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3532发布日期:2019-09-20 22:2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传导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利用这种声波传递方式的耳机,即骨传导耳机,在当下很受欢迎,有很广泛的应用。

骨传导耳机是利用振动换能器件的振动带动头骨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因此在佩戴方式上要求在耳朵两侧的振动换能器件必须以一定的压力贴合在人的头骨上才能实现发声。基于上述发生工作原理,导致骨传导耳机必须采用硬质材料作为支撑和连接,而不能类似于气导型入耳式耳机一样采用软线连接,并利用耳机塞入耳中实现固定和发声。

骨传导耳机是通过硬质材料连接的,这种硬质材料连接的硬连接的方式带来一个问题:现有的骨传导耳机的佩戴结构很难缩小,而且为了符合人体工学要求,需要保持骨传导耳机与人头骨贴合的立体结构,这就导致了现有的骨传导耳机是立体结构不能折叠,不能像气导型入耳式耳机一样可以简单的收纳和携带。因此,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具有不便于收纳,同时也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骨传导耳机的立体结构不能折叠,导致现有的骨传导耳机不便于收纳和携带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折叠的骨传导耳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导耳机,包括用于绕在头部的呈弧状的后梁,及设置在所述后梁两端的耳挂组件,所述耳挂组件包括连接部、用于挂在耳朵上的耳挂部及与脸颊贴合且振动发声的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耳挂部的前端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安装壳体和位于所述安装壳体内的骨传导发声器;

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可转动连接。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在同一平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的可转动角度最大为90度。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耳挂部绕所述连接部所在平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耳挂部的可转动角度最大为90度。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耳挂部与所述连接部的转动平面垂直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的转动平面。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有转动槽,所述耳挂部的后端设有凸台;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的后端可转动连接,进一步包括:所述凸台与所述转动槽咬合连接,实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耳挂部的转动。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设有突出部,所述后梁两端设有凹槽;其中,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进一步包括: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槽连接,以实现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转动连接。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梁的一端的凹槽设有凹槽端部,所述凹槽端部用于限定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最大转动角度。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的连接方式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体部的壳体外设有金属触点,所述骨传导耳机通过所述金属触点进行充电。

可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骨传导耳机进一步配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金属触点接触,给所述骨传导耳机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骨传导耳机,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前述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达到所述耳挂部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之间的连接、旋转和相对位置变化,达到所述耳挂部及所述后梁通过所述连接部实现耳机折叠,从而实现所述骨传导耳机的折叠,进而实现了所述骨传导耳机的折叠收纳,所述折叠收纳的状态非常方便所述骨传导耳机的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俯视图(佩戴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立体图(佩戴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主体部与后梁位于同一平面的立体图(佩戴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仰视图(佩戴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俯视图(收纳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仰视图(收纳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俯视图(部分收纳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后梁与连接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连接部与耳挂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的后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骨传导耳机;

10、主体部;

20、耳挂部;

21、凸台;

30、连接部;

31、转动槽;

32、突出部;

40、后梁;

41、凹槽;42、凹槽端部;

50、金属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类似场景。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以下,不失一般性,在描述本发明中骨传导相关技术时,将采用“骨传导扬声器”或“骨传导耳机”的描述。该描述仅仅为骨传导应用的一种形式,对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扬声器”或“耳机”也可用其他同类词语代替,比如“播放器”、“助听器”等。事实上,本发明中的各种实现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到其它非扬声器类的听力设备上。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骨传导耳机1,包括用于绕在头部的呈弧状的后梁40,及设置在上述后梁40两端的耳挂组件,所述耳挂组件包括连接部30、用于挂在使用者耳朵上的耳挂部20、及与使用者脸颊贴合且振动发声的主体部10。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耳挂部的前端连接,所述主体部包括安装壳体和位于所述安装壳体内的骨传导发声器,所述骨传导发生器在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可转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主体部10可以呈现筒状、且主体部10的侧边具有一朝向其轴心开设的孔槽,耳挂部20的前端设置在所述孔槽内,实现主体部10和耳挂部20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30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20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4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耳挂部20与上述后梁40通过所述连接部30实现耳机折叠。在一选实施例中,所述耳挂部20与所述后梁40的转动平面垂直于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的转动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骨传导耳机,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前述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达到所述耳挂部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之间的连接、旋转和相对位置变化,达到所述耳挂部及所述后梁通过所述连接部实现耳机折叠,从而实现骨传导耳机的折叠,进而实现了所述骨传导耳机的折叠收纳,所述折叠收纳的状态非常便于所述骨传导耳机的携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两耳挂组件可以对称设置,并且分别与所述后梁40的两端连接,故以其中之一耳挂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在同一平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的可转动角度最大为90度。所述耳挂部绕所述连接部所在平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耳挂部的可转动角度最大为90度。所述耳挂部与所述连接部的转动平面垂直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梁的转动平面。

参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当骨传导耳机1呈现立体结构时,所述后梁40处于第一平面(水平面),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主体部10处于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大致为垂直关系,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骨传导耳机1处于佩戴状态,可以实现所述骨传导耳机的舒适佩戴。

参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和6所示,转动所述连接部30使所述梁40和所述耳挂部20均处于第一平面(水平面),以及转动所述耳挂部20使所述主体部10在第一平面上靠近所述后梁40,此时骨传导耳机1处于收纳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传导耳机,所述连接部30的一端与所述耳挂部20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4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耳挂部20与所述后梁40的转动平面垂直于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的转动平面,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传导耳机由佩戴状态变为收纳状态时,使所述耳挂部20与所述后梁40位于同一平面,使主体部靠近后梁,利用所述耳挂部20与所述连接部30之间的转动连接、旋转和相对位置变化、及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之间的转动连接、旋转和相对位置变化实现骨传导耳机的折叠,进而实现骨传导耳机的收纳,从而实现骨传导耳机的方便携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请一并参考图5、图6和图7,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的可转动连接的角度最大为90度,实现所述耳挂部20(及主体部10)与第一平面之间90度的相对位置变化;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耳挂部20的可转动连接的角度最大为90度,实现所述连接部30及与其连接的所述耳挂部20与所述后梁40在第一平面内进行最大90度的相对位置变化,以确保骨传导耳机1处于最佳的收纳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考图5、图6和图7,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在同一平面转动,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连接,可以实现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在同一水平面内进行最大近似90度的相对位置变化,使得所述连接部30及其前端部分尽可能的靠近所述后梁40。两端的连接部30都折叠回与所述后梁40最贴近的角度时,耳机可以如眼镜一样实现最小体积的折叠,处于最方便的收纳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和耳挂部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耳挂部的转动。所述限位机构可以采用弹性形变方式实现。具体的,所述耳挂部20绕所述连接部30所在平面转动,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耳挂部20连接,可以实现所述耳挂部20与水平面之间最大近似90度的相对位置变化,旋转所述耳挂部20,可以将所述主体部10、和所述后梁40变形到同一个平面内。

具体的,请一并参考图4、图8和图9,图4中所述限位机构没有进行标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0呈杆状,所述连接部30和所述耳挂部20设有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耳挂部的转动。所述耳挂部20的一端设有一凸台21,所述连接部30侧壁设有一用于容纳上述卡止部的转动槽31,凸台21与转动槽31配合以确保耳挂部30在转动(旋转)时的方向和最大位置其中,所述凸台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条形,转动槽可以是圆形、长条形等,只要能够与转动槽配合以确保耳挂部在转动(旋转)时的方向和最大位置就可以,本实用新型对于凸台21和转动槽31的形状不做限定。由于有所述凸台21和所述转动槽31的存在,在所述凸台21和所述转动槽31配合进行转动时,可以实现与所述耳挂部30连接的所述主体部10的转动,所述主体部10的转动就可以实现将所述主体部10、和所述后梁40变形到同一个平面内。

参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于有限位机构的存在,

所述凸台21与转动槽31配合作用下,可以实现所述骨传导耳机1的耳挂部20和连接部30的转动,从而使得主体部10与后梁40处于同一平台,实现所述骨传导耳机的部分折叠。

进一步的,为确保所述连接部30打开和收回的方向及最大位置,限位机构可以利用弹性形变方式实现,所述弹性形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弹簧、记忆金属、卡勾结构和卡扣等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耳挂部30向后梁弯曲的方向靠拢,以达到合适的佩戴状态;所述耳挂部30在与所述后梁40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向下弯折,用于形成挂钩以确保骨传导耳机在佩戴时挂在使用者耳朵上且不脱落。

请一并参考图8和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的连接方式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耳挂部20的连接方式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从而满足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耳挂部20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耳挂部20的连接方式优选为卡扣连接,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后梁40的连接方式优选为螺钉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设有突出部32,所述后梁20两端设有凹槽41;其中,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2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进一步包括:所述突出部30与所述凹槽41连接,以实现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40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后梁40的一端的凹槽41设有凹槽端部42,所述凹槽端部42用于限定所述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梁40的最大转动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后梁40可以采用硬塑材料成型形成,提供足够的硬度且重量较轻,以便于骨传导耳机的使用;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后梁4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可以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0采用金属器件,所述连接部3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导线依次穿过上述引线通道从而实现所述后梁40两侧的主体部10电连接。

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后梁40采用记忆金属加线并在记忆金属外部包裹硅胶形成,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后梁4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0采用金属器件形成,所述连接部3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

又或者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挂部20采用硅胶包裹记忆金属形成,所述后梁40采用记忆金属加线并在记忆金属外部包裹硅胶形成,所述耳挂部20和所述后梁4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0采用金属器件形成,所述连接部30沿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引线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主体部10的壳体外设有金属触点50,可折叠骨传导耳机通过所述金属触点50进行充电;当可折叠骨传导耳机放置在收纳装置后,上述收纳装置的充电单元通过所述金属触点50为上述电池充电;具体的,所述收纳装置可以是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有与主体部10的金属触点50相对应的金属触点,骨传导耳机1折叠后放置在所述收纳盒中,所述收纳盒的金属触点与主体部10的金属触点50电接触,从而实现在骨传导耳机放回收纳盒后对其进行充电。所述收纳盒的金属触点和所述主体部10的金属触点50的充电方式可以是磁吸的方式进行充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盒内部设有电池,收纳盒的外部可以设有Micro USB接口,可以实现收纳盒以及收纳盒内部电池充电的功能,所述Micro USB接口与所述金属触点接触,给所述骨传导耳机充电。使得收纳盒一方面起到收纳骨传导耳机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充电的作用,提高骨传导耳机的整体续航时间。另外,所述Micro USB接口的存在,也可以给收纳盒内部的电池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