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957发布日期:2020-05-08 14:3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一般设置有电源键、音量键及人工智能键(俗称ai键)等实体按键,以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对于手机而言,上述实体按键一般设置在手机边框开设的孔或槽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后盖板、中框及后置触控组件,显示模组及后盖板分别与中框连接,显示模组及后盖板中的至少一者与中框连接的至少一个侧边缘为朝向中框弯曲的结构,后置触控组件设置于后盖板靠近显示模组的一侧,后置触控组件能够经由后盖板接收触控操作。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显示模组能够朝向中框弯曲,使得电子设备的侧面也可以显示画面,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进而增加用户的体验好感度。进一步地,本申请另辟蹊径地将相关技术中原本设置于电子设备边框的电源键、音量键及ai键等实体按键进行后置化设计,使得用户能够在后盖板一侧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从而兼顾中框的超薄化及用户的触控需求。并且,本申请使用后置触控组件代替相关技术中的实体按键,还可以避免在后盖板上开设相应的孔或槽,从而增加后盖板在整体结构上的一致性及电子设备的防水防尘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子设备沿着iii-iii方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电子设备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电子设备沿着viii-viii方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电子设备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电子设备又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电子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目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平板式显示屏,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曲面式显示屏(例如四曲面屏),以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大的显示视野及更佳的外观美感、握持手感。与此同时,在手机整机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曲面式显示屏又会使得手机边框变得很薄,致使在手机边框上设置实体按键变得很困难。为此,本申请提出了如下实施例。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模组11、后盖板12、中框13及后置触控组件14,如图2所示。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分别与中框13连接,以使得三者组装后形成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2一同夹持中框13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例如,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分别盖设于中框13相对的两面。进一步地,后置触控组件14及其他诸如电池、主板、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结构件可以设置在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2之间,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

显示模组11可以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这类屏幕,也可以是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这类屏幕,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屏幕。一般地,显示模组11包括显示面板111及透明盖板112,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11可以借助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设于透明盖板112。其中,显示面板111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用户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交互界面。透明盖板112的材质可以是玻璃,还可以是聚酰亚胺膜,主要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11,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根据显示面板111的显示画面进行点击、滑动等触控操作。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也即是透明盖板112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其他诸如钢化膜、磨砂膜、装饰膜、防窥膜、水凝膜等功能膜层中的任意一种,以使得电子设备10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效果。

后盖板12也即是电子设备10的电池盖,它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及硬质塑料等,也可以由其他电致变色材料制成。后盖板12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主要用于与透明盖板112一同保护电子设备10。相应地,中框13的材质也可以是玻璃、金属及硬质塑料等。中框13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主要用于支撑、固定本申请实施例的后置触控组件14及其他诸如电池、主板、指纹模组及摄像头模组等结构件。进一步地,由于后盖板12及中框13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后盖板12及中框13的材质可以优选地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或者在后盖板12及中框13的外表面(也即是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盖板12与中框13可以是两个单独的结构件,如图1所示,两者可以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组装。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盖板12与中框13还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件,例如通过冲压、注塑等方式制成。

一般地,电子设备10在整体上可以呈类似于盒形的外观结构,也即是显示模组11、后盖板12及中框13均可以呈矩形设置。其中,显示模组11具有四个侧边缘,后盖板12也具有四个侧边缘,中框13也相应地具有四个侧边缘;上述每一结构件的两两侧边缘之间一般采用圆弧过渡,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中的至少一者与中框13连接的至少一个侧边缘为朝向中框13弯曲的结构。换句话说,显示模组11的四个侧边缘中至少有一个朝向中框13弯曲;和/或,后盖板12的四个侧边缘中至少有一个朝向中框13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侧边缘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并没有考虑侧边缘的宽度,也没有考虑显示模组11、后盖板12及中框13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侧边缘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线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的四个侧边缘及后盖板12的四个侧边缘均可以为朝向中框13弯曲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也即是上述侧边缘均可以为曲面结构,使得显示模组11在外观形态上呈四面弯曲,后盖板12在外观形态上也呈四面弯曲。其中,通过显示模组11四面弯曲的方式,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模组11的黑边,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面板111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也即是显示模组11能够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及滑盖式摄像头等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还可以是单面弯曲、双面弯曲及三面弯曲的外观形态,也可以是只有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中的一者采用上述曲面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以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均为四面弯曲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及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10仅描述了显示模组11、后盖板12及中框13的一部分(例如四分之一),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图示中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就电子设备10该四分之一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继续参阅图1及图2,显示模组11包括第一平直部113及第一弯曲部114,第一弯曲部114环绕第一平直部113,且两者平滑过渡。后盖板12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二平直部121及第二弯曲部122,第二弯曲部122环绕第二平直部121,且两者平滑过渡。其中,第一弯曲部114与第二弯曲部122均朝向中框13弯曲,也即是两者的弯曲方向朝向彼此。进一步地,第一弯曲部114与第二弯曲部122可以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分别与中框13相对的两面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平直部113及第二平直部121也可以略微弯曲,例如两者的弯曲方向远离彼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一体成型结构是指产品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进行割裂或划分。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热弯技术,按照预定的工艺参数将平板形态的钢化玻璃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透明盖板112,如图1及图2所示,且弯曲部分与平直部分之间自然地圆弧过渡。其中,上述工艺参数可以根据原料的种类、弯曲的角度及曲率半径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可以将平板形态或预弯曲形态的oled屏幕贴设于弯曲状设置的透明盖板112,形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显示面板111,如图1及图2所示,从而制成弯曲状设置的显示模组11。再例如,如果后盖板12的材质为玻璃,那么可以利用上述热弯技术将平板形态的钢化玻璃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后盖板12;如果后盖板12的材质为金属,那么可以利用冲压技术将金属板材弯曲成上述弯曲状设置的后盖板12,如图1及图2所示,且弯曲部分与平直部分之间自然地圆弧过渡。因此,图1及图2中第一平直部113与第一弯曲部114之间的线条、第二平直部121及第二弯曲部122之间的线条仅是为了示意出上述各个部分之间的界线。换句话说,对于实际产品中的显示面板111、透明盖板112及后盖板12而言,上述线条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即是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平滑过渡。

中框13包括边框131及中板132,中板132与边框131连接并朝向远离边框131的方向延伸。其中,边框13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中板132的材质可以是硬质塑料,两者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成中框13,也即是中框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这样能够简化中框13的结构,降低中框13的制作成本。此时,边框131可以暴露于外界环境,并具有一外观面,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板132则主要位于电子设备10内部,能够起到支撑、固定后置触控组件14等结构件的作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在透明盖板112的材质为玻璃,后盖板12的材质也为玻璃时,中框13可以只包括中板132,而无暴露于外界环境的边框131,玻璃材质的透明盖板112与后盖板12可以借助玻璃钎料直接焊接连接;此时,中框13完全位于电子设备10内部。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2不仅可以在外观形态上呈四面弯曲的结构,还可以在外观形态上相对于中框13(尤其是边框131)呈对称结构,如图3所示,以使得电子设备10为用户营造一种对称美感。此时,电子设备10的最大外形线位于中框13的边框131,如图3中箭头a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1还可以在上述对称结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朝向中框13弯曲延伸,如图4所示,以增加显示模组11的侧面显示面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此时,电子设备10的最大外形线位于显示模组11的第一弯曲部114,如图4中箭头b所示。

共同参阅图5及图6,图5是图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由于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可以均为朝向中框13弯曲的曲面结构,那么在显示模组11、后盖板12与中框13连接时,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2之间会形成一个弧形空间。因此,中板13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可以是与显示模组11(具体为第一弯曲部114)的曲率半径相同或相近的曲面,中板132靠近后盖板12的一面可以是与后盖板12(具体为第二弯曲部122)的曲率半径相同或相近的曲面,如图5及图6所示,以使得中板132能够通过曲面结构更好地支撑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整机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第一弯曲部114及第二弯曲部122的曲率半径较大时,中板132分别靠近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的一面也可以呈直平面设置,以简化中板132的结构,从而降低中框13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边框131与中板132交界处的两面还可以朝向彼此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33及第二凹槽134。其中,第一凹槽133靠近显示模组11,第二凹槽134靠近后盖板12,如图5所示;且第一凹槽133与第二凹槽134之间的距离小于边框131的外观面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如图6所示,以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沿着中板132的曲面延伸至第一凹槽133,后盖板12能够沿着中板132的曲面延伸至第二凹槽134,如图5所示,从而使得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能够部分隐藏于中框13。也即是中框1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的侧边缘,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边框131的外观面在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1.8mm;优选地,该宽度大于或等于1.4mm并小于或等于1.6mm,以使得显示模组11与后盖板12能够沿着中板132更多地朝向彼此延伸,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相应地,边框131的外观面可以呈直平面或弧形凸面设置,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获得更佳的外观美感、握持手感。进一步地,中框13在整体结构上由电子设备10的内部至外部变薄,如图5及图6所示,以使得中框13能够兼顾超薄化与结构强度两方面的需求,从而增加中框13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在电子设备10的整机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显示模组11及后盖板12的曲面结构会严重压缩中框13(尤其是边框131)的厚度,使得边框131至少局部变得很薄,如图1至图6所示,致使很难依照相关技术中的方式在边框131上直接设置电源键、音量键及ai键等实体按键。为此,本申请另辟蹊径地将相关技术中原本设置于边框131的实体按键进行后置化设计,以使得用户能够在后盖板12一侧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进一步地,本申请还使用后置触控组件14代替相关技术中的实体按键,从而避免在后盖板12上开设相应的孔或槽,进而增加后盖板12在整体结构上的一致性,增加电子设备10的防水防尘性能。也即是后置触控组件14设置于后盖板1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侧,以使得后置触控组件14能够经由后盖板12接收触控操作。

下面就后置触控组件14的具体结构及其与后盖板12等结构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详细的说明。

共同参阅7及图8,图7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电子设备沿着viii-viii方向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及图8中所示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与后盖板12及后置触控组件14相关的部分结构;而与显示模组11、中框13及其相关的结构均未示出。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后盖板12的材质可以是金属、玻璃、硬质塑料等,也可以由其他电致变色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后置触控组件14可以是电阻式、电容式、声波式、红外线式、压力感应式、振波感应式等类型中的一种及其组合。对于手机而言,目前大多采用金属或玻璃制成后盖板12,对应于金属后盖和玻璃后盖。由于金属和玻璃属于两种不同的功能材料,使得相应制成的后盖板12也存在诸多差异。例如,金属后盖可以更耐摔,金属后盖可以更有质感;而玻璃后盖可以无需开设天线通道(金属后盖需要设置,因为金属会阻断甚至是吸收电磁信号),玻璃后盖板可以具有更加丰富的外观色彩,也即是金属后盖和玻璃后盖各有优劣。进一步地,对于上述不同类型的后置触控组件14而言,金属盖板和玻璃盖板也会造成触控可行性、触控灵敏度等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下面就后置触控组件14与后盖板12的几种配合使用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并不意味着仅限于此。

以后盖板12为金属盖板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置触控组件14可以为压力感应式。其中,后置触控组件14包括电路板141及设置于电路板141的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压力触控传感器142贴设于后盖板12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由于后盖板12可以呈四面弯曲的结构,使得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贴设于后盖板12的第二平直部121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如图8所示,以便于用户在后盖板12一侧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

电路板141可以是电子设备10的主板,也可以是电连接前述主板的柔性电路板,在此不作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以电路板141为柔性电路板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柔性电路板的结构强度一般较小,为了增加电路板141的可靠性,既可以对柔性电路板进行补强处理(例如在柔性电路板表面贴设钢片);还可以增设支架143,支架143用于支撑后置触控组件14。其中,支架143与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设置缓冲泡棉(图中未示出),以增加后置触控组件14的可靠性;支架143还可以进一步固定于中框13(例如中板132),如图8所示,以增加电子设备10在结构上的紧凑性及触控上的可靠性。当然,后置触控组件14还可以直接固定于中框13(例如中板132)。

对于压力感应式触控而言,其触控原理可以是将形变量转化为电信号。例如,用户在后置触控组件14对应的位置按压后盖板12,使得后盖板12朝向显示模组11的方向发生形变,如图8中箭头e所示,该形变可以被压力触控传感器142接收并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进一步经由电路板141传递至电子设备10的控制中心(例如cpu这类处理器),从而使得用户在后盖板12上进行的触控操作能够被电子设备10获取并识别。

本申请采用后置触控组件14代替相关技术中的实体按键,可以避免在后盖板12上开设相应的孔或槽,从而增加后盖板12在整体结构上的一致性,增加电子设备10的防水防尘性能。与此同时,也容易导致用户不知在后盖板12的何处进行上述触控操作,影响用户的体验好感度。为此,后盖板12可以设置凸起部123,一方面可以用于指示用户在后盖板12上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的位置进行触控操作,从而增加用户的体验好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支撑电子设备10,以避免(例如电子设备10放置于桌面时)电子设备10的后置摄像头(例如镜头的保护盖)被异物刮花,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其中,凸起部123与后置触控组件14相邻设置,并朝向远离显示模组11的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凸起部123与后盖板12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两个单独的结构件,两者通过卡接、胶接及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进行组装,在此不作限制。凸起部123凸出于后盖板12的外表面可以呈球形面设置,以增加凸起部123的圆润度,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并且,凸起部123可以优选由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等性能的材质制成;或者,在凸起部123凸出于后盖板12的外表面涂布一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进一步地,后盖板12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的位置还可以局部减薄以形成凹陷部124,一方面可以用于指示用户在后盖板12上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的位置进行触控操作,从而增加用户的体验好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后盖板12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部分的形变难度,增加压力触控传感器142的触控灵敏度,从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可靠性。其中,凹陷部124设置于后盖板12远离显示模组11的一面,如图8所示。凹陷部124的边缘可以进行高光倒角,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压力触控传感器142的数量可以为三组,其中一组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与电路板141中的电源开关控制电路电连接,剩余两组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与电路板141中的音频调节控制电路电连接。其中,三组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在远离凸起部123的方向上呈直线型排布,也可以环绕凸起部123排布,在此不作限制。本实施方式以三组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在远离凸起部123的方向上呈直线型排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此时,可以依次设定三组压力触控观感器142分别对应于电子设备10的电源键、音量加键及音量减键,也即是用户分别单独触控电源键、音量加键及音量减键所对应的后盖板12部分,即可对电子设备10实现相应的控制。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设定用户由音量加键滑到音量减键时实现快进控制,由音量减键滑到音量加键时实现快退控制。进一步地,压力触控传感器142可以呈圆形设置,凹陷部124可以呈长圆形设置,如图7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部123的大小及其与后置触控组件14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压力触控传感器142的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触控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置触控组件14也可以为电容式。相应地,压力触控传感器142需替换为电容式触控电极。与压力感应式触控不同的是,金属盖板会影响电容式触控的可行性。为此,后盖板12可以开设通孔125,通孔125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后置触控组件14还可以由触控膜144,触控膜144贴设于后盖板12并覆盖通孔125,如图9所示。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金属盖板对电容式触控的影响,使得用户能够经由通孔125及触控膜144实现上述触控操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通孔125指示用户在后盖板12上进行触控操作,并通过触控膜144保证电子设备10对防水防尘性能的需求。其中,后盖板12对应于通孔125的边缘可以进行高光倒角,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进一步地,触控膜144可以防水膜,其材质及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后置触控组件14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后盖板12为玻璃盖板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置触控组件14可以为电容式。其中,后置触控组件14包括电路板141及设置于电路板141的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及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贴设于后盖板12靠近显示模组11一面。由于后盖板12可以呈四面弯曲的结构,使得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及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可以贴设于后盖板12的第二平直部121靠近显示模组11的一面,如图10所示,以便于用户在后盖板12一侧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

对于电容式触控而言,其触控原理可以是将电容变化量转化为电信号。例如,用户在后置触控组件14对应的位置触控后盖板12,由于用户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使得用户的手指与后置触控组件14的触控电极之间形成耦合电容,能够引起一个电容变化量并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进一步经由电路板141传递至电子设备10的控制中心(例如cpu这类处理器),从而使得用户在后盖板12上进行的触控操作能够被电子设备10获取并识别。

类似地,本实施方式中后盖板12也可以设置凸起部123,以便于用户在后盖板12上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的位置进行触控操作,从而增加用户的体验好感度。其中,关于凸起部123的具体结构,请参照上述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由于玻璃盖板可以具有丰富多彩的外观颜色,使得后盖板12对应于后置触控组件14的部分可以丝印与玻璃盖板的外观颜色存在差异的油墨层126,如图10所示,油墨层126可以标识出后置触控组件14对应于后盖板12的位置。

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可以在远离凸起部123的方向上呈直线型排布,也可以环绕凸起部123排布,在此不作限制。本实施方式以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在远离凸起部123的方向上呈直线型排布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其中,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可以靠近凸起部123,则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远离凸起部123。进一步地,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

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可以呈圆形设置,油墨层126可以呈长圆形设置,如图11所示。

进一步地,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可以与电路板141中的音频调节控制电路电连接。此时,可以设定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与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配合使用可以对应于电子设备10的音量加键或音量减键。以用户在后盖板12上进行滑动触控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如果用户沿着图11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进行滑动触控,那么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会较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先接收到触控操作(也即是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先出现一个电容变化量),可以设定该f方向上的滑动触控对应于音量加控制;如果用户沿着图11中箭头g所示的方向进行滑动触控,那么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会较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先接收到触控操作(也即是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先出现一个电容变化量),可以设定该g方向上的滑动触控对应于音量减控制。当然,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中的任意一个还可以与电路板141中的电源开关控制电路电连接,则另一个可以与电路板141中的人工智能控制电路电连接。此时,可以设定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分别对应于电子设备10的电源键、人工智能键,也即是用户分别单独触控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所对应的后盖板12部分,即可对电子设备10实现相应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容式触控电极145与第二电容式触控电极146的大小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触控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后置触控组件14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