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下灌式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8070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下灌式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有关大规模放音系统,尤其是有关一种下灌式扬声器(down-fill speaker),该扬声器将可听声信号导向一直接位于一组成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一部分的高架扩音器前方的下灌(down-fill)覆盖区域。
声音是在它传播所经过的介质中的一种物理扰动。例如,在空气中,声音是由各局部的高于和低于普通大气压的压力变化所构成的。与之相应,绝大多数放音系统由电磁传感器所组成,其中将一电信号转换成一机械振动,该机械振动反过来又被转换成一声音信号。放音系统典型地包括有分开的扩音器,每个扩音器在一所选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声音。对比如低于300Hz的低频信号来说,扩音器典型地组成有一膜片,十分普遍地是使用一较大的纸盒、一安装有该纸盒或其它膜片的支承系统以及一使该纸盒以所希望的方式振动来产生声波的驱动器。对比如高于300Hz的高频信号来说,喇叭形扩音器是更为常用的,这种扩音器的特征是具有较小的纸盒或位于纸盒前方的其它类型的驱动器和扬声器壁,这种扬声器跟随一种选定的模式。
尽管放音系统多年来已成为众多发明的主题,但对在一特定收听区域中的声发射的模式控制仍是一有待解决的问题。当放音系统被安装在一个体育场或其它大型结构中时,有效的模式控制尤其成为问题。尽管十分希望在整个体育场内提供均匀的声级,但不同的考虑却使得这一目标相当难于实现。之中的一个问题是到达主席台的最近和最远的听众的距离间的差别太大。尤其是,最近的听众到主席台可能只有几米远,而最远的听众离主席台却可以有300米远。这样,适用于体育场和其它大型设施的放音系统就必须能够将声音传至足够远的距离。由于高频声音的声级在传播距离上趋于很快地衰减,为使高频声音能够走过这些距离,则由放音系统所产生的起始声级必须相当高。为此,许多能在体育场的最远端产生所希望的可听声级的放音系统均无意中产生了远超出靠近主席台处所希望的可听声级的声音。
用在体育场和其它大型设施中的一个普通的放音系统通常称作为一个簇系统。簇系统通常的特征是配备有具有清晰的垂直和水平方向性的高效的中、高频范围扬声器以及高功率低频范围扬声器。在一簇系统中,扬声器被集中在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中的一个或两个地方。由于一个簇系统在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中的位置会随着所规划的特定用途而有所改变,为使簇系统能将声音传播到所希望的距离范围上,簇系统典型地被升高至高出其周围建筑物约20~30英尺的量级。
簇系统的这种升高会引起其它问题。一种这样的问题是由簇系统所产生的许多声音将不能抵达那些直接位于簇系统前方的区域。尤其是,低频声音通常是无定向的且能传播到那些直接位于簇系统前方的区域中。然而高频声音却是高度定向型的且趋向于从位于规定声“束”中的簇系统传播开去。由于那些临近簇系统的区域位于从升高的簇系统传播开的高频声束之外,由升高的簇系统所产生的高频声音通常不能到达收听区域的前方部位。所收不到声音的前方部分的大小则趋向于随簇系统的升高量、声束宽度、以及收听区域的上仰坡度。
为克服该缺点,簇系统典型地将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将高频范围声音导向收听区域前方区段的下灌式扩音器。与簇系统的其它部分有所不同,下灌式扩音器相对于地面成一角度,这样可将声束导向前方区段。尽管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但它极大地复杂化了升高簇系统的任务。尤其是,将一升高的下灌式扩音器安装成一合适的角度从而使所产生的声音能被导入收听区域的前方区段中要比安装簇系统的其余部分困难得多,其它所建议的解决方案涉及到将驱动器和喇叭都相对于地平面向下倾斜一角度,使得声束从一至少部分地形成在下灌式扩音器底侧表面上的喇叭开口出来。尽管这样一种方法使得有可能将下灌式扩音器箱平行于表面平面来放置,这种扩音器仍需要被工业界广泛地接受才好,例如,如果扩音器具有一个伸展在两个表面上的喇叭开口的话,那么储存和运输这样的任务在许多人看来便是更加复杂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具有一下灌式扬声器,该扬声器包括一箱和一扩音器,该扩音器被支承安装在该箱中且被构造成能产生一具有一垂直声束角度的高频声信号。箱的上、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的内侧表面为扩音器规定了一个喇叭。垂直束大于上壁的一个倾斜角但小于下壁的一个倾斜角。因此,所产生声信号的一部分将从上壁的内侧表面上反射开来给位于声束角之下的一个下灌区域提供声覆盖范围。
在其中的一个方面,上、下壁包括各自的前边缘,这些前边缘位于通常垂直于上、下壁的一公共平面中。另一方面,上、下壁的内侧表面其形状被做成能将声信号反射至低于垂直束角约30°。再一方面,上壁的倾斜角约为-15°而下壁沿其中一第一部分的下倾角为15°而沿其中的一第二部分的下倾角为约45°。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具有一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箱,该箱具有一在其垂直轴上总体为矩形的截面且在该箱中支承安装有至少一个扩音器。对每个至少一个扩音器,箱的内壁规定了它的一个喇叭。这些内壁形状被制成可通过将由该至少一个扩音器所产生的可听声音信号从所选择的几个内侧表面上反射开来的方式将该可听声音信号导至低于扩音器一水平轴至少15°。
在其中的某些方面,下灌式扬声器包括配置成垂直阵列形式的第一和第二扩音器。箱的内壁可为第一扩音器确定一第一喇叭,该第一扩音器其形状被制成可将可听声音信号导至一第一下灌覆盖区域;还可为第二扩音器确定一第二喇叭,该第二扩音器其形状被制成可将可听声音信号导至一第二下灌覆盖区域。在其中的其它方面,第一喇叭被一分隔壁与第二喇叭分隔开,该分隔壁被倾斜低于扩音器垂直阵列的水平轴至少15°的角度并包括一为第一喇叭确定一底壁的锥形上侧表面以及一为第二喇叭确定一下壁的一反锥形下侧表面。在其中的其他方面,这些壁的内侧表面还为第二喇叭确定一下壁,该第二喇叭的特征是具有一与分隔壁的下侧表面总体平行的第一部分以及一长度约等于该第一部分的、从分隔壁的下侧表面倾斜开约30°角的第二部分。
在再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具有一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箱;该箱具有一在其垂直轴上总体为矩形的截面且在该箱中支承安装有一个扩音器。箱包括上、下、第一和第二侧壁,它们集体为扩音器确定了一喇叭。喇叭的特征是其上壁与一公共水平轴总体平行,而其下壁则相对于该公共水平轴下倾约15°。当水平轴之上的声信号被从上壁内侧表面反射开来时,扩音器提供水平轴之下的下灌覆盖范围。在其中的一方面,喇叭的另外特征是上、下壁的内侧表面具有总体相等大小的相反取向锥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再次指向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箱,该箱在其中的一垂直轴上具有一总体为矩形的截面且在该箱中支承安装有一扩音器。如前所述,箱包括上、下、第一和第二侧壁,它们集体为扩音器确定一喇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喇叭的特征是上、下壁的内侧表面在下壁的一第一部分内是完全相互平行的且在下壁的一第二部分内内侧表面相对于下壁的第一部分的内侧表面下倾约30°的角度。扩音器的下灌覆盖范围由扩音器所产生的且被从上壁内侧表面反射开来的声信号所提供。


图1为一扬声器簇的正视图。
图2a为按图1中2a-2a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2b为按图1中2b-2b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3a为图2b的第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3b为图2b的第二部分的放大图。
现在来看附图,图1中附图标记30表示一扩音器簇系统,该系统组成一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一部分。“大规模”放音系统一词意指那些适用于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的放音系统。例如,能在300英尺距离内传播听得见的声级、亦即约75~100分贝量级的声级的放音系统可被认为是一个大规模放音系统。当然,前面所述的仅仅只是一个大规模放音系统的性能特征例。这样一种大规模放音系统被披露在共同待审的美国专利申请号08/__,申请于__,(代理卷号23422.5),题为“具有在其中组合有方向性控制系统的大规模放音系统”。然而应清楚理解的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其它的放音系统。
扩音器簇30由一下灌式扩音器模块32、一高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4、一中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6、和第一和第二低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8和40所组成,它们在总体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堆放在各自的顶部。扩音器簇30被用比如平台、电缆或其它支承结构(图中未示出)支承安装成平行于地面或其它收听区域且高出其大约20~30英尺。每个扩音器模块32、34、36、38和40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扩音器箱32-1~32-4、34-1~34-4、36-1~36-4、38-1~38-4、以及40-1~40-4所组成,每个模块均制成相互相同的构造且相互固定地安装在一条曲线上以形成相应的扩音器模块32、34、36、38或40。如在我们所共同申报的题为“具有交叉箱阵列喇叭元件的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于1997年10月31日申请(代理号23422.4)的专利申请号08/962.425中所更加充分叙述的那样,高于300Hz的频率本质上是有向性的,因此相应地由下灌式扩音器模块32的每个箱32-1~32-4、高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4的每个箱34-1~34-4、以及中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6的每个箱36-1~36-4所分别支承安装的扩音器在整个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的水平面范围内提供30°的声覆盖范围。由低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8的箱38-1~38-4、以及低频范围扩音器模块40的箱40-1~40-4所支承安装的扩音器每个均在整个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中提供不同数值的无定向声覆盖范围。
从图1可进一步看到,每个箱32-1~32-4、34-1~34-4、36-1~36-4、38-1~38-4、以及40-1~40-4均支承安装数个扩音器。例如,对图1所示的扩音器簇30来说,下灌式扩音器模块32的每个箱32-1~32-4,比如箱32-2,支承安装有一第一扩音器42和一位于该第一扩音器42之下的第二扩音器44。高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4的每个箱34-1~34-4、比如箱34-2,支承安装有配置成垂直阵列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扩音器46、48、50、52和54。中频范围扩音器模块36的每个箱36-1~36-4、比如36-2,支承安装有配置成垂直阵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扩音器56、58和60。最后,第一和第二低频范围扩音器模块的每个箱38-1~38-4以及40-1~40-4,比如40-2,支承安装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扩音器62、64、66和68。
以下参照图2a和2b,现在来更详细叙述下灌式扩音器模块32。对下灌式扩音器模块32来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箱32-1~32-4的每一个均是具有相同结构的。相应地,在这里便只需要详细地叙述下灌式箱中的一个,比如下灌式扩音器箱32-2。下灌式扩音器箱32-2包括配置成一垂直阵列的第一和第二扩音器。由于上和下扩音器42和44在水平轴上的结构是一样的,因此仅需取一个水平截面、比如截取喇叭42来说明本发明。
第一、或上扩音器42由一驱动器66以及与该驱动器66成声耦合的一喇叭70所组成,驱动器66连接到一扩音器控制系统,它从该系统接收一电信号,该电信号则由驱动器66用来产生一具有所选特征的声信号。喇叭70被上壁32a的一内侧表面76、一第一侧壁32-2b的一第一部分的内侧表面78、一分隔壁74的一上侧表面74a、以及一第二侧壁32-2d的一第一部分的一内侧表面80所确定。
与之类似,下扩音器44由一类似地连接至扩音器控制系统的驱动器48和一与该驱动器48成声耦合的喇叭52相组成。喇叭52由下壁32-2c的一内侧表面82、第二侧壁32-2d的一第二部分的一内侧表面80、分隔壁74的一下侧表面74b、以及第一侧壁32-2b的一第二部分的一内侧表面78所确定。
从图2a中可最清楚地看到,第二下灌式箱32-2的进一步特征是具有沿着它的一水平轴总体为梯形的截面,且从图2b中可最清楚地看到,在其垂直轴上则具有一总体矩形的截面。从图3a-b中也可看出,箱32-2可被分成一后部32-2R和一前部32-2F,前者中放置有驱动器66和68,而在后者中则放置有确定喇叭70和72的壁32a~32-2d和74。应该清楚地理解到,由于驱动器66和68在图中是示意性画出的,图2a-b并不精确地代表驱动器66和68相对于后部32-2R的尺寸的关系。事实上,如在我们所协同申报的题为“具有交叉箱水平阵列喇叭元件的大规模放音系统”、申请于1997年10月31日(代理号23422.4)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962425号中所更充分叙述的那样,沿图2a所示的水平轴,驱动器66填满了后部32-2R的大部分内部空间。
箱32-2的前、后部32-2F和32-2R被一内壁84所分隔。为使驱动器66和喇叭70作声耦合,在内壁84中形成有一第一喉部(图2a-b中未加示出)。类似地,为将驱动器68和喇叭作声耦合,在内壁84中也形成有一第二喉部(图2a-b中同样未加示出)。优选地,第一和第二喉部沿内壁84形成在与之相通的喇叭70、72的总体中央。根据与扩音器相关的所希望的操作特征,喉部将作不同的选择。例如,根据扩音器所希望的声传播特征,喉部的长和宽可作不同选择。仅仅作为例子,一具有约2英寸直径的图形喉部将适合本文所考虑的用途。
以下参照图3a-b,现在来叙述驱动器66和68、内壁84、喉部以及确定喇叭70和72的壁32a~32-2d和74的内表面的某些相关特征。图3a的轴A-1(同样图3b的轴A-2)通常垂直于内侧壁84。通常,一个喉部,比如图3a中的喉部86或图3b中的喉部94,当它延伸通过内壁84与驱动器66、68和喇叭70、72成声耦合时则弯一角度。该角度通常被称为扩音器的一声束角,其中对由此所产生的高频声音来说,该声束角控制从其所传播开来的声信号的覆盖范围。根据喉部的形状,喉部86、94可具有多个束角,而在示出在一垂直轴上的喉部86、94的图3a-b中则分别示出喉部86的垂直声束角88和喉部94的垂直声束角96。
喇叭70、72是否对从喉部86、94传播开的声信号具有任何影响取决于有关确定喇叭70、72的壁32-2a、32-2b、74和32-2d;32-2b、32-2c和32-2d以及喉部86、94本身的某些设计参数。尤其是,上壁32a的内侧表面76具有一相对于轴A-1的倾斜角90,而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具有相对于轴A-2的一倾斜角98。如果上壁32-2a的内侧表面76的声束角88小于倾斜角90,由驱动器66所产生的声信号将不撞击上壁32-2a的内侧表面76上,而喇叭70则对驱动器66所产生的声信号无影响作用。类似地,若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的声束角96小于倾斜角98的话,驱动器68所产生的声信号则不会撞击到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而刺叭72将对驱动器68所产生的声信号无影响作用。对绝大多数扩音器设计来说,声束角88、96和倾斜角90、98是紧密匹配的,且上壁32a的内侧表面76和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起着驱动器66、68所产生的声信号的简单波导作用且对声信号的覆盖范围如有任何影响的话也是最小的。与常规扩音器设计所不同且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技术,喇叭70和72两者的形状均被做成使倾斜角90和98各自小于声束角88和96。相应地,由驱动器66和68所产生的一部分声信号将以一通常等于其前面的入射角的一个反射角被朝下反射。事实上,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倾斜角90和96要么约等于或小于0°,这样便将扩音器42和44限制到下灌覆盖范围,亦即在水平轴A-1、A-2之下的覆盖范围。
一种类似的关系存在于沿垂直轴的声束角88和分隔壁74的下倾角92之间。如前所述,如果声束角88小于下倾角92,由驱动器66所产生的声信号将不撞击到分隔壁74的内侧表面74a,而如果声束角与下倾角紧密匹配的话,内侧表面74a起着驱动器66所产生的声信号的波导作用。根据本发明另外方面的教导,在下壁32-2c的至少一部分之上下倾角大于声束角。尤其是,当下壁32-2c的内侧表面82的一第一部分82a的下倾角100与声束角96总体匹配时,而下壁82-2c的内侧表面82的一第二部分82b的下倾角102则大于声束角96。这样,因最初产生的、从驱动器68开始传播的声信号将不再撞击上内侧表面82的第二部分82b,内侧表面82的第二部分82b便将允许有声束角96之下的下灌声覆盖范围产生。尤其是,从下侧表面74b所反射开来的某些声信号将这样地被反射它们通过从驱动器68传播开的起始声束的下方部位。当这些被反射的声信号通过声束之下时,它们在一个本应被从驱动器68传播开的声信号所错过的区域上提供下灌声覆盖范围。这样,该被提供有下灌声覆盖范围的区域便被倾斜角相对于声束角的关系(它限制了在水平轴上方所产生的声信号量)和声束角相对于下倾角的关系(它控制将会传播到声束角下方的声信号的量)所联合控制。此外,通过为多个喇叭、比如喇叭70和72提供合乎上述关系的明确结构,则一个单个的扩音器便可以提供在水平轴之下的实质性下灌覆盖范围。
以下回到图2a-b,符合前述关系的喇叭70和72的精确构造形式将在以下详细叙述。在水平面中,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从口部以大约30°的角度在A-1轴的相对两侧向外伸展。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的每一个都包括一第一、基本直的部分和一第二、稍具锥度的部分。基本直的第一部分从喉部伸展至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的约中点处。稍具锥度的第二部分则从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的中点处伸展至它们的前边缘92和94。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的每一个的锥度约为30°。有关通过形成喇叭50的第一和第二侧壁32-2b和32-2d所取得的优点的进一步细节则更详细地披露于共同待审的题为“具有交叉箱水平阵列喇叭元件的大规模放音系统”的、申请于1997年10月31日(代理号23422.4)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962,425号中。
在垂直平面中,喇叭50被上壁32-2a的内侧表面和分隔壁74的上侧表面74a所确定。上壁32-2a的内侧表面76具有一稍向上的锥度和一约为0°的倾斜角,喉部则具有一约15°的声束角,而分隔壁74的上侧表面74a则具有一稍向下的锥度,它在数值上等于上壁32-2a的内侧表面76的锥度而方向则与之相反。然而,分隔壁74本身则具有一约15°的下倾角。另一方面,喇叭52在垂直平面中由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和下壁32-2c的内侧表面82所确定。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在沿其长度的主要部分上基本是直的,当然在它的一个端部则具有上述小的锥度。这样,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的倾斜角约为-15°,而喉部94则具有一约为30°的声束角。下壁32-2c的内侧表面82包括一第一部分82a和一第二部分82b,前者与分隔壁74的下侧表面74b粗略平行(且因此具有一约15°的下倾角),后者的特征是具有一约为45°的下倾角。最后,第一和第二部分82a和82b大约具有相同的长度。
本文所披露的扩音器依靠其独特的形状并结合某些反射原理用来工作为下灌式扩音器。尤其是,其喇叭部分的上壁相对于由此所产生的声信号的声束角被做成这样的形状使得几乎很少的声信号传播高于扩音器的水平轴,而喇叭部分的最下部的下壁其形状则做成使得被有关的驱动器所产生的部分声信号被向下反射,从而为所产生声信号的声束角之下的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在其不同元件间的上述关系的扩音器,一种具有在其一水平轴上的总体为矩形截面的、且具有仅仅沿着它的一前侧表面张开的喇叭的扩音器可被安装成与水平面、亦即一体育场或其它大型设施的地面相总体平行并作为一升高扩音器簇的一部分,同时仍能为扩音器簇提供下灌覆盖范围。
尽管已经图示并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前述的披露内容中仍打算有其它的修改和替代。例如,扩音器的声束角、倾斜角和下倾角可被修改来移动提供下灌覆盖范围的区域。另外,或者与之相结合地,也可将一箱设计成来支承多于两个的下灌式扩音器,这样可为更大面积的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相应地,广泛并以符合本发明范畴的方式来解释所附权利要求应该是适宜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具有上、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的箱;一被支承安装在上述箱中的扩音器,该扩音器被构造成来产生具有一垂直声束角的高频声信号;上述上、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具有各自的内侧表面,由它们确定上述扩音器的一喇叭;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具有一倾斜角,而上述下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具有一下倾角;上述垂直声束角大于上述上壁的上述倾斜角,而上述下壁的上述下倾角大于上述垂直声束角;其特征在于一部分上述产生的声信号从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反射开来为位于上述所产生声信号的上述声束角下方的一个区域提供下灌声覆盖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和下壁还包括各自的前边缘,且上述上、下壁的上述前边缘位于一总体垂直于上述上、下壁的平面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其形状做成能将上述声信号反射到低于上述声信号的上述垂直声束角30°的地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壁的上述倾斜角约为-15°;上述下壁的上述下倾角在下壁的第一部分上约为15°,而上述下壁的下倾角在下壁的一第二部分上约为45°。
5.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具有在它的垂直轴上总体为矩形的截面的箱;且至少一个扩音器被支承安装在上述箱中;上述箱包括具有内侧表面的壁,这些内侧表面确定了至少一个扩音器的每一个的一个喇叭;上述箱的上述内侧表面其形状做成能将被至少一个扩音器所产生的可听声音信号通过将其从上述内侧表面中所选的数个上发射开来导至低于上述至少一个扩音器的一水平轴至少约15°的地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灌式扬声器还包括配置成一垂直阵列的第一和第二扩音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箱的一上述内侧表面确定上述第一扩音器的一第一喇叭和上述第二扩音器的第二喇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喇叭其形状被制成来将可听声音信号导至一第一下灌覆盖区域,而上述第二喇叭其形状被制成来将可听声音信号导至一第二下灌覆盖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箱还包括一分隔壁,它把上述第一扩音器的上述第一喇叭同上述第二扩音器的上述第二喇叭隔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被倾斜到上述垂直阵列的扩音器的上述水平轴之下至少约15°。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具有一锥形上侧表面和一反向的锥形下侧表面,前者确定了上述第一扩音器的上述第一喇叭的一下壁,后者则确定了上述第二扩音器的上述第二喇叭的一上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被倾斜到上述垂直阵列的扩音器的上述水平轴之下至少1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壁的上述内侧表面确定了上述第二扩音器的上述第二喇叭的一下壁,上述下壁的特征为具有一与上述分隔壁的上述下列表面总体平行的一第一区段以及一从上述分隔壁的上述下侧表面倾斜开约30°的第二区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为上述第二喇叭确定上述下壁的上述内壁的第一和第二区段差不多具有相同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箱在其一水平轴上具有一总体为梯形的截面。
16.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在其一垂直轴上具有一总体为矩形截面的箱;以及一支承安装在该箱中的扩音器;上述箱具有上、下、第一和第二侧壁,每个侧壁均具有属于它的内侧表面,它们集体确定了上述扩音器的一喇叭;上述上壁总体平行于上述扩音器的一公共水平轴,且上述下壁各具有相对于该公共轴的一约为15°的下倾角度;其特征在于当高于上述水平轴的声信号被从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反射开时,上述下灌式扬声器提供水平轴之下的下灌覆盖范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下灌式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和上述下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具有总体相等数值的方向相反的锥度。
18.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在其一垂直轴上具有总体为矩形截面的箱;一被支承安装在上述箱中的扩音器;上述箱具有上、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它们每个均具有属于它们的内侧表面,这些内侧表面集体确定了上述扩音器的一喇叭;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在上述下壁的一第一部分上平行于上述下壁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下壁的一第二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相对于上述下壁的上述第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向下倾斜约30°;其特征在于由上述扩音器所产生并从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反射开来的声信号为上述下灌式扬声器提供下灌覆盖范围。
19.一种下灌式扬声器,它包括一在其一垂直轴上具有总体为矩形截面的箱;一被支承安装在上述箱中的上扩音器;一被支承安装在上述箱中的下扩音器;上述箱具有上、中、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上述上、下、第一侧和第二侧壁每个均具有属于它们的一内侧表面且上述中壁具有第一和第二内侧表面;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第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中壁的上述第一内侧表面、以及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第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共同确定了上述上扩音器的一喇叭;上述中壁的上述第二内侧表面、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第二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下壁的上述内侧表面、以及上述第二侧壁的一第二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集体确定了上述下扩音器的一喇叭。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平行于一水平轴,且上述中壁位于该水平轴之下约15°;上述中壁的上述第二内侧表面在上述底壁的一第一部分上实质性地平行于上述底壁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底壁的一第二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相对于上述下壁的上述第一部分的上述内侧表面下倾约30°的角度;其特征在于当由上述水平轴之上的上述上扩音器所产生的声信号被从上述上壁的上述内侧表面上反射开时,上述上扩音器为一第一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且当由上述下扩音器所产生的声信号被从上述中壁的上述第二内侧表面上反射开时,上述下扩音器为一第二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大规模放音系统的下灌式扬声器(32)由一在其垂直和水平轴上分别具有矩形和梯形截面的箱所组成。安装在该箱中且为一分隔壁所隔开的上、下扩音器(32,36,34,40)包括一由两喇叭所确定的喇叭,该两喇叭即为:由箱的壁所组成的一下喇叭和一上喇叭。由上扩音器所产生的声信号从箱的分隔壁的一上壁的一内侧表面上反射开来,该内侧表面为一第一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而由下扩音器所产生的声信号则从分隔壁的一第二内侧表面反射开来,该内侧表面为一第二区域提供下灌覆盖范围。
文档编号H04R1/34GK1269119SQ9880873
公开日2000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29日
发明者戴维·W·冈尼斯 申请人:东方声学器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