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47476发布日期:2021-08-03 14:3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终端通过其归属无线接入点(例如,终端对应的家庭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以使用网络服务。一旦终端离开其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即便终端处于其它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由于无法获取其它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授权,终端无法通过其它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而此时终端的归属无线接入点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导致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以解决在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归属无线接入点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导致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共享方法,该共享方法包括:

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所述第一识别码为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所述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

基于关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转发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所述归属终端是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包括:

响应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发送的第一隧道建立请求,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建立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所述第一识别码;

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协商,将所述第一识别码作为所述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的第二隧道建立请求,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隧道建立请求是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响应所述终端发起的共享连接请求之后发送的消息,所述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终端对应的第二识别码;

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协商,将所述第二识别码作为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识别码与所述第二识别码是否一致;

在所述第一识别码与所述第二识别码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与所述第二识别码对应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建立关联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关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转发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以供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将所述下行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和/或;

接收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发送的、经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

将所述上行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转发至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共享方法,该共享方法包括:

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所述第一识别码为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与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所述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是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建立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所述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进一步地,所述共享方法,还包括:

响应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建立与所述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无线接入点是为所述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的共享无线接入点;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和与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关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传输所述非归属终端和所述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为所述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与所述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数据通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中继服务器,该中继服务器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

关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

第一通信模块,用于基于关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转发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所述归属终端是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点,该无线接入点包括: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第二通信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与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所述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是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建立的关联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接入点还包括:

第四建立模块,用于响应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建立与所述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无线接入点是为所述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的共享无线接入点;

第三通信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和与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关联的所述第一数据隧道,传输所述非归属终端和所述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为所述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与所述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数据通道。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共享方法,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其中,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并基于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转发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归属终端是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中继服务器的组成方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点的组成方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共享系统的组成方框图。

在附图中:

401:第一建立模块402:第二建立模块

403:关联模块404:第一通信模块

501:第三建立模块502:第二通信模块

601:第一无线接入点602:第二无线接入点

603:第三无线接入点604:中继服务器

605:第四无线接入点606:第一终端

607:第二终端608:第三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共享方法。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中继服务器。如图1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隧道是通信隧道的总称,其既包括用于传输控制报文的控制隧道,也包括用于传输数据报文的数据隧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与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发送建立请求-返回建立反馈消息-建立隧道”的方式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与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发送心跳消息保持连接,并根据这种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

步骤s102,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每一个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对应一条第二数据隧道。换言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所共享的是第二无线接入点,并非第二数据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为每个共享连接的终端均建立第二数据隧道的方式,保证了每条数据隧道是为该终端提供专属通信服务的数据隧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步骤s103,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具有相同的隧道标识。

步骤s104,基于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转发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

其中,归属终端是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第二无线接入点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无线接入点。

第一无线接入点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一识别码,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其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一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一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

当第一终端离开第一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且存在入网需求时,第一终端向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共享连接请求,其中,共享连接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第二识别码为第一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第二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一终端建立连接,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二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二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

进一步地,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是否一致,并在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一致的情况下,将第一识别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隧道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隧道建立关联关系。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应相同,中继服务器正是基于该特征确定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进而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以实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的通信连接。

具体地,在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之后,中继服务器在接收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将下行数据发送至第二无线接入点,以供第二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中继服务器在接收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发送的、经第二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将上行数据通过第一数据隧道转发至第一无线接入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据隧道是第一无线接入点为保障第一终端离开其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接入第一无线接入点建立的数据隧道,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长期保持着第一数据隧道,以便随时为终端提供本实施例提供的共享方法。在一些具体实现中,为降低资源的开销,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通过发送心跳消息保持第一数据隧道的建立。第二数据隧道是在第一终端发起共享连接之后建立的隧道,当第一终端不需要保持共享连接时,中继服务器与第二无线接入点不再保持第二数据隧道。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共享方法,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其中,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并基于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转发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归属终端是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无线接入点。如图2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隧道是通信隧道的总称,其既包括用于传输控制报文的控制隧道,也包括用于传输数据报文的数据隧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通过“发送建立请求-返回建立反馈消息-建立隧道”的方式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通过发送心跳消息保持连接,并根据这种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第一无线接入点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第一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一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一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并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协商,将第一识别码作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步骤s202,基于第一数据隧道和与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为中继服务器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是中继服务器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建立的关联关系,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离开第一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且存在入网需求时,第一终端向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共享连接请求,其中,共享连接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第二识别码为第一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第二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一终端建立连接,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二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二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

进一步地,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是否一致,并在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一致的情况下,将第一识别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隧道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隧道建立关联关系。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应相同,中继服务器正是基于该特征确定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进而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以实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的通信连接。

具体地,在中继服务器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一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二数据将下行数据发送至第二无线接入点,第二无线接入点再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第一终端;和/或;第一终端通过第二无线接入点以及第二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再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第一无线接入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线接入点具有共享连接功能时,该无线接入点存在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为普通的无线接入点,该无线接入点为其归属终端提供常规的接入服务,具体过程如实施例二所述;第二种身份为共享无线接入点,该无线接入点为其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具体过程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相关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共享方法,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并基于第一数据隧道和与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使得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在离开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无线接入点。如图3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响应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无线接入点是为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的共享无线接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离开第一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第二无线接入点(即当前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且存在入网需求时,第一终端向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共享连接请求,其中,共享连接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第二识别码为第一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第二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一终端建立连接,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二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二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

步骤s302,基于第二数据隧道和与第二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传输非归属终端和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为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数据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是否一致,并在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一致的情况下,将第一识别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隧道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隧道建立关联关系。在中继服务器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二无线接入点可能接收来自第一终端发送的、待转发至第一无线接入点的上行数据,也可能接收来自第一无线接入点、待转发至第一终端的下行数据。具体地,第一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二数据将下行数据发送至第二无线接入点,第二无线接入点再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第一终端;和/或;第一终端通过第二无线接入点以及第二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再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第一无线接入点。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共享方法,共享无线接入点响应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基于第二数据隧道和与第二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传输非归属终端和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可以为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并为非归属终端建立第二数据隧道,使得终端在离开其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中继服务器。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中继服务器的组成方框图。如图4所示,该中继服务器包括:第一建立模块401、第二建立模块402、关联模块403和第一通信模块404。

第一建立模块401,用于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隧道是通信隧道的总称,其既包括用于传输控制报文的控制隧道,也包括用于传输数据报文的数据隧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利用第一建立模块401与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发送建立请求-返回建立反馈消息-建立隧道”的方式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利用第一建立模块401与第一无线接入点通过发送心跳消息保持连接,并根据这种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

第二建立模块402,用于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每一个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对应一条第二数据隧道。换言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所共享的是第二无线接入点,并非第二数据隧道。

关联模块403,用于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具有相同的隧道标识。

第一通信模块404,用于基于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转发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

其中,归属终端是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中继服务器,建立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建立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关联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其中,隧道标识用于区分数据隧道,并基于关联的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转发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其中,归属终端是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共享连接的终端,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点。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点的组成方框图。如图5所示,该无线接入点包括:第三建立模块501和第二通信模块502。

第三建立模块501,用于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一识别码,且第一识别码为第一无线接入点与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数据隧道是通信隧道的总称,其既包括用于传输控制报文的控制隧道,也包括用于传输数据报文的数据隧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通过“发送建立请求-返回建立反馈消息-建立隧道”的方式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通过发送心跳消息保持连接,并根据这种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第三建立模块501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的具体过程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一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对应的第一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一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一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并与第一无线接入点进行协商,将第一识别码作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第二通信模块502,用于基于第一数据隧道和与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为中继服务器与第二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第二无线接入点是为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是中继服务器根据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建立的关联关系,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且第二识别码为共享连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终端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识别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终端(归属于第一无线接入点)离开第一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第二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且存在入网需求时,第一终端向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共享连接请求,其中,共享连接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第二识别码为第一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第二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一终端建立连接,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其中,第二隧道建立请求包括第二识别码。中继服务器响应第二隧道建立请求,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建立第二数据隧道,并协商第二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为第二识别码。

进一步地,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是否一致,并在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一致的情况下,将第一识别码对应的第一数据隧道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隧道建立关联关系。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识别码与第二识别码应相同,中继服务器正是基于该特征确定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的第一终端具有归属关系,进而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以实现第一无线接入点与第一终端的通信连接。

具体地,在中继服务器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的关联关系之后,第二通信模块502基于第一数据隧道和与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的具体过程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二数据将下行数据发送至第二无线接入点,第二无线接入点再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第一终端;和/或;第一终端通过第二无线接入点以及第二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再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发送至第一无线接入点。

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三建立模块501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并利用第二通信模块502基于第一数据隧道和与第一数据隧道关联的第二数据隧道,与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传输通信数据,使得其归属终端在离开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共享无线接入点与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共享系统。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共享系统的组成方框图。如图6所示,该共享系统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601、第二无线接入点602、第三无线接入点603、中继服务器604、第四无线接入点605、第一终端606、第二终端607和第三终端608。

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为第一终端606的归属无线接入点,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为第二终端607的归属无线接入点,第三无线接入点603为第三终端608的归属无线接入点,第四无线接入点605是为第一终端606、第二终端607和第三终端608提供共享连接服务的无线接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与中继服务器604建立供双方通信的数据隧道tunnel11,当第一终端606进入第四无线接入点605的信号覆盖范围内,第一终端606向第四无线接入点605发送共享连接请求,第四无线接入点605响应该请求,与第一终端606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604建立数据隧道tunnel12。基于此,第一终端606与第一无线接入点601可通过数据隧道tunnel11和数据隧道tunnel12进行通信。

类似的,第二终端607与第二无线接入点602可通过数据隧道tunnel21和数据隧道tunnel22进行通信;第三终端608与第三无线接入点603可通过数据隧道tunnel31和数据隧道tunnel32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无线接入点605可以具有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为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服务的无线接入点,具体过程如图6所示;第四无线接入点605的第二种身份是普通的无线接入点,在这种情况下,第四无线接入点605为第四终端(即第四无线接入点605的归属终端,图6中未示出)提供正常的接入服务,具体的接入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