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长焦拍照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8054发布日期:2020-01-15 01:13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长焦拍照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属于手机配件领域,特别涉及手机长焦镜头的结构。



背景技术:

手机已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通讯工具,具有通话、拍照、发信息、发视频等功能,目前手机的拍照功能大多只能将物体放大4倍左右,而且拍照的距离最远也在15m左右,如果再远一点的景象就无法保证画面清晰度。因此我们需要在手机上面加装可以任意旋转的长焦镜头来满足远距离拍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解决了上述缺陷,利用现有的长方形平板手机,在手机的侧面设置圆柱形的转轴、转轴上面安装环形滑环、滑环通过长方形的触点及扁铜线与长方形的处理器连接,转轴的上方通过长方形的支架及圆柱形的销轴与圆筒状长焦镜头外壳底部长方形的凹槽连接、长焦镜头外壳前端的内部安装了圆筒状的变焦筒、变焦筒的前端安装了圆盘状的镜头、变焦筒的后面的外缘设置了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中部啮合的螺旋形螺纹、螺纹的后面设置了环形马达线圈及马达马达转子、马达马达转子的后面安装了圆盘状的光学取景器、光学取景器的后面安装了圆盘状的光电传感器、马达马达转子及光电传感器通过长条状排线与滑环连接,手机使用长焦拍照时可通过触摸屏控制处理器驱动马达线圈带动马达马达转子旋转调整变焦筒的焦距、然后光电传感器将光学取景器上面的图像转变为电信号输送给处理器、处理器再将电信号传给显示器显示出拍照的图像。

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其特征是包括手机1、转轴2、长焦镜头外壳3、挂钩4、钩槽5、电路板6、滑环7、光电传感器8、光学取景器9、马达线圈10、镜头11、马达转子12、变焦筒13、凸起螺纹14、处理器15、排线16、扁铜线17;

所述手机为长方形,内部设置了长方形的电路板、电路板的上面设置了长方形的处理器、电路板左侧面的上方设置了4-8个长方形的触点、每个触点分别通过一根条状扁铜线与处理器连接、电路板的后面设置了长方形的电池、电池通过电源线与电路板的供电端连接,前面设置了长方形的显示屏、显示屏的上面设置了长方形的触摸屏、显示屏及触摸屏通过电源线与处理器连接,左边上方的内部垂直设置了圆筒状的插孔、插孔里面设置了转轴,右边的上方设置了长方形的钩槽、钩槽的底部>钩槽上方的开口;

所述转轴为圆柱形,上面设置了4-8个环形滑环、每个滑环的右侧面均与电路板上面对应的触点接触,内部设置了带状排线、排线下端的每根电源线分别与一个对应滑环的内部链接、排线的上端从转轴的上方延伸至长焦镜头外壳的内部,顶部设置了d型的链接扣;

所述长焦镜头外壳为圆筒状、通过底部中间位置设置的d型凹槽与转轴顶部的链接扣啮合、啮合部位的中间设置了圆柱形的销轴,内部的上方设置了圆筒状的变焦筒、变焦筒的顶部设置了圆盘状的镜头、变焦筒下方的外缘上面设置了螺旋形的凸起螺纹、凸起螺纹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中部螺旋形凹陷螺纹啮合、变焦筒的底部设置了圆筒状的马达转子、马达转子的外部倾斜设置了圆弧形磁钢、磁钢外部的长焦镜头外壳的内壁上设置了螺旋形的马达线圈,内部的中部马达转子的下方设置了半球状的光学取景器、紧贴光学取景器的下方设置了圆盘状的光电传感器,马达线圈及光电传感器分别与排线上方对应的电源线连接,上方外部的下边设置了长方形的挂钩、挂钩的下方为中空椭圆形。

手机上方设置了全方位旋转的长焦镜头。

有益效果:目前手机的拍照功能大多只能将物体放大4倍左右,而且拍照的距离最远也在15m左右,如果再远一点的景象就无法保证画面清晰度。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在手机的侧面设置圆柱形的转轴、转轴上面安装环形滑环、滑环通过长方形的触点及扁铜线与长方形的处理器连接,转轴的上方通过长方形的支架及圆柱形的销轴与圆筒状长焦镜头外壳底部长方形的凹槽连接、长焦镜头外壳前端的内部安装了圆筒状的变焦筒、变焦筒的前端安装了圆盘状的镜头、变焦筒的后面的外缘设置了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中部啮合的螺旋形螺纹、螺纹的后面设置了环形马达线圈及马达马达转子、马达马达转子的后面安装了圆盘状的光学取景器、光学取景器的后面安装了圆盘状的光电传感器、马达马达转子及光电传感器通过长条状排线与滑环连接,手机使用长焦拍照时可通过触摸屏控制处理器驱动马达线圈带动马达马达转子旋转调整变焦筒的焦距、然后光电传感器将光学取景器上面的图像转变为电信号输送给处理器、处理器再将电信号传给显示器显示出拍照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的主视图;

图2为手机、转轴、长焦镜头外壳、挂钩、钩槽、电路板、滑环、光电传感器、光学取景器、马达线圈、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长焦镜头外壳、马达线圈、镜头、马达转子、变焦筒、凸起螺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光电传感器、马达线圈通过排线与滑环连接,滑环通过触点与扁铜线连接,扁铜线与处理器连接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

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包括手机、转轴、长焦镜头外壳、挂钩、钩槽、电路板(dc3.7v/0.2a)、滑环(dc3.7v/0.1a)、光电传感器(dc3.7v/0.04a)、光学取景器(>2000万象数)、马达线圈(dc3.7v/0.06a)、镜头、马达转子、变焦筒、凸起螺纹、处理器(dc3.7v/0.2a)、排线(dc3.7v/0.1a)、扁铜线(dc3.7v/0.1a);

所述手机为长方形,内部设置了长方形的电路板、电路板的上面设置了长方形的处理器、电路板左侧面的上方设置了4-8个长方形的触点、每个触点分别通过一根条状扁铜线与处理器连接、电路板的后面设置了长方形的电池、电池通过电源线与电路板的供电端连接,前面设置了长方形的显示屏、显示屏的上面设置了长方形的触摸屏、显示屏及触摸屏通过电源线与处理器连接,左边上方的内部垂直设置了圆筒状的插孔、插孔里面设置了转轴,右边的上方设置了长方形的钩槽、钩槽的底部>钩槽上方的开口;

所述转轴为圆柱形,上面设置了4-8个环形滑环、每个滑环的右侧面均与电路板上面对应的触点接触,内部设置了带状排线、排线下端的每根电源线分别与一个对应滑环的内部链接、排线的上端从转轴的上方延伸至长焦镜头外壳的内部,顶部设置了d型的链接扣;

所述长焦镜头外壳为圆筒状、通过底部中间位置设置的d型凹槽与转轴顶部的链接扣啮合、啮合部位的中间设置了圆柱形的销轴,内部的上方设置了圆筒状的变焦筒、变焦筒的顶部设置了圆盘状的镜头、变焦筒下方的外缘上面设置了螺旋形的凸起螺纹、凸起螺纹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中部螺旋形凹陷螺纹啮合、变焦筒的底部设置了圆筒状的马达转子、马达转子的外部倾斜设置了圆弧形磁钢、磁钢外部的长焦镜头外壳的内壁上设置了螺旋形的马达线圈,内部的中部马达转子的下方设置了半球状的光学取景器、紧贴光学取景器的下方设置了圆盘状的光电传感器,马达线圈及光电传感器分别与排线上方对应的电源线连接,上方外部的下边设置了长方形的挂钩、挂钩的下方为中空椭圆形。

手机上方设置了全方位旋转的长焦镜头。

根据上述一种手机拍照长焦镜头在使用时,使用者若需要拍摄距离>30m物体,先通过手机触摸屏上面的拍照图标点击进入拍照模式、触摸屏将指令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经过运算处理后将信号发送给显示屏、显示屏将拍照模式的背景显示在屏幕上、使用者将长焦镜头下方的挂钩从钩槽中取出、然后用手小心转动长焦镜头、使镜头对准需要拍摄的物体,长焦镜头旋转时底部的凹槽夹着转轴顶部的链接扣拨动转轴同步旋转、转轴旋转时带动滑环同步旋转、滑环旋转时与电路板上方的触点保持滑动接触,使用者点击触摸屏上面的拍照图标后、触摸屏将拍照指令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经过运算处理后将拍照电信号分别发给光电传感器及显示屏、光电传感器此时将从镜头里面放大后的图像反射至光学取景器上面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排线、滑环、触点、扁铜线传输给处理器、处理器将接收的图像电信号经过运算后发送给显示屏、显示屏将光学取景器获取的图像显示出来,此时使用者根据显示屏上面显示的图像大小及清晰度进行判断、若图像过小、可用两个手指在触摸屏上面向两侧缓慢划开、触摸屏将放大图像的指令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经过运算后通过扁铜线、触点、滑环、排线将电流输送给马达线圈、马达线圈瞬间产生磁场驱动马达转子带动变焦筒顺时针旋转、变焦筒通过外部的凸起螺纹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凹陷螺纹相互旋转将变焦筒向前推动使镜头与光学取景器之间的距离加长、反射在光学取景器上面的焦距变小、光电传感器将经过聚焦的图像通过处理器运算后由显示屏将聚焦的图像显示出来、由于聚焦的图像显示在整个屏幕上所以达到了放大的效果,若图像过大、可用两个手指在触摸屏上面向一起缓慢合拢、触摸屏将缩小图像的指令发送给处理器、处理器经过运算后通过扁铜线、触点、滑环、排线将电流输送给马达线圈、马达线圈瞬间再次产生磁场驱动马达转子带动变焦筒逆时针旋转、变焦筒通过外部的凸起螺纹与长焦镜头外壳内部的凹陷螺纹相互旋转将变焦筒向后拉动使镜头与光学取景器之间的距离缩短、反射在光学取景器上面的焦距变大、光电传感器将经过变焦的广图通过处理器运算后由显示屏将变焦的图像显示出来、由于变焦的广图显示在整个屏幕上所以达到了视图缩小的效果,若使用者感觉图像满意、即可点击触摸屏上面的拍照键、处理器接收到拍照指令后将图片储存在硬盘里面、同时控制显示屏上面保持拍照的图片,若使用者需要进行录像、可以点击触摸屏上面的录像图标、处理器收到指令即会控制长焦镜头及显示屏进入录像模式、使用者可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拍摄完毕点击触摸屏上面的返回图标、处理器控制长焦镜头及显示屏退回到待机模式,使用者将长焦镜头缓慢旋转使挂钩插入钩槽里面待下次再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常规揭示,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熟悉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实施对以上所述技术作出的任何等同变化的调整、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