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7923发布日期:2020-05-29 13:46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一开始是指无线电的接收器,或称为收发器(可以同时作为传送及接收用途的设备),早在无线电报时代就已应用过类似设备。现在“无线”一词是指现代的无线通讯,例如蜂巢式网络以及无线寛频通讯,无线一词也泛指任何一种不需要电线即可进行的应用,例如“无线遥控”、“无线能量转换”,而不去区分实际应用的技术是无线电、红外线或是超音波。

无线网络可以符合许多不同的需求,最常见的可以是方便笔记性电脑的用户在往来不同地方的路途中可以连网,另一个用途是由手机连网。若某一个网段的实际位置经常会变动,利用无线网络来连线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两个重要发明点:

(1)对过往人员通道布置的人体扫描设备进行当前扫描人体的轮廓面积检测,以在轮廓面积超标时,判断为机器扫描误差较大的扫描目标;

(2)在现场检测到机器扫描困难的人体目标时,及时通过移动通信链路发送触发信息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以提醒相关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手检模式,从而避免出现漏检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移动通信接口,用于在接收到面积超标信号时,将所述面积超标信号通过移动通信链路无线发送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

所述移动通信接口还用于在接收到面积达标信号时,不执行所述面积达标信号通过移动通信链路无线发送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的处理;

针孔摄像设备,设置在现场扫描设备的顶端,用于对人员通道的扫描场景执行摄像操作,以获得通道扫描图像;

内容锐化设备,分别与针孔摄像设备和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通道扫描图像执行边缘锐化处理,以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内容锐化图像;

目标搜索设备,用于在接收到的内容锐化图像中搜索出与预设基准人体图案匹配度超限的最大面积的图像区域以作为目标图像区域;

数据触发设备,分别与所述移动通信接口和所述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区域在所述内容锐化图像中占据像素点的比例超限时,发出所述面积超标信号;

图案存储设备,与所述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存储所述预设基准人体图案;

其中,所述数据触发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区域在所述内容锐化图像中占据像素点的比例未超限时,发出所述面积达标信号;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人体图案为预先对呈现标准待扫描姿态的人体进行拍摄获得的仅仅包括人体的图像。

本发明的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逻辑简单、运行稳定。由于在现场人体轮廓占据面积过大的情况下能够自动从机器扫描模式切换到人工扫描模式,从而提高现场扫描系统应对的及时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功率控制技术是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当中的关键之一,这种技术主要采用cdma系统核心技术,通过自干扰系统,克服了由于移动通信网络当中,信号台发射信号远近的问题,造成的“远近效应”,从而提高移动通信的质量,通过开环功率控制技术与闭环功率控制技术,提高移动台和基站的通信效能。

“码”技术是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当中的又一种关键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对功率控制技术的容量和抗干扰能力进行升级,从而提高接入到移动通信网络当中的信号控制的准确性,保障信号切换的速度提升。该技术通过pn码,为移动通信的功率控制技术,提供互相关联能力和编码优化技术方案。通过m序列和地址吗,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对于用户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移动通信技术当中的关键环节,还包括软切换技术和华音编码技术。这两种技术,通过对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网络,与自适应阀值进行调整,保障不同的移动基站之间,可以进行顺利的软切换,减少噪音环境对于移动通信信息传输的负面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加清晰的话音。

当前,对于一些安防要求较高的场合,例如重要会议、关键比赛、展览现场以及各个中小学校,通过在入口设置人体扫描设备实现对过往人体对象的整体扫描,以有效辨识人体是否携带危险物件以及对人体对象的身份进行有效辨别,然而,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人员对象,在使用机器扫描时,由于机器出厂设定缺乏针对性的设置,容易出现无法扫描或者扫描误差较大的情况。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

移动通信接口,用于在接收到面积超标信号时,将所述面积超标信号通过移动通信链路无线发送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

所述移动通信接口还用于在接收到面积达标信号时,不执行所述面积达标信号通过移动通信链路无线发送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的处理;

针孔摄像设备,设置在现场扫描设备的顶端,用于对人员通道的扫描场景执行摄像操作,以获得通道扫描图像;

内容锐化设备,分别与针孔摄像设备和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通道扫描图像执行边缘锐化处理,以获得并输出相应的内容锐化图像;

目标搜索设备,用于在接收到的内容锐化图像中搜索出与预设基准人体图案匹配度超限的最大面积的图像区域以作为目标图像区域;

数据触发设备,分别与所述移动通信接口和所述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区域在所述内容锐化图像中占据像素点的比例超限时,发出所述面积超标信号;

图案存储设备,与所述目标搜索设备连接,用于存储所述预设基准人体图案;

其中,所述数据触发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区域在所述内容锐化图像中占据像素点的比例未超限时,发出所述面积达标信号;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人体图案为预先对呈现标准待扫描姿态的人体进行拍摄获得的仅仅包括人体的图像。

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所述图案存储设备还与所述数据触发设备连接,用于存储执行接收到的目标图像区域在所述内容锐化图像中占据像素点的比例超限判断中的预设比例阈值作为超限的参考数据。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还包括:

信号辨识设备,与所述针孔摄像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通道扫描图像,识别出所述通道扫描图像的边缘清晰度,并在所述边缘清晰度超限时,发出强边缘控制信号,以及在所述边缘清晰度未超限时,发出弱边缘控制信号。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在所述信号辨识设备中,识别出所述通道扫描图像的边缘清晰度包括:确定所述通道扫描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在各个方向的各个梯度,将所述各个梯度的最大值作为所述像素点的参考梯度值,并基于所述通道扫描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各个参考梯度值确定所述通道扫描图像的边缘清晰度。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还包括:

处理触发设备,与所述信号辨识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弱边缘控制信号,对所述通道扫描图像实施与所述边缘清晰度对应的边缘增强处理。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所述边缘清晰度越大,对所述通道扫描图像实施与所述边缘清晰度对应的边缘增强处理的强度越小。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所述处理触发设备输出对所述通道扫描图像实施与所述边缘清晰度对应的边缘增强处理后而获取的触发处理图像。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所述处理触发设备还与所述内容锐化设备连接,用于将所述触发处理图像替换所述通道扫描图像发送给所述内容锐化设备。

在所述基于数据触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在所述处理触发设备中,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强边缘控制信号时,停止对所述通道扫描图像实施的与所述边缘清晰度对应的边缘增强处理。

另外,所述针孔摄像设备包括cmos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固体成像传感器,与ccd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cmos图像传感器通常由像敏单元阵列、行驱动器、列驱动器、时序控制逻辑、ad转换器、数据总线输出接口、控制接口等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通常都被集成在同一块硅片上。其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复位、光电转换、积分、读出几部分。

在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上还可以集成其他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如ad转换器、自动曝光量控制、非均匀补偿、白平衡处理、黑电平控制、伽玛校正等,为了进行快速计算甚至可以将具有可编程功能的dsp器件与cmos器件集成在一起,从而组成单片数字相机及图像处理系统。

1963年morrison发表了可计算传感器,这是一种可以利用光导效应测定光斑位置的结构,成为cmos图像传感器发展的开端。1995年低噪声的cmos有源像素传感器单片数字相机获得成功。

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随机窗口读取能力。随机窗口读取操作是cmos图像传感器在功能上优于ccd的一个方面,也称之为感兴趣区域选取。此外,cmos图像传感器的高集成特性使其很容易实现同时开多个跟踪窗口的功能。2)、抗辐射能力。总的来说,cmos图像传感器潜在的抗辐射性能相对于ccd性能有重要增强。3)、系统复杂程度和可靠性。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可以大大地简化系统硬件结构。4)、非破坏性数据读出方式。5)、优化的曝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像元结构中集成了多个功能晶体管的原因,cmos图像传感器也存在着若干缺点,主要是噪声和填充率两个指标。鉴于cmos图像传感器相对优越的性能,使得cmos图像传感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