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88302发布日期:2022-07-01 18:4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集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专网通信是指为政府与公共安全、公用事业和工商业等提供的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日常工作用于专网通信的无线技术主要有窄带数字集群技术(terrestria通信等服务。目前l trunked radio,tetra)、警用数字集群技术(police digital trunking,pdt)、宽带集群通信(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b-trunc)等。
3.现有的专网通信系统中信道机仅支持后路由传输模式。在后路由传输模式下,信道机将设备在局域网下的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传递给核心网,实现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4.但是,在分布式网络下,核心网之间通过广域网ip地址实现数据传输。现有的基于信道机的后路由传输模式开发的设备,在其对应的核心网下可以通过局域网ip实现数据传输,进行相应的业务,但是,在分布式网络下的其他核心网发送的数据则无法传输到该设备上。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案在分布式网络下,存在核心网发送的数据无法传输到设备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布式网络下核心网发送的数据无法传输到设备端的问题。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8.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所述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9.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址信息包括网际互连协议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发地址信息和所述目标地址信息是根据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的。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3.接收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14.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所述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所述映射关系。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6.接收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模式设置请求;
17.根据所述模式设置请求,将所述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所述网络地址转换模式用于指示将所述转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业务数据转发给所述目标设备。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9.所述网络地址转换模式还用于指示将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地址信息对应的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2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21.接收装置,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22.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所述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23.发送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址信息包括网际互连协议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发地址信息和所述目标地址信息是根据所述业务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的。
2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装置,还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27.所述处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所述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所述映射关系。
2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装置,还用于接收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的模式设置请求;
29.所述处理装置,还用于根据所述模式设置请求,将所述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所述网络地址转换模式用于指示将所述转发设备接收到的所述业务数据转发给所述目标设备。
3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地址转换模式还用于指示将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地址信息对应的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31.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的方法。
32.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
33.本技术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的方法。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首先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然后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最后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设备,然后将业务数据转发给目标设备,实现了网络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解决了分布式组网下无线核心网与设备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台通过信道机实现数据传输的逻辑示意图;
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4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5.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8.现有的专网通信系统中信道机仅支持后路由传输模式。在后路由传输模式下,信道机将设备在局域网下的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传递给核心网,实现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49.但是,在分布式网络下,核心网之间通过广域网ip地址实现数据传输。现有的基于信道机的后路由传输模式开发的设备,在其对应的核心网下可以通过局域网ip实现数据传输,进行相应的业务,但是,在分布式网络下,其他核心网发送的数据则无法根据局域网ip地址找到相应的设备,并将业务数据传输到该设备上。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案在分布式网络下,存在核心网发送的数据无法传输到设备端的问题。
5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已解决现有技术
中分布式网络下核心网发送的数据无法传输到设备端的问题。本技术的发明构思是:在信道机中增加广域网ip地址信息及端口地址信息与局域网ip地址信息与端口地址信息之间的转发映射关系,以实现信道机接收的数据可以转发给对应的设备,从而实现分布式网络下核心网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51.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5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网络设备010、转发设备011、终端设备012,其中网络设备010包含多个核心网,示例性的,如核心网001、核心网002、核心网003等。在终端设备012进行相应的业务时,首先,通过业务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调用转发设备011上的相应功能,并向转发设备011发送数据传输模式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的请求,转发设备011收到请求后设置转发模式为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模式,然后,终端设备012将ip地址信息和根据业务数据的业务类型分配的端口地址信息发送给转发设备011,转发设备011接收到ip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后,将终端设备012的局域网ip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替换为转发设备011的广域网ip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并将其映射关系进行保存,最后,转发设备011将广域网ip和端口地址信息传递给网络设备。进一步的,网络设备010发送的业务数据可以通过转发设备011的广域网ip地址找到转发设备011,并将业务数据发送至转发设备011上,转发设备011根据其存储的映射关系找到对应的终端设备012,并将业务数据转发到终端设备012上,从而实现在分布式网络下,网络设备010与终端设备012的数据传输。
53.其中,本技术对转发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制,示例性的,可以为b-trunc信道机、pdt信道机等。
54.下面以车载台主机中的信道机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5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台通过信道机实现数据传输的逻辑示意图。如图2所示,车载台主机包括信道机和内部交换机,车载台控制盒与车载台主机通过网线连接,无线网络与车载台主机通过网络连接,其中,内部交换机有四个连接口,分别为lan1、lan2、lan3、lan4,lan1通过网线与信道机连接,lan2通过网线与车载台控制盒连接。以b-trunc业务信道机-ev751为例,在车载台控制盒的三方应用通过业务sdk调用信道机上的相关功能后,信道机在网络附属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相关信令建立阶段对当前三方应用的软件版本进行判断,若为信道机版本,则继续判断传输模式是否为nat模式,若为nat模式,则接收车载台控制盒发送的ip地址和端口地址信息,并将车载台控制盒的ip地址和端口地址信息与信道机的ip地址和端口地址信息进行映射,将映射关系保存在信道机内,与无线网络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将信道机的ip地址传递给无线网络。其中,车载台控制盒的ip地址为私网ip地址,可以任意设置,设置后固定不变,端口地址信息是通过业务数据的类型分配的;信道机的ip地址为公网ip地址,每次连接网络后都有可能不同,端口地址信息通过与车载台控制盒的端口地址信息的映射关系确定。示例性的,本技术提供的车载台控制盒的私网ip地址为192.0.1.231,端口地址信息为22000-40000;信道机的公网(wide area network,wan)ip地址为131.131.1.28,端口地址信息为22000-40000。其中,本技术提供的端口地址信息为分配给车载台控制盒使用的一个端口地址范围,三方应用的业务数据需要使用的单口地址通过具体的业务类型进行分配。
56.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57.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实现转发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转发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转发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转发设备中。本技术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应用场景并不构成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其他任何数据传输的场景中。
59.可以理解,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实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某个设备的部分或全部,例如为上述转发设备的处理器。
60.下面以转发设备为例,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6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2.s101、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63.在本步骤中,转发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64.其中,网络设备根据转发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至转发设备上。
65.s102、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66.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后,则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67.其中,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是根据业务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的。地址信息包括网际互连协议地址信息和端口地址信息。
68.需要注意到的是,转发地址信息中网际互连协议地址信息为广域网ip地址信息,目标地址信息中网际互连协议地址信息为局域网ip地址信息。
69.本技术对于如何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的方式不做限制,可以根据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进行具体设置,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建立映射表格的方式。
70.下面对根据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的情况进行说明。
7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发设备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然后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
72.其中,每个转发设备可以连接多个目标设备,每个目标设备的局域网ip地址不同,进行的业务数据分配的端口地址信息也不同,转发设备建立的映射关系包括,每个目标设备的局域网ip地址及其对应的端口地址信息,与转发设备的广域网ip地址及其端口地址信
息的对应关系。若转发设备的端口地址范围与目标设备的端口地址范围相同,则端口地址的对应关系可以为转发设备的端口地址与目标设备的端口地址相同的对应方式,建立映射关系。
73.并且,转发设备需要根据目标设备的模式设置请求设置为相应的模式。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发设备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模式设置请求,然后根据模式设置请求,将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网络地址转换模式用于指示将转发设备接收到的业务数据转发给目标设备。
74.此外,网络地址转换模式还用于指示将目标设备的目标地址信息对应的转发地址信息给网络设备。
75.s103、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76.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后,则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77.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首先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然后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最后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设备,将业务数据转发给目标设备,实现了网络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解决了分布式组网下核心网与设备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
78.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下面将结合图4对本技术中如何建立映射关系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79.s201、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80.s202、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
81.s201-204的技术名词、技术效果、技术特征,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参照图3所示的s102理解,对于重复的内容,在此不再累述。
82.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下面将结合图5对本技术中网络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情况进行说明。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83.s301、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模式设置请求。
84.s302、根据模式设置请求,将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
85.s303、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86.s304、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
87.s305、将目标设备的目标地址信息对应的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
88.s306、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89.s307、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90.s308、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91.s301-308的技术名词、技术效果、技术特征,以及可选实施方式,可参照图3所示的s101-s103理解,对于重复的内容,在此不再累述。
9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将结合图6对本技术中通过映射关系实现网络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交互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93.s401、目标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模式设置请求。
94.在本步骤中,目标设备根据业务sdk调用转发设备中相应的功能接口,并向转发设备发送模式设置请求。
95.s402、转发设备根据模式设置请求,将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
96.在本步骤中,当目标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模式设置请求后,转发设备接收模式设置请求,并根据模式设置请求,将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
97.s403、转发设备向目标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已经完成网络地址转换模式设置。
98.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根据模式设置请求,将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后,转发设备向目标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已经完成网络地址转换模式设置。
99.s404、目标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目标地址信息。
100.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设置为网络地址转换模式后,目标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目标地址信息。
101.s405、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
102.在本步骤中,当目标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目标地址信息后,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
103.其中,映射关系存储在转发设备中。
104.s406、转发设备将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
105.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以及转发设备的转发地址信息,建立映射关系后,在目标设备进行相应的业务时,转发设备则将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
106.s407、网络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107.在本步骤中,当转发设备将转发地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后,网络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
108.其中,网络设备收到转发地址信息后,根据业务数据类型将对应的业务数据发送给转发设备。
109.s408、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110.在本步骤中,当网络设备向转发设备发送的业务数据后,转发设备根据业务数据对应转发地址信息,以及转发地址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业务数据对应的目标地址信息。
111.s409、转发设备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目标设备。
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130.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
131.其中,处理器601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132.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通信接口、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独立实现,则通信接口、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133.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通信接口、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则通信接口、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通信。
13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接口。其中接口用于输入输出处理器所处理的数据或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该芯片可以应用于数据传输装置中。
13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具体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信息,程序信息用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
13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13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产品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138.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1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