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97764发布日期:2020-09-29 18:0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媒体会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在商务领域中,通过会议的方式来交换信息,传统会议是大家都坐在一间办公室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少能坐在一起面对面开会,而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线下会议转变为线上会议。

对于人数较少的多媒体会议,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言,并能够自觉维护发言秩序;但是对于人数较多的多媒体会议,仅靠参与人员的自觉性是无法维护发言秩序的,仅能够设置发言规则来限定参与人员发言,但是这种发言规则一般就是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如此会议就会被一些未经深思熟虑就频繁发言的人员拖缓进度,想要发言的人员不得不排在他们后面,降低了会议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包括:

人员名单生成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已加入所述多媒体会议的人员,所述人员以其设置的昵称代表,根据所述昵称生成会议人员名单;

发言请求模块,被配置为提交各人员的发言请求;

记录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发言请求并记录接收到所述发言请求的时间;

存储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发言请求与接收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并将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麦序建立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时间将所述发言请求进行升序排列;

第一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出排列最前的发言请求,以及发送所述发言请求的人员昵称,将所述人员昵称设置为当前发言人;

会议语音连接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当前发言人的语音数据,并将所述语音数据作为会议语音进行播报;

统计模块,被配置为统计各人员在预设时间内的发言次数;

第二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出发言次数为零的第一人员昵称;

第三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出发言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第二人员昵称;

第一判断模块,被配置为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人员昵称;

第二判断模块,被配置为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人员昵称;

第三判断模块,被配置为判断是否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

麦序调整模块,被配置为保持麦序中的其余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将麦序中的第一人员昵称以及第二人员昵称以外的其余人员昵称定义为第三人员昵称;

第四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出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计算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

第五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出位序差大于预设差的第二人员昵称;

麦序调整子模块,被配置为保持第一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三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三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主动发言与被动发言两种模式,主动发言为人员提交发言请求,被动发言为人员被管理员点名发言,被动发言不计入发言次数;

删减模块,被配置为从发言次数中将被动发言的次数删除。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发言取消模块,被配置为取消麦序中的发言请求,包括人员主动取消与管理员被动取消两种模式;

被取消的发言请求不计入发言次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第四判断模块,被配置为判断是否有新的人员加入会议;

人员名单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新人员的昵称,并将所述昵称加入会议人员名单。

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s101:获取已加入所述多媒体会议的人员,所述人员以其设置的昵称代表,根据所述昵称生成会议人员名单;

s102:获取各人员提交的发言请求并记录接收到所述发言请求的时间;

s103:将所述发言请求与接收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并将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s104:根据所述接收时间将所述发言请求进行升序排列;

s105:提取出排列最前的发言请求,以及发送所述发言请求的人员昵称,将所述人员昵称设置为当前发言人;

s106:获取当前发言人的语音数据,并将所述语音数据作为会议语音进行播报;

s107:统计各人员在预设时间内的发言次数;

s108:提取出发言次数为零的第一人员昵称,提取出发言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第二人员昵称;

s109: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人员昵称以及第二人员昵称;

s110:若是,判断是否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

s111:若是,保持麦序中的其余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s111之后还包括:

提取出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

计算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

提取出位序差大于预设差的第二人员昵称;

保持第一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三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三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若参与会议的人员被会议管理人点名发言,则统计该人员的被动发言次数,在所述人员的发言次数中删除被动发言次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若人员提交的发言请求被管理员取消,则所述人员该次提交的发言请求不计入发言次数。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

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判断是否有新的人员加入会议;

若是,获取新人员的昵称,并将所述昵称加入会议人员名单。

本发明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当人员想要发言时,提交发言请求,系统按照接收到发言请求的时间将发言请求进行升序排列,人员按照排列顺序依次发言,人员在发言完毕后继续排队进行发言;系统统计各人员的发言次数,系统内置有一预设次数,当人员的发言次数超出预设次数时,则下调该人员的麦序,具体地,系统保持第三人员昵称的麦序不变动,将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如此能够解决发言过于频繁、发言内容分散、部分人员得不到及时发言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工作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会议人员名单更新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人员昵称二次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麦序调整系统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麦序调整子模块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人员名单生成子模块结构框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删减模块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s101:获取已加入所述多媒体会议的人员,所述人员以其设置的昵称代表,根据所述昵称生成会议人员名单;

s102:获取各人员提交的发言请求并记录接收到所述发言请求的时间;

s103:将所述发言请求与接收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并将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s104:根据所述接收时间将所述发言请求进行升序排列;

s105:提取出排列最前的发言请求,以及发送所述发言请求的人员昵称,将所述人员昵称设置为当前发言人;

s106:获取当前发言人的语音数据,并将所述语音数据作为会议语音进行播报;

s107:统计各人员在预设时间内的发言次数;

s108:提取出发言次数为零的第一人员昵称,提取出发言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第二人员昵称;

s109: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人员昵称以及第二人员昵称;

s110:若是,判断是否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

s111:若是,保持麦序中的其余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如图2所示,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判断是否有新的人员加入会议;

若是,获取新人员的昵称,并将所述昵称加入会议人员名单。

具体地,在s101中,人员初次使用多媒体会议时,需要注册账号进行登录,账号的昵称可以是人员的姓名也可是其他称号,当人员加入多媒体会议时,系统能够获取到已加入的人员,系统基于所有已加入的人员生成会议人员名单。

人员在会议中以昵称的方式存在。

若是在会议进行中有新的人员加入,则更新会议人员名单。

在s102中,人员需要发言时,提交发言请求,系统获取所述发言请求并记录接收到所述发言请求的时间,接收到的时间决定发言顺序。

在s103中,将发言请求与接收时间建立对应关系,系统根据接收时间对所述发言请求进行处理。

在s104中,所述接收时间精确到秒,系统将各发言请求按照接收时间进行升序排列,先接受到的发言请求排列在前,后接收到的发言请求排列在后。

若是存在接收时间相同的发言请求,则随机排列。

在s105中,提取出排列最前的发言请求,以及发送所述发言请求的人员昵称,并将所述发言请求从麦序中删除,将所述人员昵称设置为当前发言人。

在s106中,当前发言人可进行发言,并且其发言内容可被全体人员收听。

在s107中,当人员发言完毕后,若其还需要进行发言,则再次提交发言请求。

系统内设置有一预设时间,例如,所述预设时间内设置为距离当前时间一小时内,统计各人员在预设时间内的发言次数并进行记录。

在s108中,若是人员未发过言,则其发言次数为零,系统提取出发言次数为零的人员并将其昵称定义为第一人员昵称。

系统提取出在预设时间内发言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人员并将其昵称定义为第二人员昵称。

在s109中,判断麦序中是否同时存在所述第一人员昵称以及第二人员昵称。

在s110中,若是,判断是否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

若所有第一人员昵称均位于第二人员昵称之前,则无法调整麦序。

在s111中,若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则对部分第一人员昵称与部分第二人员昵称进行调整,对第一人员昵称以及第二人员昵称以外的人员昵称不动变动,首先,先确定位于最前第二人员昵称之前的第一人员昵称,这部分第一人员昵称也不做变动;其次,确定位于最前第二人员昵称之后的第一人员昵称以及位于最后第一人员昵称之前的第二人员昵称,将位于最前第二人员昵称之后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位于最后第一人员昵称之前的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直至两者麦序对调。

此时,第一人员昵称已调至第二人员昵称的前方。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s111之后还包括:

提取出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

计算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

提取出位序差大于预设差的第二人员昵称;

保持第一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三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三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具体地,在本实施中,将第一人员昵称与第二人员昵称以外的其他人员昵称定义为第三人员昵称,最后的第二人员昵称在下调后需要越过中间的第三人员昵称,若是第一人员昵称与第二人员昵称之间的第三人员昵称数量较多,则第二人员昵称下调幅度过大,则会影响到第二人员的发言。

在初次下调第二人员昵称后,提取出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若是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不止一个,则从前至后地逐一对每个第二人员昵称进行分析。

计算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例如,第二人员昵称初始排列序号为3,下调后的排列序号为8,则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为5。

系统内置有一预设差,提取出位序差大于预设差的第二人员昵称,保持第一人员昵称不变动,将所述第二人员昵称上调至第一人员昵称的后方,将第三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实施例三

若参与会议的人员被会议管理人点名发言,则统计该人员的被动发言次数,在所述人员的发言次数中删除被动发言次数。

若人员提交的发言请求被管理员取消,则所述人员该次提交的发言请求不计入发言次数。

具体地,在会议进行过程中,除了人员主动发言外,还包括管理员点名发言,人员被点名发言不计入发言次数中,被点名发言完毕后,将该人员的发言次数减一。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一种用于多媒体会议的麦序调整系统,包括:

人员名单生成模块401,被配置为获取已加入所述多媒体会议的人员,所述人员以其设置的昵称代表,根据所述昵称生成会议人员名单;

发言请求模块402,被配置为提交各人员的发言请求;

记录模块403,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发言请求并记录接收到所述发言请求的时间;

存储模块404,被配置为将所述发言请求与接收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并将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麦序建立模块405,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时间将所述发言请求进行升序排列;

第一提取模块406,被配置为提取出排列最前的发言请求,以及发送所述发言请求的人员昵称,将所述人员昵称设置为当前发言人;

会议语音连接模块407,被配置为获取当前发言人的语音数据,并将所述语音数据作为会议语音进行播报;

统计模块408,被配置为统计各人员在预设时间内的发言次数;

第二提取模块409,被配置为提取出发言次数为零的第一人员昵称;

第三提取模块410,被配置为提取出发言次数大于预设次数的第二人员昵称;

第一判断模块411,被配置为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人员昵称;

第二判断模块412,被配置为判断麦序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人员昵称;

第三判断模块413,被配置为判断是否存在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

麦序调整模块414,被配置为保持麦序中的其余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二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一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第四提取模块415,被配置为提取出下调的第二人员昵称;

计算模块416,被配置为计算第二人员被下调的位序差;

第五提取模块417,被配置为提取出位序差大于预设差的第二人员昵称;

麦序调整子模块418,被配置为保持第一人员昵称不变动,将位于第三人员昵称后方的第二人员昵称逐个上调,将第三人员昵称逐个下调。

删减模块419,被配置为从发言次数中将被动发言的次数删除。

第四判断模块420,被配置为判断是否有新的人员加入会议;

人员名单生成子模块421,被配置为获取新人员的昵称,并将所述昵称加入会议人员名单。

上述实施例四所提供的系统,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