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5156发布日期:2023-03-17 23:5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监控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安防监控摄像头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工作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当安防摄像头处于较为艰苦的地区时,摄像头的损坏率较高,不易对所要求的安防地区发挥持续监控的作用。
3.现有技术中,位于室外的监控设备由于其使用环境复杂多样,当遇到雨雪天气后,由于温差以及湿度变化较大,便会导致监控设备原有的防水结构部分失效,监控内部内部存在水雾或水汽,由于镜片直接与外界接触,且由于自身材质的特征,导致镜片的内表面易出现水雾,而当水雾面积较小时,使用者一般会选择通过晴天温度的提升,而使得水雾自然蒸发,但是通过提升温度对水雾进行蒸发,所需要的条件比较难以达到,而且即便达到,水雾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蒸发才能从监控设备内排出。
4.现有技术中的监控摄像头防水效果较差,在极端环境的情况下,摄像头内部存在出现水雾或水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监控设备防水除雾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包括顶板、安装在顶板底部呈半圆形的镜头本体,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在镜头本体腔体内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镜头本体的内侧壁呈抵接状,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位于镜头本体的腔体内部的电子元件;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在镜头本体外部的圆环,所述圆环的内弧面与镜头本体的外表面抵接;所述镜头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镜头本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圆环上水平开设有进入口,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贯通口,其中一个贯通口与第一开口连通,另一个贯通口与第二开口连通;当所述圆环上的进入口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处于非连通状态时,所述圆环的进入口呈封闭状;其中一个所述贯通口内设置有用于过滤外界空气杂质的过滤件,另一个所述贯通口内设置有用于吸附镜头本体内部潮气的吸附件;所述顶板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圆环进行转动的驱动件,所述圆环的进入口与第一开口和/或与第二开口呈连通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镜头本体因处于长时间处于温度、湿度差较大的环境内时,遇到大幅度的温度提升后,镜头本体的内部湿度较大时,此时位于镜头本体内部的吸附件可将镜头本体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减小镜头本体内部的湿气。但若是镜头本体内部的吸附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吸附出现饱和状态时,可选择在符合条件的天气,例如在有风或晴天时,通过驱动件驱动圆环进行转动,此时圆环上的进入口由与初始状态中圆环侧壁抵接的状态,慢慢转动,使得圆环上的进入口与镜头本体上的第一开口连通,由于与第一开口
连通的贯通口内部设置有过滤件,外界温度较高,且较为干燥的空气可被过滤件过滤后进入至镜头本体内部,在保持进入空气较为洁净的前提下实现镜头本体内部除湿,去雾的效果,并且进入的干燥空气可对贯通口内部的吸附件进行除湿,如若镜头本体内部的水雾量仍然较大,吸附件仍然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且通过外界温度较高且干燥的气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除湿去雾的效果,那么可以选择对圆环继续转动,圆环上的进入口与第二开口连通,此时外界的空气可直接对吸附件进行有效除湿和干燥。本技术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圆环,实现外界空气对镜头本体内部通风吸潮,也可以选择对镜头本体内部吸潮的吸附件进行除湿,进而提升了监控设备除湿去雾的效果。
8.优选的,两个所述贯通口相邻一侧的间距小于所述进入口的长度。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圆环,实现外界空气对镜头本体内部通风吸潮,也可以选择对镜头本体内部吸潮的吸附件进行除湿,但是这两种方式只能单一进行使用,导致吸附件的利用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将两个贯通口相邻一侧的间距小于进入口的长度,当进入口与两个贯通口同时连通时,外界的空气不仅可通过第一开口一侧的过滤件实现镜头本体的去湿效果,外界的空气还可对吸附件进行干燥处理,以实现吸附件的长期利用。
10.优选的,设置有所述吸附件的贯通口可拆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内部设置有吸潮颗粒。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安装环内部设置有吸潮颗粒,并且可拆连接在贯通口内部,当吸附件出现失活现象时,可选择将安装环从贯通口内部取出,并对其进行更换处理,灵活性较高。
12.优选的,所述贯通口包括水平开设在固定板上的横向口,以及竖向开设在固定板上且与横向口连通的竖向口;所述安装环朝向竖向口一侧设置有弹性收纳袋,所述弹性收纳袋位于竖向口处,所述安装环背离弹性收纳袋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片,所述安装环上设置有用于对过滤片进行定位的定位环,所述吸潮颗粒位于安装环以及弹性收纳袋内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收纳袋以及定位环,可使得吸附件位于竖向口内部,从而实现横向口和竖向口内部均设有吸潮颗粒,进而达到对镜头本体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的效果。
14.优选的,所述安装环的顶部安装有延伸至竖向口内部的横板;所述安装环底部的端部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呈竖向弯折状置于竖向口内部,位于弹性收纳袋的一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弹性片,当安装环放置在横向口内部时,弹性片可通过自身弯折的特性带动弹性收纳袋置于竖向口内部,进而实现安装环的顺利进入的效果。
16.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弧形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定位环的定位槽,所述安装环的上部开设有卡接槽,所述横向口的底部设置有与卡接槽配合使用的圆槽,所述圆槽内部设置有与卡接槽配合使用的卡接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卡接件以及与卡接件配合使用的卡接槽,可实现定位环相对横向口之间的位置较为稳定,进而减小安装环从横向口内脱离情况的出现。
18.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槽,第一槽内部设置有两个齿轮,第一槽的内部设置有与两个齿轮啮合的齿圈,齿轮位于齿圈内部,第一槽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至少一个齿轮转动的电机;圆环朝向顶板一侧安装有竖杆,顶板的内底面开设有两个与第一槽连
通的转动口,供竖杆插入且转动的转动口。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启动圆环进行转动时,通过开启电机,电机便可带动齿轮进行转动,齿轮在转动时带动齿圈进行转动,齿圈即可通过竖杆带动圆环进行转动,实现圆环相对镜头本体进行转动。
20.优选的,所述镜头本体的外表面成型有一圈凸环,所述圆环的底面安装有裙边,所述裙边的底部朝向镜头本体一侧倾斜,且位于凸环的底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镜头本体的外表面一次成型有凸环,并且在圆环的底部设置裙边,便可实现裙边与凸环配合进行使用,最终实现圆环与镜头本体之间连接较为紧密,减小外界杂质从圆环与镜头本体之间穿过,进而进入至镜头本体内部情况的出现。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需要启动圆环进行转动时,通过开启电机,电机便可带动齿轮进行转动,齿轮在转动时带动齿圈进行转动,齿圈即可通过竖杆带动圆环进行转动,实现圆环相对镜头本体进行转动。
23.2.通过设置弹性收纳袋以及定位环,可使得吸附件位于竖向口内部,从而实现横向口和竖向口内部均设有吸潮颗粒,进而达到对镜头本体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的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申请实施例隐去顶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申请实施例用于表示镜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申请实施例用于表示圆环、镜头本体与固定板之间位置与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28.图5是申请实施例用于表示吸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顶板;11、第一槽;111、转动口;2、镜头本体;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凸环;24、裙边;3、固定板;31、贯通口;311、横向口;312、竖向口;32、吸附件;321、安装环;3211、卡接槽;322、弹性收纳袋;323、过滤片;324、定位环;325、吸潮颗粒;326、横板;327、弹性片;33、定位槽;34、圆槽;35、卡接件;351、弹簧;352、圆锥体;353、伸缩杆;4、电子元件;5、圆环;51、进入口;52、竖杆;6、驱动件;61、齿轮;62、齿圈;6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参照图1-7,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1、安装在顶板1底部呈半圆形的镜头本体2,顶板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在镜头本体2腔体内部的固定板3,固定板3与镜头本体2的内侧壁呈抵接状,固定板3的底部安装有位于镜头本体2的腔体内部的电子元件4;顶板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在镜头本体2外部的圆环5,圆环5与固定板3同轴设置,圆环5的内弧面与镜头本体2的外表面抵接。
34.参照图1-4,镜头本体2上水平开设有第一开口21,镜头本体2上开设有第二开口22,圆环5上水平开设有进入口51,固定板3上开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贯通口31,其中一个贯通口31与第一开口21连通,另一个贯通口31与第二开口22连通。
35.当圆环5上的进入口51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均处于非连通状态时,圆环5的进入口51呈封闭状;其中一个贯通口31内设置有用于过滤外界空气杂质的过滤件,另一个贯通口31内设置有用于吸附镜头本体2内部潮气的吸附件32。
36.参照图4,顶板1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圆环5进行转动的驱动件6,进入口51与第一开口21和/或第二开口22呈连通状。
37.当镜头本体2因长时间处于内外温度、湿度差较大的环境内时,遇到大幅度的温度提升后,镜头本体2的内部湿度较大时,此时位于镜头本体2内部的吸附件32可将镜头本体2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减小镜头本体2内部的湿气。
38.但若是镜头本体2内部的吸附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吸附出现饱和状态时,可选择在适宜的天气,例如在有风或晴天时,通过驱动件6驱动圆环5进行转动,此时圆环5上的进入口51由与圆环5侧壁抵接的状态,慢慢改变,使得圆环5上的进入口51与镜头本体2上的第一开口21连通,由于与第一开口21连通的贯通口31内部设置有过滤件,当外界温度较高,且较为干燥的空气可被过滤件过滤后进入至镜头本体2内部,在保持进入空气较为洁净的前提下实现镜头本体2内部除湿,去雾的效果,并且进入的干燥空气可对贯通口31内部的吸附件32进行除湿。
39.如若镜头本体2内部的水雾量仍然较大,吸附件32仍然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且通过外界温度较高且干燥的气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除湿去雾的效果,那么可以选择对圆环5继续转动,圆环5上的进入口51与第二开口22连通,此时外界的空气可直接对吸附件32进行有效除湿和干燥。
40.本技术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圆环5,实现外界空气对镜头本体2内部通风吸潮,也可以选择对镜头本体2内部吸潮的吸附件32进行除湿,进而提升了监控设备除湿去雾的效果。
41.参照图1-4,两个贯通口31相邻一侧的间距小于进入口51的长度,进入口51与两个贯通口31同时连通。
42.通过设置圆环5,实现外界空气对镜头本体2内部通风吸潮,也可以选择对镜头本体2内部吸潮的吸附件32进行除湿,但是这两种方式只能单一进行使用,导致吸附件32的利用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将两个贯通口31相邻一侧的间距小于进入口51的长度,当进入口51与两个贯通口31同时连通时,外界的空气不仅可通过第一开口21一侧的过滤件实现镜头本体2的去湿效果,外界的空气还可对吸附件32进行干燥处理,以实现吸附件32的长期利用。
43.参照图4-6,设置有吸附件32的贯通口31内部可拆连接有安装环321,安装环321内部设置有吸潮颗粒325。吸潮颗粒325可以选择使用吸水树脂颗粒等具有吸潮效果的颗粒物。
44.由于安装环321内部设置有吸潮颗粒325,并且可拆连接在贯通口31内部,当吸附件32出现失活现象时,可选择将安装环321从贯通口31内部取出,并对其进行更换处理,灵活性较高。
45.参照图4-7,贯通口31包括水平开设在固定板3上的横向口311,以及竖向开设在固定板3上且与横向口311连通的竖向口312。
46.参照图4-7,安装环321朝向竖向口312一侧设置有弹性收纳袋322,弹性收纳袋322位于竖向口312处,安装环321背离弹性收纳袋322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片323,安装环321上设置有用于对过滤片323进行定位的定位环324,吸潮颗粒325位于安装环321以及弹性收纳袋322内部。
47.通过设置弹性收纳袋322以及定位环324,可使得吸附件32位于竖向口312内部,从而实现横向口311和竖向口312内部均设有吸潮颗粒325,进而达到对镜头本体2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的效果。
48.参照图4-6,安装环321的顶部安装有延伸至竖向口312内部的横板326;安装环321底部的端部设置有弹性片327,弹性片327呈竖向弯折状置于竖向口312内部,位于弹性收纳袋322的一侧。
49.通过设置弹性片327,当安装环321放置在横向口311内部时,弹性片327可通过自身弯折的特性带动弹性收纳袋322置于竖向口312内部,进而实现安装环321的顺利进入的效果。
50.参照图4-7,进入口51以及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的内顶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两个贯通口31的内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低于进入口51的内顶面。
51.固定板3弧形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定位环324的定位槽33,安装环321的上部开设有卡接槽3211,横向口311的底部设置有与卡接槽3211配合使用的圆槽34,圆槽34内部设置有与卡接槽3211配合使用的卡接件35。
52.卡接件35包括固定连接在圆槽34底面上的弹簧351、连接在弹簧351底部的圆锥体352,圆锥体352尖端朝下,圆锥体352插接在定位槽33内部。
53.圆槽34的内底面和圆锥体35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伸缩杆353,以实现圆锥体352的移动路径较为稳定。
54.通过设置卡接件35以及与卡接件35配合使用的卡接槽3211,可实现定位环324相对横向口311之间的位置较为稳定,进而减小安装环321从横向口311内脱离情况的出现。
55.参照图4-7,顶板1内部开设有第一槽11,第一槽11内部设置有两个齿轮61,第一槽11的内部设置有与两个齿轮61啮合的齿圈62,齿轮61位于齿圈62内部,第一槽11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至少一个齿轮61转动的电机63;圆环5朝向顶板1一侧安装有竖杆52,顶板1的内底面开设有两个与第一槽11连通的转动口111,供竖杆52插入且转动的转动口111。
56.当需要启动圆环5进行转动时,通过开启电机63,电机63便可带动齿轮61进行转动,齿轮61在转动时带动齿圈62进行转动,齿圈62即可通过竖杆52带动圆环5进行转动,实现圆环5相对镜头本体2进行转动。
57.参照图4-7,镜头本体2的外表面成型有一圈凸环23,圆环5的底面安装有裙边24,裙边24的底部朝向镜头本体2一侧倾斜,且位于凸环23的底部。
58.通过在镜头本体2的外表面一次成型有凸环23,并且在圆环5的底部设置裙边24,便可实现裙边24与凸环23配合进行使用,最终实现圆环5与镜头本体2之间连接较为紧密,减小外界杂质从圆环5与镜头本体2之间穿过,进而进入至镜头本体2内部情况的出现。
5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组合式防水监控摄像设备存在至少四种使用方式:第一种,圆环5的入口端位于镜头本体2的实体面一侧,即与镜头本体2上的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均为非连通状,当镜头本体2的内部湿度较大时,此时位于镜头本体2内
部的吸附件32可将镜头本体2内部的潮气进行吸附,减小镜头本体2内部的湿气。
60.第二种,通过驱动件6驱动圆环5进行转动,此时圆环5上的进入口51由初始状态中圆环5侧壁抵接的状态,慢慢改变,使得圆环5上的进入口51与镜头本体2上的第一开口21连通,由于第一开口21一侧的贯通口31内部设置有过滤件,外界温度较高,且较为干燥的空气可被过滤件过滤后进入至镜头本体2内部,在保持进入空气较为洁净的前提下实现镜头本体2内部除湿,去雾的效果,并且进入的干燥空气可对另一个贯通口31内部的吸附件32进行除湿。
61.第三种,如若镜头本体2内部的水雾量仍然较大,吸附件32仍然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且通过外界温度较高且干燥的气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除湿去雾的效果,那么可以选择继续对圆环5进行转动,圆环5上的进入口51与第二开口22连通,此时外界的空气可直接对吸附件32进行有效除湿和干燥。
62.第四种,通过设置圆环5,实现外界空气对镜头本体2内部通风吸潮,也可以选择对镜头本体2内部吸潮的吸附件32进行除湿,但是这两种方式只能单一进行使用,导致吸附件32的利用效果较差,因此选择将相邻两个贯通口31间距小于进入口51的长度,当进入口51与两个贯通口31同时连通时,外界的空气不仅可通过第一开口21一侧过滤件实现镜头本体2的去湿效果,外界的空气还可对吸附件32进行干燥处理,以实现吸附件32的长期利用。
6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