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站点规划整合方法_3

文档序号:9277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0091]上述共站度定义为:共站度=基站的网络覆盖半径/基站的共站偏移距离,当基站的共站度大于或等于共站度门限时,说明基站的实际偏移距离小于或等于允许偏移距离,此时,基站的移动不会对网络结构产生影响。
[0092]基站的偏移距尚是指计划新建基站在共孚后相对于共孚如站址偏移的距尚。
[0093]基站覆盖半径的计算公式为:覆盖半径=(最近同运营商站距+次近同运营商站距)/2/1.5。根据网络的局部特征,最近站距和次近站距的平均值可以认为是此站点在其网络结构中局部的平均站距,根据无线理论,站距等于1.5倍的覆盖半径,进而得出基站的覆盖半径。
[0094]以国内三大运营商中的移动运营商和联通运营商为例,对上述用于判断两两运营商之间共站关系的共站度方法进行介绍。
[0095]图8中A、B、C为移动运营商的基站站点,D为联通运营商的基站站点,此处的移动移动运营商对应图7中的运营商甲,以移动为待合并运营商,联通运营商对应图7中的运营商乙,基站站点A为待合并基站,B、C分别为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和次近同运营商基站,A、B之间的距离为最近同运营商站距X,A、C之间的距离为次近同运营商站距y,d是基站站点A的覆盖半径,根据上述覆盖半径的计算公式可得d = (x+y)/2/l.5,z为基站站点A共享到最近异运营商基站站点D上的偏移距离,d/z就是基站站点A的共站度,若其值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共站度门限则认为站点A可以共建共享到站点D上去,上述所提到的次近同运营商站距X、最近同运营商站距y以及基站站点A到其最近异运营商基站站点D的偏移距离z均可以通过站点的经度和玮度计算得出。
[0096]根据蜂窝理论和实际经验,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标准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1/4,故而共站度门限默认取4。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共站度门限的大小可以进行调整。共站度门限越大,表示相对于当前网络结构来讲,待合并基站偏移越小,实际中可共站的可能性越大;共站度门限越小,表示相对于当前网络结构来讲,待合并基站偏移越大,实际中可共站的可能性越小。
[0097]为了保证在农村或者城镇场景中,网络结构不完全规则情况下,得出的覆盖半径的合理性,当次近站距大于等于最近站距的两倍时,根据网络结构理论,次近站点和本基站不构成一个规则网络,对本基站的覆盖基本不会造成影响。此时,上述最近同运营商站距可以为网络的平均站距。
[0098]针对图8中的网络分布情况,图9中利用共站度方法确定某一待合并运营商甲中与其某一备选运营商乙共站关系的方法包括:
[0099]对于某一待合并基站A,导入该基站的站点信息以及共站度门限;
[0100]找出该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和次近同运营商基站C、以及最近异运营商基站站点D ;
[0101]利用最近同运营商站距AB和次近同运营商站距AC计算平均站距离;
[0102]利用该平均站距离和共站度门限计算可偏移距离;
[0103]判断可偏移距离与最近异运营商站距AD之间的大小关系,若可偏移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最近异运营商站距AD,则基站A可以合并到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上,否则进行下一个待合并基站的共站关系判断;
[0104]直至判断完当前待合并基站甲中所有的待合并基站与备选运营商乙之间的共站关系O
[0105]图9中的共站度判断方法可以用于判断图7中每两个运营商之间的共站关系。
[0106]图10中,A、B、C为移动站点,D为联通站点,以移动为待合并运营商,该无线蜂窝结构中,是A、C之间的次近同运营商站距y大于基站A、B之间的最近同运营商站距X的两倍。从图11中所示的网络结构上看,当次近同运营商站距为最近同运营商站距的2倍时,对于基站A而言,同运营商基站B和C为网络结构中两个层次的站点。基站站点B紧邻站点A,与A形成网络,基站C与A较远,中间隔着一层,C与A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网络结构。图10中的场景二主要针对此种情况,对图8场景一中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提高共建共享率。
[0107]由于待合并基站A仅与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形成网络,移动前后的角度变化范围应该在一个象限角以内,即角度的总变化范围在90°以内,故而向一个方向的最大偏移角度应该为45°,即待合并基站A到其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之间向量与待合并基站A到其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之间向量的向量夹角a=ZABD<45°。由于此条件下的可偏移角度较小,角度对覆盖原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
[0108]根据蜂窝结构和无线网络理论基站的最大可偏移距离应该不大于其站距的四分之一,故而移动至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后,距离其最近基站站点B的距离w不能小于原来距离的75%o
[0109]若站点的偏移距离z大于其原次近同运营商站距I和最近同运营商站距X之差,则在移动后可能相对于原覆盖目标而言距离变化较大。为了维持网络结构的稳定,达到运营商的覆盖要求,保证输出结果的合理性,将二者之差设为基站移动距离的上限。
[0110]在实际的网络当中,经过测算,各家运营商最大的室内覆盖距离大约为3km。当移动距离大于1.5km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无法覆盖原目标。根据工程经验,可将站点的偏移距离上限设为1.5km,综上,场景二的合并判断条件为:对待合并基站A来说,与次近同运营商基站C的站距y大于与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的站距X的两倍,此时若满足以下条件:
[0111]y^:2x,a<45° ,w ^ 0.75*x, z < y-χ, z < 1.5km
[0112]则可以将移动站点A共建共享到其最近异运营商基站即联通站点D上去。
[0113]针对图10中的网络分布情况,图12中利用共站度方法确定某一待合并运营商甲中与其某一备选运营商乙共站关系的方法包括:
[0114]对于某一待合并基站A,导入该基站的站点信息以及共站度门限;
[0115]找出该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和次近同运营商基站C、以及最近异运营商基站站点D ;
[0116]利用最近同运营商站距AB和次近同运营商站距AC计算平均站距离;
[0117]利用该平均站距离和共站度门限计算可偏移距离;
[0118]判断可偏移距离与最近异运营商站距AD之间的大小关系,若可偏移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最近异运营商站距AD,则基站A可以合并到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上;否则,
[0119]判断次近同运营商站距AC是否大于或等于最近同运营商站距AB的两倍,是则计算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到该待合并基站A之间向量与该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到其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之间向量的向量夹角a,A移动至D后,距离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基站站点B的距尚w ;
[0120]判断上述场景二中的共站度判断条件是否成立,成立则认为AD可以合并;否则,
[0121]进行下一个待合并基站的共站关系判断;
[0122]直至判断完当前待合并基站甲中所有的待合并基站与备选运营商乙之间的共站关系O
[0123]图12中的共站度判断方法可以用于判断图7中每两个运营商之间的共站关系。
[0124]在图13中的场景三下,A、B、C、E、F为移动基站站点,D为离基站A最近的联通站点,以移动为待合并运营商,基站A为待合并基站,B、C分别为最近同运营商基站和次近同运营商基站,D为最近异运营商基站,E、F分别为基站A移动至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站点处的最近同运营商最近基站和次近基站。对于基站站点A来说,其不满足次近同运营商站距I大于两倍最近同运营商站距X的条件,也不满足共站度为4的条件。但是实际情况下,A可以考虑移动到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上去。为了避免漏算这些情况,本发明针对场景三的情况,对场景一中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场景二中属于次近同运营商站距大于或等于两倍最近同运营商站距的情况,本场景则属于次近同运营商站距小于两倍最近同运营商站距的情况,丰富整个规划方法体系,提高共建共享率。
[0125]相对于场景二而言,此条件下的网络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基站A偏移的距离较小。根据工程经验,将此情况下的上限设为lkm。
[0126]若站点A的偏移距离z大于其原来的最近同运营商站距X,则会导致无法覆盖原来的覆盖目标。为了维持网络结构的稳定,达到运营商的覆盖要求,保证输出结果的合理性。将最近站距设为基站移动距离的上限。
[0127]根据蜂窝结构和无线网络理论基站的最大可偏移距离应该不大于其站距的四分之一,故而移动后,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与待合并基站A的最近同运营商基站B之间的距离m,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与待合并基站A的次近同运营商基站C之间的距离n,待合并基站A位于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站点处的最近同运营商站距I和次近同运营商站距S,均不能小于原最近站距X的75%。
[0128]对于待合并运营商基站A,A和最近同运营基站B、次近同运营基站C两个站点形成的网络结构上较为稳定,基站A不能向B、C两个基站站点的方向移动。故而,A站点只能向相反的方向,即相反的两个象限移动。由于此条件下的可移动范围较短,角度对覆盖原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
[0129]综上,根据无线规划理论和经验,当待合并运营商基站A满足以下条件时,A可以共站到最近异运营商基站D上去:
[0130]X < y < 2x, z X, z lkm, m ^ 0.75χ, η ^ 0.75x, I ^ 0.75x, s ^ 0.75x, Z β ^ (90°-0.5 Θ ), Z γ ^ (90。-0.5 θ )
[013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