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8053发布日期:2020-01-15 01:1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产品的快速发展,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对普通型智能终端的需求,柔性屏终端是未来终端的一个趋势,现有产品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可穿戴移动终端就是智能手表,但是现有的智能手表通常屏幕尺寸较小,无法满足大尺寸屏幕的使用体验,因此用户通常在佩戴智能手表的同时还会具有单独的手机,两者同时使用给使用者造成携带的不便,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终端主体以及第二终端主体,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终端主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终端主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所述第三磁吸组件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的表面设置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二终端主体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柔性屏。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相互拼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背吸组件,所述第一背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终端主体非设置有所述第一显示屏的表面,所述第二终端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背吸组件,所述第二背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终端主体非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屏的表面。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显示屏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一显示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终端主体的两侧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二显示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终端主体的两侧表面。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磁吸组件包括若干磁铁,所述第四磁吸组件包括若干磁铁,所述第三磁吸组件中磁铁的数量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中磁铁的数量相同,设置位置相对应。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具有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屏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显示屏覆盖整个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具有设置所述第二显示屏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覆盖整个所述第二表面。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终端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四磁吸组件。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磁吸组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呈回转体结构,呈回转体形状的第一磁吸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终端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磁吸组件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呈回转体结构,呈回转体形状的第二磁吸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中。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终端主体上设置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以及所述第三磁吸组件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透磁孔,所述第一透磁孔为多个,于对应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所述第二终端主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磁吸组件以及所述第四磁吸组件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透磁孔,所述第二透磁孔为多个,于对应的侧壁上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在第一终端主体以及第二终端主体上的相应位置设置磁吸结构,使得移动终端具有不同的组合拼接使用状态,在沿其长度方向进行拼接时可以作为手环使用,在沿其宽度方向进行拼接时可以作为大屏手机进行使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的同时保证的大屏使用性能方面的需求,该移动终端可以拆分为两个独立终端分别同时使用,增加了使用乐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一种拼接状态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一种拼接状态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又一种种拼接状态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又一种拼接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二、三、六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又一种拼接状态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又一种拼接状态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又一种拼接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i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ii处放大图。

图中:

100、第一终端主体;110、第一磁吸组件;120、第三磁吸组件;130、第一安装槽;200、第二终端主体;210、第二磁吸组件;220、第四磁吸组件;230、第二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作广义”、“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为了保证第一终端主体100和第二终端主体200在拼接状态下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整体外形美观,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终端主体100和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形设置为相同,且两者均设置为矩形结构,此结构可以使得拼接状态下整个显示屏仍然为矩形结构,更符合使用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和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形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终端主体以及第二终端主体设置为符合使用需求的其他形状,本方案主要保护可吸合的结构形式。

本方案提供的便携式移动终端通过在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上的相应位置设置磁吸结构,使得移动终端具有不同的组合拼接使用状态,在沿其长度方向进行拼接时可以作为手环使用,在沿其宽度方向进行拼接时可以作为大屏手机进行使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的同时保证的大屏使用性能方面的需求,该移动终端可以拆分为两个独立终端分别同时使用,增加了使用乐趣。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表面设置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相互拼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保证拼接状态下第一显示屏与第二显示屏的朝向相同能够让使拼接状态两个显示屏同时工作,保证大屏(细长的条形或较宽的矩形)的使用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包括若干磁铁,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包括若干磁铁,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中磁铁的数量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中磁铁的数量相同,设置位置相对应。将此贴的数量设置为相同,且位置设置为相对应能够保证在拼接状态下第一终端主体100与第二终端主体200处于对正状态,避免吸合拼接错位导致产品使用不便。

为了使得便携式移动终端在拼接状态下能够实现全屏显示,屏幕之间不出现缝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具有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屏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显示屏覆盖整个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具有设置所述第二显示屏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覆盖整个所述第二表面。

实施例二: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外形相同且均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表面设置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相互拼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作为所述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上还设置有第一背吸组件,所述第一背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非设置有所述第一显示屏的表面,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上还设置有第二背吸组件,所述第二背吸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非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屏的表面。

通过在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上分别设置第一背吸组件以及第二背吸组件,使得第一终端主体100与第二终端主体200具有能够背靠背吸合的使用状态,此状态下便携式移动终端相当于双面屏手机。

实施例三: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外形相同且均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表面设置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一显示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两侧表面,所述第二显示屏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二显示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两侧表面。

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显示屏以及第二显示屏均设置为两块,使得便携式移动终端在各种拼接状态以及各自独立使用状态下均具有双面屏显示及使用。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外形相同且均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表面设置第一显示屏,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屏为柔性屏。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相互拼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朝向相同。

作为所述的便携式移动终端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通过在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的两侧均设置有磁吸组件使得第一终端主体100与第二终端主体200在沿宽度方向拼接时无需进行方向辨别,能够以任意方向进行拼接,使操作更加简便。

实施例五: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外形相同且均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的第一安装槽130,所述第一安装槽130呈回转体结构,呈回转体形状的第一磁吸组件11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30中,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的第二安装槽230,所述第二安装槽230呈回转体结构,呈回转体形状的第二磁吸组件21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230中。

通过将第一磁吸组件110以及第二磁吸组件210设置为回转体结构,并可以在同样呈回转体结构的安装槽中转动设置,使得在拼接过程中无需判断磁极的方向,使第一磁吸组件110与第二磁吸组件210接近后在磁力的作用下,第一磁吸组件110和/或第二磁吸组件210会自动发生旋转,使得相吸的磁极相对,从而使得吸合更加智能化。

实施例六: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包括外形相同且均呈矩形结构的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第二终端主体200,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的外壳分别采用具有展平和弯折两种稳定状态的双向应力弹性金属片制成,所述第一终端主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磁吸组件11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磁吸组件210,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与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以沿其长度方向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侧边上设置有第三磁吸组件120,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磁吸组件220,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与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与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可沿其宽度方向拼接形成板状结构。

为了保证拼接过程中吸合力足够使第一终端主体100与第二终端主体200稳定吸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主体100上设置所述第一磁吸组件110以及所述第三磁吸组件120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透磁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透磁孔为多个,于对应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所述第二终端主体200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磁吸组件210以及所述第四磁吸组件220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透磁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透磁孔为多个,于对应的侧壁上均匀分布。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