案中将麦克风孔6设置在入耳端的外壁上且朝外开设,使整个结构更加小巧且隐形。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替换和功能模块删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