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04984发布日期:2022-07-01 22:2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多个终端进行验证时,常常需要用户手动操作,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匹配,第一信息为验证请求类信息;第二终端为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
5.可选地,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根据第一信息以第一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其中,第一信息包括: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或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
6.第一方式包括:近距离无线连接方式或多屏协同连接。
7.可选地,第二信息包括:指令信息和/或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
8.可选地,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包括鉴权码。
9.可选地,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将第三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第三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
10.可选地,第三信息包括: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或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
11.其中,第二目标程序与第一目标程序相匹配,第一目标程序运行在第一终端,第二目标程序运行在第二终端;
12.相应的,第一终端将第三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第三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包括:
13.第一终端将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
14.可选地,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一目标程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
15.可选地,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包括: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指令信息,并接受第二终端根据指令信息反馈的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
16.可选地,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包括: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并接受根据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反馈的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
17.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实施方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匹配,第一信息为验证请求类信息;第二终端为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从而当第一终端收到验证请求类信息时,可以自动从第二终端上获取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从而使得没有设置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第一终端也可以像第二终端一样,能基于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登录应用程序,能实现将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填入输入框,能实现一键扫码功能等,且用户不再需要查看手机或拿起手机进行扫码等,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19.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登录第一目标程序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手机收到验证码的界面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平板与手机的交互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平板采用手机号一键登录第一目标程序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笔记本电脑与手机交互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29.s101,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匹配,第一信息为验证请求类信息;第二终端为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用户身份识别卡片为sim卡。第一终端为未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例如,不带sim卡的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第二终端为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带sim卡的平板等。验证请求类信息可以为对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例如登录请求,登录二维码、支付二维码。验证请求类信息可以为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例如第一终端对应的手机验证
码请求信息。
31.当第一终端接收到验证类请求信息时,可以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以从第二终端获取与第一信息匹配的第三信息。
32.例如,如图2所示,当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登录或者注册第一目标程序时,输入了手机号后,点击获取验证码后,笔记本电脑接收到手机验证码请求信息。则笔记本电脑可以根据手机验证码请求信息向该手机号对应的手机发送获取手机验证码请求。正常情况下,当用户点击了获取验证码后,该手机号对应的手机将收到验证码,如图3所示。
33.则手机在收到获取手机验证码请求后,可以对手机界面进行定时截图分析,通过对截图中的文本信息进行识别,分析“验证码”关键字段,并提取验证码信息得到验证码,将识别到的验证码反馈给笔记本电脑;或直接对第一时间段接收到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文本信息中“验证码”关键字段,并提取验证码信息得到验证码,将识别到的验证码发送给笔记本电脑;或直接将接收到的包括验证码的文本信息反馈给笔记本电脑。则笔记本电脑直接获取到验证码,将验证码填入输入框;或对接收到的包括验证码的文本信息进行识别,识别其中的“验证码”关键字段,并提取验证码信息得到验证码,然后将验证码填入输入框。从而实现用户一键登录,方便快捷,不再需要用户查看手机获得验证码,再将验证码手动输入到输入框,节省用户登录验证的时间。
34.又如,如图4所示,当用户使用平板登录第一目标程序时,在平板端端调起第一目标程序登录入口时,平板收到第一目标程序的登录请求,则平板可以根据登录请求向之前注册的手机号对应的手机发送获取手机号请求。则该手机在收到获取手机号请求后,可以调用运营商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从运营商认证服务器中获取本机手机号,然后反馈给平板端第一目标程序,平板端第一目标程序接收到手机号后,可以根据手机号调起手机号一键登录页面,如图5所示。从而使得没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第二终端的应用程序也能实现手机号一键登录的功能。相比于手机短信验证码登录和账号密码登录,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以及记忆密码,不需要在手机端安装对应的应用程序,不需要来回切换设备,节省用户登录验证的时间。
35.又如,用户在笔记本电脑上购物后点击显示支付二维码,如图6所示,则笔记本电脑接收到支付二维码,则笔记本电脑根据接收到的支付二维码,对笔记本电脑屏幕当前显示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对识别到的二维码进行截图操作,如果有多个二维码,则截图中包括多个二维码,并把截取后的二维码图片发送给手机。如图6所示,手机接收到二维码图片后存储到预设的目录下,并通知笔记本电脑接收二维码图片成功,笔记本电脑收到通知后结束对笔记本电脑屏幕当前显示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并返回回应消息给手机,以通知手机笔记本电脑对于笔记本电脑屏幕当前显示内容的智能分析结束。
36.手机收到笔记本反馈的回应消息后,启动手机的支付二维码扫码功能,读取预设目录下的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后将扫码结果反馈给笔记本电脑,使得笔记本可以进入支付界面进行支付。如果手机与笔记本多屏协同连接时,也可以通过用户触发的方式触发手机进行支付二维码识别。如,用户通过鼠标或键盘点击笔记本电脑屏幕中手机的显示界面,操作手机界面中的微信扫码程序。当然,手机扫码后,也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后续的常规支付。如果用户在笔记本电脑对屏幕当前显示内容进行智能分析中途拿起手机扫码成功,则手机可以通知笔记本电脑终止对屏幕当前显示内容进行智能分析。从而用户无需拿起手机,全
程使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完成支付二维码扫码功能,方便快捷。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三信息相匹配,第一信息为验证请求类信息;第二终端为设置有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电子设备;从而当第一终端收到验证请求类信息时,可以自动从第二终端上获取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从而使得没有设置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第一终端也可以像第二终端一样,能基于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登录应用程序,能实现将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填入输入框,能实现一键扫码功能等,且用户不再需要查看手机或拿起手机进行扫码等,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3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第一终端接收到第一信息,根据第一信息以第一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其中,第一信息包括: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或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
39.第一方式包括:近距离无线连接方式或多屏协同连接。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包括验证码。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包括登录请求,登录二维码、支付二维码等。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近距离无线连接方式包括蓝牙连接。多屏协同连接可以将第二终端画面自动显示在第一终端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建立不同的连接方式。例如,如果要在第一终端上操作第二终端界面,实现第一终端轻松操作第二终端的应用程序、两个终端间图片、文件等内容双向拖拽传输、资源快速共享、协同操作,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多屏协同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例如,如果第一终端接收到获取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多屏协同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例如,如果第一终端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多屏协同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例如,如果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仅进行简单的数据交换,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蓝牙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例如,如果第一终端接收到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蓝牙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例如,如果第一终端为平板,则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以蓝牙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一终端接收到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或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时,以近距离无线连接方式或多屏协同连接方式与第二终端连接,可以实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数据通信。
4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包括:指令信息和/或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指令信息包括获取验证码请求、获取手机号的指令。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包括二维码的截图。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第二信息为指令信息和/或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从而第二终端对该指令信息和/或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与第一信息匹配的第三信息。
4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包括鉴权码。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鉴权码是电信交换设备识别用户号码的代码,在用户使用时建立对应关系,可以用来判断用户的合法性。
48.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包括鉴权码,从而第二终端在收到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后,基于该鉴权码,可以实现对第一终端的合法性进行校验。
4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第一终端将第三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第三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
50.具体地,如果第三信息为验证码,则目标输入区域为验证码的输入框,则第一终端在接收到第二终端反馈的验证码后,将验证码填入验证码的输入框中。如果第三信息为手机号,则第一终端在接收到手机号,根据手机号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手机一键登录界面。如果第三信息为扫码结果,则第一终端在接收到扫码结果后,根据扫码结果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登录成功后的首页界面,或打开第一目标程序的链接,或进入投票页面等。第一目标程序可以为第一终端自身的系统程序,比如windows系统登录,也可以是第一终端安装的软件程序。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将第三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第三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从而使得没有设置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第一终端也可以像第二终端一样,能基于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登录应用程序,能实现将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填入输入框,能实现一键扫码功能等,且用户不再需要查看手机或拿起手机进行扫码等,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5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信息包括: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或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
53.其中,第二目标程序与第一目标程序相匹配,第一目标程序运行在第一终端,第二目标程序运行在第二终端。
54.具体地,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包括验证码、手机号。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包括第二目标程序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后的扫描结果。第二目标程序与第一目标程序相匹配。比如,第一目标程序为微信电脑版,第二目标程序为微信手机版。手机版微信扫描二维码,电脑版微信才能登录成功。
55.相应的,第一终端将第三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第三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包括:
56.第一终端将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将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填入目标输入区域或根据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使第一目标程序进入目标状态,则使得没有设置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第一终端也可以像第二终端一样,能基于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登录应用程序,能实现将与验证请求类信息匹配的信息直接填入输入框,能实现一键扫码功能等,且用户不再需要查看手机或拿起手机进行扫码等,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5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一目标程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一目标程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从而可以对第一目标程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进行截图,获取第一目标程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中显示的二维码。
6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包括: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指
令信息,并接受第二终端根据指令信息反馈的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
61.具体地,当第一信息为基于用户身份识别卡片的验证请求信息,例如,验证码、手机号验证请求信息时,则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指令信息。指令信息包括获取验证码指令、获取手机号指令。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包括验证码、手机号。则第二终端在获取到该指令信息后,可以对第二终端界面进行定时截图分析,通过对截图中的文本信息进行识别,分析“验证码”关键字段,并提取验证码信息得到验证码,将识别到的验证码反馈给笔记本电脑;或直接对第一时间段接收到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识别文本信息中“验证码”关键字段,并提取验证码信息得到验证码,将识别到的验证码发送给第一终端;或直接将接收到的包括验证码的文本信息反馈给第一终端。
62.当第一信息为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包括登录请求时,则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指令信息。指令信息包括获取手机号指令。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包括手机号。则第二终端在获取到该指令信息后,可以调用运营商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从运营商认证服务器中获取本机手机号,然后反馈第一终端。
6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指令信息,并接受第二终端根据指令信息反馈的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从而第一终端可以直接获取到第二终端由用户身份识别卡片所确定的信息。
6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二信息并接收第二终端根据第二信息反馈的第三信息,包括:第一终端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并接受根据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反馈的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
65.具体地,当第一信息为基于第一目标程序的验证请求信息,例如登录二维码、支付二维码验证请求信息时,则第一终端可以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包括二维码扫码结果。则第二终端在获取到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后,启动第二终端对应的扫码程序,对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进行扫描,识别二维码后将扫码结果反馈给第二终端。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根据第一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并接受根据第一终端的目标显示区域的图像信息反馈的由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从而第一终端可以直接获取到第二终端的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基于第二终端的第二目标程序确定的信息进入第一目标程序。
6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68.图7示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技术的实现。
69.如图7所示,设备800包括计算单元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803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803中,还可存储设备8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计
算单元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70.设备8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输入单元8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8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8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8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809允许设备8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
71.计算单元801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801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计算单元8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808。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 802和/或通信单元809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800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到ram 803并由计算单元801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备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单元801可以通过其他任何适当的方式(例如,借助于固件)而被配置为执行数据处理方法。
72.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73.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74.在本技术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75.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
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76.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77.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78.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7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