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的旋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7594发布日期:2023-03-04 01:3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的旋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旋转机构。


背景技术:

2.对于耳挂式无线蓝牙耳机,包括:耳挂组件和机芯主体。使用时,将耳挂组件悬挂在耳廓上,令机芯主体的发声部对应耳道。对于骨传导耳机而言,将机芯主体对应人体头部两侧的皮肤即可。
3.耳挂式耳机相对于普通的耳塞式耳机,其增加了耳挂组件,所以整个耳机产品的体积较大,耳挂组件与机芯主体之间无法调节相对角度,所以不便于收纳。
4.另外,耳挂式蓝牙耳机在设计和生产中,通常是依照主流人群的头部进行设计,所以其并不是完全适配每个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户由于自身身体上的差异,在佩戴使用时并不能完全适应,现有的耳挂式耳机由于无法调节,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5.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旋转机构。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旋转机构,包括:通过枢轴相互枢接的底座和转臂,一扭簧连接在底座和转臂之间,通过扭簧为底座和转臂提供复位的弹力,所述的底座上枢接有一个角卡,该角卡呈对称造型,其长轴方向的两端分别成型有双角卡位;所述的转臂上沿枢轴外围区域形成有一镂空的配合区域,沿配合区域侧面分别设置有限制角卡的卡位,以及中触角和侧触角;底座与转臂相对转动时,中触角和侧触角与角卡中的其中一个双角卡位形成干涉;当中触角抵靠于角卡中一双角卡位时,底座与转臂处于相对稳定的第一档位;当角卡抵靠于卡位时,底座与转臂处于相对稳定的第二档位。
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角卡中连接两端双角卡位的侧面为向内凹陷的弧面。
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角卡中两侧双角卡位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侧面之间的距离。
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双角卡位中形成有两个向外延伸的角卡触角,两角卡触角相邻侧壁之间形成有凹陷位。
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底座包括:与枢轴枢接的枢接部和与枢接部一体成型的延伸部,于枢接部上成型有凹陷区域。
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扭簧位于凹陷区域内,且扭簧的两端通过定位销分别与底座和转臂连动。
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转臂包括:与枢轴枢接的转动部和与转动部
一体成型的延伸臂,所述的卡位、中触角和侧触角设置于转动部上,并且中触角与枢轴之间的距离小于侧触角与枢轴之间的距离。
14.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的转臂上固定有与第一限位槽对应的限位销。
1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底座与转臂之间设置有一摩擦片。
16.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摩擦片固定在底座表面,所述的角卡位于摩擦片的表面上。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底座与转臂之间之间采用可转动枢接结构,令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动,同时利用独特设计的角卡与卡位、侧触角配合配合定位,保持在稳定状态,从而实现具有双档位定位。
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当用于耳机中后,可以配合不同用户的身体条件,令用户都可以自行调节,以获得更佳的听觉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耳机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耳机中的双档位旋转机构,见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底座1、转臂2、扭簧3、枢轴4、角卡5和摩擦片6。
28.所述的底座1包括:与枢轴4枢接的枢接部11和与枢接部11一体成型的延伸部12,所述的转臂2包括:与枢轴4枢接的转动部21和与转动部21一体成型的延伸臂22。所述的枢接部11和转动部21相互对应叠加,枢轴4穿过枢接部11和转动部21,实现二者的可转动枢接。本实施例中,枢接部11和转动部 21设计成圆盘造型。
29.为了令底座1和转臂2之间可自行复位,于底座1和转臂2之间设置扭簧3,通过扭簧3为底座1和转臂2提供复位的弹力。具体安装结构为:在底座1的枢接部11上成型有凹陷区域10。所述的扭簧3位于凹陷区域10内,且扭簧3的簧体部分套设在枢轴4上,扭簧3两端引脚通过定位销分别与底座1和转臂2连动。
30.为了限制底座1与转臂2之间的转动角度,所述的底座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3,所述的转臂2上固定有与第一限位槽13对应的限位销26。第一限位槽 13为一个圆弧槽,转臂2上的限位销26落入第一限位槽13中,当底座1余转臂2相互转动时,限位销26沿第一限位槽13转动,从而限制底座1与转臂2之间的转动角度。限位销26同时可作为扭簧3与转臂2连接的定位销。
31.所述的底座1的枢接部11上枢接有一个角卡5,该角卡5对称设置,其长轴方向的两端分别成型有双角卡位50。所述的角卡5中连接两端双角卡位50的侧面51为向内凹陷的弧面,及角卡5短轴方向的两侧面为向内凹陷的弧面。另外,所述的双角卡位50中形成有两个向外延伸的角卡触角52,两角卡触角52 相邻侧壁之间形成有钝角凹陷位53。
32.由于角卡5的存在,所以为了令底座1与转臂2之间可以相对转动,转臂2 的转动部21上必须留出相应的空间,以令角卡5具有相对运行的区域。本实施例中,在转臂2的转动部21上沿枢轴4外围区域形成有一镂空的配合区域20,该配合区域20就是为在转动过程中提供一个令角卡5相对运行的区域。沿配合区域20侧面分别设置有可容纳角卡5的卡位23,以及中触角24和侧触角25;其中,所述的卡位23可以用于容纳角卡5,底座1与转臂2相对转动时,中触角24和侧触角25与角卡5中的其中一个双角卡位50形成干涉,从而可以拨动角卡5自转。本实施例中,中触角24与枢轴4之间的距离小于侧触角25与枢轴 4之间的距离。这样保证中触角24虽然可以拨动角卡5长轴方向,但是仍可越过角卡5的短轴方向,从而保证底座1与转臂2之间的相对旋转。
33.所述的底座1与转臂2之间设置有一摩擦片6,所述的摩擦片6固定在底座 1表面,所述的角卡5位于摩擦片6的表面上。摩擦片6可以提供一定的旋转阻尼。结合图3与图5所示,摩擦片6中心通过枢轴4定位,用于枢接角卡5的枢轴501穿过摩擦片6,从而将摩擦片6固定在底座1的枢接部11,保持与底座1 同步运行。于此同时,由于角卡5位于摩擦片6上方,所以角卡5自转时将与摩擦片6之间形成一定的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可以确保角卡5不会自行转动,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转动,当外力消失后,角卡5在摩擦力作用下将立即停止,从而确保角卡5转动角度的精准,不会出现多余的转动余量。
34.下面结合图6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5.状态a:此状态下,角卡5中上方的双角卡位50的钝角凹陷位53正好与中触角24相互抵靠,此时转臂2通过扭簧3形成的转动力矩不足以推动双角卡位 50转动,所以二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底座1与转臂2处于相对稳定的第一档位。
36.状态b:当需要底座1与转臂2合拢时,逆时针旋转转臂2,此时转臂2克服扭簧3的扭力,带动侧触角25推动角卡下方的双角卡位50侧面,令角卡5逆时针旋转,直至角卡5上方的双角卡位50越过中触角24。
37.状态c:此时施加在底座1与转臂2上的旋转力撤销,在扭簧3的弹力作用下,底座1与转臂2将发生相对转动,即转臂2将顺时针转动,此时转臂2的扭矩足以推动角卡5转动,从而令中触角24由角卡5右侧上方推动其逆时针转动。
38.状态d:中触角24由角卡5右侧上方推动其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利用角卡5 向内凹陷的侧面51,中触角24顺时针越过角卡5。
39.状态e:当中触角24顺时针越过角卡5后,在扭簧3作用下,随着转臂2 的继续顺时针转动,角卡5落入卡位23内,底座1与转臂2之间实现相对稳定,此时底座1与转臂2保持在合拢状态。底座1与转臂2处于相对稳定的第二档位。
40.当需要打开转臂2时,再次令转臂2克服扭簧3的扭力逆时针转动,通过侧触角25推动角卡5回归至状态a即可。
41.见图7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耳挂式耳机中的示意图,耳挂式耳机通常包括:耳挂组件71和机芯组件72。将本实用新型用于耳挂式耳机中时,将转臂 2内置于耳挂组件
71内,将底座1内置于机芯组件72内,耳挂组件71和机芯组件72之间通过枢轴4枢接。这样使用者就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耳挂组件71和机芯组件72之间的角度,从而令使用者获得更佳的听觉效果。
42.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